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釉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琉璃烧制方法
琉璃古名璧流离,亦作流离或瑠璃,是一种不透明或半透明的低温色釉,敷于陶质瓦上经烧制后即成琉璃瓦。“琉璃”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明确作为建筑装饰材料者,则见于《西京杂记》、《汉武故事》、《拾遗记》、《魏书·西域传》等书。
明代的琉璃制品已相当丰富了,《天工开物》“珠玉”卷附录云:“烧瓴甋转泑成黄绿色者曰琉璃瓦,煎化羊角为盛油与笼烛者为琉璃碗,合化硝铅泻珠铜线穿合者为琉璃灯,捏片为琉璃瓶袋。”可见,当时已有不同用途的琉璃制品。
明初托名刘基所撰《多能鄙事》中载有烧制琉璃的方法:
“黑锡四两,硝石三两,白矾二两,白石末二两,右捣飞极细,以锅用炭火熔前三物,和之;欲红入朱,欲青入铜青,欲黄入雄黄,欲紫入代赭石、欲黑入杉木炭末,并搅匀,令成色,用铁筲夹抽成条。白则不入它物。”
文中将烧制琉璃的红、青、黄、紫、黑、白六种色泽均作了具体记载。《多能鄙事》是继宋李诫《营造法式》之后介绍古代工艺的专著,它的问世早于
《天工开物》,值得人们注意。明初定都南京,在南郊芙蓉山设立烧制宫殿建筑琉璃的瓦窑数十座,琉
璃件胎质以安徽太平府白泥为主,釉色以黄、绿、天蓝、褐、黑色居多。明永乐、宣德年间烧成的报恩寺大琉璃塔,高达九层,极为壮观,其残件现存南京博物院及南京博物馆。
关于黑锡(铅)的化学变化,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明确记载:黑
锡经炒炼后,“一变而成胡粉,再变而成黄丹,三变而成密陀僧,四变而为白霜。”这正是由于炒炼时的温度不同,氧化程度因之而异,得到各种不同的氧化铅产物的缘故。
2.琉璃成色方法
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卷中记载了琉璃成色的配方:“以无名异、棕榈毛等煎汁涂染成绿黛;赭石、松香、蒲草等涂染成黄。”此为京师烧造琉璃所用之色料。同书云:“外省亲王殿与仙佛宫观,间亦为之,但色料各有配合,采取不必尽同。”据此可知:当时所采用的色料,是矿物料与植物料并用;配方不同,可烧制出不同颜色的琉璃釉。
关于烧制琉璃瓦的方法,《天工开物》“陶埏”卷中又云:
“其制为琉璃瓦者,或为板片,或为宛筒,以圆竹与斫木为模,逐片成造。其土必陂于太平府。造成,先装入琉璃窑内,每柴五千斤烧瓦百惩。取出成色(着釉)??再入别窑,减杀薪火,逼成琉璃宝色。”

这里宋应星十分明确地记述了烧制琉璃所使用的二次烧成工艺,这是宋代及明初文献所不及的。
杨根等先生认为:明代,对琉璃釉色配方记载较详的文献资料,当数孙廷铨《颜山杂记》中的“琉璃志”。颜山即今山东博山,自古以烧制陶瓷、琉璃著称。宋博山窑瓷器,风格古朴粗犷,极富民间艺术气息,属于磁州窑系统,其后历代均沿袭之,迄今仍为重要瓷区。《颜山杂记》卷四云:
“琉璃者,石以为质,硝以和之,礁以锻之,铜、铁、丹铅以变之。非石不成、非硝不行、非铜、铁、丹铅则不精,三合然后生。”其中“礁”即焦炭。同书又云:
“凡炭之在山也??其用以锻金冶陶,或谓之煤,或谓之炭。块者谓之■,或谓之砟。散无力也,炼而坚之谓之礁。”
关于烧制琉璃的几种原料的性能和作用,该书接着说:
“白如霜,廉削而四方,马牙石也;紫如英,札札星星,紫石也;棱而多角,其形似璞,凌子石也。白者以为干也,紫者以为软也,凌子者以为莹也。是故白以为干则刚,紫以为软,则斥之为薄而易张,凌子以为莹,则镜物有光。硝,柔火也,以和内;礁,猛火也,以攻外。”该书还记录了水晶、白、梅萼红、蓝、秋黄、映青、牙白、正黑、绿以
及鹅黄十种不同色料的配制方法:
“其辨色也,白五之,紫一之,凌子倍紫,得水晶;进其紫,退其白,去其凌子,得正白;白三之,紫一之,凌子如紫,加少铜及铁屑焉,得梅萼红;白三之,紫一之,去其凌,进其铜,去其铁,得蓝;法如白焉,钩以铜碛,得秋黄;法如水晶,钩以画碗石,得映青;法如白,加铅焉,多多益善,得牙白;法如牙白,加铁焉,得正黑;法如水晶,加铜焉,得绿;法如绿,退其铜,加少碛焉,得鹅黄。凡皆以焰硝之数为之程。”这里将琉璃制作所需的原料、火候控制及色釉配方都作了相当细致的描
述。
我国琉璃色釉的历史悠久,色彩以黄、绿、蓝、紫为主,着色剂为铁、铜、钴、锰的氧化物,亦即我国瓷器釉色的四个主要系统,系低温烧成,以铅为助熔剂。元代以后出现的法华器,也是一种低温色釉装饰的陶器,与琉璃相似。不同的是法华器釉所用的助熔剂除氧化铅外,还有牙硝,牙硝即马牙硝,主要成分为硫酸钠。
我国建筑琉璃和釉上彩瓷器两者的发展有密切关系,采用二次烧成工艺
的釉上彩使瓷器的装饰效果大大丰富起来,同时也使明代的建筑琉璃烧成工艺益加成熟。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