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拉锯局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古地在中央军校读战史的时候知道,国民军二次北伐的时候分东西两路并进,东路军最远打到了山东和河北的交界,西路军则几乎收复整个河南。当时国民军在豫南似乎就没受到什么像样的抵抗。
这一次,在古地看来,帝**的抵抗也不怎么样。
71军打下新野并没有费太大的力气,其实也不是对手没有认真抵抗,而是他们的对手在装备训练和战术思想上都显得有些落伍,在人数上虽然占着优势,可是战斗力确实不行。这一次71军代军长李宗凌少将倒是没有让新7师继续发挥那种穷追猛打得势不让人的暴徒作风,而是打打停停,不断地做对方的策反工作。
根据长官部的意图,打新野是为了引南阳方面的帝**主力出来。可是71军围城一周,南阳方面才有一支规模不大的部队试探性的出来救援。被国民军打援的部队一挡,很快又缩回去了。新野县城里很快断水断粮,守军又坚持了一周,撑不下去,纷纷成建制的出城投降。整个战斗并不激烈,这让打惯了硬仗的新7师官兵感到很不过瘾。
不过在直接攻打南阳的时候,负责攻坚的甲种野战军第38军倒是也很是吃了一番苦头,毕竟这是守窝的战斗,帝**打得也还是卖力。而71军和69军负责打援,其中71军在唐河与驻马店过来的帝**打得最为激烈。南阳一时没有打下来,帝**从洛阳、许昌方向又调了两个集团军南下增援。国民军前出部队全部奉命后撤。南阳守军没有跟进追击,倒是洛阳来的皇家陆军第3集团军由一位公爵率领,一路追击后撤的国民军,结果在邓州一带遭到国民军主力第7军、38军的伏击,几乎是全军覆没。而后第7军撇开南阳守军不顾,来了个千里大迂回,直接攻击古都洛阳。
皇帝得到战报后大为震怒,三令五申,迫令南阳守军出击。南阳战区的帝**总指挥,帝国元帅端木信深知自己的部队依靠经营多年的防御体系固守,尚可与“叛军”打成一个僵持局面,但是出城野战,则明显不是“叛军”的对手。无奈圣命难违,他本着忠臣死节,杀身成仁的心态率部出击,遭到国民军的重重包围。其实当时国民军的补给线过长,南阳的局面迟迟打不开,第7军也只是虚晃一枪,根本没有打算要真的进攻洛阳,帝**只要继续坚守下去,并不断排除小股部队破坏国民军的补给线的话,国民军的南阳会战恐怕只能是无疾而终。那样的话,也不知道历史是不是会改写。
不过自古以来历史上就常有上位者胡乱指挥而导致战局最后崩坏的先例,皇帝远在千里之外对南阳战局的指挥,最终还是帮了他切齿痛恨的“叛军”的大忙。
1930年2月26日,南阳帝**主力皇家陆军第10军被歼,帝国元帅端木信自杀殉国,南阳落入国民军手中。而随着南阳、信阳、潢川等要地相继落入国民军手中,帝**中原腹地门户大开。国民军先头部队进逼许昌,皇帝端木中兴不得不火速调集苏皖战场的3个集团军增援豫中防线。虽然增援过去的部队最终将战线稳定在了许昌至周口一线,但依靠其现有兵力,已经无法对豫南的国民军进行反击。
4月初,国民军第五战区所辖部队改编为中原方面军,继续保持对中原战场的压力,使皇帝的渡江作战计划因兵力不足而不得不一推再推。
但是,在东线,帝**南征的主战场,也就是国民军的第一战区,帝**仍然处于较大的优势之中。帝**陈兵数十万,试图一举突破长江天堑,占领帝国的“龙兴之地”南京,并进一步占据富庶的长三角沪宁杭地区,进一步给与国民政府最沉重的打击。而国民军在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廖克强元帅的指挥下,依靠坚固的江防要塞和海军,一次次的将帝**的攻势打了回去。
