第十六章 聆听教诲见贤思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全国供销总社人事部门(日/内)
万岚在华北革大毕业,回到供销社人事部门报到。
人事部门负责人:“万岚同志,祝贺你在‘革大’学习深造取得了优异成绩。关于你的工作分配问题,考虑到你的专长,经过社里领导班子研究决定,我们全国供销总社的机关刊物《中央合作通讯》编撰工作就交给你了。这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把这项工作交给你,说明供销总社党组织对你的充分信任。看看你本人还有什么意见。”
万岚:“感谢党组织对我的信任。我一定竭尽全力,完成组织上分配的工作。”
2.全国总工会统计处(日/内)
统计处全体同志开座谈会,欢送金菊调转到全国供销总社工作。
处长:“根据工作需要,金菊同志被组织调到全国供销总社工作。金菊同志在我们处里的工作很出色,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在全国工业普查工作中,受到财经委员会的表扬,为我们全总统计人员争了光。……今天开欢送会,希望金菊在新的岗位做出新的成绩。”
大家发言。
金菊:“……感谢同志们对我的关怀和鼓励。到新的工作单位之后,一定努力工作,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3.金菊家(晨/内)
【画外音:1952年,供给制改为薪金制,两个人的收入维持五个人的生活完全够用。万梅、万海已经上了小学。万岚的稿费收入,使家庭生活得到了更大的改善。】
吃完早饭。万岚和金菊准备到供销总社上班。
万梅、万海准备上学。
气氛紧张,忙碌。
4.徐特立家(日/内)
【画外音:金菊和万岚经常去徐特立家,聆听徐老的教导,探讨有关道德、教育等上层建筑领域里的一些问题。万岚和金菊觉得每去一次,都有新的收获。】
徐特立家。徐老与万岚、金菊讨论“五爱”问题。
徐特立:“上次金菊提到‘五爱’问题,你们有什么新的见地。”
金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这五个方面命题准确,容易理解,容易把握,也可以实地去做。”
徐老:“‘五爱’是无产阶级教育的主体思想。它是全体公民的‘公德’。它是我国全体公民的道德标准,道德内容,道德要求。要达到这个标准,还要有一个教育的过程。当前,对全体人民的道德要求不可过高。‘公’必须于个人的‘私’有益,他对‘公’才更关心。对于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公德’的标准应该更低一点,那就是‘无损于人,有益于己’,大多数人民是可以接受的,能够做到的。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是**员啊!但是,经过教育,受过教育的人,必须做到‘五爱’。如果,受了教育,还只能做到‘利己不损人’,那只能说明我们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
万岚:“做到‘五爱’,还有个‘自觉’的问题。”
徐老:“历朝历代,道德,‘既是绳人,也是律己’,这是道德的基本问题。‘自觉’是教育的最高原则。‘自觉’包括什么?我认为有四个层次,你俩看对不对,它包括:自动,自愿,自觉,自立。本质就是两个字:‘我动’。”
金菊:“‘我动’可不可以理解为发挥每个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徐老:“对呀。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自觉观察事物,自觉地用头脑想问题。遇事能够动脑筋想一想,说明你动脑了;如果经过你的观察、思考,认识了事物的本质,找出了规律,你有了悟性,我们的教育可以说成功了。为什么要强调‘自觉’呢?因为教育只能奠定基础,不能包你一生;受教育,你要获得什么呢?就是要培养学习的资本、学习的兴趣。有了资本、有了兴趣,你就会自觉学习,不断学习。”
金菊:“我们两个也在学习。不是说活到老学到老么。”
徐老:“你们学习就不能和学生一样了,你们要有主人头脑,要有主人意识。你们的思想不要受成说限制,要有批判的态度,要独立思考。当然,马列主义对于你们俩是新东西。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我也是1927年以后才比较系统地学习的。边实践、边学习;边实践、边创造,**就是榜样!”
