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长城砖的烧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中国长城学会专家表示: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明朝开始在八达岭地区修筑长城,当朝官吏选择在此建砖窑,烧制长城砖。因为这里土层深厚,土质好,植被茂盛、雨水充沛,具备烧制长城砖的条件。且这里有一条沟可直通八达岭地区,据说修筑八达岭长城的大量城砖就是从这里烧制而成,其中最大的城砖有20公斤重,小的规格较多,大小、形状不一。
通过发掘工作,考古队员推断说,长城砖窑的发现与发掘可以完全推翻以往的“长城砖依靠外运”的说法,同时还可以有力地证明,古代抚宁板厂峪一带有着极好的造砖条件,即“三近”:近黄土源可以就地取土制坯;近水源可以就近取水;近燃料可以就地取材作为烧窑的燃料。
根据初步判断的长城砖窑的规模来看,当时长城砖烧制的指挥调配有条不紊,烧制长城砖的每一道工序制坯、烧砖、验砖、运砖以及用长城砖修葺长城都有着明确的分工和管理。由此可以得出,当时的驻军有着较强的军事指挥和调度能力,并有着大量具有较高技术的各个类别的技术人员存在。从已经发掘的长城砖来看,这些砖质地坚固,质量很好,可以反映出当时烧砖的技术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明代修筑长城是一项规模宏大而又艰巨的工程。在所用的建筑材料中,除了大量的土、石、灰之外,还有木料、瓦件及砖。这些用料均采用就地取材的方法。在山上开取石料,用石块砌筑。砖瓦则采取就地开窑厂烧制,石灰也就地采石烧制。修筑关城和城堡、敌台所用的木料也就近采伐,如果近处没有,就从远处采运。在唐山境内长城沿线已发现了十余处砖窑、灰窑遗址,其中大岭寨砖窑还出土了成批烧制好未用的长城砖。我们在对迁安、迁西、遵化三县(市)的明代长城调查过程中,发现了大批长城建筑构件遗存物,主要分为瓦件、石料及长城砖三大类,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照2:筒瓦
一、瓦件
板瓦:均已残破,外面光滑,内饰布纹,瓦的一端较厚而且稍平,另一端较薄且不规则。泥质灰陶,质地坚硬。一般长30厘米,宽20厘米,厚2.5厘米(照3)。
照3:板瓦
筒瓦:已残,表面光滑,内饰布纹,瓦的一端有子口。泥质灰陶,质地坚硬。残长7厘米,厚1.5厘米,直径8厘米(照2)。
瓦当: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均残。圆形瓦当饰莲花瓣纹,但内部纹饰各不相同。半圆形瓦当外饰草叶纹,内无纹饰。这类瓦当均为泥质灰陶,质地坚硬。半圆形瓦当直径8厘米,厚2.5厘米。
滴水:共发现3件,均已残破。其中最为完整的一件外部饰莲花纹,两侧呈曲线下垂。另一件滴水残片外饰兽面纹(照1)。
照4:吐水石槽墙体内部
二、石料
吐水石槽:砂岩质,整个槽体分为吐水部分及根部。吐水部分指凸出墙体的一段,其横断面为半圆形。根部指与墙体连接的部分,其横断面为方形,在吐水平面上凿成半圆形凹槽。以迁安县小官段城墙上一吐水石槽为例,总长1.02米,根部宽27厘米,厚20厘米,吐水部分宽20厘米,厚12厘米。吐水凹槽根部较前部稍宽,根部槽宽14厘米,前宽12厘米,凹槽深3厘米(照4、5)。
照5:吐水石槽墙体外部分
压线石:青石质,是用来代替青砖压线而事先预备好的石板。长方形,但长短不一,相差较大,有的仅长16厘米,有的67厘米,有的长达1米。但宽度相同,一般32厘米,厚9厘米(照6)。
照6:垒砌于墙体上的压线石
垛口基石:一般置于垛口下面,也有人称之为旗杆石。有青石质和砂岩质两种。总体呈长方形,两端凿成凹进的三角形垒砌在垛口两侧(因为砌垛的砖为三角形)。中部凿成略呈长方体的拱形,正中有一圆形孔。基石长69厘米,宽36厘米,两侧的三角形除一边为基石宽度外,另两边边长18厘米,拱形的宽度12厘米,圆形孔直径4厘米,深2.5厘米。基石边厚9厘米,拱高1厘米(照7、8)。这里我们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旗杆石只是一种传统叫法,即认为此类石中孔为插旗杆之用。在黄崖关长城维修中,发现的佛朗机炮,其支柱尺寸恰与此石中孔相符,因又认为这些基石是支撑炮位的,后述的“旗杆砖”也与此同。
