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容颜若飞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会稽郡现在已经是完完全全的成为大军的战场了,来自扬州各地的郡国兵,本地的地主武装,以及著名的丹阳军团,在这大战到来前最后的平静里享受着日光和烈酒,他们已经准备好将热血洒在即将到来的会战战场的角落,生死对于他们,已经是不足畏惧的了。
扬州刺史臧旻大人奉命率领东南之兵讨伐许昌,兵甲粮草顺长江出震泽,秋操结束后飞速到达钱塘水,逆钱塘水支流南入山阴,会合郡兵,经过会稽首邑山阴,沿水东南进,进入山越境内。越前线部队向东撤退,汉军跟踪追击,攻克数县,推进到温州。东退的越军,得到本部增援部队的加强,回军与汉军先遣部队相遇,当即展开紧张剧烈的交战,是为会战之先声,地点在今温州中部东北。
主动进攻,迫使敌方出战,这不是出自毕炜的计划,而是刺史臧旻大人的妙计,多年以后,这位率领汉军出塞远征鲜卑的大将在塞外艰苦的行军中常常想起这次会战,记忆中浙江那些绿色的山几乎沸腾了,满山的士兵正在进攻,密集的仿佛山上的草木都活了过来。
时间正是初夏,浪漫飞花的季节。汉王中军有刺史自将。四月十一日,朱隽指挥由私兵组成的先遣部队与越军小部邀战,两家胜负不分,许昌急了,鼓声雷鸣,全员投入战斗,以多欺少,汉军先遣部队支持不住,大败后退。
臧旻看见初战失利,有损军威,决定对败将朱隽军法从事。众将劝免,朱隽被改去担任引诱敌军的任务,先行攻击。四月十二日,大战正式爆发,四万对十万,号称灵帝年间第一次大战役的会稽之战远远比不上后来的塞北之战,黄巾战役规模宏大,但是惨烈远远过之。
汉军士卒四万六千,中军布成鱼丽阵,左右是骑兵,形成一条二里长的战线,大军全穿红色甲裳,挥红旗,腰悬之箭袋亦露出红色羽毛箭尾,远望似火;相比之下,山越人穿着不一,连武器都不够,但是他们仍然来了,他们体格短小,不利于张弓,但山越人善于利用自己的短小特色,被坚甲,持坚盾,操短剑,冒死而前,灵活犀利,轻锐机敏,的确是一往无前的。而双方指挥官的目的相同,都是想在一次会战中打垮对方的主力。
没有神乎其神的谋略,两军正式展开正面对攻的声势浩大的会战。朱隽挥动战斗力较弱的诱敌部队首先向敌军挑战,自中军奋勇出击,叛乱的山越军本阵为一密集的方阵,但是也用小部队进攻,在这种小部队交火中,双方都试图找出对方的缺陷。
快到中午,山越军左右翼同时发动试探进攻,但是方阵的中军仍完整未动。不等叛军左右攻击队形到位,汉左右骑兵已迎上来与之击战。由于骑兵对于轻步兵天生的相克,三千骑兵一次冲击就打乱了敌军第一波冲击队形。
见到左右汉骑兵都已投入战斗,在整个上午的谨慎交火和机动中完全丧失耐心的许昌沉不住气了,他不是发扬兵力的优势延长战线,而是力图进行正面突破,在午后遂把三军全部投入战场,不留预备队,由此丧失后续攻击力量。
