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乐浪边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西元194年,对于大汉来说,这已经是兼并三韩的第三年了。经过三年的努力和付出,兼并这块新领土的重要工作终于宣告一段落,三韩已经被划分为四个郡:青州一个,徐州一个,毕炜的交州扬州拥有两个。
三年间杀掉的乱党叛民为数不少,生出来的混血婴儿也为数不少。
不管怎么说,从地图上看,四个郡的上层建筑已经建立起来。余下的,就是等待时间的考验,这个考验需要一百年,两百年,五百年甚至千年。中原王朝那种特有的强大凝聚力,对这块崭新的半岛国土来说,能够发挥作用与否,当时没有人知道。
但是至少在那个时候,当时那些支持三韩兼并和抵抗三韩兼并的人,无论是汉人还是原住民,无论是青史留名的还是寂寞死去的,都认为三韩的兼并是永远稳固不坏,坚如海中磐石。
孙坚已经调走了,他回到交州主持对新的兵役征召工作不满和抵制的镇压,领导军队镇压那些抵抗征兵法令的山地部落。这项新的法律于西元194年春季颁布,大汉下属荆南,交州,扬州所有年满十八岁的男子,无论是汉人,山越还是其他民族或部落,都必须服两年兵役。
这是西汉早期的兵役制度的再现,当年在户籍什五制度的基础上,帝国兵役法规定:凡23岁至56岁男子,每年要在郡国服役一个月;在京师军、地方军中各服役一年;遇有战争则随时应召。每年秋后农闲时节,从京师到郡县都要进行大校阅、大讲武,以提高全民的国防意识和军队的作战技能。民间体育运动如古代足球等,也成为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加强军事训练的一个项目被加以推广。当时,对郡国的军事训练非常重视,规定凡服“正卒”(指在郡国服兵役)的壮丁都必须参训。训练结束后,除部分留下充当京师军外,大多数散归乡里,作为国家的后备力量。
大汉官方的统计数字表明,西汉边防军以30万计,其一年养兵费为:口粮800万石,军官俸禄、衣装和转输费用约22.7亿钱(军官俸禄4.98亿、衣装6.9亿、转输10.8亿)。平均每人消耗粮食27石,费用7600钱左右。
然而在迁都洛阳以后,光武帝取消了这一项兵役法,导致兵役有征有募,除此尚有刑徒兵和夷兵。各部分费用开支不尽一致。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作为刑徒兵“皆赐弓弩衣粮”,和西汉义务兵役制养兵费用相当。然稍有不同的是,东汉尚增加了更多的募兵费和夷兵的供养费用。因此,东汉边防军虽不及西汉之盛,但其总体养兵费用支出是较之西汉有过之而无不及。故此,东汉筹边费用动辄“八十亿”甚至“二百四十亿”。
恢复兵役法,对于毕炜的南方军阀集团来说,并不是为了节约资金,虽然乱世已经开始,但是海上贸易和海外扩张仍然供给了军方足够的资金。
另外在南方,已经掀起了一个以筹措战费为主要内容的“军资献纳运动”和“义捐运动”。财界所组织的“报国会”则是这场运动首倡者。其首脑人物高唱“大汉国民应无官民朝野之别,同心同力,服务于国事”,“只有以勤俭济军费,方可保全我大汉之权利——愿两千万南方同胞奋起赞同之,以表忠君爱国之志诚。”因此,“报国会”得以广集军事公债,为南方军阀提供了财源,满足了北方和海外战争的物资需要。
这次征兵制的实施,是出于战备需要,先前的精兵政策已经不适宜于这个疯狂扩军的年代了,出兵北伐之前,交州养兵十万,已经觉得足够了,但是真正打起来才发现:这些人远远不够,对长江以南地取的成功占领带来的是兵力分散,荆州那次疯狂的反攻中,交州已经是竭力维持了,如果不是海军的出色发挥,他们就会被赶回岭南来。
征兵制,虽然降低了军队素质和专业程度,但是换来的是巨大的动员潜力,一旦有事,在最短的时间里面就可以动员出数目庞大的军队。
另外,在山越等部落征召士兵,有力的促进了部落地区的开化,那些退役归来的青年,大大的不满于部落首领的统治,山岳部落的开化速度在以后数十年明显加快。
“每年从适龄青年中征集大量现役兵和补充预备兵员。尤其西元196至204年间,每年至少要征集十几万人。鉴于许多人不愿服役,南方军阀采取了加强思想教育和征兵奖励办法,保证了征兵任务完成。以至于到最后,限制军队规模的不再是征兵人数的多少,而是各个军工厂能够提供多少武器。在那个年代,标准化生产上不可能,虽然有识之士已经提出了流水线作业的先进理念,但是缺少准确地计量标准和精确度极高的加工工具,零件的通用还只是一个梦想,直到八百年后,流水线作业终于诞生。”

《早期华夏扩张史研究》
“那个远东强权改变了他们传统的征兵制度,采取了和我们罗马人一样的义务兵制。不过我们的意大利自耕农已经大大减少,我们军团的兵源也受到严重影响。现在北部边疆的守卫中有越来越多的高卢人,日耳曼人,和达西亚人。而那个强权则不同,他们的本土南部山地和北部草原有着太多的无知蛮族等待着他们的征召,以换来成为他们直辖人民的机会。如果我们不改变意大利的奴隶制度,恢复我们祖先的自耕农传统,那么我们守卫整个西方世界的三十万军团就会被他们穿着蓝色军装的东方牲口所淹没!”
