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军营见闻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啊,谁能想到钢就是能那样造出来的。”刘武回想当日的情景,亦是赞叹道。
“我只听说过,百炼钢法,要得到一把钢刀,必须千锤百炼,没想到那么容易,就得到了几百把好刀。”
回想在石碌铁矿开始出铁后,毕炜就马不停蹄的让大流士他们在刘武的帮助下到南海招募铁匠。于是在公元160年十一月,石碌的钢铁厂正式开工啦。
说是钢铁厂其实言过其实,当前还是以冶铁为主,毕竟炼钢法还需要研究很长时间。所以毕炜决定一方面打些铁犁、农具等铁制品,给琼海自己使用并卖到外面去。当然这些铁产品大多是准备让刘武运到日南去做为吕嘉的分红。另一方面,大流士等一些技术精湛的铁匠根据波斯工艺和毕炜的提点研究灌钢炼钢法。
灌钢法是把是把生铁和熟铁混合在一起冶炼。由于生铁含碳量高和熔点低,生铁熔化后包裹和渗入熟铁,增加了熟铁的含炭量,再经过几度锻打锤炼,挤出杂质,便成为钢铁了。钢可以通过生铁脱碳得到,也可以通过熟铁渗碳制得。燕下都出土的一部分兵器就是把块炼铁放在炽热的木炭中长期加热使其表面渗碳,在经过锻打成为渗碳钢片,又把渗碳钢片对折锻打多次制成的,这种炼钢法也叫“百炼成钢”,汉代有些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钢刀上常常刻有“卅炼钢”、“百炼钢”等字样。
毕炜知道汉代冶铁的一项突出成就,就是出现了球墨铸铁,而现代的球墨铸铁要到1947年才研制成功。汉代还出现了麻钢,不过毕炜相信这些特种钢材只是人们偶然的机缘下炼制出来的,不然也不会有将麻钢作铁锹这种事发生。百炼钢工艺的日益成熟和炒钢技术的发明,也是汉代钢铁冶炼技术进步的标志。西汉中晚期出现了利用生铁炒成熟铁或钢的新技术,即将生铁加热到半液体、半固体状态再进行搅拌,利用空气或铁矿粉中的氧进行脱碳以获得熟铁或钢。运用这种技术可以有控制的把生铁炒到所需要的含碳量,然后再加热锻打成质量较好的钢件,从而大大的促进了百炼钢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灌钢技术。陶弘景认为钢铁即“杂炼生柔做刀镰者”所谓“杂炼生柔”就是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这是关于灌钢最早的文献记载。灌钢法是先把含碳量较高的生铁熔化,然后灌到熟铁上,使碳渗入熟铁以增加熟铁的含碳量来制成钢的方法。在坩埚炼钢法发明以前这是当时最先进的炼钢技术。
坩埚炼钢法,最早是波斯人在萨珊王朝时发明的,约在北魏时期传入西域,在宋元时期传入内地,当时人们把这种方法炼成的钢铁叫做镔铁,炼成的镔铁还得进行锻打和淬火才能成为优质钢。他手下的波斯人并不会这一方法。
汉代用反复锻打制成“百炼钢”工艺已经成熟,刀剑刃部淬火可以使刃部更加刚硬锋利,而未经淬火的脊部仍然保持着较好的韧性,从而收到刚柔并济的效果。宋代又出现了夹钢技术,使得刀剑的这一特点更加突出。我们今天看到的倭刀,不过就是汉代的百炼钢、南北朝的样式和宋代夹钢技术的结合,诸位不必妄自菲薄。
那些铁匠在心里还是佩服毕炜的。光是毕炜设计的水排鼓风这一点就让那些老师傅看到了成功的希望。更别说毕炜对他们的那种恭敬的态度了。照理说毕炜是他们的老大本不必那么客气的。可这位老大不但给他们提供了最好的条件。还经常来到厂子里来和他们讨论各种改良方法。有时甚至还帮着干些下手活。这可让那些铁匠感到受宠若惊。老大毕竟是老大啊。怎么能干那种活。于是在他们的再三要求下毕炜只好答应以后到作坊里来只讨论问题不帮忙打下手。
虽然炼钢的事进行的并不顺利。但毕炜不可能完全的扑在炼钢这件事上。在毕炜看来自己现在是在和时间赛跑。稍有放松时间就从自己的指间溜走了。不过他勤奋努力的工作态度也为他赢得了琼海所有人的尊敬。在毕炜的影响下一个琼海就象是一台上了发条的机器一样以异常快的速度发展着。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灌钢法经过了无数次的改进,终于在一个月前成功了,那些钢条的诞生时候,刘武和诸婴分别代表商业界和军方在现场观看,一块块钢锭出现在大家眼前。此时已经有些工匠在一旁喜极而泣了。匠人们世代相传的炼钢法,要得一块好钢,要千锤百炼才行。可是现在竟然能用简易的方法将生铁直接灌成钢。这怎能让人不感动。