廖克强元帅是国民军的元老,也是国民军五大元帅中如今仍然健在的两位之一。第一战区也云集了近30万国民军的精锐部队。已经年逾花甲的元帅从一开始就没有依靠长江天险死守的打算,在顶住了帝**一波又一波的攻势的同时,第一战区也派出部队从海上迂回。这一战略迂回得到了保持中立的英美等国的暗地支持,在3月下旬,也就是第五战区取得南阳会战的胜利之后,第一战区的部队终于在苏北的连云港取得了东线战场的第一场反击战的胜利,并建立了反攻的桥头阵地。

帝**立刻停止渡江作战,把东线主力东调,准备将国民军的反攻扼杀在摇篮之中。为此,皇帝端木中兴亲自飞到徐州,遥控指挥这场规模不大,但是非常具有战略意义的“3月会战”。帝**调集了禁卫军十大主力师里面的第1、第2和第7三个整编师,以及皇家陆军序列的第14军、第16军以及第21军总共近20万人的部队直扑连云港。而国民军方面则只有一个军3万多人。这个军是国民军十大主力军当中的老牌劲旅第5军。在近7倍于己的敌人强攻之下,硬是坚守了半个月,才撤出连云港。不过,撤出的部队只是极少数,这半个月的战斗使国民军这支革命首义之后就成立的部队险些被从国民军的作战序列里抹去。
而在这场会战中,帝**的禁卫1师,也就是大多数人嘴里的“皇妃师”,表现得非常抢眼。这支皇帝的亲卫队最多时将兵达到4万人,全部装备德式轻重武器,还有双方都没有使用过的战车部队。虽然比起正宗的德国装甲力量而言这样的战车部队显得非常的单薄,但是在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这样的轻战车部队已经是威力十足了。自去年底皇帝钦命木兰妃司徒灵慧担任这支部队的部队长以来,“皇妃师”经历大小战斗数十次,号称从无败绩。这一次在攻克叛军桥头堡城市的战役中,又一次拔得头筹,成为最先突破叛军最后阵地的部队。而那位19岁的皇妃师长,也被皇帝提升为帝国中将。
不过,人在徐州的皇帝还来不及召见他册封之后还没有完婚的木兰妃庆祝胜利,前线就发生了新的变化。原来国民军抢占连云港只是声东击西之计,在帝**20万精锐转战苏东北的时候,国民军第四战区主力一路由皖南过江,一路由大别山游击区出击,并一举拿下帝**兵力薄弱的合肥,出现在苏皖交界,极大地威胁了帝**的侧后。
皇帝调动东线集群的主力,北面主力由徐州南下,南面主力由扬州、泰州西向滁州,企图将这支突进的部队包围歼灭在苏皖边界。尽管其间皇帝的幕僚群建议东部集群按兵不动,调中原的两个集团军南下,以防叛军再次使用声东击西之计。但是皇帝认为无论如何不能把侧后暴露给叛军,而且中原部队也不可能调动,没有采纳幕僚的建议。国民军第四战区主力乘机配合第一战区打响了渡江反击战。
在皇帝亲自指挥以前,帝**东部集群始终处于优势,但是皇帝的几个败招,葬送了这一局面。他没有接受参谋本部先稳住现有阵地,再逐渐图谋江南的稳健战法,寄希望于一场主力会战解决问题。可是又缺乏足够的经验和战术指挥才能,使得东部集群不知所以的陷入了混乱无序之中。国民军抓住这个机会,一举渡过长江,在从滁州到海安一线巩固了前进阵地。一、四两个战区又密切配合,先后击败了帝**东部集群的两个主力集团军,使帝**的优势逐渐化为了泡影。
失去了渡江作战的良机之后,皇帝丝毫没有觉得自己在军事指挥上所犯的一而再,再而三的低级错误,反而把失败的责任完全的推卸到了前线指挥作战的一些将领身上,并且撤换了原本很有指挥才能的一些将领。由于这些将领大多是地方派系的骨干,那些地方派系的头领认为这是皇帝故意借机消弱他们实力的借口,在随后的战斗中,积极性远远不如在战争爆发之初,出工不出力也就成了这些数量庞大的部队的司空见惯的行为。这也直接导致了帝**刚刚“收复”不到一年的苏北大部分地区以皇帝以及帝**参谋总部想象不到的速度重新被“叛军”夺了回去。气急败坏的皇帝调集了东线集群的全部主力以及中原部队的大部,以徐州为中心,准备和国民军展开一场战略决战。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