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大匠师郑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曹彰是怎么知道这是禹王开山槊的呢?这还得归功于以前世界中,小时候那个还没有什么电视机可看的年代,那时侯就只有收音机、录音机,所以在那个时代里面,单田芳老师的《说岳》、《大明英烈》、《薛家将》等说书可是小孩子们和老人们最好的消遣娱乐活动了,而说书的《大明英烈》中大明朝开国元勋常胜将军常遇春的次子无敌将军常茂,使得就是这种长柄的禹王开山槊,所以曹彰认得这种槊,对这种槊也相对知道一些。
其实这槊是十八般兵器中的重型兵器之一,多用于马上作战。在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中就发现了战国晚期、东汉早期的槊。槊的各类很多,结构复杂,较为笨重,多为力大之人使用。但是汉朝一直到唐初,槊的基本形状就是由矛和棒演变而来的,不过这种早期的槊只不过是杆比较长的铜矛而已,说白了就是比枪长,比矛粗重;直到唐初之后才在形状上、作用上开始有了较大的发展变化;如护手槊:长六尺,槊头为半圆形,上面有八个铁钉般长刺。枣阳槊:全长七尺,柄上六尺,槊头为圆形如枣的铁锤,上面密布六排铁三钉,柄尾有棱形铁鐏。狼牙槊:尾部有鐏等等;
禹王槊按照其四种不同的形状,分别还有自己的名称:槊头为指的叫禹王破山槊,槊头为掌的叫禹王劈山槊,槊头为拳的教禹王震山槊,槊头为拳头中横握一根双头铁钉的叫做禹王开山槊。
这禹王槊不同于其他如枣阳槊、狼牙槊等等以后才演化出来的,它很早就有了的,汉代帝王出行时大都会使用到这种仪仗器具,就连带方天画戟、钺、金瓜等等都是属于非常沉重的仪仗器具,很少有人会用这些做兵器,因为实在很重;但是话又说回来,真的使用这些兵器的武将,往往是勇猛绝伦的猛将,例如吕布使得就是方天画戟。
所以,当曹彰见到典见使得居然是两把短柄的禹王开山槊时,眼珠子都快掉下来了,这种槊全身都是铜或铁打造,没有一点的木头成份,再见典见使将起来,那是上下翻飞,轻松自如;曹彰看他的架式,虽然招式熟练度比不上典满,典弗,但是比之其他三人要高出不少,不愧是典满说得“小武痴”啊,假以时日,其成就肯定能超过典满,估计不会在他老爹典韦之下。
等到典见使完了槊,走到兄弟们之间时,曹彰见到他手上的禹王开山槊,忽然想到家里小校场上没有短柄的禹王开山槊和板斧啊!就问了典见和典佑:“我记得我们府上没有你们使得兵器,你们的兵器是哪来啊?”
典见随口回了一句就把曹彰给噎着了:“校场里面没有我跟佑哥的趁手兵器,我见旁边库房内有长杆的兵刃,我就把杆子掰断了,使来了!”
曹彰知道了,校场旁的库房内放着各种兵器,就连皇宫中祭祀仪仗用的器具也在库房内放着呢(老爹曹操怕放在皇宫内不安全,所以除了侍卫人员佩戴兵器以外,在皇宫内禁止摆放任何兵器,所以这些个仪仗的器具也就暂时先放在了曹府的库房内了!),但是让曹彰噎着的不是指这个,而是因为刚刚说得这种槊全身都是铜或铁打造,没有一点的木头成份,这典见能把硬木杆的板斧杆折断,倒也不算什么,曹彰自认为也能做到,但是把铁杆铜杆折断,这力量曹彰自认为是做不到的,曹彰想:可能就是前面自己在看校场上典家其他几个小子演武时,没注意到典见和典佑在弄这些个兵器。
曹彰顺手接过了一把典见使的禹王开山槊试了试,勉强还能使得动,估计一把也已经有个三、四十斤了,但是自己要像典见那样舞动自如,他还做不到。
不过曹彰也终于有了一个目标了,来到这是时代之后,不管是在“文科”还是在“武科”上自己总是小一辈中最强的(当然是曹彰自认的),但是现在有了一个典见,力量上要比自己还要强,曹彰那种不服输的心态就有些作祟了,心里暗暗下定决心,自己比起典见好歹要小上两岁,现在比不上,将来一定要比你强。
不过话也说回来,这么弄了一个上午了,所有人也都累了,曹彰就在府中请典家六个兄弟吃了一顿午饭,就让他们回去了。
典家的六个小子回去以后,曹彰在思量了,三国时代的冷兵器并不象唐、宋时期那般发达与品种多样,看了典家六个小子的兵器演武之后,曹彰也有了一些想法了;
首先是典满与典弗,这两个年纪长一些的,在他们的兵器上已经倾淫了两三年时间了,招式也算得上是大有所成了,目前欠缺的只是一点沙场经验、对敌的杀气以及力量、火候等,不能让这两人的兵器与招式多改变什么,否则极有可能会适得其反;但是牛刚、典存、典佑、典见这四人,一是由于长辈长期不在,没有深入教授兵器,所以他们在自己喜欢的兵器上还并不熟练,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还没有定型;因此曹彰想在他们四人的兵器上动动手脚,使得他们的兵器将来能在战场上更具杀伤力,甚至说是更具有威慑力!
