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雄鹰展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五月十日,德军入侵法国的战役打响了。这次伞兵部队又一次立下了大功,在短时间内占领了比利时和荷兰的几座要塞和重要的桥梁。使后续的陆军部队可以顺利的通过。这天稍晚些时候,德国战斗机联队才开始正式登场。
海因茨的这支中队被分配给了第二航空队,第二航空军,第27联队的马克思。伊贝勒中校指挥。当时空军总部只告诉这位中校一句话:尽管大胆的使用这支中队,并要把它当成一个大队来用!
伊贝勒中校为此在战前还亲自到科隆郊外的局姆尼西机场视察了这支中队,看看他们倒底是何方神圣。当他发现这支中队飞行员最小的军衔是准尉,而且也装备着从没见过的飞机时,他终于明白这是一支实验中的部队。看来空军总部还为他们下了不少功夫!他们这个中队独占三个机库,独立的飞行员宿舍,并配备着专门的地勤人员。
开战第一天,伊贝勒中校便让这支特别的“海勒中队”执行任务,飞往前线夺取制空权!(德国一般习惯把一支临时组建的部队以指挥官的姓名来命名。)
德国空军在经过一系列的探索总结后,归纳出他们在战时的三个重要任务:
第一是夺取制空权,夺取制空权的最好方法是用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突袭敌人的各个机场,把敌人的飞机摧毁在地面上。
第二是配合陆军的闪电战对敌人地面部队实施打击,打开突破口,使装甲部队迅速完成突破、包围、歼灭的任务。
第三是攻击敌方的通讯、指挥所、公路、铁路、桥梁、舰船、后勤补给部队等,阻止敌人的援军和物资顺利到达前线。
如今大战刚刚开始,夺取制空权则是首要任务,而战斗机则是这项任务的主角!
海勒中队从机场上起飞,并在四千米高度组织好编队向西方前线飞去。在无线电里海因茨经常听到大家东拉西扯,开着玩笑,一点也没有大战前的紧张。他们这些飞行员有参加过秃鹰军团,有的参加过波兰战役,所以没有一个是初阵的菜鸟。但即使是这样,海因茨作为中队长依然对众人不甚放心。毕竟他们将要面对是英法空军这两位老对手。
这时的战斗机还没有机载雷达,飞行员要像出租车司机一样得“记路”!而且还要准备一张地图。以备迷航时使用。但像今天的天气如此晴朗,万里无云,对他们这些老鸟来说没有任何麻烦。
德国陆军的进展速度非常快,在突然袭击下,他们占领了许多交通要道以及大桥。英法两国明白,他们如今最有效阻止德国人前进的方法就是从空中进攻,炸毁那些本来在刚开战时就该炸掉的大桥。
德国空军当然也猜到了敌人的想法,他们现在就在频繁的派遣战斗机部队保卫那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各个大桥。保证陆军后续部队和补给源源不断的送到最前线去。
第一天,英法两国空军在慌乱下地反击有些毫无章法,出击的飞机寥寥可数。海勒中队就很巧地遇到了这么一支小股战斗机群,9架英国飓风式战斗机。
英国皇家空军在二战初期采用了三机倒V型编队,长机在前,两僚机一左一右。组成了相距100米的等边三角形。在多机编队时,以三机V队为单位,编成V型大队。英军认为这种密集编队可以增大观察角,不容易被人咬到**。
但实际上恰恰相反,这种密集编队让僚机都非常紧张,时刻主意着保持队形,而他们对身后和侧面的关注往往会忽略掉。在战争前期,英军这种编队吃了很多的亏,经常被德国空军从后面偷袭。
今天这支部队可能是要拦截攻击英军飞机场的德国轰炸机。此时他们正在返航。海因茨突然听到有人通过无线电说,在左前下方10点钟位置发现猎物!大家的心情顿时都兴奋起来,无线电里传出好战分子们一阵嚎叫声!
海因茨立刻向左一侧机身,让他向下看的视线更清楚一些,果然发现了9架V型编队的飓风战斗机。他们似乎并没有发现后上方的敌人,正四平八稳的朝西飞行,和海因茨他们中队冲着一个方向飞行。
“第2组攻击左边,第3组攻击右边,第1组随我攻击前边”海因茨很快通过无线电给各组下达了命令。海勒中队的12架飞机,分为3组,第1组组长是海因茨,其他两组组长分别是两个中尉。如今他们12架飞机要对付9架,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因此众人都纷纷集中精神,希望自己能够先于别人取得战绩。
由于F型飞机中间的机炮被放到了发动机下面,在机炮进行攻击就时要和前面的螺旋桨旋转频率取得协调。即机炮每次射出的“炮弹”都能从高速旋转的3片螺旋桨中间穿过去,而不是打到自己的螺旋桨叶片上。这种技术看似复杂,难以控制。其实只要飞行员在攻击前调节好油门,让引擎转动时的频率和“炮弹”射击时的频率相一致就可以了。同时由于武器射程的限制,海勒中队的各机组根本不能提前或抢先攻击。他们必须像猎鹰一样悄悄的缀在猎物的后面,计算好距离,一击而中!
海因茨这一组为了不打草惊蛇几乎和其他两组平行而飞。他见左右两个机组各自的猎物马上就要进入他们的射程范围内,于是一声令下:“攻击!”
