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明原,以前你经常问我,为什么在咱们家的门口,会那么醒目的挂着‘凌波小筑’的牌匾,我一直都给你解释,那是因为咱们董家属于凌波水脉的这一支,挂那个牌匾,只不过是用来说明自己名氏的出处,并没有什么别的意思。但实际上,情况并不全是如此。我之所以会不顾你其他人的再三反对,硬要在自己的家宅门口挂上那个牌匾,除了以前给你说的那个理由之外,另外一层意思。”
说到这里,沧海真人的脸上忽然流露出一抹略带疯狂的狰狞:“那是因为我要向这瞎了眼的老天证明,我凌波水脉董家长房嫡传的这一支主流并没有被它灭绝,不但没有被它灭绝,而且还活的要比以前要好一百倍。”
“我更想向它证明,不但现在活的比以前要好上一百倍,而且还要在我有生之年,让我刘家的子孙彻底摆脱它的禁锢和限制,从此再也不受它管,不受什么生老病死的规律限制!既然善心得不到善报,那么就让我来看看这人神共愤的所谓恶行,又能得到什么报应!”
就在董明原瞠目结舌的注视中,沧海真人的这番话说到最后,整个人就像将要失控的疯子一般,咬牙切齿的望着上空中的某处,吼叫了起来。
“父亲?”
突变的情势,令刚才还为了聚福降而不能置信,被震撼的有些失神的董明原到了现在,又整个的晕呼了起来。
他不明白,素来平淡自制的父亲为何今天会突然变得这般的陌生和狂暴。他现在脸上这种悲愤狰狞的神态,对着空气说话时的这种狂暴和嚣张,自己怎么从来没在他身上感受过?面前这个老人,还是自己那个被尊称为沧海真人,道门一代宗师的父亲董华亦么?
为何那股曾在他身上一闪而逝的森冷煞气,又一次充斥在了整个密室,令自己的呼吸都觉得憋闷了起来?
“今天这一切都是怎么了?”他惊叫出口的同时瞬间站起,心里也烦躁的想对着空气怒吼起来。
“孩子,坐下说话。今天爷爷就把这瞎了眼的贼老天硬砸在咱们董家头上的悲惨往事给你细说一遍,等你听完了,你就会明白我为什么前面会说那是少英的宿命,因为那是我一手给他安排的宿命,和这瞎了眼的贼老天可没半点关系。哈哈!”
嘶哑而狂妄的大笑了两声后,神情转为凄苦的沧海真人就在自己瞪大了眼的儿子注视下,缓缓开始了在他内心深处埋藏了数十年的往事的诉说。
“五十多年前,咱们家并不住在这里。而是在咱们凌波水脉董家根基所在的中州那里。当时咱们董家是那一带有名的望族,不但人口众多,而且在当地的官绅两途也非常的有势力。”
“作为咱们凌波水脉董家长房嫡传的第四十二代家主,当时,风华正茂的我无论从家境、才学、相貌和品行等各方面来说,在本地都称的上是赫赫有名的佳公子,一点都不输给现在的少英。”
“除了家势才学方面令周围方圆数百里的人羡慕之外,当时的我还曾以顺利娶了你当时以才貌俱佳,更以善心而著称乡里的母亲为妻而让更多的人嫉妒不已。”
“当时,你母亲娘家的家境也非常的不错,更难得的是你母亲她们梁家在当地的善名,当时真正可以说的上是轰传乡里,方圆数百里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正因为如此,所以尽管当地的无数豪门富绅打你母亲刚刚长成,才貌之名还未显露之时,就聘媒人快踏破了她们梁家的大门,但一直都被梁家和你母亲所回绝。因为他们选婿,除了看门当户对和才学品行之外,还要看这家人为人处事的口碑。所以一直到你母亲年过二十,梁家这才千挑万选的答应了当时比她还小一岁的我的求亲。因为当时我们凌波水脉董家长房嫡传的数代代家主,当然也包括我在内,也都是善名在外,当真可以称的上是积善之家,所以我才能幸运的娶到了你母亲。”
“婚后的日子可以说是我这辈子过的最开心的日子。你母亲不但善名在外,更难得的是她的才貌也名副其实,真正称的上是个秀外慧中,温柔娴熟的好妻子。结婚不到六年,我们就已经有了三男一女,四个可爱的孩子,当时我们的恩爱和幸福,不知道慕煞了多少亲戚好友。更难得的是你母亲嫁入我们董家之后,依然保持着自小养成的好品行,善良。”