于是在下午,曹彰跟随史阿练完剑后,就找到管家曹六叔,先把上午小校场中典见把府库里面的板斧和禹王槊弄断了的事告诉了曹六叔,请他再去重新弄几把完好得器具放回去,其次,曹彰问了问管家曹六叔,这许昌城内可有什么比较好的铁匠铺,他想打造几把别样的兵刃。
这曹六一听,只道是这二公子跟典家几个小子练了一个上午的武艺,武痴又发了,想了想,对曹彰说道:“二公子,若是普通兵刃的话,许昌城内随便找一家铁匠铺就能帮你打造一些,不是我吹的,中原地带,工匠手艺最好的大都在许昌了!但是二公子若是想打造一些特别的,我只知道一人,或许能帮到二公子,就是大人手下的司空府掾——郑浑!”
“郑浑?!”曹彰一听到这个名字就呆住了,中国冶金冶铁发展历史上汉代的郑麻与郑浑可是青史留名的人物啊!
管家曹六叔见到曹彰呆着,以为曹彰没听说过郑浑这个人,就又说了句:“就是去年曹大人与江东孙策,徐州吕布讨伐逆贼袁术之役后,在安顿寿春时,招揽来的其人,其祖上是以打造兵器出身,据说他的手艺也是很不错,只不过郑浑其人清廉正直,刚正不阿,也不一定会给二公子你打造兵器!但是,试试无妨吧!”
曹彰又怎么会不知道郑浑呢?原以为他是在建安后期才在历史上露面的,没想到他现在就已经在自己老爹曹操的麾下了。
说到郑浑,许多YY的三国小说中都提到过这个人,不过都只是将他以工匠、铁匠这个身份来安排角色的,但是历史上的这个人可不简单,他是三国历史上惟一一个以工匠身份被记入史册的人,别人一说到三国时期的发明家、工匠就只知道马钧,其实这个三国时期中国最伟大的机械发明家的真实身份则是郑浑的弟子。可是,当时的史学家把郑浑的历史功绩全部都归功于他实施了一系列的发展农村经济、改善百姓生活的治理措施上,完全忽视了郑浑在金属冶炼技术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三国志对此人的记载也是局限于他的政治功绩。可见郑浑此人在政治与农业发展上的能力也是非常高的。
这郑浑字文公,河南开封人。汉末黄巾之乱起后,避乱到淮南,由于家传的锻造之术技艺精湛,受到袁术敬重。但他看袁术难成大事,不愿与袁术之流相合,就溜走了。后来曹操听说他忠厚而有才,就“召为掾”。之后因为为官清廉,又得到曹操的信任,被调到曹操身边当幕僚。曹操的儿子曹丕即位后,拜郑浑为侍御史,加封驸马都尉。郑浑历任下蔡县令、邵陵县令、上党太守、京兆尹、将作大匠等职。在任期间一直清廉为公,魏明帝曾经颁诏称颂。郑浑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任职期间,亲自率领百姓开坡修田、植树造林,受到百姓的爱戴并得到当时统治者的表彰。郑浑为官清廉,虽身居高位,“妻子不免于饥饿”。在封建社会中,一个官员能如此为百姓着想,且廉洁奉公,实属难能可贵。

在东汉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金属冶炼技术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百炼精钢为大众所熟悉,所制宝刀宝剑成为了锋利的代名词,曹植的《宝刀赋》可以作证,“陆斩犀革,水断龙舟”,更胜前朝神剑巨阙、太阿。二十世纪末年,曾有人在甘肃东汉末年的墓中发现了麻钢,为何当时有工艺生产麻钢一直是一个迷。麻钢的创始人郑麻,本来是汝南郡郑家的嫡系传人,擅长打造兵器,一直是汉廷御用的铁匠,不过这个人后来杀了当地名门后人,被流放到西凉高昌县,据说他在高昌把西域锻造工艺和中原锻造工艺相结合,后来之后再也无人知道他到底采用什么工艺和材质,只知道这些武器锋利无比,而他将这些武器所用钢质称为麻钢((麻钢的坚硬度几乎接近于钛合金的硬度)。而郑浑便是郑麻的后人。这郑浑,继承了当时最先进金属冶炼技术,一举成为三国时期最受人瞩目的大匠师,作为这个时代最好的铁匠,由他打造的武器防具是当时所有武将梦寐以求的东西,郑浑身在曹营,就给曹魏带来了相对更加先进的冶金技术,其中的奥妙,就不多说了。由他监督打造的曹营兵器装备,质量均超过蜀汉,相比较起来,三国之中曹魏的军事装备最为精良,蜀汉居中,东吴最次。
这样的人居然就在眼皮子底下?曹彰岂能放过这人才啊!对付这种悲天怜人,以百姓为念的老好人,曹彰在上一世也没有少遇见过,自然知道如何利用之,在问明了管家曹六叔他的职所(官员是要在职所上班的)之后,就一溜小跑,往自家前院的官僚职所奔去了。
一到司空府的府衙内,曹彰就到处找人问郑浑,由于曹彰算是曹操的内眷,再加上上次校场比武时,大都是武将以及少许几个文官在场,所以府衙内的官属们并不认识曹彰,再加上此时又是下午,官员在府衙内的也没有几个人,故而这几个文官对曹彰这个小屁孩子也都是不理不睬的,搞得曹彰都有点火大了!