5.北京至哈尔滨火车上(日/内)
【画外音:1952年冬天。金菊和处长楚青同志一起到东北农村供销社调查研究。】
北京至哈尔滨的火车,奔驰在东北平原上。金菊眼望车窗外皑皑白雪;火车站、一座座城市接连不断的掠过。
金菊:“若是全国都能这样,该有多好啊!”自言自语。楚青也点点头,表示赞同。
楚青:“抗美援朝胜利后,‘五年计划’就要开始实施了,全国各地都会有一个很大的发展。”
6.松江省阿城县某区供销社(日/内)
【字幕:松江省阿城县农村某区供销社。】
供销社后屋炕上。省供销社的同志、楚青和金菊与区供销社的同志座谈开会。
散会后,供销社领导对楚青说:“楚处长,咱们社里没有女宿舍,我们只能把二位安排到贫下中农家中住了。”
楚青:“好,我们也需要多接触一些贫下中农,和农民打成一片嘛!”
7.农民家庭(日/外)
供销社领导把楚青和金菊领到一户老百姓家里。
柞木杆院墙;院内东南角用木杆围的牛棚;牛棚边上放一辆花轱辘车。两间泥土墙草房。
主人出屋迎接楚青一行,十分热情。
8.农民家里(夜/内)
外屋,有锅灶、水缸、泔水缸、烧柴……。
临睡前,老大娘在灶坑里又填了几把火。
楚青蹲到灶坑前,和老大娘唠起磕来。金菊站在门旁,听俩人唠嗑。
楚青:“今年收成怎样啊?”
大娘:“好,交了公粮,留下口粮,还卖了余粮,有吃的、有花的。”
楚青:“这房子是……”
大娘:“土改时分地主家的。”
楚青:“小日子过得不错呀!”
大娘:“是,土改以后一天比一天好。去年拴了一挂牛车;今年攒点儿钱,准备明年给大儿子娶媳妇儿呢!”
9.农民家里(夜/内)
东北农户室内,南北炕。
睡觉时,老大娘把她俩让到南炕炕头。
金菊和楚青钻进热被窝,很快就睡着了。
睡到半夜,金菊浑身发痒难耐,从脖子挠到大腿,也无法止痒。
金菊索性打开电灯。发现了被褥上有虱子在蠕动。金菊动手抓了起来,然后在炕沿上挤死,发出啪啪的响声。
这时楚青也醒了,也是身前身后地挠个不停。楚青发现老大娘在翻身,可能是让金菊开电灯和挤虱子给弄醒了。楚青用手捅了一下金菊,然后用手势和眼神示意金菊:闭灯、躺下、睡觉。
金菊无可奈何,只得钻到被窝里。
后半夜,金菊翻来覆去,没睡着。天刚放亮,就起来了。楚青也一样没睡着,也起来了。
房东老大娘起来,到外屋烧火做饭。
金菊:“可了不得了,这一宿罪……”
楚青用脚踹了她一下、使了个眼神;金菊立刻住声,用手捂住嘴,不好意思地看了楚青一眼。
10.农民家去供销社路上(晨/外)
早晨,楚青和金菊去供销社食堂吃饭。
楚青:“是不是头一回在老百姓家住?”
金菊:“是。”
楚青:“还痒不痒了?”
金菊:“不痒了。”说着,金菊又下意识地用手抓了抓肩头。
楚青笑着说,“漂亮的大姐!是不是把肉皮都挠破了?回去让老万看见,还不得心疼啊!”
金菊:“唉哟!还逗你大姐呀。”
11.供销社食堂(晨/内)
食堂里,弥漫着蒸气。长条桌上摆着盛好了的大米饭、白菜炖豆腐,热气腾腾。大家在吃饭。
吃着吃着金菊看见菜碗里的白菜叶上有一条浅绿色的大虫子。她把伸向菜碗的筷子疾速地缩了回来。这个动作,在座的人都有察觉。
区供销社的一位同志看见虫子后,用筷子夹起来,扔到地上。
大家好像没看见似的,继续边吃边唠。
金菊看看楚青,楚青照旧大口大口地吃菜。金菊也想夹菜吃,不知道为什么,胳膊就是不听使唤,筷子一直伸不出去。她把碗里的饭吃了后,就撂下了筷子。
区供销社的同志察觉到金菊看见虫子,饭没有吃饱,问道:“吃好了吗?金菊同志!”
金菊:“吃好了!”
