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西月复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经过旅行到达京师洛阳,他发现首都的形势相当险恶,各个家族集团之间**权术勾心斗角,士人和宦官势力各怀异心,争权夺利尔虞我诈;不过在大量礼物的攻势下,宦官集团和士大夫集团全体落马,但是不小心得罪了袁家的他并没有以很合理的价格从酷爱钱财的皇帝那里买到了交州刺史的头衔,而是被西园的一纸文书派遣到会稽任太守,他所控制的珠崖洲也被重新纳入汉朝版图,恢复了西汉时期珠崖儋耳两个郡的建制,首任太守分别是黄琬和傅燮。当他来到会稽后发现,会稽郡正遭到许昌叛军的猛烈攻击,战局对政府军十分不利,袁家对天子的进言就是毕炜拥有在珠崖平定叛乱的丰富经验,是新任会稽太守的最佳人选,企图让他在冲突中丧命,但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在扬州刺史臧旻派出的精锐丹阳兵支援和主簿朱隽精妙的战术下,他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平定了此次叛乱,并得到山越部落的效忠。
因为这一成就和银弹攻势,他平调为右北平太守,在任期间建立了一只规模不大的骑兵和骑马步兵。建碣石港,以便让自己的南海商船靠岸。熹平年间,因为气候变冷,草原匈奴人衰落后崛起的鲜卑部落不断寇略幽州,来去如风的骑兵袭击边境,偶尔也会冒险深入,他们烧杀抢掠,甚至连烧饭的锅镬也不放过。
帝国为这种袭击而恼怒不已,当年卫青霍去病的武功在激励着将领和朝臣。皇帝陛下任命大臣田晏为破鲜卑中郎将,负责北方的帝国反击战。破鲜卑中郎将的封号,和护匈奴中郎将的封号迥异,充分的表明了帝国准备一劳永逸的消灭北方边境由于鲜卑带来的的麻烦。
由于后勤的压力,来自帝国中央地区的精锐部队,和由北方边境效忠的蛮族所组成的辅助骑兵被分为三路进攻,夏育将军自高柳要塞出击,田晏将军从云中要塞出击,匈奴中郎将臧旻率效忠的匈奴南单于部队从雁门要塞出击,辎重步卒共计二十万,这是在窦武将军讨伐北匈奴,追击到阿尔泰山多年之后,帝国的军旗又一次在草原地带的展开。
鲜卑的部落骑兵总数约有五万,他们采取的战法是撤退到草原地带深处,耐心的等待帝国远征军疲惫后再发动攻击,这种战术,游牧部落由草原狼狩猎课上学得。
毕炜作为边郡守,在这次远征中率领郡兵,成为夏育将军部将,尝到了农业民族军队远征草原部落的所有辛苦和艰辛,这种艰苦远远超过压倒了一小股罗马军团在美索不达米亚、亚美尼亚、多瑙河、日耳曼森林地带、莱茵河、不列颠哈德良墙这一陆地边界的所有英勇献身和光荣气概。
汉帝国远征军三道出塞,以巨大的勇气和毅力前进了一千余公里,这次远征和段炯对黄河源头的远征一起,成为那个时代帝**人们所传唱的丰功伟绩。在这些英勇的军人们到达并超过了所有古代军队的极限后,在远离帝国边界的蒙古高原深处,杰出的鲜卑领袖檀石槐果断命令他的骑兵进攻在行军中不能发挥力量的帝**队,尽管帝国远征军在突然袭击下进行了最英勇的作战,他们仍然在鲜卑新锐力量进攻和蛮族辅助骑兵变节的双重作用下失败,田晏将军和臧旻将军丧失了自己的军旗和符节,失去了所有辎重,所属部队伤亡高达百分之七十至八十。
唯独夏育将军在毕炜的提示下,及时展开了防御阵型,进攻的鲜卑人只能在帝国弩兵的密集杀伤下损失惨重,夏育将军在收集了田晏和臧旻友军的残余部队后,他们脱离后勤线,孤军前进,缓慢但是坚定如磐石,终于在克鲁伦河捕捉到了鲜卑部落的家眷牛羊,按照古代军队在敌境作战,不分平民和军人界限的惯例,帝国远征军将所捕获的两万鲜卑老幼全部处斩,并击败了贸然复仇的草原部落。草原人的一代精华凋谢在汉军的密集箭雨和锋利战刀下,他们的尸体如同夏日盛开的鲜花,铺满整个草原。帝**队的铁蹄面前,鲜卑部落的一切都被作为对战神蚩尤的祭品,亡魂在大火和狼烟中呜咽,不得安息。本来可以一统草原的鲜卑领袖檀石槐不得不自杀,他的头颅被自己的儿子作为投降礼物献到夏育将军的军营。
此次远征,帝**队共斩首十万级,带回了作为贡品的三十万匹马二十万头牛,按照古老的华夏传统,在鲜卑人的圣地大鲜卑山举行祭天仪式,慰籍战死的袍泽,慰籍帝**队四百年来战死的所有英烈,向天地和神灵宣告伟大的胜利,他们的荣誉,他们的骄傲;正如同他们杰出的前辈骠骑将军霍去病在匈奴圣地狼居胥山所做的一样。从此正在凝聚上升的鲜卑部落遭到毁灭性打击,丧失了自己的骄傲和自由,成为帝国驯服的臣民。
史家写道:“从此边疆居民卖掉了刀剑,换来美酒,白天在山上痛饮,夜晚在屏风后作乐。从此草原安定,只要打着帝国的旗帜,任何人只要愿意,都可以在北海到长城这一广大区域畅游无阻。”
是役,河北尽知炜名。
