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悲愤的法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青岩在这里坦白,本章部分内容是选摘自《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书。)
1918年11月11日,德意志帝国在法国贡比臬森林中的一块小小的空地上向法国及其盟国投降。希特勒决定将在这儿报仇雪耻,因为这个地方本身会增加他报仇雪耻的甜美滋味。他想出这个主意是在5月下旬,即在西线发动总攻势仅仅十几天以后,也就是德国把英法联军包围在敦刻尔克的那一天。约德尔在那天的日记上写道:“元首正在草拟和约……初步谈判将在贡比臬森林中进行。”
他又在后来的日记中写道:“6月19日傍晚,我驱车到贡比臬,看见德国工兵正在拆毁还保存着法国福煦元帅专列的旧卧车的博物馆的墙壁,1918年的停战条约就是在那个车厢里签订的。我离开的时候,德国工兵已经用风镐把墙壁推倒,把车子推到空地中间的轨道上。他们说,这就是1918年11月上午5时德国的使节遵照福煦的命令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时,车子停放的确实地点。
希特勒大费周章,像个普通人一样,对法国进行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复仇充满了期待和快感。他把这次停战协议地点的周围环境布置的跟1918年完全一样,他希望用这种特别具有讽刺意味的环境下,充分享受胜利者的快乐
6月21日,德法两国进行停战谈判的日子。法国谈判代表团在谈判开始前根本就不知道具体的地点。因此当他们被领到贡比臬森林时,他们心中隐约已经透着不祥的预感,当他们看到福煦元帅当年的车厢时,法国人全都明白了德国人的用意。代表团以色当的第二军团司令查理。亨茨格将军为首,成员有1个海军将领、1个空军将领和1个文职官员。大家来的时候都努力挺直身板,挺胸抬头,保持着悲壮的尊严。当他们进到车厢时,巨大的屈辱差点使他们流下泪来。他们努力控制着眼眶里的液体,终于没有让它们流下来。
车厢里德方代表团则是以希特勒为首,有陆军元帅布劳希奇,空军元帅戈林,海军元帅雷德尔,以及总参谋长凯特尔,副元首赫斯。
凯特尔把停战条约的内容向法国代表一条条宣读了出来。希特勒看到法方代表只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将军,连元帅都不是。他在欣赏了法国人刚进来的那种欲哭无泪的表情后,便失去再呆在车厢里的兴趣,他和随行人员在条约没有选读完就离开了。希特勒信心满满,他对凯特尔说过,条约里面的内容是经过他深思熟虑的,他不会允许法国有任何反对。要么接受,要么继续战争。
亨茨格听完各条条约后当然立即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说道:“如果阿尔卑斯山那一边的、一个没有打败法国的国家(亨茨格很看不起意大利,甚至不愿提它的名字),也提出类似的要求,法国决不投降。它将战斗到底。。。。。。因此,我不能在这份停战协定上签字。”
凯特尔对亨茨格好言相劝,他说:“我国不会干扰贵国跟意大利的停战谈判,对于以上我们提出的各种条件,我们不会做任何让步。最多只能就您不了解的地方进行解释。”
亨茨格根本就不能也不想做主,他跟已经迁到了波尔多的法国政府,主要领导者魏刚将军通话,把各个苛刻的条件都一一向魏刚说了,并要征求他的意见。
魏刚虽然通过电话向德国代表团提出抗议和反对,并且经过了多次努力。但是凯特尔就只是希特勒的传话筒,他并没有权利改变条约中的任何一条。最后,亨茨格在魏刚的授意下,不得不全面接受了这份停战协议里的所有内容。
其中对后来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影响最大的要数以下几条:第一条,就是希特勒派兵占领了将近半个法国,而且占领区都是在工业和农业非常发达的东边地区。德国人不说那些地区归德国所有,因为那叫吞并。德国只是派兵驻守在这些地区,理论上它们都还是法国人的领土,只是法国人说了不算。每年法国要向德国缴纳占领费,法国银行还要被迫借给德国无息贷款。而这些希特勒都是要让法国偿还一战时德国遭受的不公平赔款支出为借口进行报复和经济掠夺。
第二条,与别国联合对德国作战的法国人,被捕以后将按法国义勇军处理——就是说,立即枪决。这其实是指戴高乐说的,他已经开始在英国组织一支自由法**队了。魏刚和凯特尔都知道,这项条款是对于战争基本法规的粗暴违反。并还附加这样一条:所有战俘都将被拘留到德国和英国签订和约为止,(因为德国人担心如果把战俘释放后,这些受过正规军事训练,对德国充满敌意的法**人会通过各种途径投靠到英国来对抗他们。)对于这一条,法国方面也没有提出异议。魏刚认为,英国在3个星期之内将被战败,到那个时候,法国战俘即可释放了。但实际上,他没想到这个决定使150万法国人在战俘营中一直待到战争结束。不过他们这段时间倒没有闲着,都成了王鹏的打工仔,而且不少人还得过劳动奖章呢!