在驾驶舱内,海因茨立刻看到左右两个组长的飞机上闪出火光,他们前面的飓风战斗机马上开始扭动起来,这是他们打中了敌机的尾翼,敌人已经无法平稳的控制飞机飞行了。
海因茨大声喝道:“第1组,跟我来!”说完他便加大油门,冲了上去。和他一组的另两架飞机立刻如脱缰的野马,竟然比海因茨更快的速度抢上前去,他们为了“抢”猎物,选择放弃中间威力强大的机炮,决定使用两翼的机枪攻击敌机,这样他们就不用协调引擎转速,在速度上一下子就超过了海因茨。

海因茨也不在意,大度的把猎物让给这些热血冲动的小子们。不过他的僚机有些不愿意了。在无线电中大声的催促他快点,快点,再快点。
“维克多,维克多!击落敌机!”左右两组组长在确认两架敌机失去控制一头载下去后,兴奋地说出了击落敌机时的专用语“维克多!”。
德国空军坠机评定非常严格,必须要确认敌机确实坠落时才会正式承认。在空战后空军总部会派人来审查坠机详情,这些猎手们必须要清楚的说清楚击落的是哪国、哪种型号的飞机。飞机受到什么样的伤害,以及坠落地点和证人证明,这个证人一般就是同机组的战友。但实际空战时,天上的战斗机往往像一大群苍蝇似的乱飞,如果等这些飞行员查清楚他们刚才击落敌机的情况时,他们很可能因为分神被人给干掉了。因此这种官僚式的严格审查让飞行员们非常反感,但又无奈。
左右两边进展非常顺利,不一会儿功夫,海因茨在无线电耳机中再次听到了两人高兴地喊着“维克多”
这时英国人已经发现自己被偷袭了,没有受到伤害的飞机立刻左右分开,开始了转向激动。和海因茨同组,先行的两架飞机由于立功心切,在敌人没有完全进入瞄准镜里时开始了攻击,两翼的机枪在喷出一段火舌后,并没有打中前面的敌机。――此时他们已经看是转向了。
“自由攻击!自由攻击!”海因茨见偷袭时间已过,立刻发出了下一道命令。自由攻击就是在解除上次分组攻击命令同时,允许各组飞行员们可以自由的选择猎物。
这里就又出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那就是多个飞行员共同击落一架敌机怎么算战绩的情况,美国人倾向于把战绩均分给每个人,而德国则把战绩加给最后攻击的人,或者原战绩较高的人。
“该死的,不要跟我抢!”
“维克多,维克多!”
“‘维’你个头!是我打下来的。”
海因茨苦笑着忍受无线电耳机中战友们震耳欲聋的争吵,性能优异的F型飞机在飓风战斗机前犹如虎群入羊圈,飓风战斗机不但毫无还手之力,还被众“老虎”抢的死去活来。
海勒中队初战:飓风9架无一幸免,很快被他们瓜分了。海因茨忙着对坠落的敌机拍照,没有取得一架战绩。他对此倒不是非常在意,毕竟此战只是牛刀小试,而且今天才是开战第一天,以后有的是机会取得战绩。不过等一会儿回到基地,众人一定会为如何合理的分配战绩而吵闹一番,这才是让他最头痛的。
空军的一句俗话就是“一照值前言”,有了敌人的坠机照片,首先这战绩就铁定落在他们中队的战绩本上跑不掉了,倒底最终分给谁这都是后话了。
海勒中队在指定的区域转悠到油料快用完时,海因茨众人开始返航了。几乎在他们刚掉头组队往东飞时,在东面出现了两个兄弟中队的战斗机,他们奉伊贝勒之令,接替海勒中队继续守卫着这一空域。
空军总部下达给第27联队的命令是完全保障指定空域的空中安全,务必要阻止敌人袭击我陆军前进部队和桥梁。
伊贝勒中校为此命令他属下的三个大队和海勒中队以每两个中队为一组,交替在指定的空域巡逻。不给敌人轰炸机任何可乘之机。由于空军总部对海勒中尉的评价很高,伊贝勒中校便决定单独派他们这一中队执行任务。另外9个中队组成四组,多出来的中队作为预备队。
这种安排在第一天显得有些多余,但随着战事进入到第三天,英法两国空军反击的力量变得更加集中有力了。27联队在三天不断的起飞、战斗、降落后,剩下没有受到损伤和机械故障,能够正常执行任务的战斗机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二。
让伊贝勒中校吃惊的是,海勒中队的战斗机在这三天里竟然毫发无伤,不但没有被击落一架飞机,他们连一个枪子也没吃到。但他们的战绩已经上升到24架!其中至少有20架战绩有照片作证!
鉴于海勒中队优异的表现,伊贝勒中校不得不让能者多劳,更频繁地把他们派往前线。
5月13日星期一,海勒中队再次接到出击命令,在他们到达前线后,几乎所有人都同时看到了对面上方飞来的黒压压一片,几十架敌机。由于对方的位置前方有云层,海因茨一时间没法分辨出他们的机种,是轰炸机还是战斗机。如果是轰炸机的话,以他们灵活的性能还有一战的可能,但如果是战斗机的话,对方数量上的优势很容易把他们性能上的优势给盖过。
“爬升!5千米高度!”不管如何,在敌人冲过来之前,他们不能在势能上低于敌人。
“老大,打不打?”有人在无线电中问海因茨。
“。。。。。。躲不掉了!”海因茨一直死死地盯着对方几十架飞机,想要尽快判定机种,但他发现敌机速度很快,距离他们只有3千米左右的距离了,以这速度来看一定是比飓风更先进的战斗机了。如果他们这时候转向,简直就是把后背毫无防范的露给敌人,等着挨打。
海因茨咬了咬牙,大喝一声:“打!”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