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回 在“三无”的县城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县,是一个重要的行政单位;县城,是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重镇,也是连接我国农村与城市的枢纽。因此,县城的经济面貌如何,直接反映出中国的经济面貌。
如今,从城市到乡镇,市场里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要想寻找一个县城范围内所缺少的商品,还真不容易,尤其是大众日常生活用品与食品就更难了。然而,在那饥馑的年代,我却目睹了诺大的县城多年来处于“三无”状态,那是让如今的年轻人觉得不可思议的。
哪“三无”呢?
其一,无肉卖。当时县城仅有一家食品公司卖肉,别无分店。食品公司卖的肉都是从各公社调来的。是分任务也好,强行命令也好,没有猪,谁也没有办法。县食品公司经常脱销,口袋里揣着的肉票也成了一张废纸。
食品公司的店面经常是半开着的,有时营业员怕麻烦,图简单,索性只留一块活门板不上,一则好让顾客刚刚能伸个脑袋进去,看一看空案板。二则可例营业室进光通空气。
其二,无酒卖。一个县城能经营酒的也只有一家,即县国营酒厂门市部。当时没有瓶装酒,只有县酒厂生产一点散装酒,县酒厂也是经常处于半停产状态。一是因为粮食紧,二是认识跟不上,当时人们视喝酒是一种浪费行为,是一种资产阶级生活,作为无产阶级,人们理所当然地要反对、限制。至此,县酒厂偶尔生产一点代食品酒,即用蕨根、芭蕉、葛根等植物加工成酒,就是这样的酒,不时给县城带来一点活气。只要销售酒的消息一传出,整个县城就沸腾了,人们奔走相告,像过节一样。

其三,无糖卖。那时,高音喇叭喜报频传,这里又建立了大糖厂,那里又建立了大糖厂,就是看不到一点糖。没有糖,用糖才能加工的副食,如杂糖、水果糖、饼干等也都随之消失了。
我的一位姓伍的学生,他的父母是县副食品站的职工,一次,我想买一斤糖,就去找他的父母开后门。他的父母一再解释,确实没有糖,怕我不信,就专门把我带到放食糖的仓库里,那里除了两口空空的装糖的锈铁桶外,诺大的仓库里什么都没有。这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我怀着怆然的心情离开了。
你能想像吗?一个县城竟无肉、无酒、无糖,老百姓们在怎样生活呢?其实,说是“三无”,这也针对指最主要的食品而言,实际日常食品和用品,不是“三无”,而是“三十无”、“三百无”。比如,有时候县城无火柴、无煤油、无肥皂、无铁钉、无布料等等。
这无那无,绝不是一年半载,而是断断续续长达二十多年。就连八十年代的时候,一次教师节,商业局为了表示尊师重教,特地给我们学校一张购买自行车的票证,可学校上百名教师,仅有一张票,这下可愁死了校长,弄不好反造成矛盾。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当校长为难之时,学校分来了一位据说是中央派下来支持边区教育的讲师团教师,自行车票自然就给了这位讲师团的教师。
社会在进步,民族在发展。但愿这“三无”的县城,“三无”的社会永远成为历史。
一九九九年五月一日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