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集 弹劾魏阉4-5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4回京路上
[因为君命严速。魏忠贤弃辇车,改骑马。一路星驰,随从人员千军电走,金鼓震天,旌旗蔽野,尘烟瘴日,别有另一番威风。
5乾清宫
[回到宫中,魏忠贤先去乾清宫谒见了皇帝,接着回到自己的值房处理积压下来的章奏文书。王体乾、李永贞、涂文辅等都赶过来,一份一份地向魏忠贤介绍奏折的内容,写折子的官员以及内阁票拟的意见。虽然魏忠贤不识字,但记忆力出奇地好,每件事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每位官员的迁黜轨迹,他都记得清清楚楚。这一点,内官太监们都非常佩服,魏忠贤对此也颇自负,他认为整个皇宫,记性比他好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他的“菜户”客氏,其他人都比不过他。魏忠贤办事还有个特点,就是敢断敢行,果决不疑。别看三四天来积累了大堆奏折,魏忠贤并不感到是多大负担。他聚精会神地听着王体乾等人的介绍,不时地插话问些不清楚的问题,不紧不慢地说出处理意见,然后挑选出重要的报请皇上批准,接着再正式批红报发有关部院执行。不到半天时间,积压下来的章奏处理完毕。
王体乾:咱算是服了魏公公了,满朝这么多人,这么多事儿,您是记得清清楚楚,真是出了奇的好记性。
魏忠贤:这倒不是吹,论记性,你们都比不了咱。哪个人的功过升降,哪件事的来龙去脉,我都记得一清二楚。别看你们都识文断字,遇见事就翻书,记性不行。
李永贞:那是,可我听说还有一个人的记性更好。
魏忠贤;那是奉圣夫人,咱只服她一个。她是大事小情都记得,芝麻绿豆一样都不忘,那是天生的好记性。
王体乾:魏公公不光记性好,办事决断更令人钦佩。你看这三四天攒下的本,堆了满满的一案。魏公公一来,哪个本要发内阁拟票,哪个本照票批红,哪个本留中不报,哪个本的票拟要做改动,怎么改,交代得清清楚楚。不到半天工夫,结了!
魏忠贤:(不无得意)当头儿就得敢作敢当,敢于杀伐决断,粘粘糊糊地不行。
王体乾:那是那是。
[魏忠贤选出几个折子要王体乾和他一道向熹宗帝报告。
魏忠贤:这几件很要紧,得马上禀报万岁爷去。
王体乾:这件是孙承宗从山海关发来的,内容是为前辽东经略熊廷弼、广宁巡抚王化贞和原辽帅杨镐三人求情。我就理解不了,当初建议逮捕熊廷弼的就是孙承宗,那时把个熊廷弼气坏了,说“我被老孙算计了。”如今提出宽囿熊廷弼等不死的竟又是孙承宗,这个孙大胡子搞的什么名堂?

魏忠贤:孙承宗当初只是建议逮捕熊廷弼,不能让他逍遥法外,并不曾主张判他死刑。死刑是后来都察院、大理寺王纪、孙慎行他们判的。如今孙承宗只是建议恩免他们不死,及早离京戎边,前后倒不矛盾。只是这老头儿在今日提出这个建议有什么别的念头,咱还真得琢磨琢磨。
[二人捧着几个奏折来到乾清宫大殿。向皇帝奏念文书。王体乾首先念孙承宗的疏奏。
王体乾:(念)“边吏不独畏外,而且畏内。不独畏公法,而先畏私口。昔韩琦好水川之役,以任福违其节制而贬官。臣以杜松、刘綎自是猛材,而实违经略之节制,则杨镐当从末减。至于熊廷弼、王化贞,以兼设害事。臣于二年来,履其地,用其人,每悉其心力,俱极艰苦。夫亦欲为国家图大功,而意见不同。佐斗者更力,遂至决裂。诸臣当概发远戎,无令久系长安,以恣口舌。盖诸臣在长安,众多欲贷其死而未敢言。故凡边政之不便于诸臣者,便生议论。唯远去长安,则可以清长安之议论,即可以清边防之议论。且以沛皇上如天之仁,而朝廷之法自在。”
朱由校:(听完,拿不定主意,用眼睛看魏忠贤。魏忠贤又看王体乾)
王体乾:我看孙阁老此疏,一是说杨镐兵败萨尔浒与杜松、刘綎不服从节制有关,王化贞、熊廷弼广宁溃逃与经抚双设、酿成不和有关,三人都情有可原之处,求其免死。二是说边臣在外,最怕朝中议论,留三人在京,容易引起对边事的口舌之争,不如远戎边疆,免恣口舌。孙阁老的理由似乎不错。只是三人早已经都察院大理寺会审定案,判了死刑。倘要改变,怕只有万岁爷乾纲独断才行。
[朱由校眉头一皱。魏忠贤早看在眼里,立即启奏。
魏忠贤:若万岁爷觉得这事人命关天,要慎重定夺,不如还是让内阁先拟个票来,是饶三人不死还是怎么的,看看内阁叶少师他们怎么说,再请万岁爷圣断,不知道行不行。
朱由校:就这么办,先发到内阁去吧。朕看可以先饶他们不死。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