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小节 我看《狂人日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中国的文学界,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被奉为新文学的开山之作,人们把它当作文学经典来阅读,来宣扬,更有人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渲染它的文学成就,说它是二十世纪最经典最伟大最杰出的白话小说,是鲁迅先生的巅峰之作。李长之先生在他的《鲁迅批判》一书中写道,“《狂人日记》,可说是向封建文化声讨的一个最有力量的檄文。”,此书名义上是在“批判鲁迅”,实质上是在为其大唱赞歌!
《狂人日记》曾被教育部门一度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被那些“辛勤的园丁”们在那成千上万节的语文课堂上千万次口干舌燥的重复着一个永恒的主题:“《狂人日记》认为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是吃人的社会;人们都在这个社会中吃人和被吃,‘从来如此’,不以为非。但是‘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必须改造这个吃人的社会,救救孩子!作者受到了当时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对阶级社会的历史有了朴素的阶级观点,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吃人’的历史。……他不只是批判孔孟之道,而是要推翻产生和利用孔孟之道的旧社会。这在当时的思想界是很突出的。……《狂人日记》喊出了要推翻吃人的社会,救救孩子的呼声,这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的声音,是五四前开始的彻底打倒孔家店的‘宣言书’。但它并不是简单地把狂人当作传声筒,而是通过狂人的独特心理状态,用狂人的心理或逻辑去观察现实,作了合情合理的表现。……狂人的思想和当时革命者的思想统一起来了,狂人和革命者统一起来了。”(引自《鲁迅作品教学初探》,山东师院聊城分院中文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4月第一版)记得读中学的时候,每当老师讲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觉得好笑!特别是说到“狂人的思想和当时的革命者的思想统一起来了,狂人和革命者统一起来了”这段,真是扯淡!照这么说,那些革命者岂不都成了狂人?都成了疯子?都是些“迫害狂症”患者?真是佩服那些“文屁精”们,想像力真是出奇的丰富!真会穿凿附会!硬是把一篇胡言乱语、不知所云的烂文章粉饰成是一篇“反封建礼教”、呼唤那些“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起来!起来!”去推翻那“吃人”的社会的“战斗檄文”!我想这也许就是那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文人的一绝罢!就是“牵强附会”、“粉饰太平”!
在读中学的时候,我就不喜欢着篇文章,因为我总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烂,很拙劣,真可谓是“满纸荒唐言”!谁也不解其中味!整篇文章就是说那得了“迫害狂”的狂人,就是一疯子,在那里胡说八道,语无伦次,就象是《红楼梦》里那个唱《好了歌》的“跛足道人”,疯疯癫癫,胡言乱语!后来走上社会,闲暇又读过至少十遍以上,但我总找不到别人所说的那种所谓的“反封建礼教”的感觉,通篇就是一“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那里说的一大堆疯话。
通读鲁迅的作品,其实不咋样,我不知道人们为什么把它吹捧到了那样的“文学高度”或说“思想高度”!他的作品晦涩难懂,文笔拙劣,还时常夹杂几个错别字,有些语句根本就不通。就拿《狂人日记》来说吧,在那以“文言文”写的“题记”里,有这样一句话,“皆余昔日在中学是良友”,不文不白,语句不通,是一病句,若改为“皆余昔日中学之良友”似更好;第三小节中有一句,“我出了一惊”,不知何意,我想应为“我吃了一惊”之误;第七小节中有一句,“直捷杀了”,应为“直接杀了”之误,还有一句,“自然都欢天喜地地发出一种呜呜咽咽的的笑声”,“呜呜咽咽”是对“哭”的形容词,怎么能用来形容笑声呢?第八小节里有一句,“相貌是不很看得清楚”,不通,也是病句,应改为“相貌看得不是很清楚”;第十小节有一句话,“怕比虫子的惭愧猴子”,不知所云,还有一句,“大哥也不知那里去了”,“那里”应为“哪里”。文中还有两处常识性的错误,第五小节中有一段,“这几天是退一步想:假使那老头子不是刽子手扮的,真是医生,也仍然是吃人的人。他们的祖师李时珍做的‘本草什么’上,明明写着人肉可以煎吃;他还能说自己不吃人么?”,据该文的“注释”里解释为“‘本草什么’:指《本草纲目》……该书曾经提到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中以人肉医治痨的记载,并表示了异议。