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改革(二)27日第二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感谢hui23的慷慨打赏,请大家继续支持道人,谢谢大家!虽然这二天工作很忙,但道人还是坚持三更,一章不少,请大家放心
土地问题,自汉朝成立到现在,历时数百年,一直是让大汉中央政府头痛的大问题。自秦汉以来,历代奉行的就是重农抑商的政策。这导致人人皆以土地为本。西汉初,功臣,勋贵,官僚是最初的大地主,他们的田地都是政权建立时由皇帝赏赐。而随着社会的不停发展,经济的缓慢复苏,庶民地主也在渐渐出现。他们往往由手工业或商业发家致富。富贵后,第一件事就是大肆买田买地买奴仆。全国各地地主不断通过经济政治的特权,连续兼并土地,导致国家直接控制的人口数越来越少。流民及破落户依附于地主,地主则隐瞒人口不报。这样一来,导致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锐减,社会矛盾严重加剧。西汉末年王莽改革,便是想打击地主豪强,恢复正常的社会生产。解决当时的社会危机,可惜,他失败了。并导致了历史上第二次农民大起义。汉光武帝夺取政权后,为了解决国家财政危机,与世家门阀争夺劳动人口,便下诏通过度田及清查人口,结果遭到了豪强地主的武装反抗。最后仍然是以失败而告一段落。只得与豪强地主相妥协,中央政府默认他们的即得利益,但汉光武帝仍然坚持定期清查户口的制度。而最后东汉政府不得不精兵简政,招抚流民屯田。除边郡外,许多郡县不设郡尉,没有郡兵。这样又导致盗贼横行,地方治安状况恶化。地主为了保护自己的即得利益与人身安全,又不得不武装部曲,筑坞自守。这样百余年来,地主阶层都是地方上不可忽视的一枝力量。并出现了世代门阀掌握政权占据高位的现象,比如四世三公的袁家,杨家等,都是超级大地主。从此,国家机器渐渐运转失灵,地方经济与政治皆由地方门阀豪强把持,而政府却无能为力。也证实了为何东汉末年,黄巾乱后,中央政府失去对地方的大部分掌控权后,趁势而起的各路诸侯,都是一些豪强地主。
这一切,刘备原先并不清楚。他这些年跟着卢植读了很多书,唯一遗漏的,便是史书和一些没有读。这些,都是卢毓告诉他的。因为刘备在丈量土地成功后,自信心开始极度膨胀,拟定出一系列计划,比如改革涿县财政状况,发展经济,以及县兵服役的问题。这些计划,把卢毓吓了个半死。幸好没有透露出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在卢毓看来,土地能够丈量成功,已经是不可思议的成功了,如果再这样干,涿县除了刘备以及几个心腹外,没有一个人会同意。所以卢毓跟他讲史记里的货殖列传,跟他讲从秦朝到现在的土地问题。用意就是提醒,让刘备好好冷静冷静。
刘备查完资料,发现卢毓说的没错,不禁也出了一身冷汗。这事太危险了。差点自己就万劫不复了。刘备沉下心来,思考自己这次土地改革为何成功。最后发现并不是自己如何天纵其材,也不是自己如何强大,大家都服他了。他最成功的地方,却是与涿郡最大的地主豪强涿郡太守刘基联盟了。起先刘备只以为不过是政治上的一次小小妥协而已,他并没有把刘基看得太重,还暗暗下定决心以后几年,要好好与刘基周旋下。现在却发觉自己是多么的幼稚。要不是无意间与刘基妥协,承诺不会动刘基及刘基亲戚朋友这一方人的利益,更是与刘基联盟清除几家小地主后与刘基瓜分胜利果实。只怕刘基立马会鼓动那些世家来对付他,到时,他就惨了。想想那些地主豪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武装反抗朝庭,那么自己一个小小的县令。。。。。。想到此处,刘备便不禁暗暗后怕。而攻破董祺后,刘备没有杀董祺,无意间也让他在那些世家地主中印象稍微好一点点,而刘基对董家事件上面的沉默,让他第二日的宴会很成功,若是刘基站出来为董家说了半句话,第二日可以保证没有一个人会前来。当时刘备沾沾自喜,现在想通后,不由沮丧起来。最后攻打那几家,只不过是与刘基合作而已,刘基应该是与其他家族勾通过的,这个社会,大鱼吃小鱼,平常得很,反正平日里也是私下争斗不断,既然刘备为他们出头,而他们又有利益可捞,也就这么半推半就的同意了。而后,刘备顺利的把那些反对声音全部扫平了。这一仗下来,钱粮布帛人口奴仆全归刘基,刘备也不是一无所获,那些田地全部充公做为官田,而自己便把它们全部租借出去,刘备的声望在涿县平民间达到了一个顶峰。至少,在县衙这一亩三分地里,他已经是说一不二了。
刘备拿出来的财政税收及军事上的改革,让卢毓驳斥得一无是处,卢毓摆明了告诉刘备,大汉地方政府及民间,自有它的一套法度,运行了几百年,轮不到刘备来对这些指手划脚,这是中央政府皇帝应该考虑的事,而不是他能够做的事情。刘备很不服气,召集县府官员一起商议,结果他说完之后,大家看他那怪异的眼神,只如刘备是外星过来的。让刘备气愤不已。这事不了了之。

后来卢毓告诉刘备,他这种行为,是违制,他只要按照朝堂的规矩来行事便可以了,其他的都可以不要管。万事多与太守沟通,方能稳定做这个涿县县令。刘备很郁闷,觉得无法理解,后世的县长县委书记们不都是为了财政收入,为了GDP大肆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么?自己也想这么干,难道错了?