照7:砂岩质垛口基石
照8:垒砌于垛口下的青石质垛口基石
箭窗基石:呈长方形,为一整体,基石左右长方形垒砌在墙体内。窗口部分可分为内窗台和外窗台,外窗台呈坡形,内窗台平,中部有预制的安装木窗的方形凹槽。以遵化413号敌台的箭窗基石为例,宽32厘米,厚13厘米,长度因垒砌在墙体内无法测量。
门柱石:预制,砂岩质或青石质,长方形,表面布满刻凿的痕迹。宽0.25米,厚0.27米,高1.1米左右。
照9—12:不同类型的门柱石、门柱拱券石及门基石
门柱拱券石:预制,砂岩质或青石质,整体呈半圆形。宽0.25米,厚0.27米,与门柱石相同。拱券石一般由三段石组成,上端和下端均为圆弧形。但个别也有由两段石组成或用一整块石形成拱券石现象,这类拱券石一般为下端呈圆弧状,上端为长方形(照9、10、11、12)。
门基石:总体为长方形,一般为砂岩质,表面布满刻凿的痕迹。门基石中有门坎,门坎外侧平滑而且稍高,内侧加宽而且略矮,两端各有一圆形门轴孔。门基石的垒砌高度一般与长城城墙漫水相平或略高。以遵化398号敌台为例,门坎外侧石宽0.17米,基石厚0.25米,坎高0.25米,门坎宽0.1米,门坎内侧石宽0.2米。坎内两侧有门槽,直径0.06米。遵化379号敌台门基石长1.66米,石坎宽0.1米,高0.1米。遵化376号敌台门基石长1.34米,宽0.58米,厚0.28米。435号敌台门基石长1.28米,宽0.46米,厚0.4米。由此可见,门基石长一般在1.2至1.7米之间,宽0.4至0.8米之间,厚0.3米左右。
门栓孔石:方形,中部有圆形穿孔,砂岩质,表面粗糙。圆穿孔光滑,门口两侧的门栓孔均为一侧较深一侧较浅,门栓孔石垒砌在墙体表面。遵化361号敌台门栓孔距台内地表0.9米,为推拉式,直径0.16米,高0.19米,深约1米。迁西县汉儿庄“带川门”门栓石长宽0.68米,高0.64米,栓孔直径0.22米。
射孔石:方形,中部有一圆形漏斗状穿孔,外小内大,表面刻凿痕迹明显。长宽28厘米,厚9厘米,内孔直径8厘米,外孔直径10厘米。
阶梯条石:在设有楼道的敌台内,很多阶梯为条石,质地有青石和砂岩两种。其长度依楼道宽度而定,一般0.7至0.8米,宽0.24米左右,厚0.3米左右。
三、长城砖
砖是明代修建长城所用的主要建筑材料。长城砖均为青灰色,沙泥质。由于各窑口土质不同,个别砖含杂质量较大。长城砖按其形制和用途可分为长砖、方砖、垛口砖、望孔砖、射孔砖、旗杆砖以及城墙上截断流水使其排出墙体的流水砖槽,而在长砖和方砖中又有带文字砖和无文字砖两类。下面一一介绍。
照13:方砖
照14:垛口的抹角
长砖:这类砖是城墙及其附属建筑中使用最为普遍的。泥质,青灰色,质地坚硬,个别砖内含大粒粗砂。正面较光滑,反面粗糙。尺寸绝大多数为长37厘米、宽15厘米、厚9厘米。在迁西县大岭寨砖窑内发现的烧好未用的长砖,尺寸为长41厘米、宽20厘米、厚10厘米。在迁安县白羊峪附近的一座谎城,其城门砖也属长砖,尺寸为长47厘米、宽21厘米,厚12厘米。
方砖:泥质,青灰色,质地坚硬,正面较光滑,反面粗糙,长宽37厘米,厚9厘米。方砖大多用于城墙顶部的水漫铺地,有些敌台内部基座表面也用方砖铺地,如迁安县徐流口1号敌台内就是方砖(照13)。
照15:垛口抹角处的三角形砖
垛口砖:可分为垛砖及垛顶砖两种。垒砌垛部的砖一般为一侧呈三角形,一侧为长方形,三角形的一侧位于垛口处,使垛口形成抹角以扩大视野,而不是方形的垛口(照14、15),这类砖宽度为墙宽,约49厘米。因为垒筑的需要,墙体必须压缝,所以又烧制出将垛砖纵向一分为二的青砖,宽度为整块垛砖的一半。垛顶砖两侧呈坡形,中部成脊,表面光滑,底面粗糙,横断面呈三角形(照16)。但也有的垛顶砖其两侧三角形状并不相同,一端角度较大,一端则呈锐角。尺寸为边长21厘米,脊长37厘米,角度较大的三角面三边尺寸为25厘米、36厘米、16厘米,锐角三角面两边尺寸为28厘米、27厘米(照17)。

照16、17:两种类型的垛顶砖