《罗马帝国文件集——远东带来的挑战》
然而在三韩的北部,南方的士兵仍然在冰冷而陌生的土地上巡逻,他们继续忍受着平民对他们的敌意和冷淡,继续在勘测土地,划分疆界。
那些表面驯服的部落,有的还在用眼神表达着反抗,高大而冰冷的驻军要塞和死亡的威慑并没有慑服住他们爱好自由的天性。取得战争胜利,并不代表征服领土的成功。南方集团还是太年轻了,比不上那些老牌的殖民国家,他们还缺乏殖民统治经验,他们还欠缺海外管理制度。不过他们还很年轻,从最上面的长官到最普通的士兵,面对这些问题,都是还有足够的时间来弥补和匡正的。
这其中就有一支海兵小分队,他们被上官派往北方,探寻乐浪和三韩的具体分界线。他们在向导的指引下,渡过后来的汉江,来到开城地区,那一带已经是乐浪郡的势力控制区了,沿途开始出现象样的农庄和田地,江河上也有了桥梁。
那些田地里耕作的农夫,看见这几十个骑马的海兵,一点惊讶都没有,只不过抬起头看了看就继续埋头田里的耕作。看来他们对南边发生的事情,已经是知道的了。
这些海兵们,每个人都是全副武装的,匕首,短剑,弓箭,带着小旗的长矛,牛皮盾牌,蓝衣套着环甲,脚下皮靴铮亮。人长得都很帅,走到哪里,那里都是姑娘们尖叫和心仪的对象。现在在这个边远地方,竟然被人无视,他们心里都感到怪怪的。
沿途路过的村子,都是警惕的关着大门,从门缝窗棂里面透出一双双警惕的眼睛,海兵们小心翼翼的从村中经过,并没有理会这些村民,他们的任务,就是尽快地到达乐浪郡界,找到当地的长官,一边把三韩的四郡和乐浪连接起来。
这样走了两天,走到一些小山的时候,前方的士兵突然兴奋得大叫起来,后面的人以为前方遭遇敌情,连忙扔下行李和辎重,下马结成战斗队形赶了过去。
他们终于到达了乐浪郡界!
小山上面,在周围的找不到一丝文明迹象的荒山野岭里,突然就看见文明的疆界标志。在夯土底座上立着一块标准的大汉界碑,花冈石质地,高五尺,宽两尺,厚一尺。
“大汉疆域强弩将军路博德谨立元狩三年”
“是大汉疆域啊,我们回到大汉了!”
海兵们都兴奋起来,他们这些交州的沿海子弟,平素也见过日南的浮波将军铜柱,然而那融化越人铜鼓铸造的两根高大铜柱,并没有这块朴素无华的界杯带给他们的震撼大。
伏波将军的铜柱,已经被他们的长辈跨越了,大汉的疆土在十几年前就已经扩展到昆仑洋一带,在更南方的柔佛也有了殖民地。伏波将军两铜柱,已经是一个过去的概念了。然而他们,正是他们完成了兼并三韩的伟大工作,这块崭新的国土是他们用袍泽的生命和自己的青春换回来的。
不论上层大人物有多少交易,多少密谋。这些最普通的海兵,这些最最优秀的青年,如同那些在另一个世界在这个半岛作战过的年轻人一样,他们只知道他们在远离故乡的三韩流了血,付出了三年的美好光阴。他们抛弃了家乡,到这里来,不就是为了这一刻么?
大汉疆域,他们付出了那么多,不就是为了这个疆土的拓展么?看着这一块石碑,所有人都感觉到历史在他们中流动的声音。
http://www.xiaoshuodaquan.com
起点中文网www.xiaoshuodaquan.com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