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药王孙思邈(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nbspnbspnbsp;李业诩大吃一惊,脸上也露出掩饰不住的惊讶神色,想不到眼前这老妖怪一样的道士就是千百年来被人称颂的一代名医,药王孙思邈
 nbspnbspnbsp;李业诩站起身,恭恭敬敬地对着孙思邈行了个大礼,“神医之名,如雷贯耳,请恕业诩刚才不知之罪。”
 nbspnbspnbsp;只要稍微懂点历史的人都知道孙思邈的大名。
 nbspnbspnbsp;孙思邈不只是医术高超,且医德高尚,尤其重视对医德的推崇,他把“大医精诚”作为自己行医的规范,为后世的习医、业医者传为佳话,是古今医德医术堪称一流的医学名家。
 nbspnbspnbsp;后世的那些所谓医者,很多早已经丧失了作为医生起码的准则,不关心病人的疾苦,技术低下,道德败坏,昧着黑心,只为一个钱字。在后世母亲一次住院回去探亲时,李业诩深有体会。
 nbspnbspnbsp;而身处的这个时代,医学技术还是很落后的,但为医者大都医德高尚,以济世救人为己任,声誉留传后世的名医,更是其中的楷模。
 nbspnbspnbsp;中华传统的医学,经华佗、张仲景、孙思邈等一些历史上名医的不懈钻研,医学技术得到不断的发展提高,他们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流传千年,受到后人的敬仰。
 nbspnbspnbsp;李业诩这一礼,也表达了自己对眼前这位千古名医的尊敬。
 nbspnbspnbsp;孙思邈竟是没有起身相扶,心安理得的接受了李业诩这一礼。
 nbspnbspnbsp;待李业诩重新落座,才缓缓开口道:“贫道只是喜研医道,不忍见百姓受疾患之苦,诊伤治恙,除病救人,也常自制些方药,赠于染病之人,家境尚好者,收些钱物,家境贫困者,刚分文不取…”孙思邈呷口茶,目光平和,“贫道只是方外之人,在民间虽略有薄名,但却不敢当此神医称号。”
 nbspnbspnbsp;“孙道长过谦了…,道长勤研医术,治病救人,造福苍生,恩泽黎民,那是百姓之福,万民之幸啊…”李业诩拱拱手,“常听闻道长药到病除,妙手回春,这神医的称号,当之无愧…”自从进屋,李业诩发觉孙思邈一直盯着自己看,那目光看着,竟然有种让人无处躲藏,一切皆被对方洞悉的感觉。
 nbspnbspnbsp;“呵呵,李公子过誉了,治病救人,乃医者之使命…名声与钱财一样,乃身外之物…”
 nbspnbspnbsp;“道长心境之高,让我等汗颜…日后在下若有医的难解之处,定会来此叨扰,请道长赐教!”
 nbspnbspnbsp;“李公子也曾研习医术?”唐代崇文尚武,其他各行业都普通被人看低,从医也被认为是不入流的行业,孙思邈想不到李业诩这个贵公子对医术也感兴趣。
 nbspnbspnbsp;“在下略知一二…”
 nbspnbspnbsp;“哦,能否与贫道论之医理?”孙思邈平和的脸上出现一丝惊喜。看来这孙思邈对医学的研究已经很是痴迷,遇到李业诩这种年轻小伙,听闻懂医,都想着一起讨论一番。
 nbspnbspnbsp;李业诩在部队时曾学过一些伤病方面的急救知识,但要系统地与眼前这位钻研医学几十年的孙思邈论道,又不知怎么说。只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定是要被眼前这位名医看轻。还不如先发制人,问几个不一般的问题,让人家显摆一下,很多学术大家都喜欢在人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学问,说不定眼前这位外表年轻的老妖道也是如此。
 nbspnbspnbsp;“在下能否问道长一个问题?”李业诩以平淡的口气问道。
 nbspnbspnbsp;“李公子请说…”
 nbspnbspnbsp;“道长何时开始研习医理,又因何钻研医术?”
 nbspnbspnbsp;孙思邈有些惊讶地看了看李业诩,还从没人问过他这个问题,“某自幼体弱多病,需常请医生诊治,汤药之资,罄尽家产。看周边贫苦百姓,也都如此,常因病而穷困不堪,甚至因无钱医治而悲惨死去。某年十八时立志习医,研习医理已经四十许载了,是因病而学医啊!”
 nbspnbspnbsp;“道长研习医理数十载,怪不得医术高超,名传天下了,”不论爱不爱听,一顶高帽上去,定不会让人生厌的,“在下倒觉得,习医者,但求一个爱字,为医者,需有一颗热爱之心,爱医,爱民,以救治百姓疾患为已任,才可学医。修身、养性、立德、存志,医者之根本,”李业诩款款而言,喜欢医学,喜欢为人民服务的人才可以去学医,才能当个好医生,“医者不仅要行医,且要行善,更是一种自我奉献…在下觉得,道长正是有这么一份爱心,才会习医,把医治万民作为己任,行善天下,把自己的昭华交付与提高医术上…”
 nbspnbspnbsp;“公子此言绝佳,学医者正是要有爱民之心,才会想着去医治天下疾苦患者,”孙思邈心中有些感慨,这李业诩所说的一个爱字,真正为医者能有几个做到。
 nbspnbspnbsp;即使是他自己,虽然说热爱医学,却也不敢说会去爱每一个病人,很多时候,只是把病人看作一个施药的对象。自己所做行医布道之事,虽然说是想着为百姓解除病痛,但也是有为自己博一个名声的目的在里面。在人前虽口称名声如钱财乃身外之物,其实心里还是很在乎名声的,李业诩刚才口称神医,自己也觉得象个神医,也就坦然地接受李业诩的大礼。
 nbspnbspnbsp;而眼前这个贵家公子,虽然看似气宇不凡,但刚见面时孙思邈也只是把李业诩当作一个饱读诗书的才子看待,现在却听到从他口中说出这番心中需有爱的医家之道来,倒让他感觉有些惊奇,也勾起他的好奇心。当下再问道,“…只是行医者心性已定,很难改变也,也无法去强求每个人都如此这般想法。贫道倒觉得,为医之道,方为医之根本…想问公子,何种方法是从医者最好之道?”

