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去见爷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外面天早已大亮,张哲帆才懒洋洋的转了个身,依旧躺在床上。舒舒服服的睡了一觉,张哲帆感到神清气爽,一切疲劳都消失了。虽然他还想继续睡,但苏醒过来就睡不着了,张哲帆叹了口气,只好起床了。
现在居住的别墅一共三层,顶层是一小一大两个房间,分别是张哲帆的父母和妹妹居住。二楼楼梯的那边是餐厅,这边就是张哲帆的卧室,卧室里面带有一个小书房和卫生间。底楼这是客厅、书房、厨房、以及洗衣房、李妈的住处和卫生间,房子的面积有6250平方英尺(580平方米),房子的前面还有一个2100平方英尺的的花园,此外还有一个能停五辆车的地下大车库。
这样一幢房子在用地非常紧张可以说是寸土寸金的香港来说绝对是一座豪宅,以现在的市价绝对在5000万港元以上。
张哲帆慢腾腾的洗漱好才走下楼,张文平早就去公司了。张文平是张氏集团名下的张氏电器公司的总经理,这还是张哲帆在五年前建议。早在五年前,家长张顺华就已经准备好如何分家了。
老人先独立抽出20亿港元的资金来,成立了了一个家族基金,交由专业的基金公司管理,所有权归整个家族,,家族中每位三十岁以下成年人有一次向基金申请800万港币进行自主创业的机会。
此外,张氏集团中的玩具制造业和钟表业交由张顺华的弟弟张顺德的两个儿子打理。张氏集团的酒店业交由三个女儿打理。张氏集团中的地产业交由大儿子打理,金融投资公司则由二儿子打理。张氏家族中的百货零售业和轮船运输业则交给三儿子也就是张文平的亲哥哥,张文刚打理。而小儿子张文平却自己主动选择了张氏集团中资产最少,属于边缘化业务的张氏电器制造公司。当时张顺华为了补偿小儿子张文平还特地把价值6000万港币的股票,位于香港的四个家电大卖场和三处物业划在张文平名下。
其实张哲帆当时打动父亲张文平的话很简单,张顺华一直来较为喜欢的是长子和二子,两人也很早就进入张氏集团中的核心部分地产业和金融业,所以在这两个方面和他们竞争不明智。另外香港快要回归,而随着内地经济的快速增长,其越来越大的家电市场也会向香港打开,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五年来,张氏电器制造公司是集团里所有企业中资产增加最快的,现在在上海和天津投资建设的生产基地已经先后投产,又先后在国内大中城市开了35家电器大卖场,整个公司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以至于家族内部开玩笑的时候张文平的大哥们老是说他捡了只会下金蛋的母鸡。
张家治家一直很严,平字辈的一代现在也都成了家族各个公司中的主力,虽然兄弟间亲疏有些区别,但至少不会出现像现在被香港媒体传的沸沸扬扬的郑家争家产事件。
张文平每天都要到位于中环地区的电气公司总部去上班,而妹妹张诗韵也要去上学。张哲帆的妈妈张李萍芳,也在昨天晚上就说了今天要和朋友去购物。所以等张哲帆起床的时候,家里已经没人了,只剩一个李妈还在打扫卫生。
看到张哲帆下楼了,李妈又忙着给他准备早餐,牛奶、煎蛋和面包,张哲帆在美国早就习惯了西餐,很快吃完了早饭。
今天上午要先去深水湾看一下爷爷,本来昨天就该去的,不过实在太累了,就只打了个电话,说好今天去爷爷那里吃午饭。张哲帆和李妈打了声招呼就去地下车库取车了,父亲张文平每天上班都会有司机开着一辆宾利车接送,当然他也偶尔会自己驾车去上班。车库里的那辆宝马车今天就给儿子张哲帆代步用了。
张哲帆家离深水湾并没有多少远,张哲帆沿着香岛道一路行驶,十来分钟就到了深水湾。寿山村道40号,就是张家的祖宅,当年建好时张顺华还给住宅取了一个高雅的名字,听松阁。
深水湾应该是全香港住宅密度最低的地方之一,这里没有中环那里的高楼耸立,一座座别墅依山而建,环抱在青山绿水之中,仿若世外桃源一般。
张顺华早已经在书房里看报纸了,让爷爷等自己这么久,哲帆也感到十分不好意思。张顺华笑咪咪的叫孙子坐下,从张哲帆到美国读书后他就很少回来,在自己的十几个孙辈孩子中他应该是了解最少的。说实话,张顺华对这个孙子的主要印象还是停留在小时候那个读书很用功的孩子,却不晓得不声不响间孙子已经做出了一件轰动的大事,是不是自己对子孙太不重视了呢?

