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一进一退有玄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前敌大帅宗泽的确感到有些为难了。本来他采纳了宋江的建议,在己方取得战场上主动优势之后,用和平方式解决方腊的残兵败将。虽然这样有些不符合作为一名职业军人的最高境界——在战场上完全彻底的消灭敌人,但却可以花最少的气力取得完胜,同样能在青史上帮他留下美名。没料到皇上居然不同意这样一场完胜,非要他督师打到底。
现在与十几天前的态势不一样了:一是宋江还在敌人的阵营中,说打的话,这个让他多少有些佩服的人才岂不马上就会成为方腊的殉葬品?二是方腊已经带着人马撤离杭州向南逃窜,原本可以瓮中捉鳖的一场歼灭战搞不好要变成难以把握的追击战,或者世结果难料的清剿战。早知这样,还不如当时就派兵迅雷不及掩耳的包围杭州呢。皇上为何要做出这样不智的选择呢?他想来想去,终于悟出这可能是老贼童贯的鬼主意。唉,乱臣贼子总是这样误国误民啊!
现在说别的已经没有意义了,贼子立刻召集各方大将商议下一步的行动。依着几位节度使的意见,他传令湖州、苏州两路的人马除留下少数清剿当地的大越军残部之外,大队人马立刻分头聚合到杭州城外,追击搜寻方腊的主力。同时他特意留下张叔夜以及威盛军目前在营中代理军务的吴用,商量如何搭救被裹挟在方腊营中的宋江。
一向对宋**眼有加的张书夜提出马上派出一支轻骑星夜插到绍兴南面,争取抄在方腊军之前与宋江取得联系,里应外合突出重围。宗泽又把目光转向那位在江湖上广有盛名的智多星,吴用向二人拱拱手说:“学生代宋将军感谢两位大帅的良苦用心。学生目下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不过可以请两位大帅略放宽心的是,宋将军此刻应该并无性命之忧。这一来是宋公明本无加害方腊之心,能只身轻入杭州敌营,全然是为了一个皆大欢喜。若依了当时之办法,对于方腊也并非不是个好的收场,所以方腊是不会怪罪于宋公明的。”
话说到这里吴用特意停顿了一下,目光飞快地在两位大帅的脸上瞟了瞟再继续往下说:“这二来是方腊似乎也无加害宋公明之意,不然在杭州完全可以将宋将军杀害,而不用象现在这样裹在军中一同南下。目前看来,方腊似有以宋将军为押质的意思,所以我们暂时不用行特别之举,还是全心于围剿方腊余部的大事吧。”
见二人面上都隐隐浮现出如释重负的表情,吴用的心情也轻松了许多,话也说得更加直截了当:“恕学生多嘴,我军除了挥师南下追击敌兵之外,还有几个地方需要留意。一是应马上通谕福建、安徽、江西的人马严戒轻敌,不可浪战,一切以围堵敌军逃逸之路为重,断不可使方腊突围而去;二是昱岭关、仙霞岭两地十分要紧,我军似应尽快派人取之。若方腊引军退至温台之地与我军决战,则我大胜可期;反之,若方腊退据险关与我相持,这一来山高关险,取之不易,二来从深林密,极易藏匿,对于我们今后的完胜是大大的不利啊!”
宗泽、张叔夜对视一眼,皆以为这个文弱书生般的智多星对于全盘战局见地颇深,遂点头称是,传令淮南路张俊、江东路张所各引本部军兵分夺昱岭关和仙霞岭,又飞马遣书福建等地官军,命其严防死守,万勿使方腊逃脱。

虽然退出杭京的时候方腊的心情很坏,但他并没有将此怪罪于宋公明的身上,相反的,正是因为憧憬着宋江对他描述的美好的远景使得他支撑自己,带着人马撤到台州。这些天来通过与宋江不断地交流,以及对自己这几年来所作所为的反思,方腊真正开始意识到他这个皇帝的荒唐,也开始明白宰相高明培等阿谀奉承之徒的可恶之处。
毕竟是贫苦人家出身,方腊沿路上经常微服私访,听寻常百姓讲他们对大越国的看法,逐步认识到对于老百姓来说,谁能给予他们的更多,他们就会更支持谁。自己在前些年之所以能在逆境中屡败屡战,终于东山再起,一举克定江浙,不是因为自己有神权天赋,也不是因为一下子变得多么善于战斗,而是因为大宋王朝对于江南的盘剥与日俱进,尤其是徽宗征调“花石纲”搞得江南天怒人怨,让一向温驯良善的江南百姓,包括一开始还对自己起义持敌意的士绅们都无法再忍受下去,转而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希望通过支持方腊起义改天换地,让他们不堪重负的脊梁得以歇息。而自己上台之后,由于采纳高明培的主张,一面大肆扩军备战,一面大兴土木,使得百姓的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更加沉重。百姓们现在已经不再支持他了呀!
方腊终于明白为何宋江那天同他说的“即使逆今天不败于官军之手,也必不久败于百姓之口”的意思了,也明白宋江说的“你造赵家王朝的反,将来会不会有人造你的反”这句话的含义。原来是自己被蒙蔽住了心灵,做了如此糊涂的事情。这使得他对宋公明的见识和胸襟愈加佩服。如若早些有此人在身边递些诤言该有多好。此时此刻,在方腊心目中,宋江早已不再是北方的绿林同道,也不是官家派来擒拿自己的鹰犬,而是自己的良师益友,是雄才大略的大智之师。
南下途中,方腊找到了宋江所说的那位王安石的后人,倾谈之下,果然家学渊源,谈吐不凡。这样他就不再为了到了台湾之后该如何推行新政而忧虑了。不过宋江当着他们君臣二人直言不讳,说熙宁新政之中亦有不尽人意之处,并非十全十美。况且到了台湾之后,天时地利人和都与当年不同,应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变通而行,“时移世易,变法宜已”,切忌生搬硬套,循规蹈矩。
宋江满怀崇敬地说:“王临川先生之伟大,在于他忧国忧民,勇于创新,舍己为公,鞠躬尽瘁。作为后人应该很好地领悟临川先生的思想真谛,而不拘泥于表面文章。”他还告诫说,熙宁以来,论及变法新政之文章不在少数,凡是能见到的都应悉数研读,褒贬皆无妨,套从中汲取经验教训,遇到难以决断之事,不妨去问应用之人。关于百姓民生的政策,百姓是否欢迎,为何好恶,是最好的试金石。一席话说的君臣二人连连称是,直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