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舌战群魔(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呵呵,我哪里有什么高见啊,上次为了朋友,在情急之下乱说一通罢了。”王鹏一边“谦虚”,一边在心里琢磨希姆莱刚才所说那些话的用意,并在猜测苏联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怎么突然间会问到他头上了呢?
“您就别谦虚啦,乱说一通就比我们看的还准,那要是认真起来。。。哼哼”戈林插嘴说道。
“戈林!”希特勒喝止那种冷嘲热讽的语气,然后看向王鹏,笑着说道:“我的朋友,我们帝国如今遇到了一些麻烦,希姆莱向我推荐您,他认为您的见解非常高明,能够帮我们化解这些麻烦。另外我还想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海勒中尉因为作战有功,他将升任为上尉,届时他可能会成为战斗机大队长,或者被调到空军训练学校当教官。
王鹏听到希特勒在“或者”这个词上加重了语气,他明白海因茨将来何去何从跟自己今天的表现有关,如果自己能让希特勒满意,海因茨到哪里就职全凭自己一句话。想想也真可悲,他为了祖国、为了战友拼命做战,结果他的未来竟然被人当做筹码摆在谈判桌上,而自己则可以决定他的去向,以前他拼死所立的那些军功完全派不上用场。
“那么苏联有什么动作,竟然能让元首您这么困扰?”王鹏不得不接受对方的条件,于是进入正题。
“苏联在6月初开始便向罗马尼亚提出领土要求,并以各种借口向我们和苏联的边境线上增派军队,到昨天为止,他们已经增派了30多个步兵师。我们之中有人认为俄国人并没有其他意图,只是一种外交的辅助手段而已,有人认为俄国人很可能想趁火打劫,在我们彻底打败法国之前,向我国开战。”希姆莱立即为王鹏介绍了相关情况。
王鹏一听,就明白问题的关键点在哪里了。表面上苏德算是友好邻邦,甚至还合伙瓜分了波兰,苏联也和德国进行以物易物的交易,用石油换取德国的各种工业产品。照这种关系来看,苏联似乎没有理由进攻德国。增兵的目的则很可能是为了在所要罗马尼亚领土时,希望德国能保持沉默。这就是希姆莱刚才所说的第一种观点。
但实际上,希特勒从最开始到现在,从骨子里,甚至是从骨髓里就一直反对**。他在36年和日本秘密签订了一份《**产国际协定》,一年后意大利也加入进来,至此德、意、日三国轴心正式形成。到了39年即使表面上他和斯大林好的像哥们似的,但以前和日本、意大利签订的**协定依然没有取消。俗话说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再怎么秘密的协定也会被苏联人发觉。那么苏联知道了德国人的两面三刀后,难道不会先发制人,进攻德国么?要知道39年朱可夫刚在远东诺门汗战役中大败日军,可以说把日军杀的屁滚尿流。因此所谓的**协定,对苏联最有威胁的敌人就剩下德国了。既然德国都能厚着脸皮进攻荷兰、比利时这样的中立国家,那么我苏联怎么就不能进攻一个对我有敌意的国家呢?
而且这时候进攻德国的时机刚刚好。(或者是有点晚,这可能是斯大林没有想到英法联军会败的这么快。因为现在法国战局虽然败局已定,但如果苏联突然对德国宣战,那么德国人至少要能把西线德军一半以上的兵力吸引到东方来。这样不就是第一次大战的翻版么?德国两面受敌,法国能够有残喘的时间,可以募集更多的士兵送到前线,退回英国的三十万部队经过一两个月休整就可以再次作战,德国如今需要更多的依靠石油,没有石油,德国的装甲车将是一堆废铁。而德国唯一的石油来源是罗马尼亚,苏联只要威胁罗马尼亚不准卖给德国人一滴油,那么德国早晚会因为油料短缺而输掉战争。这里有个问题是,罗马尼亚能听苏联人的话么?如果苏联跟德国单挑的话,罗马尼亚可能还会犹豫一会儿,但如果战局跟第一次大战时极其相似,罗马尼亚当然不会傻乎乎地站到德国人这边。到时候德国将必输无疑,所以第二种观点就认为苏联很可能会向德国宣战。

两种不同的观点,就有完全相反的两种结果:一种认为德国将一帆风顺,一种认为是危机四伏。大家都据理力争,说的也都有道理。希特勒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该怎么才好,因此才会让身份地位非常特别的王鹏来阐述他的见解。
王鹏向希姆莱询问了两种观点的主要论据都是什么,原来第一种观点的主要支持者是外交部长里宾特洛浦、宣传部长戈培尔、空军司令戈林。他们的论据从苏联各地潜伏的间谍那里得到的消息报告苏联人并没有进行下达动员令。各大军区都风平浪静,调集到前线的部队也都没有满编。
第二种观点的支持者是副元首赫斯,总参谋长凯特尔。他们的论据是苏联的进攻对他们来说得到的利益将远远大于弊端。39年苏联进攻芬兰时,德国间谍也没发现苏军进行多大的动员,只是明确知道苏联是铁了心要进攻芬兰。当然没有动员的结果是苏军惨败,被弱小的芬兰打的颜面尽失。后来集中了十倍以上的优势兵力才打败对手。如今难保苏联人不会先进攻,再动员。要知道苏军的兵力绝不弱于德国,飞机和坦克的数量也是成千上万。(苏联从建国之初就大力发展军工,因为她当时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国家,所以苏联的危机感也就非常强。)
后一种观点虽说有些牵强冒险,但它产生的后果却是非常严重。谁能担保斯大林不会冒这个险?他既然都能侵占芬兰领土,又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为什么不能做出更冒险的举动呢?(历史上苏联早对波罗的海三国垂涎三尺,并在1940年6月14日开始吞并这三个国家,但由于历史改变,苏联已经在5月中旬就开始实施这一行动了。)
希姆莱、海军司令雷德尔和作战处长约德尔则保留自己的意见。
“怎么样?王先生,您有什么高见呢?”
“苏联一定不会进攻贵国,你们大可放心!但我的理由却和诸位有所不同。”王鹏虽然担心历史会发生巨变,但他却从来没认为苏联会进攻德国。王鹏记得当年巴巴罗萨计划,希特勒准备了五百万军队才敢发动战争,这时候的苏联撑死了有两百万陆军,其中还有几十万人被放在远东,防着日本。
然而,王鹏并不知道另一个来自未来的俄罗斯人对于未来的预言,斯大林难道真的不会冒险么?希特勒当时用五百万人计划打两个月,而斯大林也许考虑的是像一战那样要打个三四年呢?!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