我记得当初她经常给我说的话就是,“华亦,咱们夫妻俩儿女双全,家庭幸福,这都是上苍对咱们的眷顾。眼下咱们家境丰裕,一切不愁。但外面的世道已乱,乡亲们大多贫苦,所以咱们应当多做些善事,帮帮他们。就当是给咱们和孩子们多积点阴德,以求上苍庇佑。希望孩子们以后的生活也能像咱们一样,快乐顺遂。更希望咱们俩也能感动上苍,成全咱们生生世世永为夫妻。”
缓缓的说到这里,董华亦苍老的脸上,原本的狰狞和凄苦通通都被嘴角的颤抖和布满面颊的老泪所掩盖,忽然间老泪纵横的他说到最后,几乎是语不成声。
“父亲……”
董明原面对眼前这般忽然失态的父亲,也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好才是。不过他紊乱的内心中,却已经有了不好的预感,接下来怕是要出事了,否则一向心如铁石般坚硬的父亲也决不会失态成这个样子。
果然,没过多久,恢复了一些的沧海真人默默擦掉了脸上泪水,悒郁的长叹了一声后,又继续说道:“正因为平日里有你母亲在耳边提醒,又加上我董家原本也算是积善之家,所以在我和你母亲结婚后的这五六年里,我们凌波水脉刘家的善名也在以让人吃惊的速度在周围的轰传。到了你母亲怀上你的时候,我们董家已经可以说是当地首屈一指的积善之家了。”
“原本,按照传统的说法,像我和你母亲这样的行善之人是绝对有好报的。其实说实话,当时的我并没有奢望什么好报不好报,只是想着能平平安安的继续过这种原有的生活到老,我也就已经很满足了。”
“可是这贼老天,就连这样最基本的要求都不给我满足。就在你母亲刚怀上你后不久,当时因为世道已乱,各地战火蔓延,许多地方的人们都为了躲避战乱而流离失所,到处逃生。咱们家所在的地方当时还没被战火波及,所以在不到一个月的功夫,那里就聚集了大量的难民。”
“我记得那时节正好是个炎热的夏天,咱们那里尽管还没被战火波及,但是正好也遇到了百年难遇的大旱,很多地方都几乎是颗粒无收,于是,很多当地人也变成了四处讨饭的流民。”
“**加上天灾,那一年的夏天咱们家所在的那个城市很快就变成了一个方圆三百里内,最大的难民收容所。也不知道从那里冒出来那么多的人,不过短短几天,整个城市里就到处都是逃难的难民和当地的流民,到处都是。”
“刚开始,那些难民和流民们还算安静,城里城外所有的有钱人也都纷纷在那里搭粥棚施粥,救济难明。可是没过几天,难民越来越多。多到一天施三十袋的粥也不能让排队的一半人喝上粥的程度,再加上当时咱们家所在的那座城市的掌权者早已因为战火的蔓延,光打算着逃命,无心也无力救赈难民和流民。所以很快,城里城外的那些大户门也都纷纷停止了这种无望的施粥。”
“因为不管是多大的大户,面对着越来越多的难民,加上本身天地大旱,当年的收成也不好,所以没有一家可以独力坚持上一个月以上的。当时过了半个月之后,整个城市里,也只有我们家的粥棚还在坚持着施粥。每天,排队在咱们家粥棚领粥的难民排出的队伍长的望不到尾。一天三顿光是稀粥,一顿就要煮掉五十袋大米。可就这也远远不够,最多也只够让三分之一排队的难民喝上一小碗稀粥。”
“但是,当时的情况,这已经是我和你母亲最大的能够了。也就是我们家底子厚,所以才能勉强抵挡的住每天一百五十袋大米的消耗,并且一直咬牙坚持了整整二十八天。二十八天啊!”
“到了第二十八天,就在我们家的粮仓也已经见底的要命关头,随着战火的快速蔓延,终于枪炮声也来到了咱们城市的门口。大多的难民又一窝蜂似的跑了。后来城外打赢的队伍进城,城里剩下的一些为数不多的难民迅速被新来的管理者门给安置了,咱们家那次的施粥这才算全部结束。到了结束的那一天,咱们家的原本满满的好几个粮仓里只剩下了满包的十二袋大米。”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