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真相馆b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历史的真相:安平是怎样的抗战英雄(二)(转自萨江的BLOG)
谢谢各位关注萨江的历史真相系列,大家对于安平兴趣很浓厚,这让萨江很惶恐,生怕自己不小心写出什么错误来。网名为yyffxx的朋友批评说上一篇文章里面用词不够中立,这让萨江要很脸红,因为当时写的时候抱着调侃的心情,所以就不够严肃,以后会注意;网名为夏初的朋友很注意一二八事变中的空战,问当时的美国飞行员的情况,萨江查了一下资料,注意到当时的机型是统一的p—38a型的,没有p—40,萨江上一篇文章有点错误,实际上p—40是后来为了大规模迅速生产的p—38的简化型,在37年以后才出现的,至于说p—38通没通过检验这个完全没有错误,在洛克希德公司被埃里克森收购以前,是不可能有财力进行新飞机的设计制造的,最多也是有个设计图而已,专业人士知道一个成熟型号的飞机出线需要多长的时间,p—38很明显出现得非常仓促,萨江最近查到一个材料,是当年一个到中国的当飞行志愿者的美国人的回忆录,书中记载说埃里克森允诺包吃包住每天给十美元的工资,阵亡的人两万美元的抚恤金,这人说如果不是金钱的诱惑,他绝对不敢开着新出来不久的p—38上天,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萨江的猜想是正确的。另外关于大家关注的战后日本三大新女性的问题,老萨之后会写一个相关的主题,请大家稍待。另外我在前文里面一再强调安平在上海战事里面做生意并不是抹杀他在抗战中的功绩,而是要说明他在这次战斗中没有指挥部队的经历,我在语气和用词上面有点不当,这个要反省。
安平和国府合作在国内建的厂开的公司到底有多少,这个现在已经很难估计了,按照解放之后各个历史学家收集的资料来看,一说是蒋宋孔陈加上安平,资产一共有接近10亿美元,安平和埃里克森占到了三分之一,也就是三亿多美元,这个说法被很多人质疑,当时卡尔•埃里克森自己的资产在五十年代的时候已经接近二十亿美元了,埃里克森家族是世界最富有的家族之一;又有一说是这个统计没有把土地等计算在内,真实的情况应该是二十亿美元左右,安平和埃里克森占到伍亿,这种说法比较可靠,因为新中国的工业和金融的基础很大程度上是从蒋委员长手上接收过来加上东北基地建立起来的。安平开始投资国内的工厂和公司,一方面是因为埃里克森觉得远洋贸易不是个办法,周期太长,于是有意在中国建立一个基地,同时也是为了拉拢国府,蒋宋孔陈的股份很多是埃里克森和安平送的(这两个人倒是很懂中国国情),另外就是安平替国府考虑的如果真的中日之间发生战争的时候中国武器自给自足的问题,这证明了在这个问题上安平比委员长有远见,委员长一心只想着买国外的武器,而安平想到了自己造,同时他和政府合营,政府不可能不采购他的武器,这样子他就成了实际上的官倒了。
九一八和一二八之后,日本人的心思又打到了热河上面,日本人的嚣张态度让当时的全国人民都知道热河危机了,行政院长汪兆铭,副院长间财政部长宋子文都到过北平,督促当时的北平军分会副主席张学L备战。当然,蒋委员长督促张学L备战也没有安有好心,当时整个河北都是张学L的地盘,山西有阎锡山,山东有韩复渠,热河有汤玉麟,绥远有傅作义,中央政府在华北根本就插不进去,张学L控制了华北的税收但是又不向中央缴税,他也有自己的三十万东北军要养,九一八之后东北军丢了老家,张学L日子就过得苦了,他本人的财产损失也很大,安平就是在这个时候到了北平和张学L组建了北平军工厂,这个军工厂后来搬到了河南洛阳,和洛阳兵工厂合并了。老实说刚开始的时候张学L并不相信安平,但是安平料事如神并且帮助了张学L戒毒,关于戒毒的具体情况各种资料都很不详,张学L自己的回忆录里面记载得也很含糊,而其他人说得又相当地传奇,这里萨江也只能够略过了,估计是采用了西医的方法,但是安平明明是数学系的,这就是疑点了。
其实当时不仅仅是安平看出了热河要出问题,蒋委员长、宋子文、乃至军事盲汪兆铭都看出来热河的防务有很大的问题,汤玉麟和日本人眉来眼去,他自己有不积极备战,反而借备战之名向南京政府索取武器军饷粮食,这些委员长怎么会给,连张学L委员长都不愿意给武器军饷粮食,张学L出于保存自己的实力的想法,在热河战事一开始就把杂牌部队如孙殿英、汤玉麟等人的部队顶在前面,自己的东北军顶在后面,一心想要让前面的人送死,谁知道日本人一打,热河前线全线崩溃,只有孙殿英在北线的赤峰一带积极抵抗,日本人用了十天的时间就占领了热河的首府承德,汤玉麟兵败如山倒,要知道蒋委员长的计划是热河要守上三个月以便于和日本谈判交涉和国际干预的。而热河地势复杂,山多沟多,如果利用精兵和地势积极和日方作战的话,三个月的作战还是有可能达到的,汤玉麟的部队已崩溃,他侧翼的万福麟也跟着就撤退了,热河十几万守军不到二十天时间里,把热河丢得干干净净,放任日本人兵临长城,这个时候要是再不抵抗整个华北就要不保了。这个时候,张学L才惊慌起来。
