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说杨龄长沙起义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长沙郡内一偏僻的早已被废弃的小山村中,孙策、孙静、张望以及一百青龙卫皆在其中只见一人自远策马而入村中,被青龙卫截住,那人拿出一令牌,青龙卫见之放其而入。那人寻见三人后,下马自胸前拿出一书信于张望,而后行一礼上马而去,期间并无一言。
“不想主公如此能耐,区区月余就使刘表献降了,现在除了江夏、长沙、零陵、桂阳外其余之地以尽皆归属我豫州了。”张望看完信后,大喜,将信递给孙静道。
孙静接过信后,还没看完,孙策一把就抢了过去,看了看,大喜道:“真的啊,太好了,太好了。大哥果然没食言,那江夏黄祖大哥果然给我留着了。”提起黄祖,孙策语气冰冷,眼神中充满了杀意,紧攥双拳仰望苍穹,“父亲,我一定会给你报仇的。”
孙静劝慰了孙策几句,从孙策手里拿过信来,良久览毕,道:“伯符,要想报仇还得先完成主公先前交代的任务啊。潘掌柜说了,张羡把长沙所有的兵马都已经交给了张怿,使其攻打武陵,现在长沙城中只有区区二千的守备军,正是我们起事的好时机。且我已经联系好了四郡众多忠义之士,只要我们一行动,他们就会响应。”
“是啊,我在此招募的一千乡民,其中大半皆是我父在时的兵丁,训练了月余已经可堪一战了。”孙策问听,点头言道。
“孙大人,我一百弟兄时刻都可出战。”张望拍着胸脯保证道。
“好,集结所有人马,今晚我们就入驻长沙。”孙静一甩衫袖,决道。
“是。”
不多时,一千乡勇集结完毕,虽然装备简陋,只有些短刀,有的只是削尖的木棍,身上披的也只是临时做出来的皮甲和毫无防备的粗布衣。但有一百装备精良的青龙卫领头,就气势而言,绝对能压普通军队一大头。
在孙策的指挥下,一千一百人,悄悄的启程,前往长沙郡治临湘城,一路小心翼翼,晓行夜宿,尽走偏僻小路,二日而到临湘城下。
“叔父,长沙城中,潘掌柜可为内应否?”孙策看着四门紧闭的城池,有些头疼,本来想来个突然袭击一举击破城池。没想到,在张怿出城后,为了防止根基被袭,居然下了死命,终日紧闭四门,且把附近所有的粮食都囤在了城中,还有无数的守城之物。现在手下就一千多号人,想拿下二千人的城池,硬攻绝对是不行的,孙策也无奈了。
“呵呵,伯符不用担心,叔父早已安排妥当,城内除了潘掌柜手下外,还有一人为我内应,只要两边约好时日。潘掌柜便会于城中放火,使其守备自乱时,自然有人打开城门放我等进入。”捋了捋胡须,孙静笑道。
“但是,现在四门紧闭,如何才能通知城内之人啊。”孙策看了看城门,又瞧了瞧孙静,挠了挠头道。
“这……这个么……”孙静闻听一愣,言语支支吾吾,显然刚才是忘却了四门紧闭的城池,一时间倒是也没主意。
“这个简单,这点城墙,还难不倒俺和俺兄弟们。只要到夜间,寻一偏僻死角,俺们兄弟就可进城。”这时张望正吩咐完手下,闻听孙策之言,当即一拍胸脯,“包在俺身上了。”
“若能如此,甚好,张队长,待你进城找寻到潘掌柜之后,让其三更时分就与城中放火,待到火起,自然有内应打开城门。”孙静拍了拍张望的肩膀,嘱咐道,“万事量力而行,切不可暴露。”
“哈哈,大人放心,信不过俺老张,难道还信不过主公的青龙卫么。”张望咧开大嘴,大笑,挥挥大手,“只待天黑,看我进城。”
“也好,张队长,让你手下先去休息,只待天黑,便可行事。”孙静见张望如此自信,又想起萧俊那无敌的青龙卫,暗道自己真是多心了,交代了几句后,便让张望去了,只待天黑后,一起行动。
临湘城中,南城门楼内。
楼内无他人,座位上只有一文人打扮的青年人,与一武将装扮的将领。二人相坐已经几个时辰,将领一直低头,皱眉苦思。青年拿起早已冷却的茶盅品上一口,不急不缓的言道:“杨校尉,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张羡无道,人神共愤,今其大军尽出,正是起事的好时机。”
