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引子
数千年前的一天
外面是阴霾重重、腥风血雨!
被关在羑里的姬昌似乎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他静静地推演着被后人称为“周易”的术数!他为什么痴迷于易数!他从易数中到底参透了什么?
第一章关注持续:周文王的使命与始皇帝的心机
渭河之滨的对话:如何拥有天下
天下不是一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共同所有的天下。能够让天下人共享天下利益的人,才能够得到天下;独霸天下利益的人,就会失去天下。只有让天下人都能够得到利益,才算是真正的王道!
始皇帝问计韩非:如何治理天下
如果想治理好天下,高明的君主就应该懂得沉静而使属下自如发挥;注重任用法势使属下尽职尽责;运用好赏与罚这两种权力;剪除朋党以免尾大不掉。
刘邦与张良的南宫对话:如何让天下持续
要想让天下持续,必须做到利益均衡,而且要人们感受到公平,不能仅仅照顾元老故旧,更不能根据领袖自身的好恶随意奖罚,特别是在人心未定的情势下更是如此!
唐太宗与魏徵的思维碰撞:天下安定如水与舟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以《书》云:“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故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
清康熙(帝)的和谐对话:融合天下各种力量
“治理天下应该以宽厚仁义为本,要尊重人性,不管是满、汉、蒙各方之人,均要尊重其习俗”。只有扩大统治基础,王朝才会稳定、才可能会持续,元朝的短命教训时时的浮现在他的脑海中,汉满融合是王朝基业常青的重要途径。
同途而殊归:李自成与洪秀全关注了什么
研究王朝的历史,我们不能忘了李自成、洪秀全等人,他们与刘邦、朱元璋等有着同样的出身,也有着同样的志向,完全有可能成为中国新王朝的开国帝王,但是为什么他们却功败垂成呢?
王朝管理天条:真正关注了什么才能得到什么
为什么有的成功的建立王朝并能将王朝持续,有的却半途而废?其实是因为他们的关注点不同。那么管理为什么?您问过为什么而管理吗?中国的企业家也是如此,你不以持续为管理目标,当然你就得不到持续。如果是为了管理而管理,您能够得到什么呢?
第二章三件大事:王朝持续的帝王首略
帝师•帝王•贼人
有的人是真的不知道如何持续,只能是个短命的贼!有的是对于帝师的教诲很清楚,但是有意或无意的不做或做不到,只能是个短命的王朝,只有其中的少数人既深深的了解其中微言大义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身体力行,成就了长寿王朝的皇帝……
社会丰裕:长寿王朝帝王的第一件大事
要称王,那就要使民众富有,要是称霸,那就让谋士富了就行!勉强生存的国家,大臣都比较富有。无道的君主都是国家的仓库满满的,老百姓的口袋空空的!有道的君主应该是让官民共同富裕……
利益平衡:长寿王朝帝王的第二件大事
美国领导力权威约翰•加德纳说:“今天的国家领导人必须懂得如何与各种分裂的社会团体打交道,这些团体很难彼此理解或取得共识。”实际上,中国的古代帝王中比较优秀的人对此都非常清楚……
权力安全:长寿王朝帝王的第三件大事
一般来说,长寿王朝的优秀帝王维护权力安全的策略大致有四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各管理机构和政治力量的相互依赖和制约。第二种方法,强化信息控制。第三种方法,掌控并策略的使用奖罚手段。第四种方法,打击涉及权力问题的不确定性。
似是而非:战国时代的误读和三国思维的误区
战国是个“拳头大的就是赢家”的武夫时代,出现了许多的霸主,却没有君主的影子,虽然野心勃勃,要征服天下,实际上只是被野心激发起来的庸人。三国本来只是中华文明史上非常短暂的一刻,而且是战乱纷飞的一刻,根本不能成为中国王朝的管理典范,可谓权谋化的时代,那个时代被妖魔化了!
