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现场调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6、现场调研
次日凌晨,张洋平就按照张绍智的指点去了6324厂。在张洋炉的带路上,很块找到了厂长吕长发。
吕长发听了张洋平的自我介绍,叫人把木炭一看,大加赞赏,说:“好,这个木炭的质量好。目前你家里有多少?”
张洋平想,这样的木炭是从自己家里木炭中筛选来的,家里只有三十多担,筛选出来,恐怕只有二十多担了。于是,老老实实说:“厂长,我家里只有一千多斤呢。”
“一千多斤……嗯,太少了,我们厂干部职工五百多人,一人一百斤,就是五万多斤。这样吧,你回家努力烧炭,等有了四五千斤,我就派汽车去拉。你看行不?”
“……厂长,五千斤木炭,一时间恐怕烧不出来……”张洋平实话实说。
“这个……老同志,昨天你儿子来说买木炭,老远而来,我还以为你家有很多木炭,谁知道是这样。这样,老同志,你家的木炭很好,我们厂要定了,你回家跟你儿子商量一下,尽快烧更多的木炭。起码说,也要两三万斤。万一没有这么多,早点给我打招呼。你这担木炭,称一下,按照六块钱一百斤卖了,钱就给你了。”
一称,七十五斤,四块五角钱。
张洋平揣着钱,飞快往家里赶路,想着跟儿子张绍智商量。
回到家里,张洋平没有去中林,而是去学校找张绍智。张绍智正在上课,张洋平就等下课。
下课了,张绍智在房间里听父亲一说,非常高兴,说:“爹,这可是个大好的机会呀。你想,五万斤木炭,按照六块钱算,就是三千块钱呢。”
“智儿,五万斤你知道是多少么?就算每担一百斤,也要五百担。我们家才二十四担呢。”
“爹,你预计我们这次三十块钱的山皮子,能少多少木炭?”
“……这个很难说,有的地方柴好,密,有的地方柴差,疏。具体数字要等砍了一半才能知道。”
“大概多少?说个保守的数字。”
“保守是什么意思?”
“保守就是说,最少可以烧多少?”
张洋平想想,说:“根据我以往的经验,三十块钱的山皮子,最少也烧了五千斤,也就是七十多担……”
“爹,你想,三十块钱的山皮子,烧出来的木炭能卖两百五十块钱,那么,三百块钱的山皮子,就可以卖两千五,也就是五万斤。——要是我们家能烧五万斤木炭,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张洋平笑说:“傻孩子,你以为爹是孙悟空么,能变木炭的?问题有三,一,三百块哪里来?二,山皮子哪里买?三,就算有山皮子了,谁来烧?四,刚才我说的,是有炭头的,现在人家要的是没有炭头的纯木炭,三百块钱的山皮子还不够呢。”
正说时,上课铃声响起,张绍智说:“爹,我要上课了,中午还要开会,也不能回家。这样,你今天就不要去烧炭了,下午放学了我们再商量。”
张洋平离开。
下午放学后,父子俩结着谈论起这个事情来。
张绍智说,自己要去烧炭的地方实地看看,首先解决炭头的问题,不然的话,一支木炭,敲下炭头,不但浪费很大,而且也不好看,花费时间。
晚上不当张绍智值班,明天一早回来就行了。张洋平再三不肯,又想不出解决炭头问题的办法,奈何张绍智坚持,父子上路往中林而去。
山路崎岖,蜿蜒曲折,先是在山下的路上九曲十八弯,走了半个小时,接着就上了一座高山,又花了大约半个小时,到达山顶的时候,天色渐渐黑了。
放眼望去,山峦叠翠,莽莽苍苍,一望无际。
下山的路更加难走,坎坷不平,是最好的描绘,有的地方需要一只手攀援着旁边的树枝才能走。山路两边,树枝婆娑,视线全无。
下到半山,隐约之间,之间有山岔脚下有一个茅屋。张绍智尚未询问,走到一出山脊,张洋平说:“智儿,到了。”
说着,张洋平拉着张绍智的手说:“智儿,这山上到处是柴桩,天色不明,小心走。”
跟在张洋平的后面,张绍智在满是柴桩的山上往下走。
张绍智发现砍光树木的山上,有不少排列整齐的石头,似乎是人工砌出来的,看上去古老的梯田。
”爹,这些石头排列这么整齐,好像是梯田呢。”张绍智笑说,“大自然就是这样神奇,到处都有鬼斧神工的景象。”
张洋平冷笑说:“啥子神奇,开始我也觉得奇怪,后来,听这附近的人家说,这里山上以前住着很多人的……”
“山上生存条件差,咋不在山下居住呢?”张绍智疑问。
“山下哪里住的那么多,再说,住在山上,衙门的人也好对付——远了,找不来。”
“呵,回避官府,这个我懂,唐朝诗人杜甫还写诗控诉了官府的残暴。可是,要说古代的人口那么少,山下的土地多,也容易谋生,怎么就选择住在山上呢?”
张洋平解释说:“为啥子住在山上,听说主要的是人多。这些石头码起来的梯田,据说是明朝的时候,张献忠在四川大开杀戒,人们怕死,纷纷往外面跑,就拥挤到我们这里了。你说想,人多,不管多大的地方,就拥挤了。山下都住满了人,不上山,去哪里?”

