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真相馆d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历史的真相:安平是怎样的抗战英雄(四)
我一直在强调安平在抗战期间在后勤和外交上面的作用,用于说明安平实际上不是一个军人的角色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担任了一个外交官和一个后勤部长,在这方面他和二战时的欧洲战场上的罗伯特•C•克劳福特将军起到的作用是一致的,不过不同的是由于中国战场上人才紧缺的缘故,这位将军在很大程度上担任了和他的工作不相匹配的职务,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实际上在中国战场战争的现代化程度远远没有欧洲战场那么高,而在中国战场很大程度上人望和交情往往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这些在安平接下来在中国战场上的表现得到了很好的证明。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之前,安平一直在北平,表面上是督促平津高校搬迁和商务活动等等,而实际上是协调中央和北平的二十九军的关系,督促二十九军备战的。因为当时的形式日本人在北平动手的已经是铁板钉钉的事情了,但是宋哲元还对于日本人有些幻想,不愿意丢掉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地盘,所以虽然说卢沟桥事变打响了抵抗日本侵略的第一枪,但是实际上二十九军接下来的一系列仗都打得不怎么样,宋哲元后期寄望于保存自己的实力,结果被老将直接架空掉了,郁郁而死。
卢沟桥事变的时候,安平就在宛平县城,据说就在卢沟桥头,当场下起了抵抗的命令,这个不少人的回忆录提到过,他当时在干什么呢?已出版的秦德纯的回忆录,冯治安和刘汝明的采访记录里面可以看出来,他是给二十九军送军火去的。蒋委员长为了拉拢二十九军坚定抵抗,在手下的建议之下,从河南洛阳兵工厂调了一批军火补充给二十九军,对于宋哲元扩充二十九军持支持的态度,这些军火一部分送到了保定和石家庄,一部分由安平的商队带着直接带到了北平,这批军火在后来的二十九军从北平突围的时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当时的北平市长秦德纯在知道卢沟桥事变之后,特别是知道安平还在卢沟桥之后,很着急,他自己在回忆录说,当时担心的一是事态扩大,不好收拾,引起中日之间的战争;二就是担心安平的安全。由于安平屡屡出现在战争前线上,而且每次他出现日本人总是吃亏,所以日本人认为他是一个大敌,安平在北平活动的时候多次遭到刺杀,幸好他身边有不少美国黑人保镖,这都是埃里克森帮他请的,可见这两个人关系实在是不一般。
卢沟桥事变之后中日双方有短暂的停火谈判时间,这段时间里,秦德纯把安平接出了宛平县城,送到了北平的南苑军营里,这里驻有佟麟阁部的两个团和一个学生团,算得上是比较安全的地方,但是随着北平的局势急转直下,这个地方就成为了日军的重点进攻对象了。具体的战事老萨就不说了,南苑的守军在安平支援的军火的援助下,在南苑死守两天多的时间,接着关东军入关,二十万左右的军队把北平天津重重包围,二十九军不得不向南边突围,宋哲元和秦德纯双双趁夜离开,留下张自忠任代理北平市长和日本人周旋,南苑守军也是一样在二十九号临晨突围,不过临走之前组织了敢死队掩护自己人的撤退给了敌人很大的杀伤。赵登禹当时和安平留在南苑指挥战斗,走的时候也是一起坐车走的,他在回忆录里面记载的很详细。安平当时对于南苑的热血的想和日本人拼命的学生的态度很不以为然,嘲笑他们幼稚,但是在突围的时候他和赵登禹坐车是走在最后的,并且赵登禹回忆最深的是安平当时沉着冷静的态度和利用当时来刺探情报的汉奸放出假消息,让日本人没有吃准南苑守军的态度,结果被轻松突围了。这个赵登禹的回忆录里面记载得很详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安平在这些事件里面表现出来了相当地头脑,包括埋地雷,利用汉奸等等,等和二十九军到了保定,安平就被委员长派来的飞机接走了。顺便说一句,安平自己是有专机的,他本来有机会在事变之前自己走掉的,但是他没有,当时他的飞机用来运北平故宫里面最后一批文物和人了,这些人里面包括吴佩孚、段祺瑞和一大批当时著名的教授和学者。所以说卢沟桥事变只是意义上很重要而已,一度被看作是中日之间全面开战的标志,实际上看看打仗根本没有怎么打,二十九军准备不足,日军准备充分,到了后期基本上是二十九军逃跑突围而已,日军实际上没有经过什么艰苦的战斗就占领了北平和天津,但是二十九军也保存了实力,同时也和当时的中央政府在上海和日本开战有关系,分散了日本对于华北的压力,是日本华北之后没有立即大规模地展开军事行动,而接下来的淞沪会战就是最展现安平能力的时机了。