第三章合理权威:王朝管理的五个思维支柱
帝王靠什么获得人心
俗语讲:得人心者得天下!这种“得人心”可不仅仅是让人民满意,而更为重要的一个核心是能够从理念的高度达成一致,让人们拥有与帝王基本一致的理念体系。
思维支柱一:管理的核心是人性而不是事务
德行,是古代帝王最为关注的品质,也成为治国的最核心要求。“人性”因此自古以来就成为我国历代王朝统治者最为关注的治国之道。在当时的管理者心目中,只要把握了人心、了解了人性,便能治理到位。
思维支柱二:管理的原则是治理而不是无为
任何优秀的帝王在思考“无为”的时候,都不会为这个词汇所误导,他们都很清楚,老百姓的安定乐业是统治的基础,尽量的不要加重这一统治基础的负担是长治久安的前提,而为了巩固这一前提、让王朝持续,有效的治理措施是显示帝王领导力的重要指标……
思维支柱三:管理的依据是利弊而不是是非
恩格斯说过一句话:当真理触犯利益的时候,也是谬误。实际上讲得是很多人面对利益的时候是如何决策的。在历史上的一幕幕决策瞬间,一个成功的帝王似乎都有着这样的思维……
思维支柱四:管理的前提是合一而不是多元
实际上,权力的合一性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有着很强的合理性,同时在管理具体的事务中也有直接的合理性。这在西方现代管理学理论中也得到了证明。只不过,这一理论被用到极致的时候就会走向了极端的反面。
思维支柱五:管理的关键是合理而不是威权
中国历史上有句话叫“有德者居之”。因此,作为管理者,不管你有多么大的权力,也有被别人替代的时候。如果你自以为拥有很大的权力,可以为所欲为的时候,其实,灾祸就不远了……
第四章非法非儒:王朝管理的七大手段
第一管理手段:关键人员利益分享
姜太公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气度盖天下,才能容纳天下;诚信盖天下,才能管理天下;恩惠盖天下,才能保有天下;权威盖天下,才能不失去天下。
第二管理手段:专业官僚治理政务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王朝统治者非常重视专业官僚的作用,因此,在历史上就形成了中华王朝管理体制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阶层——以“士”为主要来源的专业官僚人员,他们很像现代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对于王朝统治者而言,他们都是职业的管理者。
第三管理手段:单一首长集体议政
中国的王朝管理方法中,单一首长是一贯强调的原则,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君权,强化帝王集权,另一方面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强调事权统一带来的效率,同时极力推崇集体议事制度的配合,形成了中国王朝特有的“管理金字塔”——单一首长群臣议政。
第四管理手段:外儒内法多元并蓄
法律与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互相联系、互为补充。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贯彻统治阶级的意志,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第五管理手段:权力制衡查举下情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监察制度的国家之一。自秦汉始,王朝统治者就建立了专门的监察部门,这个部门属于天子直属的权力独立部门,不仅是查处贪污官员,更重要的是对于中央各部门、各地方政府官员的制约与督导,也有了解基层情况的功能……

第六管理手段:赏罚威权不出二门
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中提出:“每个员工有一个并且只有一个顶头上司”。这一条几乎成了管理中最基本的规则,其实,该原理早在中国的战国时代思想家管子就说破了,他的原话是:“威不两措,政不二门”。
第七管理手段:治少不治多,治人不治事
管理上是管得多好,还是管得少好?韩非子对于君王的建议就是:“圣人治吏不治人”。用现代管理学权威孔茨的话说,就是:“组织中从高层管理者到每一个下属的权威链越清晰,决策和组织沟通系统就越有效。”
第五章成败内核:长短帝王的管理功夫比较
周武王与秦始皇:天下打下来不一定做得稳
中国的王朝兴衰起伏、潮起潮落,有时看起来很可能成就长寿王朝的却迅速崩溃、有的看起来不太像样的王朝却能够持续下来,其实不单单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轨道,更与最高管理者的管理意识与技能直接有关……
汉高祖与曹操:用人与用才的根本区别
曹操与汉高祖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同样出身一般,同样雄才大略;同样酷爱人才,唯才是举;同样愿意将利益分给别人!但是,刘邦建立了一个真正能够持续的大帝国;而曹操不仅偏安一隅,而且极其短命!这个结果看起来与曹操无关,实际却是曹操用人方式的恶果。
第六章帝国正道:盛衰君主的管理功夫比较
唐太宗与汉武帝:以文御武还是以武御文
有两位知名的帝王,同样是文武双全、雄才大略,同样是皇位的继承,同样也经历了宫廷斗争,更同样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这种影响看起来似乎是一样的——扩大了帝国的版图和王朝的影响,但是影响的实际后果还是不同的……
赵匡胤与王莽:策略造就成功者,也造就失败者
赵匡胤与王莽都曾是原皇帝的重臣,赵匡胤是殿前指挥使,握有军权;王莽是丞相,掌握着治理国家的大权。他们都通过篡权而当上了皇帝,区别在于赵匡胤成功地维持了新王朝的持续,而王莽的新王朝未能站稳脚跟,就被别人打着复辟的旗号干掉了……
第七章政治真谛:成败帝王的领导能力比拼
忽必烈与清康熙:整合还是排斥决定了王朝成败
忽必烈与康熙都是征服者的后代统治者,都是比较强势的领袖。他们的不同则是,忽必烈将帝国扩展到了华夏文明历史上最为辽阔的疆域,但却忽视了帝国内部的管理,导致了中华历史上又一个短命王朝;康熙则在维护强大帝国统一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帝国内部的和谐和稳定,最终为长寿王朝奠定了坚实的管理基础。
明崇祯与清雍正:真假勤政的区别决定了真假效果
明崇祯与清雍正都是性格刚烈的工作狂,每天干活(批阅奏章)干到很晚、心细如麻的统治者。眼睛里揉不得半粒沙子。都是力图振兴王朝的最高管理者。但是崇祯是钻到牛角尖出不来,眉毛胡子一把抓,还没有找到比较合适的解决方式,雍正则很快能够找出最为关键的问题,集中精力依次处理棘手问题……
第八章相似更远:真假帝王的管理功夫比较
朱元璋与李自成:战略家的战略与机会主义者的逻辑
这两个人是一对冤家,他们同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区别在于,前一个建立了数百年王朝基业,另一个只过了18天皇帝的瘾就重新沦为流寇。这个流寇的功绩在于轻而易举葬送了前者的数百年基业并将前者的后代逼得上了吊。为什么农民朱元璋能够建立大明王朝,而农民李自成却只能做个短命皇帝呢?
