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5章 权变之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更,求票
========================================
林征也不隐瞒,道:“听说近日朝中有不少官员弹劾大人,皇上有意将大人调任礼部任礼部左侍郎,至于什么时候调任,就不是本官能知道的了。”
王腾虽然有些失望,同时却也暗暗松了口气,他知道遇上赵昚这种有作为的皇上,这辈子是再无望升官了,只要不被贬,就已经是拜天所赐,对于他来说,礼部的确更适合他。
“多谢老弟。”王腾松了口气的同时,微微向林征拱手。
林征笑道:“大人不用客气,听说大人的公子已经和兵部李侍郎的千金定亲,到时候可别忘了给本官送一张请贴才是。”肚中却想,你还是最好不要给我送请贴的好,而且你要是再不和汤硕那帮官员划清界限,迟早都会被贬出朝堂,到时可别怪我不帮你。
王腾连连点头道:“一定、一定。”面色却有些尴尬,显然是想起了当初在襄阳时,他还曾指使他那个不成器的儿子去泡楚凌仙,而且林征就是因为给他儿子写诗才发迹的。
如今时过境迁,想起来也不无感慨,楚南行如今已是朝廷重臣,权知枢密院事,位列军机处六大重臣之一,虽然入选军机处并没有得到实权,但只是这份名望,就不是他一个小小的三品侍郎能高攀得起的,再看看站在前面的林征,这老小子就不免有些气妥。
朝议的时间很长,林征只是耐心的听着,顺便观察朝中文武大臣的立场和言论,基本不发言任何意见,反正他人微言轻,又是初任吏部侍郎,说了也没用,有好的意见也只能先存放起来,等到了御书房,再直接提供给赵昚参考就是。
不过今天的朝班位置和他第一次上殿听旨时又有所不同,稍作了变动。左首文官以尚书左仆射史浩为首,尚书右仆射虞允文居次位。
左侧武官以枢密使张浚为首,林征的老丈人居次,且有大半是张浚门生
自去年金国犯兵,朝中主战气氛空前高涨,就连高宗也不得己退位,虽然不可能把主和派全部一网打尽,但这个时候,也没人敢再站出来主张和议,以兵部尚书汤硕为首的三十多名官员在提到北伐之事上,更是不敢胡乱开口,以免成为众矢之的。
朝议的内容基本全都跟北伐有关,只是在一些细节问题上却纠缠不休,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反正文武两班大臣是众说纷纭,意见很难统一。
以枢密使张浚为首的大部分武官气焰嚣张,遇到言论不合处,就直斥其非,仗着自己资历老,威望高,把几个文官斥的面如猪肝,满面怒色。
最后在议到川陕、荆襄之兵是否由江淮都督府节制时,朝中顿时吵开了锅,张浚虽然不便要权,但他身后的大部分武官却以军中不得有二帅的理由力主将川陕、荆襄之兵一并让张浚指挥调度,而且这个理由也的确很充分。
而文官们则担心张浚权势太大,甚至会尾大不掉,坚持川陕之兵和荆襄之兵由四川宣抚使吴璘指挥调度,而由理却显的有些苍白无力。
赵昚也是心下烦躁,怎么看,都怎么觉得这些大臣不顺眼,完全是在纸上谈兵,而且还有以权谋私的嫌疑,还是和林征在御书房讨论治国之道来的舒心,当即怒而拍案,龙颜大怒的丢下一句,“此事容后再议,退朝。”然后甩手转进偏殿去了。
百多文武大臣你眼瞪我眼,脸脸相觑,谁都无言,张浚威风凛凛的瞪了一眼那个和他吵的最凶的文官,阔步昂然的率先离开了文德殿,二十多名官员紧随其后。
