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回 守城之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郑克塽于海岸渡口迎接施琅,施琅向其宣发了清国皇帝康熙的招抚令,并称归顺赴京后君臣均有委命及赏赐郑克塽等君臣拜服,谢恩云云。随后便迎奉十数万清军登岸,向东宁府涌去。
未到东宁城口,便有小兵前来报信,称东宁已被薛常亮军队占领。众人皆惊,郑克塽道:“都怪我太过心软,未将他直接斩首正法,如今却频添障碍!”
施琅道:“郡王不必自责,薛常亮利用郡王慈悲之心,取不义之利,施琅深了于心。待我去会会他薛常亮!”说罢,便勒马号令军队向东宁奔去。
来到东宁城外,见四门紧闭,城垣上原先的郑字旗号已经全部被换作明字大旗。城台之上,立有一人,身高七尺,虎背熊腰,面庞赤红,白髯齐胸,更有大红披风战袍迎风拂起,手持一杆银枪,于西去日头下闪烁扎眼白光——此人正是薛常亮。
郑克塽由后头骑马上前,高呼道:“薛常亮,想不到你真的反了!”
薛常亮大笑道:“笑话,我薛常亮秉承你先租国姓爷遗志,保我大明朝。尔等不思进取,反明降清,天日昭昭,人心自明,到底是谁反了?!”
郑克塽气得大叫:“薛常亮心堪比虎狼!”
施琅在一旁按住郑克塽话头,道:“郡王不必动怒,让我来!”说罢,便朝城台上高呼:“薛将军,别来无恙啊!”
薛常亮道:“哦!原来是施琅将军,施将军威武,统领清廷水师十万之众来取大明,可谓威震八方呀!”
施琅道:“薛将军莫要如此说,我为何要降清,个中缘由,其他人不知道,你薛将军自然知道的。”
薛常亮道:“已经过去的事情,老夫不想再提,而今我守卫东宁,一为秉承国姓爷遗命,更为保卫大明江山。施将军欲取大明,需得从老夫身上踏过去!”
薛常亮尽量回避与施琅在后者降清一事上过多言语纠缠,原因很简单,因为以前他所遇到的降清者多是为了贪享荣华抑或是为保一时苟活。而这施琅不一样,当年他的反叛,郑成功亦是多多少少负有一些责任——这施琅勇猛无敌,早年是郑成功手下得力悍将,因郑成功不满其政见分歧,人又过于耿直,屡屡闹得君臣不和。三十年前郑成功以一桩小事为由,杀其父及弟。此事,薛常亮早年亦是劝过郑成功,郑于火头上,不听,故而施琅报复性降清。
施琅听得薛常亮言语,道:“施琅深知薛将军忠君爱国,乃是仁义之士。而施某领受皇命,不得抗旨。大清国圣君皇帝勤政爱民,施琅不敢不报此皇恩。这台湾是一定要拿下的,薛将军,施琅得罪了!”
薛常亮哈哈大笑道:“施将军好自信啊!那好,薛常亮领你战意,你我大战一场吧!”说罢,便头也不回,转身进了城台庑殿。

施琅不作停顿,即令手下军士布阵,须臾片刻,十万军列严阵待命。施琅一声令下,军队潮水般朝城门扑去。
薛常亮早有准备,令薛福连和杜慧两员大将镇守城台,以弓箭回击,死守城关。自己则带领几员老将来到街心一处高台,集合城中百姓以守卫都府大义言说。薛常亮道:“众位乡亲父老,我等均为大明朝的遗民,受国姓爷护佑,在这台湾岛上平安度过数十年。期间,守望相助、互携互力,将此台湾岛建设得忧见我朝当年盛世繁华。而今,君王无道,背弃先祖宏愿,与虎狼同流,欲将我辈之心血吞噬。凡我大明有志之士者,岂能坐以待毙。敢问众位同胞,我华夏数千年积淀怎可于我辈手中断了遗续,我等天朝汉民怎可甘当外夷奴隶,岂知当年蒙古鞑子如何奴役南人!洪武皇帝之江山岂可再遁入万劫不复啊!”
台下几万军民听得薛常亮的动员号令,齐齐发出宣誓呐喊,呼声响彻云霄。随后,便有多数壮年城民愿意参加起义军,共守东宁城。
施琅领军攻打东宁城,久攻不下,眼见城台守军不但未遭创伤,却是越聚越多,守城气势也越来越趋于顽固,不禁叹道:“早闻薛常亮唇舌厉害,善于鼓动人心,此刻竟将整个东宁调动起来,草木皆兵,看来此人真的不好对付!”
其手下一名参将,听得施琅此叹,道:“将军,得想个破敌之招呀,若在此城池上消耗太多,恐为朝廷震怒!”
施琅道:“只要能拿下此城,损失一些兵马算不了什么,只恐我方将兵马全部押上去,确是动不了他分毫!”
其身旁另一名参将道:“将军,我方十万兵马,不可能被这区区两三万敌军难住,即便是用人海战术,用人体堆积,也有城台高了!”
施琅道:“不行不行,即便花大代价占了东宁城,若敌军退入山里,我等剩余兵马也再也打不下去了。”
一旁参将正要回话,听闻一小兵满脸焦黑地前来禀告,道:“大将军,敌军守城太顽固了,我等吃亏不少呀!”
那参将道:“你脸上是怎么回事?难道薛常亮还有大炮不成?”
那小兵哭丧着脸道:“不是大炮,是敌军不知道哪里搞来的成捆的爆竹烟火,一把一把从城台上撒下来,比火炮还难以应付!”
施琅道:“不行,我们不能在这城池上耗费周章,即便将东宁夷为平地,得来的也是一座废墟,不如把兵马分开,我等先去解了其他府县的兵符,而后再来攻此城。”说罢,便令手下各带兵马,分左右两翼运兵,自己则带领五万兵马,值守城外,只围不攻。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