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近期打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啊,你在哪里?呜呜!!
※※※※※※※※※※※※※※※※※※※※※※※※※※※※※※※※※※※※※※※※※※※※
其实张文平最关心的还是儿子近期的打算。张哲帆回来也半个多月了,大部分时间竟然是呆在家里陪老妈,偶尔才出去一下,一点也不像一个年轻人的样子。
今天上午,张文平听妻子说儿子看上一个女孩子了,心里也一真高兴。这个孩子,从小到大都太老成了,从来不需要自己去为他操心,欣慰之余,也有一丝内疚,是不是自己对他的关心太少了,真是可令天下父母心!
其实张哲帆这段时间也在考虑自己未来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其实前对现在的他来说,已经只是一组数据罢了,但一个人活着总该干点正事。他今年才二十岁,美好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如果现在开始就让他一天到晚泡泡妞、兜兜风、喝喝酒,相信这种无聊的生活会让他崩溃的!
对于未来他倒是也考虑了很久,还没有太多的头绪,反正也不急。不过对近期的安排,他已经计划的差不多了。除了在美国的产业之外,张哲帆现在在香港有《亚洲周刊》、华侨日报联合报业集团、香港基辅号航母联合娱乐文化公司。
张哲帆据文化公司的行政总裁历永明昨天打来的电话了解到,基辅号航母已在俄罗斯拖船的的拖拽下,在三天前顺利通过朝鲜海峡抵达了大连港。在那里停泊两天后,将由公司自己联系好的拖船拖回香港,并在维多利亚港停泊五天,供香港市民免费参观后,拖往广州造船厂进行全面翻修。而公司与香港政府就建设航母博物馆的用地谈判也已经基本结束,将会在下个月正式签订有关协议。
这件事情,张哲帆也就是偶尔关注一下,说实话他现在已经有点后悔了。其实他当时决定买航母完全是一时头脑发热,忘了这件事情的政治敏感性。其实香港政府并不是如外界媒体所报道那样的支持。
恰恰相反,英国政府给这件事设置了不少障碍,光博物馆的选址就反复了好几次,最后还是中央政府背后出力才解决了问题。这项工程全部投资大概需10亿港币,但利润并不高,成本回收也很慢,主要是香港人对军事的热情并不很高,这也让全程运作这件事情的一干手下对老板的决定挺怀疑的。还好这里面占额最大的购买土地费用可以向中国银行低息贷款。
所以,张哲帆也索性把这件事放一边,让历永明和他的团队自己去打理这件事。张哲帆现在主要考虑的是这几手中这几份报纸和周刊的问题。上次去华侨日报社的时候,张哲帆就和高远一干人讨论过合并华侨日报联合报业集团和亚洲周刊公司这件事。而且后来他也专门找《亚洲周刊》的主编邱立本和经历王志远商量过这件事。
大家都认为可行,两家公司名下两份报纸、一份周刊、一份副刊的内容侧重各不相同,不会出现内部竞争,反而可以强强联合,使集团报道的层面更广。在这之前,张哲帆为了不让自己引起香港媒体和有关方面的注意,一直是通过另一家也是在避税圣地之一的百慕大注册的离岸公司来对华侨日报联合报业集团进行控股。
不过现在已经没有这个必要了,自己决定回香港发展后就注定要走上前台,受到众人的瞩目。这不仅是是由于他出生豪门家族决定的,也更因为香港实在太小了,抬头不见低头见,在强大的媒体扫描下,没有什么秘密可以逃脱他们的眼睛。
其实,《亚洲周刊》在被张哲帆接手后,就开始为日后的合并进行了积极地准备。它一直与《华侨日报》保持密切联系,双方的高层也都相互知根知底。而且《亚洲周刊》的印刷出版业务一直承包给华侨日报联合报业集团名下的印刷厂来完成,两者在新闻资源共享方面也一直有合作,双方多次组织过记者和编辑进行双边研讨会,所以两边的人员之间也比较熟悉。两者的合并可以说是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在他的指示下,高远和王志远已经就合并问题开始了准备,特别是双方管理层进行了全面的交流,并与合并后迅速展开工作。当然这件事除了两边的高层之外,知道的人并不多。
在张哲帆的构想中,《亚洲周刊》侧重亚洲特别是东亚和东南亚的时政经济热点,《香港大众报》侧重香港本地新闻、娱乐新闻和街头巷尾的社区新闻,而《华侨日报》则是侧重成为一份综合性的报纸,他的报业帝国还缺少最后一块短板——财经类报纸。
香港被称为世界五大金融中心之一,它的股市是亚洲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重要风向标之一,因此在这里拥有一份财经报是十分有必要的。张哲帆也没有考虑过自己去创办一份新的财经报,不过这样难度太大也不一定能成功。
剩下的选择就只有去收购一份已有的财经报了,香港现下有三份知名的财经报,两份中文的,一份英文的。英文的《亚洲华尔街日报》是道琼斯公司在亚洲的拳头报纸,收购可能几乎为零,可以直接不予考虑。另两份中文报,一份是《香港经济日报》,这份日报成立才八年,却销量一直上升,把另一份老牌财经报《信报》打的是节节败退,正处在价值上升期,想收购它,难度绝对不小。
而这次张哲帆准备下手的目标正是另一份香港老牌的财经报——《信报》。《信报》创办于1973年,是香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份财经报。但近年由于《经济日报》的崛起,使其销量不断萎缩,现在日平均销售量才维持在3万份左右。再加上管理层自身的经营不当,和不久前香港报业价格战的打击,更使其已经陷入财政困难的泥潭。
而这恰恰是张哲帆入主的绝佳良机。其实香港并不是投资报业的最佳选择地,香港虽然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但总人口才650万。正是在这么丁点大的一块弹丸之地,却生存着中文、英文的较大型的日报十几分,小报几十分,还有上百份的周刊、杂志,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张哲帆投资香港报业,更多的也是为盈利之外其它因素的考虑。他对旗下报纸的利润并没有硬性要求,只要不亏损就行,反而是不断强调报纸影响力的问题。和美国的契约社会不同,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官本位制社会。
张哲帆并没有进入仕途的打算,因此他就不得不想其他途径来获得话语权,而掌握舆论的力量无疑是一种十分好的选择。回归后的香港地位十分特殊,用邓老的一句话概括就是“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资本主义社会方式不会改变,香港将获得高度的自治权。
因此在舆论开放的香港,控制一家大型报业集团无疑会使自己手中多出一张十分重要的大牌,这种资本比报社盈利的本身要关键许多。这也是为什么张哲帆一直要强调报纸影响力的问题,只有拥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才能引导舆论。就像这次,张哲帆手中有了一份销量18万份的大报,一份销量5万份的小报,一份亚洲华人界知名的周刊,才敢对香港末代总督彭定康开战。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