这里说李时珍的书‘明明写着人肉可以煎吃’,是‘狂人’的‘记中语误’。”现在的中医里面仍然还有用人体里的东西来治病的,例如,中药里的“紫河车”,就是健康妇女生小孩后的“胎盘”,“甘、咸,温。入肺、肝、肾经。补气,养血,温肾,益精。治虚损瘦弱,劳热骨蒸,咳喘,咯血,盗汗,遗精,阳痿,不孕,月经不调。能增强人抵抗力。(据《简明中医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3月第11版)照此逻辑推理,现在的病人吃“胎盘”,那也是在“吃人”吗?那当今的社会也是他所指的那“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吃人”的社会吗?第十小节中有一段,“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注释”里解释为“易牙:春秋时齐国人,善于调味。据《管子。小称》:‘夫易牙以调和事公(按:指齐桓公),公曰‘惟蒸婴儿之未尝’,于是蒸其首子而献之公。’桀、纣各为我国夏朝和商朝的最后一代君主,易牙和他们不是同时代人。这里说的‘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也是‘狂人’‘语颇错杂无伦次’的表现。”这两处错误,在该文的“注释”里,都解释为“狂人”“胡言乱语”。我想这也是那些“鲁迅的狂热追捧者们”(现在叫做粉丝)给他作的牵强的辩白罢!我不知道是“狂人”“语无伦次”,还是我们的鲁迅大师对中医知识和历史知识的匮乏所致?如果这篇文章里的错误都可以用“狂人的语无伦次”来遮掩过去的话,那么鲁迅在其它作品里的错误又怎么解释呢?如《一件小事》里有一句,“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这就有问题了,这个“有”字不是“画蛇添足”吗?还有一句,“几乎怕敢想到自己”,“怕敢”是什么意思?应为“不敢”的误笔。在《鸭的喜剧》里,“这里在先是没有这么和暖”,什么“和暖”?应为“暖和”,词语颠倒;“过了几天,我的话居然证实了,因为爱罗先珂君已经买到了十几个科斗子。”,“科斗子”应为“蝌蚪子”;“从此卖小鸡的乡下人也时常来,来一回便买几只,因为小鸡是容易积食,发痧,很难长寿的;而且有一匹还成了爱罗先珂君在北京所作唯一的小说《小鸡的悲剧》里的主人公。”,“一匹”?小鸡可以用“一匹”来形容吗?这种连小学生都不会搞错的问题,作为文学大家的鲁迅先生怎么会犯?你怎么没有说“一匹人”?“一头鸭”?“一条鸟”?总之,鲁迅的作品里真是错漏百出,不胜枚举,你总不能全赖在“狂人”身上吧?

王朔在他的《我看鲁迅》一文中这样写道,“说鲁迅的小说代表中国小说的最高水平,那也不是事实。我觉得鲁迅写得最差的三篇小说是《一件小事》、《狂人日记》和《伤逝》。……《狂人日记》是标准的文学青年之笔,苍白、狂热、食洋不化,透着刚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吃惊以及自以为是的发现,大学中文系二年级的学生只要是一‘愤青’,再写过几首歪诗,一写就是这个,搁今天,也许能改编成摇滚。”王朔的观点,我很赞同,其实《狂人日记》只不过是鲁迅先生刚开始涉足文学时,作为一个文学青年最初的习作而已,并不是如某些人所吹嘘的那样如何如何了不起!
《长江商报》2007年9月16日《锐读专栏》刊登的一篇“新浪网友”“黑居易”的文章《我看<狂人日记>》中,有一段话,“《狂人日记》实在是一篇很粗糙的小说,鲁迅先生曾表态很不满意。尽管我是鲁迅的铁杆粉丝,也不得不承认《狂人日记》被当作文学经典是碍于情面,是为了保持几代人的思想记忆。”妙哉斯言!的确,鲁迅是一个与政治联姻的作家,他的作品能被上升到如此的高度,与当时的政治形势不无关系,据王明的《**五十年》记载,**当年搞“文化大革命”,进行“焚书坑儒”,正是巧妙的利用了鲁迅的文章,有伟人**的大力推崇,鲁迅想不红都不行!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篇拙劣的模仿之作,从内容到形式完全是模仿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就是文章的名字也是完全照搬果戈理的《狂人日记》,一字不改,文章结尾的“救救孩子……”已经不是属于简单的模仿了,完全是抄袭(或叫剽窃)果戈理。果戈理在他的《狂人日记》结尾,“狂人”(波普里希钦)说:“妈呀!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把眼泪滴在他热病的头上!瞧他们是怎样地折磨他啊!把可怜的孤儿搂在你的怀里吧!这世上没有安身的地方!大家迫害他!——妈呀!可怜可怜患病的孩子吧……”。鲁迅的结尾,“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何等相似!完全照搬!完全抄袭!
在新版的中学语文教材里,《狂人日记》已经被删除掉了,正式宣布退出了教科书的历史舞台。因为它已经不适合时代潮流了,用李敖去年“神州文化之旅”在上海复旦大学演讲中引用**的一句词批鲁迅就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