望孔砖:方形,中部有一近圆形的穿孔,表面光滑并饰凸形卷草纹,背面无纹饰且粗糙,泥质,青灰色,质地坚硬。长宽20厘米,厚9厘米,中孔直径15厘米。
射孔砖:预制,大体为方形,但在中部至底部为一穿孔,孔的上半部拱形,下半部长方形。泥质,青灰色。有些射孔砖在表面模印凸形卷草花纹。长宽25厘米,厚9厘米(照18)。孔高16厘米,宽9厘米。但个别地段城墙很多射孔是垒筑城墙时预留下的方形孔,只在射孔上面的长砖上磨制出花纹,形成颇具特色的砖形。这类射孔砖基本为长方形,与普通长砖尺寸基本相同(照19)。
照18、19:两种射孔砖
旗杆砖:同旗杆石一样置于垛口处,起垛口基石的作用,形状也大体相同。在唐山境内长城调查中,仅在迁安县小官北段的长城城墙上发现过旗杆砖,而且所有的旗杆砖均在内侧城墙上,是与长城砖同样烧制的。总体为长方形,砖正面两侧呈坡形,中间成一脊,两侧凹进成三角形垒砌在墙体上。总长80厘米,宽44厘米,中孔直径5厘米,深2.5厘米(照20)。
流水槽用砖:包砖城墙大约隔23米设置一处排水孔,使城墙表面的水能排出墙体,这就需要在城墙水漫上垒砌一排高于水漫的挡水设施,使水在此处顺沟槽流向排水孔,排水孔处设吐水石槽。这挡水设施就是用长方形青砖横向侧砌于水漫之上,凸出表面的部分将方棱磨制成圆形(照21)。
照20:旗杆石
照21:墙内流水槽用砖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长城砖上带有文字,这些文字砖绝大多数为长砖,少部分为方砖。按照文字内容和字数,可将文字砖分为下列几类:
单字砖:这在文字砖里占大多数。在砖的平面印有“左”、“中”或“右”一个字,均为阳文,楷书,大多字外无边框,字体印于砖平面中间。但在遵化境内城墙上发现带有边框的“中”字砖,且字体较大,同为阳文楷书,印在砖的平面但稍靠一侧(照22)。
两字砖:目前发现的有“左一”、“左二”、“左三”、“右一”、“右二”五种。在迁西县大岭寨砖窑出土了一批烧制完成却未使用的“左三”长城砖。左三砖主要有四种类型:一,阴刻“左三”两字,楷书,字体小,字外有边框,印在砖的侧面;二,阴刻“左三”两字,楷书,字体较大,字外无边框,印在砖的平面;三,阳文“左三”两字,楷书,字体较大,无边框,印在砖的平面;四,在砖的侧面及平面均有“左三”两字。同在大岭寨村还发现“左一”、“左二”、“右一”及“右二”几类长城砖,现砌筑在村民房屋上。均为阴刻楷书,字体小且字外带有边框,与“左三”砖风格完全一致。
照22:单字砖(“中”字)
“右三司”长城砖:这是在迁安县河流口采集的,“右三司”三字阴刻于砖的侧面,楷书,字体较小,字外有长方形边框(照3)。边框长7.3厘米,宽2.8厘米。
照23:“右三司”砖
“天津秋班中部造”及“中部造”长城砖:在迁西县境内长城上采集。其文字阴刻于砖的侧面,楷书,字外为长方形边框,“天津秋班中部造”砖边框长18厘米,宽4厘米。“中部造”砖边框长12厘米,宽4厘米(照24、25)。
刻有年号的长城砖:在大岭寨附近191号敌台东墙外侧发现带“万历”年号的文字砖,今仍垒砌于墙体之中。其文字为阴刻楷书,但字体不规整。在距此敌台不远的199号敌台内,发现一块石碑,其碑文记述了“万历十五年春防”修建城墙之事。
照24:“天津秋班中部造”砖
刻有“查过坯”的文字砖:在迁安县四道沟附近137号敌台内,其南墙内侧发现有“查过坯”字样的长城砖,现此砖仍砌于墙体之中。“查过坯”三字阳文,印在砖的侧面,字体较大且字外带有边框,字体较为潦草(照26)。
照“中部造”砖
我们目前在唐山境内明长城上所发现的长城砖仅限于上述六类。除“刻记年号的长城砖”及“查过坯”长城砖文字内容易于理解之外,其它几类文字含义在明长城研究中仍存有疑问。我们通过查找《明史》及考证长城碑文认为,这些文字与明戍边军队有关。
据《明史·兵志》记载,早在明永乐年间,已有班军制度。“班军者,卫所之军番上京师,总为三大营者也。”永乐十三年,又“诏边将及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各都司、中都留守司、江南、北诸卫官,简所部率赴北京,以俟临阅。”仁宗初,这些班军则“毕农而来,先农务遣归”,后“岁春秋番上”。这样做是为了不耽误农业生产。嘉靖时期,“令中都、山东、河南军分春秋两班,别为一营,春以三月至,八月还;秋以九月至,来岁二月还,工作毋擅役。”可见班军分为春班及秋班两部分已确立下来。