林征的朝班位置靠后,所以出殿时也只能等排在他前面的大臣走光,才好出殿。眼看着文武两班大臣泾渭分明的出了大殿,互相之间谁都不鸟谁,不由心下暗骂,一群笨蛋,身为臣子,给皇帝提出好的治国方针是你们的本分,但也不能乱吵一气。兵威大计,文官只需要做好份内工作,保障好后勤就行了,行军方略上,你和武官吵个毛啊!还有那帮武官,行军打仗,你们是比文官有发言权,但也不能以势压人嘛!简直就是一群傻冒,不惹得皇帝发火那才叫怪事,看来历史上评价张浚志大才疏,确非无的放矢。

出了文德殿,新任的吏部尚书,林征的顶头上司叶顒落后了几步,道:“本官虽知大人在皇上前面举荐本官并非为了私心,但还是要多一句嘴,吏部历来都是六部之首,身负国家吏治之重任,本官新任尚书,别的感觉没有,唯感责任重大,皇恩浩荡,唯恐有负皇上之重任和大人举荐之恩,还请大人通力合作,为皇上肃清吏治。”
林征心说,只要你别让我给你做女婿,什么都好说,忙道:“大人太客气了,同为皇上效力,何分彼此,况且下官是您的属官,以后还要请大人多多指教才是。”
叶顒笑道:“即是同为皇上效力,何分从属,常闻大人有经世之才,日后定当与大人互相请益,各补所长才是。”
林征客气了几句,叶顒先行离开。回头望了望文德殿,知道赵昚肯定会让人来叫他去御书房,因此故意放慢了脚步。果然,没走几步,赵昚的贴身小太监成才匆匆追了后来,喘了几口气,才道:“林大人,皇上让您去御书房。”
来到御书房时,还多了两人,虞允文和楚南行。
林征知道虞允文和楚南行是赵昚最信任的两个心腹大臣,史浩虽然是赵昚的老师,而且师徒关系也一直很不错,但因为史浩政见与他不和,因此在一些重大的决策上,赵昚一直都跟虞允文和楚南行商议,现在又勉强多了他这一号人物。
赵昚见他进来,微微点了下头,脸色不是很好地问虞允文和楚南行,“两位爱卿以为川陕荆襄之兵由谁来指挥为上?”
楚南行道:“北伐任重,若有统一的调度,自然最好,不过……”
赵昚皱眉道:“不过什么?”
楚南行苦笑道:“臣不敢说。”
赵昚又望虞允文,虞允文立刻游目他顾,显然也有同样的顾忌。
赵昚脸露不满,不过在看到林征时,立刻精神一振,脸上也有了笑容,道:“你来说。”
林征在楚南行犹豫的时候,就已经心知不妙了,此刻被赵昚点到,却不得不说,只好苦着个脸站了起来,说话时却一点都不犹豫,反正这里除了三人,就不会有人听见,道:“回皇上,张相不足以担此重任,建炎三年陕西兵败便是最好的例子。”
赵昚拧了拧眉头,又望了望虞允文和楚南行,见二人没有说话,显然是默认了,顿时明白这两人为什么不敢说了,又不禁望了林征一眼,还是年轻人心直口快,朕喜欢。
“既然张浚不足以担此重任,若不统一调度,又与北伐不利,该如何是好?”赵昚也有些为难,他对北伐是势在必行,但是现在最得力的两名心腹大臣却认为张浚不足以担此指挥数足大军的重任,却让他感到有些为难。
楚南行久经沙场,他的话赵昚自然不会怀疑。
虞允文虽是文官出身,但精通军略,不在楚南行之下,更不会怀疑。
至于林征,这段时间赵昚让他帮忙处理公务,早就对他的能力和眼光深信不疑,除了信任度还比虞允文和楚南行差了些之外,能力方面,赵昚是一点都不怀疑。
虞允文和楚南行都沉默不言,他俩当初就不赞成上张浚主持北伐,如今事已成舟,也没有什么办法来解决眼下的这种难题,除了临阵换帅,但那根本不可能。
赵昚见这两位心腹重臣都皱着眉头不说话,只好把求助的目光投向林征。
林征顿时暗暗叫苦,虽然知道此次北伐肯定会失利,却不得不替皇帝分忧,道:“金国占据中原长达数十年之久,且根基已经逐步迁至中原,若想一战而定中原根本不可能,只有先收复河南诸地,再徐图河北。吴老将军当世名将,战功赫赫,自然不会有失,只要张大人谨慎用兵,和吴老将军通力合作,收复河南应该不是问题,不过吴老将军乃张相旧部,昔年曾受张相提拔之恩,若让张相放下身份,恐怕有些难度。”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