汤玉麟是张学L父亲张作霖的兄弟,比张学L长一辈,长时间守备热河,在热河势力根固,热河之战之前张学L不是不想撤换汤玉麟,而是没有胆子撤换,怕汤某人马上投靠日本人,拱手献出热河。日本人很早就诱惑汤玉麟投降了,甚至于在满洲国里面给他留了一个位子,汤玉麟为了自保也没有停止过和日本人眉来眼去,结果战况也并不比拱手让出更好,汤玉麟手下的部队阵前投敌的不计其数,作为热河前线军队总司令的张作相指挥不动汤某人的部队,兵败的时候急得差点自杀,被侍卫救了带着逃到了古北口。
热河这么短的时间里失守举国哗然,党内也出现了不少人跳出来弹劾张学L,张学L的压力很大,知道这个黑锅自己背定了(虽然他自己的也有很大的责任),于是找安平商量看有没有什么办法让结果好一点。很明显,当时蒋委员长私下里发电要求张学L离职出国考察,张学L要是一走,他的东北军肯定马上被中央吞掉,张学L不愿意束手就范找安平和黄绍竑商量对策。
值得说一下的是黄绍竑和安平是委员长安排来帮助张学L的,职务是北平军分会的正副参谋长,鬼都知道这两个参谋长一点事情都不管,张学L不可能让两个中央政府的人来指挥他的东北军,所以虽然军分会参谋长的名字听起来很吓人,实际上也就没什么用。安平还好,他和张学L合办军工产同时和埃里克森一起在华北有军火生意,在张学L面前还算说的上话。黄绍竑之前是内政部长,来当这个参谋长早就是一肚子火了,知道这是老蒋故意削自己,但是这个前桂系三巨头之一也沉得住气,这个时候张学L找他们商量事情,已经是急病乱投医了,但是毕竟这两个人是蒋委员长的代表,同时想要取代张某人主政北平的何应钦就在北平,张学L自然不会去找他,这两个人至少还有一点交情在。
然后我们就不得不佩服安平的眼光,虽然之前没有打过仗,但是很明显看到了接下来战役的关键,并且提前做好了准备工作。在长城一线,张学L还是布置了精锐的部队的,有宋哲元的二十九军,商震的三十二军,中央军的第十七军和宋子文税务总团增援,安平所做的就是说服张学L痛下决心把一系列敢临阵脱逃的军官处于严刑,然后组织打了两场伏击战大大地鼓动了士气,这就为之后的长城抗战做好了准备。

许多人的回忆录里面都提到说枪毙汤玉麟,免职万福麟,撤职张作相父子都是安平的提议,这也可能是统一的说法,但是也不是没有可疑的地方,但是张作相是张学L的亲叔叔,将他撤职并且把所有罪名都堆在他的头上这样大的事情如果是安平一个外人的提议的话,很容易引起误会。极有可能是最后张学L自己说服自己的叔叔出来顶罪的,反正顶了就顶了,当时张作相也没有兵权了,没有人会因为这个把他枪毙的,同时其他人的回忆录里面说张学L把枪毙汤玉麟父子之后收得的财产分了张作相一半,这倒是有可能是真的,也可能就是张作相跳出来帮张学L顶罪原因。之后安平以后勤部长的身份帮助长城一线的守军提供军火,相继取得了喇嘛洞大捷(张学L、安平指挥),赤峰大捷(黄绍竑、孙殿英指挥)、冷口大捷(商震)、喜峰口大捷(宋哲元、刘汝明)。这里面只有喇嘛洞大捷有安平参与指挥,但是极有可能是张学L和东北军军官策划的,把安平的名字题上去很有可能是为了给蒋委员长的面子,据很多东北军的老人回忆说当时提议伏击和现场指挥的都是后来的共和国上将吕正操,但是安平和张学L都在现场督战,按照**的惯例,在现场的最高长官是首功,吕正操当时只是一个上校而已,张学L和安平,一个上将,一个少将,自然功劳比吕正操大了。但是当时伏击日本人的炮火都是安平带过去的,记一个首功也不过分。
对了,能够让张学L继续指挥战斗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何应钦等一棒子高官被北平石友三的叛乱吓得跑回了南京,蒋委员长找不到可换之人,只好让张某人戴罪立功,这次张学L亲临战场督战一场大捷,大大冲消了张学L的罪名。何应钦他们刚刚一跑,张自忠和刘多荃马上就分别率军扑灭了叛乱,石友三跑到了山东投韩复渠去了,这也是张学L的运气。
此后安平就一直没有出现在前线过了,他一直负责后勤的军火的供应,东北军安平也不一定指挥得动,按照记录安平这次战斗功劳也不小,依靠他提供的重炮武器,**和日军在长城一线僵持了三个月之久,十七军还一度反击成功,**在长城一线布置了十四万军队,加上侧翼的王以哲和孙殿英两个军,也有六万人,加上华北地区的预备队,**有三十五万的可用兵力,反观日军在前线只有三个师团十万人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冯玉祥和马占山都积极发展势力反攻热河和东北,所以日方的形势逐渐不利起来。