那将领,眉头紧锁,低头无语,显然正在天人交战。青年见其无语,放下茶盅,倚桌近身又道:“豫州大军开道荆州,刘表献降,萧豫州已遣大将黄忠出兵江陵。那黄忠自汜水关来,经历大小数十战,名动天下,区区张羡如何是其对手。张羡亡期已不远矣,杨校尉可要早早的替自己打算啊。”

闻听青年之言,那将领抬起头来,看了那青年一眼,挑眉道:“桓大人,你也是主公手下功曹,为何不与主公共进退,而思这落井下石之计。”
“哼,我岂无忠义之心,但我有个问题想问问杨校尉。”那青年冷哼一声。
将领问道:“什么问题。”
“我想问,杨校尉是谁之臣?”青年言道。
“谁之臣?”将领闻听一愣,这还用说么,我不就是主公之臣么。
也不等将领回话,青年起身,眼光望向窗外,幽幽言道:“杨校尉,你我非是别人之臣,乃是大汉皇帝之臣是也啊。”
那将领一楞,随即冷汗自额头而出,大惊失色,一拍巴掌道:“若非桓大人所言,杨龄深所不悟也,好好好,张羡不尊王法,滥意妄为,致使百姓民不聊生,天人共愤。今我汉校尉杨龄,上应天,下应地,中间应百姓,举城中将士讨逆叛贼张羡。但,桓大人,我终归是属张羡军久已,他日大汉天威得胜,我又当何去何从。”
那青年大喜,扶手笑道:“好好好,杨校尉弃暗投明,孺子可教也。此小事也我桓阶愿于大人作保,将来汉军得胜,我当保校尉大人无恙也。”
原来此人正是被张怿留守长沙的守备校尉杨龄,杨龄可谓是长沙老将了,孙坚时期便在军中从一小卒升迁至都伯。后孙坚亡,刘表占领长沙,杨龄因为级别低下,并未被刘表闲置,而在讨伐宗贼的战争中,屡次建功,一路升迁为长沙郡内一小城守备。后来张羡为长沙太守,因为其乃土生土长的长沙人,家小皆在长沙,故此被笼络人才的张羡升为长沙守将。
其武勇深受张羡父子喜爱,破格让其独领一军,之前张羡手下能领军的皆是张羡家族中人,外人是无领兵权的,可见张羡对杨龄的厚爱。而这此张怿留下杨龄独守长沙,却是大大的错误。要知道杨龄穷苦出生,从小卒而起,一路磕磕撞撞一步一个脚印的行至今日,世态炎凉早已看透,孰是孰非心中明镜一般,而其心中自然多倾向于长沙百姓。虽然张羡父子对其不薄,但是宗贼身份不说,就说那鱼肉乡里的行为,早已让杨龄怒恼。
而桓阶便是孙静所言内应,其最早便是孙坚手下,当日说刘表归还坚尸,便是他。自孙坚亡后,孙策率大半旧部而走,但是还有很多来不及走的人,大多是不善行军的文人,桓阶便是。但是桓阶与刘表有旧交,起初刘表想让其来襄阳为官,但是桓阶又怕刘表害了留在长沙的孙坚旧臣,故此不从,因为这个关系,刘表不好意思对他们动手。再想来孙坚已死,也就没必要追究了,这才只将孙坚旧部闲置,而未杀害。
前些日子桓阶突然见到潜入长沙的孙静,二人一拍即合,当即便定下了计策,以其为内应,而孙静为外援,约定时日,召集人马,准备起事。但是谁也没料到萧俊如此之迅速,堪堪二月就让刘表献了降,人马未齐,而时日也未约定。正在桓阶头疼的时候,丧心病狂的张羡居然调离了多有的长沙兵马,让他儿子张怿去攻打武陵了。这天大的机会怎么能放过,当即便四处集结城中可用之士,准备起事。
杨龄恼怒张羡父子久已,但是张羡忙于平定四地,无暇分心他顾,军中之人大多都是自家族人,故此也没有多在意军中之事,也就没留意到杨龄的变化。而张怿,纨绔一个,吃喝嫖赌倒是精通,但是行军打仗,知人善用,那是练他老子的高度都没有,又怎么可能在意军中一个校尉的变化。
而桓阶自于孙静相约后,便开始观察张羡军中的众位将领,刨去张羡族人,一眼就看到了杨龄。观察了几日,让有心的桓阶看出了不少端倪,直到张怿大军出城,留守杨龄,杨龄在本分守命之余,因为没有了他人监督,经常流露对张羡的不满。桓阶试着接触了几次,发现了杨龄对张羡父子众多举动的不满后,就于今日傍晚,趁其去看守城门时,偷偷的前来与其相见。巧言好语,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终于说服了杨龄起义。
说服杨龄,使长沙少去一场战乱,让桓阶心中一块大石也算是放下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