原来这样。看着这沧桑的群山,张绍智心想,如果自己重生到那个时代这个地方,自己可以写一篇乱世谋生的小说了。
渐近,张洋平喊叫:“绍义,绍智来了。”
并未听见回答。
走近,之间绍义和绍礼正在往炭篓里装木炭。
张洋平就要动手帮忙,绍礼说:“爹,不用了,块装好了。”
站了片刻,掩盖好木炭,四人下山去茅屋。
茅屋就着山崖建立,三角形,里面紧贴山,是一个树木搭建的床,床上,是黑黑的被子卷缩着。
绍礼拿了跟木片子,划火柴点,只见那木片子发出咝咝的响声,浓烟滚滚,顷刻间燃烧起来,茅屋霎时亮堂起来。
但见两个哥哥的脸上沾满了黑色的炭灰,就像是特警出勤的花脸。身上的破衣服也是满身的灰尘,汗渍明显可见。张绍智想起了《卖炭翁》。
绍义烧火煮饭,绍礼下山打水。张绍智跟张洋平去拿了一根木片子去看炭窑。
路上,张绍智问:“爹,你手里的木柴可以当灯使用,真好呢。是什么树木呀?”
张洋平笑说:“智儿,这个叫做亮枝,小时候,元宵夜,你与哥哥姐姐点亮这个,到处找老鼠呢,你怎么忘记了?”
这真是个稀奇的事情,张绍智准备问,张洋平说:“智儿,到了,这个,就是炭窑。”
父子俩蹲在炭窑前面,张洋平指着说:“这个,就是主洞口,也就是装柴的和出炭的口子。这个,就是点火口。里面装满炭柴,就封闭主洞口,从点活口点火。里面烧着了,就把点火口也关闭。到了一定的时候,看烟囱,冒烟颜色和浓淡,就判断炭少好了没有。”
这么复杂的工序,内涵很多,张绍智哪里听的懂。跟在张洋平的后面,围绕炭窑四周看了一遍,张绍智说:“爹,炭头是怎么产生的,要烧出来的炭没有炭头,有没有办法呢?”
张洋平把亮枝给张绍智,自己爬进炭窑里,叫张绍智送几根木柴进去。
看着里面黑乎乎的,张绍智说:“爹,你要小心……”原来,张绍智想起了张思德的故事。张思德不是在陕北烧炭的时候炭窑塌陷了死的么?
张洋平笑说:“智儿,安全的很,你不要担心。你以为这炭窑会塌陷么?不会的,我就没有听说过炭窑压死人的……”
一边说话,张洋平把几根炭柴竖立在洞口里边,说:“智儿,你看,这炭柴脚下是竖立在地上的,土巴,肯定是烧不着的,才有炭头。”
“……爹,这个还不简单,下面垫放木柴,就烧着了。”
张洋平想了想,说:“嗯,你这个想法倒是有可能……”
“爹,就用这个办法试试。你想,这个办法如果可行,我们就不用敲掉炭头,省功夫,炭又好看。”
张洋平暗暗称赞儿子的聪明,感叹读书的好处。
回到茅屋,饭已经煮熟了。一碗煮烂的青菜,绍智和绍礼吃的很香。饭后,父子四人围着茅屋前的火堆商谈买炭烧炭的问题。
关于扩大烧炭的面积,张绍智老调重弹,贩卖自己的雇佣论。父亲和两个哥哥奈何不了张绍智的夸夸其谈,勉强答应了。但是,扩大生产,需要钱,需要人。
谈到钱的问题,张绍智说:“要说,最好就是去贷款,我们公社里没有银行么?”
“智儿,银行是什么?我只听说合作社能贷款的,银行也可以贷款么?”
“爹,银行就是专门贷款的地方。你所说的合作社是不是农村信用社呀?”
“……信用社?不是,反正就是合作社,以前大队小队要钱,也找在那里贷款的。”
这个,肯定就是信用社了。张洋平说:“我明天去问问,能贷款,就最好了。要是不行,我去学校借点钱,就算是工资。这边呢,我们尽早按照要求把炭烧出来,卖到6324厂,就有钱了。这样一步一步扩大。”
张洋平表示试试看。
接着,就具体组织生产、分工、预算等问题进一步商谈,绍义和绍礼提醒不要好高骛远,异想天开。张洋平呢,被张绍智花言巧语蒙蔽,急于改变目前的家庭经济状况,完成为儿子娶媳妇、建房子的理想,先是不断提出疑问,慢慢就孤注一掷,满口答应了。
根据预计,把全家人叫来,加上未来的女婿,建造四个炭窑,力争在两个星期以内,把三十块钱的山皮子全部烧完,达到接近五千斤木炭。期间,如果借钱贷款成功,先买下柴山,以备第二个五千斤。在首次出卖成功以后,再次扩大生产,雇佣社员参加生产,想法设法在今年满足6324厂的五万斤木炭的任务。
初步核算,出去买山的本钱和雇工的钱,五万斤木炭成功交易,可赚两千一百块钱。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