照26:“查过坯”砖
镇边戍卒,在太祖时,“惟土著兵及有罪谪戍者,遇有警,调他卫军往戍,谓之客兵。”永乐间,始命内地军番戍,谓之边班。在蓟、辽、保定一带镇守边关的戍部有一部分属土著兵,另一部分则为客兵。隆庆二年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调至蓟州总理练兵事务,巡行塞上,议建敌台,得到朝廷应允开始大规模修建长城。而建城之戍卒就分为春、秋班进行春防和秋防。
在长城修建过程中,无论春班还是秋班,都有督理人员和具体施工分理人员。浩大的工程,其施工管理十分复杂,当时所采取的办法是与防守任务相统一,即采用分区、分片、分段包干的办法。先将某一段修建任务分给某营、某卫所,然后再下分到各段、各防守据点的戍卒身上去。我们所发现的几十块长城包修碑文中即已对此得到证实。修筑中,督理人员一般属职位较高的总督、巡抚、经略、总兵官等,而施工人员以千总为组织者,分为左部、右部、中部,千总之下又有把总分理,以司为单位,分为一司、二司、三司。这在长城包修碑碑文中有真实的记录。如在万历三十五年秋防修建扳台子至鸡林山边墙碑文中有这样的记录:
钦差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经略御倭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达
钦差整饬蓟州等处边备兼巡抚顺天等府地方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刘四科
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方天美
钦差巡按直隶监察御史王业弘
钦差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处地方兼备倭总兵官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杜松
钦差总理永平等处粮储兼管屯种户部郎中周御
……
督理工程中军兼左部千总河南怀庆尉指挥佥事陈万荣
右部千总河南彰德卫指挥史王捷
分理工程
中部千总河南□武卫指挥佥事何国脉
万历叁拾伍年秋防客兵河南营官军原蒙派修建冷扳台子柒拾肆号台西窗
起至鸡林山柒拾陆号台东窗止□等边墙捌拾陆丈壹尺下用条石□
砖垒砌底阔……
此外,在万历三十九年春防碑刻中记录:河南营左部千总南阳卫指挥使张胜祖管修沙岭儿二十一号台池至中部新修工界止”城墙。在万历三十七年春防修筑擦崖子关住堡碑刻中记录:
……
钦依守备擦崖子关等处地方以都指挥体统行事指挥陈□
右部步援千总官署中军事高可进
一司把总官百户李茂时
二司把总官实授百户李
鼎建
这类包修碑在唐山境内长城中还发现了许多,从中我们即可理解所谓“天津秋班右部造”,就是天津卫秋班右部官军所烧造的长城砖并包建此段城墙。“中部造”砖与前者同出一处,我们推断也为天津卫秋班,只是属中部官军包建而已。而“左一”、“左二”、“左三”、“右一”、“右二”等两字砖与“左三司”三字砖含义相同,即为左部一司、左部二司、左部三司、右部一司、右部二司之意。“左”、“中”、“右”单字砖意为左部、中部、右部之意。
通过对长城砖、石、瓦等建筑构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想象当时修筑长城的工程何等艰巨,那时既没有先进的施工机械,也没有运输工具,加上当时的长城沿线地理环境也远远不是今天这样,把上百斤的条石和数十斤重的城砖以及大量的灰、土、木等用料运上山去,其困难可想而知。可以说长城上的一砖一瓦一土一石都浸透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同时,从长城这一雄伟的工程来看,它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工程的高度成就,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