12.供销社办公室(日/内)
金菊站在供销社的一个上了霜的玻璃窗前,若有所思。
【画外音:几天来,虱子和虫子的事情萦绕在金菊心中。】

她想:“见微知著。可见,我的思想感情和工农的距离太远了。”
13.阿城去哈尔滨的火车上(日/内)
金菊:“楚青处长,在农村供销社我的表现是不是很不好?”
楚青:“你说虱子和虫子的事儿呀,小事,不要挂在心上。能认识到,就说明你已经有了觉悟。阶级感情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革命的路还长着呢!”
听了楚青的话,金菊的心情才算安帖一些。
14.哈尔滨至沈阳的火车上(日/内)
【画外音:松江省的工作结束。她们两个回沈阳。】
金菊:“楚青啊,听说粟裕同志打了两年‘攻坚战’,才把你娶到手?”
楚青:“可不是咋的。那时候我小,不知道他什么时候看上了我,就老是盯着我。一天,政治部王主任找我,给他提亲,还拿来一张照片,让我当他的面给撕了。”
金菊:“我的天呐!你的胆儿够大的了。”
楚青:“后来,有一天,粟裕把我找到一个小河边,当面向我提出求婚。我毫不客气地又拒绝了。”
金菊:“生气了吧?”
楚青:“没有。他说,不愿意搞对象,我们可以交朋友嘛!我说,那还将就。”
金菊:“采取了迂回战术。”
楚青:“后来,陈毅同志给他出了个主意。告诉他,下次日本鬼子扫荡时,让粟裕背起我就跑……”
金菊:“背没背?”
楚青:“一个大指挥官,打仗时背一个姑娘,……”两个人憋不住乐,哈哈笑了起来,引起了旅客们的注意;两个人又小声地笑了一阵子。
楚青:“黄桥决战时,粟裕同志表现出的指挥官的英豪气慨,神奇形象,让我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不知道为什么,一有枪炮声,粟裕同志的身影就出现在我面前。战斗一结束,我就急不可耐地跑去看他。”
金菊:“堡垒终于被攻破!”
楚青:“没有。直到1941年,有一天,他又把我叫到小河边。天挺冷。他说,非要娶我不可。他说我不答应,他就等,等一年……等三年……等三个三年……说得我热泪盈眶,怎么止也止不住。粟裕一看懵了,以为我有什么苦处,不知如何是好……我说,别等了,我现在就答应你。”
金菊:“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楚青:“1941年12月26日在新四军司令部举行了婚礼。”
15.沈阳,宾馆(日/内)
楚青接到程子华主任的电报,“粟裕同志病发,速回京。”
金菊:“谁的电报?”
楚青:“程子华主任发来的电报,粟裕犯病了。”
金菊:“哎呀,那可咋办!”
楚青十分着急,对金菊说:“金菊大姐,我立即回北京,这里没完成的工作你们继续做,遇事你和徐同志商量办。”
金菊:“你放心,工作不会有问题。你也别太着急了。”
楚青:“你不知道,他脑袋里和身上有炮弹皮,一犯病就很危险。”
16.北京,金菊家(夜/内)
【画外音:金菊完成工作任务回到北京。由于楚青去杭州照顾粟裕,金菊写了调查报告;向总社计划局领导汇报了工作情况。】
万岚:“前些日子徐老问,我们为什么没去他那儿,我说你去东北出差了。”
金菊:“那我们抽空去一趟徐老那里吧。”
17.徐特立家至金菊家的路上(日/外)
金菊和万岚在徐特立家探讨“人格”问题。之后,从徐老家出来回家。金菊和万岚边走边聊。
金菊:“我们慢慢儿走一走吧?”