但是不要以为这个时候中方就有利了,委员长对于自己人的戒心比对日本人还要大,东北的马占山太远了不用管,绥远的冯玉祥就是委员长的心腹大患,如果任由冯接着抗日的大旗把势力拉起来的话,委员长的中原大战就白打了,所以当时和日本人打仗的时候委员长对于冯玉祥的察哈尔抗日民众联军没有什么话,一旦《塘沽协定》的协约一签订,冯玉祥的部队就马上被华北的各个军阀和中央军逼着收编了,冯某人又成了光杆司令。可以说长城抗战中国方面是占了点便宜了,但是因为之前丢了热河没能够收回来,所以怎么看都是日本人赢了。整个过程中安平一直负责后勤和军火,有没有功劳呢?有!有没有直接指挥打仗?没有!有没有出谋划策?肯定有,但是具体有没有参与战略的部署这些我们不知道,但是考虑到后勤的重要性,肯定很多决策他是知道的,后期大部分的战果都是前线将领自己打出来的,比如宋哲元的喜峰口大捷,就是二十九路军自己组织的夜战,大刀战,冷口大捷这些都是前线的军长自己指定的战略,军分会只负责分配任务,不可能制定说到底怎么打,好在这时候前线的将领都是名将,对上日本人也不吃亏,**的重火力配置一向在日本军队之下,能够在长城坚持这么久主要还是靠了美国的炮火,但是这批炮火不是白给了,是宋子文扣下华北税收和张学L自己掏家底从安平那里买过来的,到底花了多少钱,估计不少于一千万银元。这批炮火的重要性很大,这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战例就是长城抗战黄绍竑和孙殿英端了日军第六师团的司令部逼迫师团长坂本政右卫门中将自杀,可以看到黄绍竑是真正参与了前线作战指挥的,而安平没有。
长城抗战历时三个月,据统计,中方伤亡四万多人,日方伤亡两万多人,仗打到这个份上双方都打不下去了,安平在回忆录里面提到说之前一年时间储备的弹药差不多耗光了,这肯定是实情,日本人后院因为马占山和冯玉祥而起火,也颇感兵力不足,伪军完全没有用,于是双方和谈。日方的代表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冈村宁次,当时是少将。中方委员长派出黄绍竑和安平去谈判,这个任命有点奇怪,而且后来黄绍竑没有参加谈判,只有安平去了,据黄绍竑回忆说安平劝他不要去,一是这种谈判怎么谈都是对名声有碍,另一方面是军衔不对等,黄绍竑当时就已经是中将了,所以安平自己去了。其实这样子反而显出了安平的重要性,让他成为了名正言顺的国府的高官,至少蒋委员长从表面上承认了安平能够代表国府,这样子安平的少将就有点名副其实了。《塘沽协定》虽然没有收回热河,但是把日方死死压在长城之外,也算得上是了不起的胜利了,和之前何应钦派人签订的停战协定的草本对比着看的话,就会发现日方作了巨大的让步,这对于态度一向蛮横自大的日本人来说是极为难得的,所以虽然长城抗战安平没有证据说明他表现出了军事才能,但是他在外交和谈判上的才能是不容抹杀的。但是还是要看到,这位先生在整个战场中当的还是后勤部长和武器贩子的角色,而且整个战争下来他还是赚钱的,老萨不是想要批判他,而是说这种情况一再出现就不能够用偶然来解释,很明显,对于这一切安平是有计划有预谋的,我们能够说在大局观上面他非常的好,起码他意识到了东北失陷以后,国府不能够再承受不战而失地,一定会在长城以北或者长城附近和日本人打一场,一有战争就会有军火补给的需要,所以安平提前抓住了这个机会,就这样来看,他的胆量和眼光就非同小可,肯出这么大的手笔来提前投资。而实际上无论是张学L主持华北军事还是何应钦主持华北军事,安平都能够做成军事生意,但是显然,如果是张学L的话,赚的要多一点。
所以依照我们得结论,安平参加的前两场战争都没有亲自指挥过部队,也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他参与过指挥,但是很显然,他在这两场战争中都担任过很重要的后勤和补给的工作,参与这两场战争为他以后打下了很深厚的资本,这是毋庸置疑的,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了安平以后的道路,绥远会战的时候没有职务,在淞沪会战的时候他和宋子文管理后勤,之后全是参谋长,副参谋长,只有在南京守卫的时候是卫戍司令,充分说明了他的特点,明天我们谈一谈绥远抗战和西安事变里面的安平的作用。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