张哲帆也知道爷爷想要问什么事,不等他说就自己把这几年再美国的精力慢慢的说给爷爷听。其实也很简单,张哲帆早在十岁时就靠着前世记忆的一些先知先觉,请父亲用自己历年的压岁钱代买了几只股票。张文平虽然对儿子选择的微软、思科等几家未听说过美国小公司不以为然,但经不住儿子的再三央求,出于培养孩子理财意识的考虑,也就答应了。
等张哲帆92年上大学的时候,这几只股票已经不知道翻了多少倍,原来5万美金的投资现在已经变成了800多万美金的巨资。这时已确定被哈佛大学录取,和同学来到洛杉矶旅游的张哲帆,在马布里海滩无意间遇上了来洛杉矶碰运气的坎菲尔和多汉森。
大家在沙滩上晒太阳的时候,坎菲尔谈到了他们正在寻找出版商出版的故事集——《心灵鸡汤》。其他的书,张哲帆也许不知道,但《心灵鸡汤》这部前世曾给与他无数鼓励的励志故事集,他还是很清楚的。
《心灵鸡汤》在前世曾获得过无数的销售冠军,整个系列的销量突破6000万册,这点张哲帆十分清楚的,他不清楚的是,《心灵鸡汤》没出版前,也有一段备受出版商们的冷落,差点难产的经历。
感觉这是一个机会的张哲帆立刻行动起来,他个人出资120万美金收购了一个小型出版公司,并与坎菲尔和多汉森达成协议,若故事集畅销,后续系列也将有张哲帆的出版公司出版。为了把这两个人彻底和自己绑在一起,张哲帆还给了他们每人7.5%的出版公司股权,而且多汉森还出任公司经理,负责《心灵鸡汤》的出版事宜。
也许是上帝也想补偿张哲帆前世的苦难,张哲帆正为如何把书送进美国书店而发愁时,他的一个朋友轻而易举的帮他解决了难题。非常喜欢《心灵鸡汤》的他,这本书寄给了自己的爷爷老英格拉姆先生。没错,美国最大的图书经销商,英格拉姆图书集团就是他们家族名下的产业。
很快,《心灵鸡汤》出现在了全美大大小小的各家书店,而它也开始了一段属于自己的销售传奇,连张哲帆也不知道这次的传奇在英格拉姆家族的帮助下,比原来的历史要早两年,也要猛烈许多。
赚得了人生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后(买股票作弊不算),从1992年底开始,张哲帆又瞄上了新目标——报纸。美国报业有着比这个国家还要悠久的历史,在美利坚合众国还没诞生前就已经在北美大陆出现。而且到现在,它的读者也是全世界最多的,看报已成为每个美国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张哲帆的目标并没有停在《纽约时报》、《今日美国》、《华盛顿邮报》这些知名的报纸上,他知道自己远远没有可以吃下它们的经济资本和政治基础。他的目标是美国报业中最小,最不起眼的一类报纸——社区报。一份社区报往往只有几千到几万分的发行量,往往只在一个小镇或城市中几个小区发行,与动辄发行过百万份的报业巨鳄比起来,就像是茫茫大海中的一小朵水花。
但如果经营得当,这朵水花也可以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于是张哲帆成立了波士顿联合报业公司,一年内先后花费1250万美金收购了15份有价格不高,但有发展潜力的小报,几乎把前期出版《心灵鸡汤》赚的的钱都投了进去。对于自己旗下的社区报,张哲帆突出报纸的社区性和生活型,服务社区民众,努力把报纸和当地的社区融合起来,果然取得了成功。
等到今年大学毕业时,张哲帆名下的波士顿联合报业公司在美国已有29份社区报,最大一份发行量达到3万份,最小这份发行量也有8000份。29份报纸遍及美国的13个州,以及加拿大的多伦多和温哥华,特别是在美国东部报业界有了不小的名气。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