汉光武与刘玄德:大仁德与小仁德的分寸
汉光武帝刘秀与数代之后的偏安子孙皇帝刘备有的一比。两个人都是长于乱世之中,都力图匡复汉室江山。不同的地方在于,刘备的隐忍功夫比起前辈刘秀来,差距太大,因此,成就也就自然比不上祖辈了。所以前者成功了,不仅回复了刘家天下,而且又让汉朝持续了百年,而刘备仅仅建立了一个偏安于蜀地的独立王国,而且在三国鼎立中最早灭亡了!
第九章王道智慧:王朝长寿的九项管理铁则
管理铁则一:天下即是人心
民心经营要求成就大业的领导者必须善于研究民心、理解民心,从而顺从民心。用东汉思想家王符的话,民众都是“情性化俗”的,“情性者,心也,本也;化俗者,行也,末也;末生于本,行起于心”。
管理铁则二:失控是一切衰亡之源
征服的让蒙古帝国的统治者们懒于进行日常管理、不屑于安抚被征服者,最终,这种毁灭了这个帝国。他们已经被紧紧地栓住。因此,他们虽然成了被征服国土的主人,却成了自己的奴隶……
管理铁则三:权力与利益失衡是管理失控的枢纽
历史一再证明,权力与利益的均衡是长治久安的根本。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均衡既是王朝开创的前提,又是王朝持续的核心。一个懂得平衡利益关系的领袖,才有可能建立持续的王朝。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要善于通过利益均衡保持内部的团结和整个组织的共同利益。
管理铁则四:既要平衡更要增长才是王朝持续之道
稍微有些大脑的中国王朝帝王们就知道,缺少了社会财富的增长,王朝的根基就坍塌了。因此,艰难创业的开国皇帝都能清醒的懂得这一点,几代之后的皇帝们一般就容易忘记了!其实,富民战略一直是希望持续的王朝统治者必须遵守的基本治国规则。
管理铁则五:继承人选择是王朝持续的关键
王朝持续绕不过去最高管理者的继承人选择。选错了,不是葬送了王朝,就是减损王朝的寿命。可谓关键事件。因此,无论是帝王自己还是臣民,都知道一个简单而重要的道理:储君是“国本”。
第十章领袖若水:王朝长寿的九项管理铁则(下)
管理铁则六:治才而不是用人是王朝治理的核心
适当的用人是任何成功帝王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讲,世界上永远有人才,人才也是容易找的。关键在于,找到人才以后如何治理和使用。对于领导者而言,不是缺乏人才,而是还没有找到人才或者还没有形成有效的人才治理原则和方式。
管理铁则七:宽容适度的精神化管理决定王朝的底蕴
中国王朝历史悠长并保持完整文明形态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儒学体系的主流化以及儒家学说本身的包容性,不仅仅吸收了佛、道、墨、法等大量外部理念要素,而且对于北方游牧民族的一些理念也吸收了过来,从而对于进入中原的各类人群产生了难以抵御的吸引力。
管理铁则八:必要的绥靖是王朝持续的生存策略
知进退是领导者的基本素质,很符合老子主张的“贵柔守雌”。一味的进攻既不是兵家的最上策,也不是管理过程中的最强者。知道何时可进、何时应退、何时妥协、妥协到什么程度,都是优秀领导者需要修炼的基本课程。所谓必要绥靖,就是指在必要条件下的合理妥协。
管理铁则九:王朝持续在于对生命力的理解
先进战胜落后。这个法则似乎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的思维习惯,而且认为这是必然的,似乎只有如此才是符合规律和科学的。其实从文明的发展史上,这条法则似乎早已被抛弃了。为什么几千年的文明积淀却挡不住代表野蛮的蒙古人或者匈奴人的轻轻一击?其实,真正的症结不在于谁从文明的角度看是更先进的,而在于对于生命力的理解。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