这时有个身着补丁官服的人从院门外进来,年纪不大,约三十几许,颌下一缕短须,面正方圆,透着一脸的肃穆,曹彰也没有见到他,还在院子里东问西问的;恰好正走向内厅的这人,听到曹彰在问另一个走过的文官道:“这位先生,可知道郑浑郑先生在哪吗?”
这人回过头来看到是一个衣着光鲜的小孩在找自己,于是就走上前去很和蔼的对着曹彰说道:“这位小哥,你是哪家的公子?在下就是郑浑,不知你找郑某何事?”
曹彰一听,找着郑浑了,大喜过望,就说道:“见过先生,我叫曹彰,是司空曹大人次子,这次来找您是有些东西找您帮忙打造一下!”
郑浑一听,面孔一板,管你曹彰是不是曹操的儿子,他才不管呢,硬硬的回道:“小孩子家家,有什么东西要打造,此处乃是司空府衙,等闲人等非有要事不得入内,你也莫要再来找我,不然我必定禀告司空大人,重罚与你!”说完就拂袖而去;
曹彰一愣,心想:果然是个刚正不阿的君子啊,连老爹曹操的面子都不卖,嘿嘿,你不就是关心农政的事情吗?老子我发挥一点点的经验都能惊讶死你个老小子,让你老小子屁颠屁颠的来给我打造几件兵器!
于是曹彰就在郑浑身后感叹道:“哎~都说郑浑郑大人爱民如子,精通农事,今日一见不过尔尔,但有农事器具上的改进建议也不肯听,自持清高,不外乎盗世欺名之徒尔!”
郑浑听后大怒,转过身来对着曹彰说道:“你小小年纪,又从未经过农事,怎可能有改进农事器具之法?黄口汝子,却在此辱我声名!”
曹彰转过身来说了一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焉!”
曹彰的一段《庄子》说得郑浑有些一愣一愣了,曹彰说完以后,看着郑浑,也不说话,这个郑浑也觉得了,这个曹彰说不定是有什么改进农具的好办法,但是一个穿锦衣食玉食长大官宦子弟怎么可能懂农事呢?但是最终郑浑还是选择保持理智,决定看看曹彰有什么主意就说道:“好!既然二公子有所指教,浑就洗耳恭听了!”
曹彰一听,好了,只要你肯听我说,事情就成了一大半了,想着想着,曹彰看了看四周,虽然还有一两个小官,但是他们都没有注意这一大一小两人的对话,曹彰就说了:“此处不方便,能否借一步说话呢?”
郑浑一听,行!就把曹彰引到自己的“办公室”内,曹彰一落座也不客气,直接说了:“郑大人,小子此行既有帮助大人改进农具的公事,也有请大人帮我打造些许兵器的私事!这样吧,按照大人的脾气,我们先公后私,我将我所想的农耕器具的改良之法说出,若是大人认为善,则顺便帮小子打造几件兵器,若是先生觉得小子所说改进之法不甚了了的话,小子的私事就作罢了,还给您奉茶赔罪,先生看可行?”
郑浑一听,心想:这小子早就计划好了啊?!不过看样子开的条件也都还行,那就先看看吧!于是,郑浑就说了:“好!就依你所言!若是没有好得方法,你也别怪我将此事告诉司空大人!”
“一言为定!”曹彰说完走到案桌前,找来了一些纸笔;好歹曹彰现在也是经常去许昌城外厮混的人,对于平时路边见到的农田里的老农们在干活时,所使的家伙还是有些认知的,东汉末年这个时代就已经有铁犁了,而且是全铁的,不带木头的,可见汉代以来,中国的冶金冶铁技术比起先秦时期的确是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做为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来说,汉代的中国,农具还没有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地步,所以就算曹彰在前一个世界里面是个不太懂农活的人,到了这个汉末时代的乱世中至少还能找出若干种这个时代的人所没有见过的农具,比如:“耙”!这个在小说《西游记》里面,猪八戒所使得家伙;曹彰只知道小说中曾经写过这个“耙”是农活用的家伙,而且曹彰在这个时代还就没有见过,所以他把钉耙给画了出来。
曹彰不知道这个“耙”就是在后世魏、晋、南北朝才出现的,出于碎土保墒、平整土地为目的所发明出来的农具。
虽然曹彰自己是不知道这个“耙”有什么作用,但是深通农耕之法的郑浑却是一眼就看出了这“钉耙”的作用了!
为了感谢兄台们的照应,从今日起,每次更新不再四千字了,加到五千!!拉票了!!^_^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