为什么国民政府准备淞沪会战的时候特意要让安平到南京参加会议呢?最直接的一个原因是当时的埃里克森和国府的军火交易。为了及时补充国府紧缺的军火,埃里克森在中国的重要城市都有军火仓库储备了大量的军火,但是国民政府没有足够的钱,所以埃里克森和国民政府协定这批军火只要在国民政府需要的时候,就可以赊账取用,但是赊账要通过安平的同意,军火的调动也要通过他,这也是协议的一个条件。委员长在围剿的时候就临时抽调过军火,现在和日本全面开战,准备军火这批军火就被打上主意,这时候就要赶快把安平调回南京来让他分配和调动军火,这也是淞沪会战的时候,安平和宋子文负责后勤的原因。同时淞沪会长一开始,张治中的第五军长驱直入,把日本在上海的海军陆战队几乎全部消灭,主要依靠了这批军火的力量,当时福建的龙月凤到了前线任临时前线指挥指挥八十七和八十八师的前线部队也是一个原因。这里萨江并不是一个为武器论者,但是看都当时的人述说情况的时候萨江还是要感慨,因为当时最难打的就是海军陆战队的司令部,都是钢筋混凝土的构建,弹药粮食充足,守卫的部队抵抗顽强,凭借**的战力即使是精锐部队也必须损失很大才能够攻打下来,可是在TNT炸弹的轰炸下和火焰喷射器的使用下,这个地方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被攻克了,守卫的将近一千日本全部战死,在淞沪会战的前期,日军估计上海的守军能够坚持半个月事件,但是被**打了一个漂亮的反击战,以至于日军不得不仓促排除援军在上海登陆,接应已经被打散了华东驻军。
通过对整部抗日史的研究发现,战斗初期,中日之间相当的战斗力的兵力比维持在三比一,也就是说一万日军能够和三万**打成相持的情况,这还是指相当不错的意志力强的**,在整个淞沪会战中,日本的陆军在局部是形成了优势的,但是前期,中国空军的发威就显得过于让人吃惊了,以至于淞沪会战中的空军作战一直被认为是中日作战史上的奇迹。日军全国一千接近两千架飞机在这场作战中损失掉了三分之一,接近七百架,中方的损失在两百架左右,其主要原因是战斗前期中方的飞机对日的优势非常明显,日本方面飞机落后情况很严重,日军最新式的九六、九七舰战勉强能够和中方的p-38的改进型和p-40相抗衡,而且中方损失的飞机有很多不是在空战中损失的,而是被日本的海军舰炮打下来的,在这期间日方的航空母舰加贺号被炸沉,出云号旗舰被重伤,日本的海军损失惨重。可惜的是国府没有自己的飞机工业体系,所有飞机都必须从国外购买,随后中方的空军在随后的华北华东方面的作战中损失殆尽,在1937年开战的时候,中国的飞机加起来一共不到六百架,虽然大部分都是购买的最新式的p-38和p-40,但是随着日方在受了刺激之后加紧研制出了零式战机,这种空中优势就逐渐丧失了。本来日方就是因为一二八事变中空军吃了小亏而研制新型的九六、九七舰战的,但是在淞沪会战中这两种飞机显示还不是中国飞机的对手,他们才紧急从德国引进一批飞机,同时加紧研究了自己的飞机,空中优势才慢慢扳回来。而飞机的提供和引进都是安平和埃里克森的功劳,同时,当时伊里安已经宣布自治了,有不少爱国的华人飞行员回国加入了这场战斗,这也引起了日本对于荷兰政府的抗议。

客观地说自日本二十万日军在上海北面登陆之后和**在罗店等地形成相持阶段达两三个月之久就已经很让人吃惊了,将委员长前后派出了七十万的军队在上海战场上,同时蒋光鼐、龙月凤的十万军队还在吴福等国防线后面,国府在这次战斗中下了很大的决心,把全**队的三分之一顶在了上海,七十万人的弹药补给是个什么概念,这次安平长时间往返于南京、杭州、苏州等地,把储备的和不断海运到中国的物资源源不断的运送到前线,淞沪战线能够坚持这么久,安平功不可没。
但是要注意,实际上在上海开战并且一开始就一股脑的把兵往上海堆还是犯了兵家大忌,上海是一个凸地,必须注重侧翼的防御,这样子就导致**战线过长,这也是为什么陈诚和张治中在左路和中路打得热闹,而张发奎在右路动也不敢动的原因,他必须防备日本人从金山卫和右路登陆,等到蒋委员长抽调右路的军队支援中路的时候,日军的十万多军队就果然从金山卫登陆了,结果就是本来就已经坚持不住的**全线崩溃,不得不撤退免得被日军绕了后路包了饺子。这一仗打到最后只成就了中国的空军以及蒋光鼐和龙月凤的名声,要不是龙月凤和蒋光鼐殿后,七十万大军很有可能损失惨重,而蒋龙两个人殿后之后,又活动于巢湖附近,最后在终于在南京城外打了一个突击战,,为整个淞沪战役收了尾。
整个淞沪会战中,在后勤补给上安平还是尽职尽责的,战后国民政府欠埃里克森先生的军火费用达到了一亿美元的巨额,这可以说是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安先生尽责的程度,这笔钱一直不断地减少又增加,一直到蒋委员长离开台湾到了琉球都一直没有还清,从某种意义上讲,安平是委员长的债主。
