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集 安定西部2—3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2 中右所
[次日,孙承宗改成骑马,小轿送给赵率教,打发轿夫回关。赵率教令人准备了毡棚和能吃几顿的干粮,分散给骑兵带在马上。
赵率教 大人今天可能得宿在中右所,那边已经没有我军驻防,城垣残破,很可能没有能住的房子,得住毡棚。
孙承宗 宁远怎么样?
赵率教 宁远情况不明,不知有没有人烟。
孙承宗 到了就知道了,走哇!(上马,对赵率教)赵将军请回。
[孙承宗带着文武将吏策马驱驰,刚离开前屯的时候,还能见到垦荒的人影,走出十里左右,已然是一片荒野,连往年的驿道都萋迷难辨了。茫茫一片白草薜荔,一群群不知名的鸟雀,在他们的马前惊起,硕大的兀鹰并不畏人,像狗一样地蹲踞在两旁的高阜或断木上,注视着这支队伍走过。
[过午时分,到了中右所,果然如赵率教所说的那样,除了残缺不全的城墙,中右所几乎已被拆平了。走进无门的城门洞,满眼平塌塌一片,到处是牛屎马粪,城内树木被砍得一棵不剩,连草也见不到几棵,门窗家具都被烧了火。奇怪的是在城内中央居然立着两间破房,门窗俱已拆毁,房顶上虽然片瓦皆无,但苫房的苇箔还在。孙承宗走进去,看到屋内还有一张破木桌,木桌上摆着几支蜡台,有的蜡台上还插着一截蜡头。承宗估计这两间屋可能是蒙古部落的首领用来商议事情的地方。因此得以幸存。
孙承宗 把帐篷支起来,今儿就在此过夜了。
鹿善继 好凄凉的中右所啊!
孙承宗 马大帅,走哇,咱们去转一转。
[孙承宗带着将领们沿着城墙转了一圈。又回到破屋跟前,承宗满心凄楚,脑子里不禁冒出一些诗句,嘴里默默念叨着。
鹿善继 老枢辅有了诗了?
孙承宗 吟得一首七绝。(吟诵)
春懒荒台草亦稀,幔亭风日满征衣。
最怜王谢乌衣巷,无复寻常燕子飞。
鹿善继 (接诵)燕子归来寻巢宿,何处当年旧梁栖。
3 宁远
[第三天,孙承宗一行终于到了宁远。
[远远地,已经望见了宁远城。
孙承宗 你们谁知道,宁远城是那一年建的?
袁崇焕 下官说。宁远是宣德三年由当时总兵巫凯奏请修建的卫城,它西距山海关二百七十里,是辽西走廊的咽喉要地。它西北为松岭黑山的余脉,有首山、九龙山、五顶山等著名山岭,东南为浩瀚的渤海。宁远初建时,城周围五里,城墙高三丈,护城河周长七里,河深一丈五尺。

孙承宗 说的不错,袁完素好记性。不知宁远城如今是个什么样子了。
[当孙承宗领着阎鸣泰、马世龙等走进宁远城的时候,这座又空又破的城池一片荒凉萧瑟,比着中右所好不到哪儿去,这已在大家的意料之中了。
[出人意料的竟是,在一片低矮的断壁颓垣中间,袁崇焕居然发现了一个白发老翁。老人头发蓬乱,胡须花白,面容消瘦,又黑又脏,身上或毡或棉,片片褴褛,却脚手都还利索。老人一见来了这么多明朝的官兵,也不知是该见还是该躲。正徘徊间,袁崇焕策马奔了过去。
[袁崇焕将老翁带到孙承宗跟前,老翁看出这是个大官,跪下叩头。孙承宗赶忙搀他起来.
孙承宗 老丈贵姓,今年多大岁数了?
老 翁 姓古,七十六了。嘉靖二十六年生人。
[老人耳朵不背,口齿也清楚。
孙承宗 城里头还有别人住吗?
老 翁 有,有哇。都是老头老太婆,不怕死不怕抢的,有几十个哪!(说着,直起身子向四周看,指着一片片的半截房屋)那场有,那场也有。
[果然,就在古老翁指点的功夫,又看见几个老人从瓦砾堆中走出,向这边张望。
老 翁 你们过来吧,是咱们的官兵!
袁崇焕 都过来,不要怕,我们是官军!
[大约二十几位老翁老妇走来。
[孙承宗命军士们把携带的干粮分发给这些老人。
孙承宗 官兵走了以后金兵来过吗?
老 翁 金兵没来,蒙古人来的次数多。有时住一阵子才走。
孙承宗 蒙古人抢东西吗?
众老人 抢,什么都抢,还杀人哪!烧房子!
鹿善继 从王化贞广宁溃败,熊廷弼驱民入关,已经整整一年了,这些老人是怎么熬过来的。真是“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啊。
孙承宗 请古老带个路,我去看看你们的住处。
老 翁 哎呦,见不的人哪!
[老人们的住处十分简陋,大都是在半截墙上搭建树枝柴草,其悲惨情景令人心酸,孙承宗掉下泪来。
孙承宗 (对马世龙)把赵率教送的帐篷匀出几顶,给老人们御寒。袁崇焕,你安排士兵帮老人们修修屋子,过些天该下雨了,漏啊!
众老人 感谢大人!
孙承宗 你们中间还有能使船的吗?
一老人 我行,大人有差遣?
孙承宗 (对马世龙)你派一名士兵,要放心的,跟这位老者一道,划船到觉华岛去,就说枢辅大人已在宁远,让祖大寿来见。
马世龙 我去安排。(带着老者离开)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