第三条,也就是停战条约中最难处理的是法国海军问题。在法国将要崩溃的时候,丘吉尔曾经表示,法国如果把海军开到英国来,过去不单独媾和的诺言就可取消。希特勒则决心不让这件事情实现。他在6月18日对墨索里尼特别说明,他充分认识到,这将大大加强英国的力量。由于此事关系重大,他不得不对这个被打败了的敌人作一些让步,或者至少给一点保证。停战协定规定,法国舰队必须复员、解除武装并把舰只停泊在本国港口废置不用。对这个行动的报酬是:
德国政府对法国政府庄严地宣布,它无意使用在德国监督下的港口所停泊的法国舰队来为自己作战。而且,德国政府还庄严而明确地宣布,在签订和约的时候,他们无意对法国舰队提出任何要求。正如希特勒的几乎全部诺言一样,这个诺言也是要违背的。
希特勒之所以向意大利通气,就是明确要求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和法国的停战协议上也不要过分逼迫法国,防止法国舰队狗急跳墙。
第四条:也是最歹毒的一条,最能体现希特勒政治手腕的一条,希特勒给法国政府一块未占领区,它在法国的南部和东南部,表面上可以自由治理。这一招不仅可以从地理上和行政上分裂法国,还可以使法国流亡政府难以成立,比如戴高乐身份不够,根本抗不起流亡政府的大旗,最多只能组建名叫“自由法国”的抵抗组织,因此在名以上,就矮了那么三分。同时打消在波尔多的法国政治家们想把政府迁往北非法国殖民地的计划——这个计划几乎得到成功,结果却失败了,破坏它的不是德国人,而是法国失败主义者:贝当、魏刚及其支持者。还有,希待勒明白,目前在波尔多控制法国政府的这批人是法兰西民主的敌人,可以期望这些人与他合作,帮助他在欧洲建立纳粹新秩序。
6月22日,经过法国代表团一天来的交涉,德国确实如先前所说的那样,并没有任何退让妥协,最后法国代表不得不签下了这份丧权辱国的停战协议。
两天以后,法国——意大利停战协定在罗马签字。墨索里尼只能占领他的部队攻克了的地方,这就是说,占领法国几百米的领土,另外在法意边境和突尼斯设置50英里长的非军事区。这个停战协定在6月24日下午7时35分签了字,6小时以后,法国全境的炮声停止了。
然而,炮声虽然停止,但法**民的内心却被德国人激起了熊熊的怒火,并把这份怒火真正的“燃烧”起来!说起来,这倒是斯大林给了法国人灵感。
什么灵感?!通过电台广播、报纸等信息知道自己被划到德国占领区的法国官兵们群情激愤,把占领区内所有战略物资,能毁的毁,能藏的藏,能分给百姓的分,能烧的烧。最重要的是:他们把占领区内各种动力油料大部分放火烧掉。以此发泄他们心中的愤怒和不满!因为停战,他们没有理由也没有条件再跟德国人争斗下去,但是他们咽不下这口气。正好他们听说苏联炸毁了罗马尼亚油田,于是他们也把德国最倚重的战略资源之一各种动力油料全部烧毁。
开始这还在几个地方,由一些“愤青”来做,后来这种风潮,在希姆莱的党卫队开始接管法国后勤军需库之前,演变成全占领区的普遍行径。最后据不完全统计,法国官兵至少烧毁了150万吨油料,这相当于德国半年的民用使用量。希特勒突然发现,此刻他的国家竟然在今后将近一年内无法从外国进口一滴石油。德国的军用,民用汽油以及战略储备油立即亮起红灯。换句话说,德国将在今后一年因为缺油而陷入油荒危机中。
法国的悲剧并没有至此完结,就在法国官兵进行报复性烧毁汽油时,英国首相丘吉尔知道了德法停战协议的详细内容。丘吉尔知道希特勒此时只是用了一个缓兵之计,不想逼迫法国海军太紧,他知道在时机成熟时,希特勒一定会使用手段征用法国的所有军舰。而这正是丘吉尔所不能接受的。排名世界第四,欧洲第二的法国海军对英国的威胁实在是太大了。在丘吉尔要求法国各地区舰队向英国投降不成后,(法国海军也有尊严,既然德法停战,他们没有理由把自己国家的军舰交给英国人,当然更不能交给德国人。)悍然发动了对法国舰队的进攻,法国在亚洲殖民地的舰队、北非舰队都受到了重创,有的被迫缴械投降。
法国人突然发现,昔日的盟友背信弃义,开始和德国人一样进攻他们,让他们蒙受耻辱。新成立的法国维希政府毅然宣布断绝跟英国的外交。
在法国陆军官兵破坏国家财产,不想让它们落到德国人手上的同时,法国海军却为了保护国家财产,前防英国狼,后防德国虎。。。
法国陆海两军的不同的心态和行动虽然给德国带来了麻烦,却意外的给王鹏一个难得的机遇,他的影响力再次扩张,真正成为希特勒身边的“红人”。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