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闽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已是亥时,金粉河上却仍有灯火未熄,隐隐有丝竹声传来。闽州乃当世繁华绝盛之所,工商业最为发达,再加水路陆路极为畅顺,引天下四方商贾汇聚闽城。闽王体念民生,城内并不宵禁,因此,到了夜晚,那金粉河上,那花街柳巷内,那酒楼中,不乏通宵达旦、宴饮取乐之人。
这时,城中心的闽王府也有人深夜未眠。书房中灯火通明,众人正议事未歇;廊下庭院中人影幢幢,那是王府护卫在尽守护之责。
这闽王府位于城中心金粉河之北,却不在河畔,也是上代闽王不与民争地之意。
闽王府镇守闽州已历二世,当代闽王陈正淳的父亲――上代闽王乃是先帝最心爱的幼子。说起这上代闽王,民间均称其为“贤王”,他从小就是有名的神童,长大后更是聪明睿智,博学多才。当年先帝极其宠爱这位庶子,常赞“此子最类朕”,倒也亏得他自信心爆棚,以为类自己就是好的。先帝忌惮后族,嫌弃太子的懦弱,暗地里策划更立爱子为太子。可惜,太子的母后娘家――武氏家族来头实在不小。武家是大申的武将世家,世代镇守大申的北疆,力抗强悍的景国,而北疆军更是大申最彪悍的军队,太子有这样的悍将骁兵作后盾,大臣中就是有那些宵小之辈想奉承皇帝,顺着皇帝的意思做事,也得为自己好好想想;况且,太子虽然体弱多病,资质平庸,却也温和宽厚,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勤习政务,是颇有贤名的,按理,皇帝是实在找不出什么像样的理由来废他的。所以,当时几乎整个朝廷的大臣都反对更储。这种情形下,这个庶子再怎么“类朕”也没用了,皇帝迫于压力最后只好将这个庶子封出去。
皇帝图谋更立太子不成,被迫将这未至弱冠的爱子封到这边境之地的闽州(其实相比于其他儿子得到的地盘,闽州已经强上了许多),总觉得亏待了他,遂赏赐大批财帛,又加拨大笔金银敕造闽王府。朝廷大臣眼看皇帝让了步,对皇帝这额外的封赏也就眼睁眼闭,不为己甚了。
闽州地处闽江流域,水网密布,历史上曾是富裕的鱼米之乡,然而世事变迁,到了近代,闽州一带却成了大申的边地,战乱频繁,人口因而大幅减少,已经看不大出曾经的繁荣。闽江是连接申离两国的要道,它从申国以西一路而来,流过闽州后,迤逦穿过纵横南北、位于申离两国边境的苍云山脉,一直流入离国境内。申国可以顺着闽江顺流而下进入离国,离国当然也可以逆流而上直接进入申国的腹地,所以闽州对申国的安全非常重要。闽州首府闽城是座历史悠久的大城,现在是申国扼制离国水师逆流而上的门户,申国在附近屯有重兵,闽江上更驻有水师。
虽然申帝一直夸闽王“最类朕”,这闽王却是强爹胜祖的人物,小小年纪的他到了闽地后,五年不造府第,轻车简从、布衣素食,利用携来的大批财物,极力扶植当地的农桑工商;大力修葺河道,发展水运;又降低商税,吸引各地商贾。闽王一直遗憾闽州人口不足,后来内地发生旱灾,在朝廷支持下,闽王将大批人口从内地迁移到闽地安置,轻徭役,减赋税,与民生息,逐渐使闽州的富裕远迈前代。

后来,体弱多病的太子不幸中道病故,皇帝那点隐秘的心思又活动开了,不顾还有其他年长的嫡、庶子在,明示暗示朝臣拥立闽王为储。可是武家好端端的一个太子没了,自然也不肯罢休,于是联合朝廷内外重臣,积极谋立太孙。
在皇帝眼中,爱子自然是好的,是可以信赖的。可能一方面是出于这种信任,另一方面是出于想立闽王为储的私心,或者更可能是为了牵制武氏家族,皇帝特意以西疆不宁为理由将西疆军的节制权交给闽王,又托以水军。一时之间,闽王权势熏天。后来,大申和离国在边境倒真的爆发了几次摩擦,申国因为准备充分,一时占尽上风。因为闽王是名义上的指挥者,当消息传到都城,皇帝大喜,连连向左右夸赞爱子“聪颖勇武”,“坚毅果敢”,“最似朕”,下旨嘉奖,又派人殷殷慰劳。庶出的大皇子曾经在北疆连续呆了三年,多次率部浴血奋战,打退强悍的景**队,战功彪炳,可是大儿子的捷报,从不会让皇帝如此喜形于色,再亮丽的战绩面前,皇帝似乎都能保持一个帝皇的风度。北疆气候恶劣,冬季酷寒,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不象闽州一带山温水暖,大皇子身处苦寒之地凡三年,却从来没有得到过皇帝的加意慰劳。两者相比,宫廷内外都暗地里嘀咕皇帝偏心。
皇帝立闽王为储的心思坚定,加上闽王的贤名也越来越响,朝臣中拥护的人渐渐多起来;眼看形势危急,武家当然也不会闲着,卖力联合各方势力图谋立太孙,几年间朝廷内外的派系斗争是扑朔迷离。正当争斗双方渐渐入戏,不曾想,那倒霉的闽王却突然病故,这下,一场大戏只好匆匆落幕,靠老天帮忙,武氏一时成了胜利者。皇帝心伤爱子早逝,暗地里疑心是有人巫蛊、下毒谋害;闽王府也一直疑神疑鬼,认为最大的嫌疑者就是武氏家族跟太子之子,他们也不想想,闽王住在铁板一块、远离京都的闽州,左右俱是亲信,平常又一直防得甚紧,武氏下毒哪那么容易?巫蛊之事那就更是难说啦。后来,皇帝为平衡各方势力,立太子之子为太孙,这就是当今申帝。闽王府因为有当年的心结在,一直对当今申帝阳奉阴违。
第一代的闽王虽然短命,却极善政务,又英明仁德,在位期间苦心经营闽地,将闽州打造成了一个第一等的富裕繁华之地,替他儿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难能可贵的是,闽王在闽地教化百姓,善施仁政,广施恩德,经过十几年的努力耕耘,已经造就了他在大申民间的“贤王”之名,这使得一般的大申百姓对闽王府都颇有好感。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