前面说到安平和龙月凤、蒋光鼐很有交情,那么龙月凤想在南京城外打一个突击战就不可能不告诉安平,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安平和唐生智争着抢着指挥南京作战的原因,而实际上结合从淞沪会战的后期和南京保卫战的作战情况来讲,蒋光鼐和龙月凤的部队才是最出风头的部队。之前龙月凤就调了翁照垣的一个师进入南京帮助安平守卫,配合当时留南京的八十七、八十八师、三十六师、中央教导总队这些**嫡系精锐,同时还有撤下来的七十四军、六十六军和和八十三军,南京守军在十五万以上。但是面临的情况是部队都是刚刚撤下来的,伤亡过大战力不足,同时没有作战的士气。南京作为淞沪会战的大后方,储备了大量的粮食和弹药,加上安平一开始就以准备巷战为名撤走了大量的民众,从某种情况上讲一开始,国府的宣传里面就是要在南京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以保卫首都,而实际上安平和日军的先头部队八万日军只打了三天时间,日军一度进攻到中华门附近,但是很快蒋光鼐、龙月凤的部队就出现在了日军的侧翼,南京保卫战作战一周的时间,击溃了八万日军先头部队,同时二十万日军赶来支援,然后**宣布南京为不设防城市,安平率军在日军占领南京之前撤退了,这就是南京保卫战的全过程。同时这也是安平最为被人诟病的地方。因为之前是他自己说的要在南京死守一个月的,而实际上从外围交战到撤退只有两周左右的时间,中方兵力加上福建兵力一共二十五万,而日军能够作战的部队应该只有不到二十万,凭借南京的建筑打巷战的话,坚持一个月还是有把握的。
而根据国党解密的资料来看,安平递给蒋委员长和军委会的报告是:重火力炮弹消耗严重,火力不足,部队损耗太大,战事拖延时间太长,士兵军官精神**疲敝不堪,且这些士卒都是党国精锐,不能够白白牺牲,应该贯彻百里先生的国防大纲,以空间换时间。且南京水路已被地方打通,三面被围,乃是死地,死守实无必要。
现在看来,这些理由多少有点夸大,但是也不是没有道理,为了迅速击溃日军以防止日军援军的赶到,据说发射的弹药价值在八十万美元以上,大约是八十八毫米迫击炮弹两万多发,这才导致了日军八万人在三天之内崩溃,也是因为前面日军冲得太快,没有携带重武器,所以被中方军队打了个措手不及。喷气式飞机也出现在了南京的上空,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也算是埃里克森先生旗下飞机的又一次试飞作战,而第六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的阵亡更是加速了日军崩溃的进程。南京作战前期有孙元良、邱清泉、桂正清等名将守城,后期是蒋光鼐龙月凤突击,要说安平在指挥上有什么惊人的东西,恐怕很牵强。而短短的十来天时间,南京的城防军也就是打得中规中矩,反而是福建的军队表现出了奇兵的角色。而**在击溃了日军之后马上撤退这种举动激起了日方的疯狂,这也是为什么南京明明不设防了,日军在占领之后还屠杀平民,相对应的,中方也感觉这场仗打得虎头蛇尾,虽然给予了作战者相应的奖励,但是并没有大肆的宣传。直到国党到了琉球修订历史之后,南京保卫战的意义才被认识到是为武汉会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许多人认为南京会战的意义在于让日方始终没有抓住**的主力并与之决战,总之就是打得日方很不舒服,推翻了日方的一系列预订的计划,如在占领了苏州、常州、杭州一线之后与中方会谈的不扩大方针,日方在南京城下受挫迫使不扩大方针的破产,因为日军内部高呼要报复;另一方面由于伊里安的外援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迫使了日军内部南进势力的抬头,要切断中国的对外援助,此战之后,安平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担任过前线指挥官乃至于参谋长的角色,一直到1941年蒋委员长为了制衡史迪威而提名他出任中国战区的副参谋长,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都是负责国府的后勤管理和物资调配工作。
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国内的战史学家都指责说南京保卫战中安平退得太快,如果在南京配合龙月凤再坚持一段时间的话,抗战的相持阶段极有可能提前到来,同时会大大延缓日军进攻武汉和华南的计划。最近几年海内外的研究趋向于一致,南京保卫战确实起到了延缓日军进攻的作用,安平本人实际上是不具备在弹药不足的情况下打防守战的能力的,他本人的作战的思想从历次作战的情况来看是强调火力优势制胜论,如果南京上空的空中优势一直控制在中方的手中的话,参照淞沪作战,南京能够守上一个月然后**从容撤走。但是安平首先就调走了南京的空军(伊里安的援华志愿大队),然后在没有得到国府具体命令下自行撤退了,蒋委员长的撤退命令是事后补发的,这点已经是事实了。可以说明,在中国战场这个不同于欧洲战场的特殊情况下,安平的军事能力不仅仅比不过蒋光鼐和龙月凤,极有可能连他手下的孙连仲和桂永清等,他的长处在于善于管理和调剂后勤物资,这才是他的长项。顺便值得一提的是,国府的空军实际上是通过安平组建起来的,从这点上可以看出安平的贡献在什么地方了,实际上他不太适合指挥打仗,这是老萨的观点。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