刘武咧着嘴笑了,他仿佛看见琼海出产的钢材铁器,占据了整个大汉市场,为他们带来源源不断的金钱,诸婴咧着嘴笑了,他仿佛看见一只用钢武装到牙齿的军队站立在他面前。

毕炜当时也咧着嘴笑了,还胡乱提了两句诗:“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众人都连连叫好。他仿佛看见一座座高耸入云的高炉平炉,源源不断的生产出一炉炉钢水来,笑了一会,自言自语道:“以这个时代的工艺水平,现在做到的已经是这个时代的最高峰,想更上一层楼,难啊。”
两人感慨良久,直到吹起了晚饭的号角,诸婴一愣,对刘武道:“走了,吃饭时间到了,吃饭去。”
“眼下天还没黑,吃什么饭吗?”刘武诧异道。
“你不知道,我这营里规矩与他处不同,一天是要吃三顿饭的。”诸婴笑嘻嘻的说。
这又是毕炜立下的规矩,东汉时期人们还是一天吃两餐,早上十点钟一顿,下午天黑食寝,这一习惯直到后时二十一世纪还在西南农村保留着。他来自后世,上学时虽说晚上包夜打游戏,白天蒙头睡大觉,但是一天吃三顿饭已经成为习惯,但他也还没有大方的让手下人全部改成一日三餐,毕竟一天多出来一顿饭,哪怕是稀饭,也是好多米啊。不过军队,确是一日三餐,以保证补充每日训练所需的营养,毕炜不想见到自己的士兵,都是些骨瘦如柴的家伙。
两人来到军官食堂,里面在座的军官都纷纷起立行礼,诸婴回了一礼,拉着刘武找了个僻静的位子就坐了下来,诸婴随即打来两份菜,红烧鱼块,山鸡炖汤,猪肉丝,炒豆芽和煮鸡蛋,米饭以及一篮水果。一个大号木头餐盘装的满满。
“今天为了庆祝胜利,改善伙食,你到正好赶上。”诸婴放下盘子说。
“煮鸡蛋?煮鸡蛋?”刘武笑岔了气,“你们就吃煮鸡蛋?难道不会换个菜式,炒鸡蛋或是蒸鸡蛋吗?”
“你不要笑,这是公子定下的,战士每人每天,必须吃一个鸡蛋补充营养。”诸婴面无表情。
“我何尝不以为每天吃煮鸡蛋很傻呢?但公子说了,不管你们怎样做熟鸡蛋,但一定要把打破鸡蛋的权利交给战士自己,不吃煮鸡蛋,还吃生的不成?”
“把打破鸡蛋的权利交给战士自己,仔细品品,还是蛮有道理的话啊。”刘武一边吃着,一边感慨道。
正吃着,一个军官站起来大声讲道:“诸位,今日是我等首战告捷之日,理当庆祝,军中无酒,就以这茶水代酒,今晚诸位当浮三大白。”
“说得好,天驱首战告捷,虽然对手只是些工人,我们也要庆贺。这一站打出了威风,打出了经验,相信下次上战场,我们会比现在表现的好一百倍。”
“极是,公子说过,有则改之,无则加缅。”
“不知下次我们的敌人是谁。”
“土著,越人,必有其一。”
眼看着众人将好好的晚饭变成对未来对手的战略推演,刘武只是笑笑,拿起茶水喝了一大口。
两人吃罢晚饭,诸婴要去检查士兵晚操,便叫了个士兵带刘武去营房,走到营房门前,刘武见那营房盖的好,喝了一声彩,这栋高脚屋刷成绿色,房屋在上,用来住人;地板以下用木桩把房屋托起,用来存放杂物。房顶用瓦。周围的营房也都用瓦作屋顶,而在琼海,不少房顶用的还是椰糖树叶。一个木制台阶直通屋门。进去一看,被隔为三间房间,房间中拴着吊床,墙壁建有壁橱。
那个士兵道:“这里是军区招待所,十二个时辰均有冷水供应,篮子里有水果和槟榔。大人今晚就在这里过一夜,我过会送饭票过来,大人明早凭饭票,就可以去食堂吃早饭,早饭时间是卯时到辰时,有什么需要的,就喊人。”
刘武道:“你们营房的高脚屋都是这样吗?”
士兵答道:“我们营房的高脚屋有两种常见形式:一种三间屋为一幢,另一种只一大间为一幢。三间一幢的,中间一间为客厅,两侧为寝室。无论三间或一间,橱房一律建在房后,房前有凉台。屋脚基本相同,只是屋顶式样有所区别,每栋房子住一个什。”
刘武心道:“你们真奢侈,一个什十个人就住这么大一栋房子,真是房子多。”
========================分隔线===========================
在此感谢寻找家的流浪者,hhhrlx等和其他没有留名却点击、推荐、收藏这本书的朋友们!小弟是新来的,但决不当太监!
我以后尽量更新的勤点,周六要去黄山,可能会不更新
http://www.xiaoshuodaquan.com
起点中文网www.xiaoshuodaquan.com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