万岚:“好啊。”
金菊:“徐老今天谈的‘人格’问题,是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
万岚:“徐老是从道德的角度来谈人格的。他是用阶级斗争的观点来分析人格的性质。在人剥削人的阶级社会,人格分为两种:就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一种是统治者的人格,一种是被统治者的人格,这是两种不平等的、对立的、截然相反的人格。无产阶级的伦理道德是主张无剥削、无压迫,人类完全平等,人格也是平等的。”
金菊:“这就不仅仅是伦理道德问题了;这也是法律问题,是国家**中应该规定的内容。具有完全人格资格的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万岚:“徐老讲,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是无产阶级革命最大的道德,是永久的道德。”
金菊:“对呀,只有经济关系上的平等,没有财富占有上的差别,才有人格的平等。在经济关系尚不能实现完全平等的情况下,人格平等在道德层面上只能靠培养人的集体主义精神来维持。”
万岚:“徐老不是一再强调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吗!他说,要培养人们有自觉的纪律性,要有坚韧的意志、谦逊的品格、诚实的品质、节俭朴素的作风。”
金菊:“徐老说的‘不可不谋求个性之发展,不可不适合于社会。’很值得我们深思,这句话很有哲理。”
万岚:“‘适合于社会’,实质上是说的人与人的关系,就是要有集体主义精神,在人格上互相平等对待。”
金菊:“哎呀!太费脑筋了。”
万岚:“学习新东西,换脑筋,是要吃苦的。”
金菊:“这大概就叫思想改造吧。”
18.供销总社食堂(日/内)
总社主任程子华同志和大家一起吃午饭。
程子华:“金菊!”
金菊:“程子华主任!”
程子华:“去东北冷不冷啊?”
金菊:“还可以,外面冷,屋里暖和。”
程子华:“到基层看看,到农民家看看,对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很有好处,尤其是在思想感情上。”
金菊:“是,是,这次下去对我的感触很深,从楚青同志身上学到了不少老革命的优良作风。”
程子华:“在工作中锻炼、改造思想进步得更快。你的大女儿万梅上学了吧?”
金菊:“在汇文小学,都念二年级了。”
金菊想:“总社领导虽然和处里的干部工作接触并不是太多,却能够对一般干部如此关爱;这大概就是革命老干部的革命胸怀!”
19.供销总社礼堂(夜/内)
“六一”儿童节。。全社举行文艺晚会。在幼儿园的小万鹭参加了演出:领唱、跳舞。十分活跃可爱。
散会后,金菊到后台去接她回家。看见妈妈万鹭哭了。
金菊问:“怎么啦?小鹭,哭什么呀。”
万鹭:“小朋友都穿花衣服过节。”
金菊的心紧缩了一下,埋怨自己太疏忽了。
这时,刚从杭州照顾粟裕回来的楚青走了过来。
楚青:“小鹭啊!在台上唱得多好啊,哭什么呀?”
金菊:“都怪我太疏忽、心粗大意,过‘六一’忘了给她做件儿新衣裳了。”
楚青:“啊!原来是这样啊,别哭了,阿姨给你做一件最最漂亮的花衣裳。”
20.金菊家(日/内)
星期天。楚青来到金菊家。
楚青:“小鹭!过来。”她亮出一块花布,在小鹭身上比量着。花布上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小熊打着雨伞,特别招人喜爱。
楚青:“这是你粟裕伯伯从苏联带回来的花布。给小鹭做件‘布拉吉’正合适。”
金菊感动得掉了泪。“快谢谢阿姨!”
万鹭:“谢谢阿姨!”
【画外音:金菊用这块布给小鹭做了件连衣裙。孩子们把它称为“小熊打伞”。“小熊打伞”这件连衣裙,令金菊一家永久铭记住**夺取政权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革命大家庭的温暖和温馨。】
21.金菊家(夜/内)
【字幕:1953年】
金菊去广西开食糖会议,走之前的一个夜晚。
金菊:“万岚,这次我去广西开食糖工作会议,回来时打算到长沙老家,看看生病的老妈,她已经七十多岁了,我想把老妈接到北京来。同时把分得的土地和房屋退还给农会。你是什么意见?”
万岚:“好!妈妈一个人在湖南怪孤单的,接来北京来,把病治好,安度晚年,我同意。把土地、房屋退还农会,这是在中央机关工作的干部应具备的革命觉悟。我支持你。”
22.湖南,金菊老家农会(日/内)
金菊:“农会主席同志,首先感谢农会对我妈妈的照顾。我现在是国家干部,每个月都有薪水,抚养老母亲不成问题。我们现在自愿把政府分给我家的土地和两间房退回。分给乡亲们吧。”
农会主席:“到底是国家干部啊!觉悟高。我也代表乡亲们谢谢你们娘俩。”
【画外音:金菊把妈妈从长沙农村带回北京。母亲不久去世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