毕炜因功升迁为交州刺史,从此合法的拥有了帝国最南部九个郡的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和军权,并得到宦官集团的许诺,二十年里不更换交州刺史。

嘉平三年毕炜上任,他之前所建立的地上网络和地下系统从此全部浮出水面,所有不服从的人被流放到日南的丛林,在征服象林的汉军凯旋后,他以武力为后盾,开始了正式的改革。
这次改革的主要方面不是对现有社会关系的破坏,而是另起一套系统,毕炜亲自制定了各项发展建设规划,从驰道交通到农田灌溉,从工厂矿山到官办学校,从医院码头到防洪大堤,他用自己的辛勤和心血在蛮荒的的南国大地上编织起了对未来的梦想。开始大兴基础设施建设,公路、桥梁、港口、水库、驿站和邮传设施等全面铺开,聘请中原工匠,大力兴办教育。政府鼓励内河与海上航运,同时积极发展农业和工商业。此外,他发起了奴隶贸易,数十万中原人口被强迫移民到了岭南。
其间为害岭南的象林人被重新征服,大汉的边疆再次推进到北纬十五度线以南,在那里的连绵群山和海岸线之中,有着伏波将军马援当年所立的两根铜柱,左柱上书“铜柱折”,右柱上书“交趾灭”,如今毕炜又立起了第三根:“大汉疆域”。
中平元年春二月,中原爆发了黄巾之乱,数百万暴民在邪教的煽动下疯狂的向官府和豪族进攻,基督教缓慢但是成功的改变了罗马帝国的信仰,而太平道深深的撼动了汉帝国统治的根基,虽然在帝**队的镇压下当年就以失败告终,但是余波影响深远,帝国的精华地区遭到沉重破坏,由此带来的方方面面的改变,不是改元中平所能掩盖的了。
而在南方,由于移民带来的人口增加和社会生产力提高,大量的城镇,大量的农田,大量的商船,大量的道路被创造出来,在重点开发的红河三角洲海南岛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发展已经可以和另一时空唐宋相媲美。
中平六年,朱崖商船顺着贸易风到达印度洋西的亚丁湾,那里是罗马帝国最大的珍珠供应中心。
而在遥远的北方,中平六年这一年正是乱世的开始,八月戊辰,在先帝平静的死去之后,宦官集团和外戚之间的矛盾终于不可调和的爆发了,中常侍张让、段珪杀大将军何进,于是遭到了军方血腥的报复:少壮派军官进攻皇宫,屠杀了所有的宦官,甚至连无须的人士也被怀疑为宦官而遭到杀害。
帝国中枢的震荡和危机给了野心家最好的机会,董卓指挥他的西部骑兵占据了京师,开始按照他的设想改造政府,不过在这种并不出色的改造中,由于董卓野蛮的态度以及粗暴的手段,他遭到所有关东官员的反对。关东和关西的矛盾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这时不可避免的爆发出来,关东组织联军,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试图从首都赶走关西董卓势力,他们达到了目的,经过激烈的会战,董卓选择了撤退,不过自此帝国开始崩溃,尽管这个四百年的强大帝国还要许多年才能烟消云散,但是它从这一时期,不可避免,走向了一个帝国灭亡的宿命。
信使急如星火,快如流星,自阴谋和诡计的源头京师出发,沿着官道向帝国的四面八方传递着消息。传承四百年的帝国终将崩溃,为时数百年的乱世终于到来。
诸路野心家纷纷举起仁义和王道的大旗,跃马扬刀,少年英雄们也开始擦拭雪亮的武器,准备在即将来到的大战追逐自己的光荣与梦想。
从此所有指引帝国臣民生活的老航标都随风而去,烟消云散,一切前所未有。一切犹如西方帝国皇帝罗慕洛斯退位和英皇爱德华去世那一天一样,一个伟大的时代结束了,东方古典世界的文明之火熄灭了。
新时代开始了,毕炜所有的竞争者都毫无准备,所以毕炜占有领先的优势,他的军队迅速的控制了帝国长江以南地区,并未遭到有力地反对。在数次战役打垮荆州长官后,他在长江三峡以下流域再也没有竞争者。
北方的大戏则刚刚开始,在西方,董卓被刺后关西势力衰落了下去,年幼的帝国皇帝和他忠诚的朝臣重新控制了实际权力,(没有贾栩的策划,李郭和吕布都只能为王允**于鼓掌。)但是他们的威权仅限于关中;在河北,袁绍和公孙瓒激烈的争夺着,边防军不情愿的被投入内部厮杀:边境成为虚设,驯服的草原部落蠢蠢欲动,河套地区曾经是帝国向草原前进的基地,现在也被蛮族所据。在河南和淮河流域,袁术在和陶潜为首的联盟作战。在讨伐董卓中大献异彩的曹操和他的整个家族都因为一场瘟疫而从地球上抹去,就好像从来不曾存在于这世上一样。东北的公孙度,西南的刘焉都在照料自己落后的领地,西域长吏已经空缺,玉门关外再也没有汉帝国的武力存在,凉州的马家也安于现状,在形式上效忠于皇帝。
所有人都没有力量制敌死命,所有人都只有将希望寄予将来。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