面对潮水般涌来的敌人,在大阵前五排长矛兵的小心掩护下,臧旻的中军后方弓弩不断射击,作为最高指挥官的他小心的保留了中军主力,只以己方前十列士兵顶住对方三军攻势,到了实在不支的时候,他招令丹阳太守陈寅的丹阳郡兵预备队驰援,与此同时,骑兵脱离战场中心地带,在左侧修整,不断的发起小规模骚扰攻击。叛军在骑兵不断的骚扰下,终于丧失耐心,抽出部分主力,应付骑兵,其实面对属于骚扰性的骑兵,有经验的将领都知道最好的办法是不去理会,但是叛军将领们哪里知道这些?本来与汉军在正面激战,他们的部队已经拥挤成一团,却要面对这次临时机动,这种抽兵调动在战场上最是敏感,稍是调动笨拙就会混乱,队伍里的士兵就不知该往东还是该往西了,你挤我推,乱成一团。敌人就可以乘隙大破之。

汉军就是抓准了这个当隙,趁越人移动立刻抛出自己按住未发的中军主力,臧旻命令蓄势已久的丹**兵从侧面对敌军实施出其不意的猛烈攻击。新上场的丹阳兵发扬了他们的光辉传统,好比一股猛烈的火焰冒出地底,潮涌似的冲击已然疲困的敌军,战士呼号搏击之声,传闻数里,越人上下惊恐,阵势大乱,无力抵抗对方急风骤雨的攻击,新锐的丹阳兵左右包抄,形成包围圈,从三面将山越士兵围住,山越士兵只有徒劳的挤在一起,中间的士兵拥挤的连使用武器的空间都没有。再兼由于汉军围三缺一,故意留下的空隙所诱惑,终于丧失战斗意志,崩溃而奔散,在逃跑中被骑兵追击,全部被俘获,甲盾军资损失殆尽。
是役,汉军全歼叛军主力,大胜。汉军损失人数不过六千,越人则是十万大军,除少数脱逃之外,全部被歼于战场,血流成河。光是毕炜的手下,就拿到了两千颗首级和六千战俘。许昌叛军的的三军指挥官全部战死:十五名将领战死,许昌本人及诸多将官被俘获,后被汉军所杀;下落不明。众将中,仅有许昌之子许胶突围逃脱。也就是说,他们的将官序列中,只有一人脱逃,其它人的名单可以全部直接抄到烈士墓碑上去。
大战结束,又用了一年的时间,汉军就彻底平定了东南地区,刺史大人调任匈奴中郎将,而作为太守的毕炜抓住这个大军云集的难得机会,将战俘全部安置到沿海的平原,成为官家奴隶。并将方圆五百里内的各个部落从山里赶出来,成为官府的编户齐民,改土归流工作完满完成。当嘉平三年大军最终撤走的时候,在政府的关怀之下,会稽郡的边远山区人民已经完全告别了奴隶制的酋长统治时代,迎来了统一的封建王朝的文明之光。
熹平四年,毕炜请调,遂任幽州右北平郡太守,在郡募集幽燕健儿,编练越骑五千,建碣石港,以通南海商船。
熹平五年,鲜卑寇幽州。六年夏,鲜卑寇三边。秋,夏育上言:“鲜卑寇边,自春以来,三十余发,请征幽州诸郡兵出塞击之,一冬二春,必能禽灭。”朝廷未许。先是,护羌校尉田晏坐事论刑被原,欲立功自效,乃请中常侍王甫求得为将,甫因此议遣兵,与育并力讨贼。帝乃拜晏为破鲜卑中郎将。
帝遣夏育出高柳,田晏出云中,匈奴中郎将臧旻率南单于出雁门,大集河北精兵及匈奴乌丸骑兵,各将万骑,辎重步卒共计二十万,炜为边郡守,将郡兵,为夏育部都尉,汉军三道出塞二千余里。檀石槐命三部大人各帅众逆战,晏等大败,丧其节传辎重,各将数十骑奔还,死者十七八,育唯炜神机营故,三败檀石槐,斩首十万级,封大鲜卑山而还。是役,河北尽知炜名。
嘉平六年,毕炜由于征讨鲜卑之战功,升任交州刺史。为害岭南的象林人被重新征服,大汉的边疆再次推进到北纬十五度线以南,在那里的连绵群山和海岸线之中,有着伏波将军马援当年所立的两根铜柱,左柱上书“铜柱折”,右柱上书“交趾灭”。
之后的许多年里,毕炜在岭南精心建设着自己的属地,很多归化的土人不知有汉,唯知有炜。
就这样到了中平元年春二月。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