其实只要看看刘备的计划,便知道刘备准备的这些东西只是一个笑话,你丈量土地成功了,这是偶然。但你要再去改变手工业者及小农业者务商者的现状,不管你刘备是什么目的,刘基只会强烈反对。手工业者及小农业者大多依附地主,务商者却大多是地主阶层的商业代言人。岂容你来插手?再看刘备的县兵改革,按照河蟹社会的制度,让县兵义务服兵役,三年一轮换。嘿嘿,大汉建立以来,继承战国以及秦制,兵役制度是郡县征兵制,凡适龄男子,到得一定年龄,都要服兵役,先是到郡县当一年车骑材棺卒,也就是郡国兵,进行军事训练,获得军事技能,然后回乡务农,成为政府的预备兵,而后再去当一个戍卒或者卫卒,就是去边境服役一年或者去洛阳禁卫军服役一年,结束后,每年还要到郡县服一个月的兵役,叫做更卒,任务么,跟工程兵差不多,修河堤,修路,帮郡县官员修陵墓,修营垒,反正就是这些事。但到了东汉时期,征兵制便已经开始渐渐没落,还是因为土地兼并的膨胀发展,自耕农大量破产,或成流民,或依附地主。于是征兵往往征不到兵源,兵源无法保证,征兵制便没落了,渐渐为募兵制而取代。到了东汉末期,为了保证兵源,更是出现了父死子继,世代为兵的世兵制。募兵制与世兵制的出现,从军事角度上讲一定程度的显示了东汉皇权衰落的现象。募兵就是政府出钱,你们愿意当兵的就来。结果,征兵制那些功臣子弟,学者,富贵人家都不愿意参加,你募兵,那些人便更是理都不理了。于是募兵便只能募到流民以及农民。流民是无事可做,为了活命,而农民一年到头种田也落不了多少收成,还不如去当兵,郡县兵又不用打仗,一年的军费也够自己家用了。募兵一般都是终身制,你现在搞个三年义务兵役制,岂不是笑话么?募兵制与世兵制导致国家财政负担过重,大量农民离开土地,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又对将领形身依附,最后大多演变成私家部曲,导致了地方武装势力膨胀,为几年后天下大乱后军阀的出现提供了基础。
经过卢毓的一番开导,自己又生了几天闷气后,刘备终于想通了。自己把河蟹社会那一套生搬硬套到汉代,肯定是不行的。要论政治智慧,十个自己只怕也玩不过大汉这些官僚。刘备忽然间有些心灰意冷。不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自己的目标,是想做皇帝,可是,现在一县县令都做不好,将来怎么治理天下?刘备在河蟹社会时看历史看电视剧,很羡慕那些延续几百年的世家门阀,豪门大族,觉得那些才是真正的贵族,真正的名门。什么赵郡李氏,太原王氏,陇西李氏,清河崔氏等等,都是他羡慕的对象,现在的他,却是无比痛恨这些豪门贵族,他已经见识到了这些豪门的初步威力。一个小小的涿郡刘基都斗不过,将来那些称霸一州的豪门巨族,他应该怎么办?自己要获得政权,岂能再让那些世家大族把持郡县,这是忍无可忍的事情!刘备忽然明白历史上曹操为什么喜欢提拔寒门士子,并下求贤令了。
刘备决定不再想那些对他而言还遥不可及的事情。还是把眼前的工作做好,根基再夯实一点再说。既然在涿县不能做其他动作了,刘备便也迅速冷静下来,摆正自己的位置。那么,尽量发展农业总可以吧?
于是,很多的时间,刘备只是与卢毓,县丞一起制度计划,大部分跟涿县农业有关。劝课农桑,让农民更加积极参与生产。兴修水利工程,让农田得到更好的灌溉。堪测土地,大举烧荒,然后开整出新的田地。最后便是迅速锻炼士兵,以前的县兵交给原来的县尉率领,兄弟会的健卒与刘家男儿,由典韦率领。刘备让典韦用心操练,精益求精。而后又在全县范围打击盗贼等犯罪行为,治安环境大为好转。
这些事情,刘基看在眼里,各大地主也看在眼里,他们不禁松了一口气。刘备总算再也没有做什么出格的事了。而现在他的所作所为,附合一个优秀县令的行为。于是,这年官员考绩,刘基给刘备定了个优等。而刘备的埋头苦干,一番心血,也得到了全县农民的拥护。现在在涿县种田,能安安稳稳的活命了。许多流亡外地或遁入深山的农民得到消息,又重新回来,到县衙登记户籍,挥起锄头,加入了农民大军的一员。涿县人口逐渐缓慢增加,慢慢兴旺起来。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