 nbspnbspnbsp;“张长沙曾言: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在下觉得非常有理。治疗病痛,这是治,而且病患一旦发生,治却是个难题,更要让万民习得预防疾病、身体保健调理之法,以使疾病未发生时,防患于未然…”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后世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古代民间很少有养生保健、预防免疫之类的方法,更不要说让目不识丁的百姓在日常间如何去预防疾病,“而且,国之疆域,异常广大,以一人之力,何以解救天下疾患者,所以在下觉得,习医者,不但要自己治病救人,还要把自己掌握的医术,药物配制方法,著书,授人,使医术广播天下,流传光大于后世…医者之爱的传递,会让这份爱遍及华夏国土,恩泽天下百姓…”中国之大,人口众多,岂是世间几个名医能救治过来的,应该把医学知识普及到普通百姓中间,人人有了卫生保健,那才是医的奇迹,只是现在讨论这项工作好似太久远了,即使二十一世纪,也没有很好地做到。
 nbspnbspnbsp;“公子一席话,如醍醐灌顶,让贫道茅塞顿开…请受贫道一拜,”孙思邈仔细思量一番,起身对李业诩施一礼道。
 nbspnbspnbsp;想着自己自幼聪颖好学,敏慧强记,七岁时每天能背诵一千多字,人称圣童,只是体弱多病,以至到长大时,因病而家境贫寒。幸好从小还有机会博览群书,青年时就已是个知识渊博学者了,本也想在仕途上有一番成就,为官一方,造福百姓。但看透了统治集团之间相互勾心斗争、彼此倾轧杀戮的本质,加之道家思想的影响,他鄙弃仕途,专研医术和道学,以求尽自己一份力量,为天下百姓除病造福。本以为自己看透世间百态,心性已经非常之高,但听眼前这位年纪轻轻的公子一番言论,足见此人心境也不比自己低了。
 nbspnbspnbsp;“不敢当道长此礼,在下只是随口胡言…让道长见笑了。”李业诩慌忙起身回礼。
 nbspnbspnbsp;“贫道一心想着尽一已之力,尽多地救治疾患病者。公子一席话让我明白,一人之力,微薄也。”
 nbspnbspnbsp;“道长心中本有此念,只是没有说出来而已…”在这位千古名医面前,还是不能太放肆,得给人家挽回面子的机会,“在下还有一事相询,请道长详解。”
 nbspnbspnbsp;“公子请说…”
 nbspnbspnbsp;“何谓名医?名医能治愈疑难的疾病,又是什么原因呢?”
 nbspnbspnbsp;“名医只是别人冠之的一个虚号,不值一提…”孙思邈略微沉思片刻,答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对天道变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参政于人事;对人体疾病了解透彻的人也必须根源于天道变化的规律。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犹似轮转。那么又是如何运转呢?天道之气和顺而为雨;愤怒起来便化为风;凝结而成霜雾;张扬发散就是彩虹。这是天道规律,人也相对应于四肢五脏,昼行夜寝,呼吸精气,吐故纳新。人身之气流注周身而成营气、卫气;彰显于志则显现于气色精神;发于外则为音声,这就是人身的自然规律。阴阳之道,天人相应,人身的阴阳与自然界并没什么差别。人身的阴阳失去常度时,人体气血上冲则发热;气血不通则生寒;气血蓄结生成瘤及赘物;气血下陷成痈疽;气血狂越奔腾就是气喘乏力;气血枯竭就会精神衰竭。各种征候都显现在外,气血的变化也表现在形貌上,天地不也是如此吗?了解病症,对症下药,必可药到病除…”
 nbspnbspnbsp;“道长行医的准则又是什么?”
 nbspnbspnbsp;“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患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nbspnbspnbsp;李业诩再次起身恭敬行礼,“道长医德之高尚,非坊间平常医者可比也…”李业诩大概听懂了孙思邈一番文言的意思,尤其是前面,不论贫贱富贵,一视同仁。放在后世的医生身上,又有几人能做到?但古代这些著名的医者却能做到,他们不在权贵前屈膝,不为钱财折腰。
 nbspnbspnbsp;“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非我之高尚也…”孙思邈也站起身,异常恭敬地回了一礼道,“公子气度与心智,非常人可比,公子虽身怀绝学,却藏而不露。贫道此生经历多年,阅人无数,如公子般俊杰,却是少又之少见…但贫道想赠公子一言…”
 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孙思邈五十多岁的人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史上确有记载。
 nbspnbspnbsp.宋徽宗崇宁二年追封孙思邈为妙应真人,此处道号先借用一下。
 nbspnbspnbspnbspnbsp;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