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山海关之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杨魁路途停靠的第一个地方是大凌河城,当他到达大凌河城时,他所有留守大凌河的八千伤兵在负伤的一纵二旅旅长古一力的带领下在城外五里地排着整齐的方阵迎接他们的督军大人,这支部队经过他一年的带领下已经具备了一种霸气,杨魁远远的望去,整个方阵整齐安静,各兵种按各自的野战序列排列着,纹丝不乱,就像野外矗立的一群雕像,整个城外静得只能听见风声,鸟鸣虫吟似乎也在这股杀气中消失了,不见了。杨魁看着自己这些残肢断臂,但精神抖擞的官兵,特别看着蒙着一只眼罩的古一力站着最前面迎接他,不由眼框有点湿润了,他几乎动摇了,他有点质疑自己当初不撤回城中的决定了。不知不觉中来到方阵面前,古一力突然大吼一声:“敬礼!”,整个方阵整整齐齐的向他敬了一个军礼,杨魁压住心头的复杂情绪,回了一个军礼,下了马,一把握住古一力的手到:“子敬,辛苦了!”,同时,也朝着古一力身后的伤兵大声到:“弟兄们,辛苦了,你们是我们大明的骄傲,是你们击溃了敌人野战的神话,看,地上至今还浸透着敌人的血迹,土中还埋葬着敌人过万的尸体。这一切都是你们创造的,是你们用你们失去的手,失去的脚,失去的眼,失去的战友创造出来的,你们后悔吗?”“不后悔”八千人齐齐吼到,扬魁不知道现在他的杨家军已经在后金和明朝的军民中通过与后金的战斗树立了不可磨灭的勇猛印象,民间已经悄悄流传着:“跟着杨伯雄,天天打胜战”“撼山易,撼杨家军难”的话语。这些流言让每个杨家军的官兵都以是一个杨家兵为荣,那种荣誉感让他们有一种不能掩饰住的自豪。
等杨魁随部队进入城中,却从古一力那里了解到了一个令他沮丧的信息。因为高第的压力,满桂已经带着一万援兵撤回前屯,大凌河实际上只有他的这八千伤兵驻守了,且满桂走时带走了大量军粮和修城材料,而且,锦洲的赵率教也被迫焚毁锦州城撤回中前卫城。从锦州至宁远松山,杏山等十数城都被焚毁撤兵。这些消息让杨魁焦急不已,本来自己创造了一个大好局面,这下全被动了,自己的兵马完全是孤悬关外了,所幸的自己在广宁抢足了粮饷,要不广宁,右屯就危险了。这一切让他在大凌河只呆了半日就马上启程赶往宁远,他知道他现在的官职只会是人微言轻,而最好的出头鸟就只有袁大胆袁崇焕了,自己只有和他一起抱成团,才有可能改变高第的决定。
心急如焚的杨魁一路马不停蹄的赶到宁远城中的袁崇焕府上,袁崇焕一听是杨魁来访,忙到大厅来迎他,他现在也是心急火撩的,朝中无人,顶头上司高第又一天几次催促他撤回关内,现在听到和他一样抗命不从的杨魁来访,也起了拉同盟军的意图,况且杨魁奉旨进京面圣,有望上达视听。一见面,两个闻名已久的人,一边寒暄一番,一边悄悄打量着对方。袁崇焕的形象和杨魁在后世画中看到的样子基本吻合,黑黑瘦瘦,但为人风骨甚佳,眉目中有着一股读书人才独有的书卷之气,三缕长须飘飘,两眼甚亮,给人一种精力充沛的感觉。袁崇焕打量了杨魁一番后,突然脸一板到:“杨大人,你可知罪?”杨魁闻声差一点吓得从椅子上跌下来,不知道有什么要命的把柄被袁崇焕抓到了,忙到:“下官对朝廷一片丹心,日月可鉴,实在不知何罪。”“哦,你未经朝廷许可,就擅自让士兵屯田,拿着朝廷的剿奴之饷,却不去打仗,而是作田,有浪饷怠战之嫌,此罪一也;未经朝廷许可,擅自开市换马,有资敌瞒上之嫌,此罪二也;违抗经略高大人的命令,拒不撤回山海关,此罪三也;”听袁崇焕说完,杨魁知道是袁崇焕故意试他,忙分辩到:“大人明鉴,屯田之兵,卑职都是半饷酬之,全饷之兵天天苦训,且与后金作战,屯田之兵一样要上战场,所以并无浪饷怠战之嫌;今蒙察哈尔林丹汗与后金势成水火,且曾有助我萨尔浒,广宁之战之功,纵不算友,至少在后金坐大的今天,还算不上敌人,况彼我各取所需,没有蒙古快马,我大明又怎么建出一只野战堪与后金抗衡的雄师呢?所以也应无资敌瞒上之嫌;今我收复广宁,右屯,建大凌河城,辽西辽南之民蜂拥而至,踊跃从军,收复大明江山的赤子之心,天地可鉴,我又怎忍心,逆拂民意而弃之。此实无与上官矫命之心。”“哈哈,杨大人好一张利嘴,不过,我其实只是和杨大人开个玩笑,对杨大人的所做所为,我还是比较欣赏的,只是高大人那一关可不象我这里好过哦,哈哈”杨魁暗暗骂了一声“袁大胆你真是吓死人不偿命,谁不知道帝师也曾批你有滥杀之嫌,你的玩笑可一点也不好玩”但心中还是满感激袁崇焕的,知是袁崇焕预先给他背书,让他见高第时有个心理上的准备。不过心中仍旧不示弱的反驳到:“卑职难过关,恐怕大人比卑职更难过高大人那一关,大人可是反令敢逃回山海关者杀”闻言袁崇焕脸一沉,到:“杨大人和我都是明白人,高大人此举无疑是让孙大人的一番心血付之东流,刚刚改善的辽西局面一朝之内迅速恶化,可谓误国之深啊。我已连续上书三道奏折,阐述撤城之害,可如今圣上还没有任何旨意下来,但从招杨大人回京和你我均未被罚反而升官来看,圣上也举棋不定,需要详细了解边关详情才能定夺,又因你新胜后金于城外,故招你回京,希望杨大人面圣后,能向圣上详呈利害,保住目前刚刚转好的局面。”杨魁忙连连应诺。杨魁本还准备就以后双方在关外互相交换情报及部队配合等事深谈,但袁崇焕着急目前与高第闹僵,而朝廷又没有明确表态的窘境,端茶送客,催他尽快赶到京师面圣,阐明关外的危机处境。

等杨魁赶到山海关时,只见陡峭的群山中蜿蜒盘旋的长城,在落日余辉中宛于一条金色的巨龙,杨魁不由感慨万千,这金色的巨龙就象明朝的一把双刃剑,既是抗击明朝敌人的重关雄城,保住了帝国的江山,但同时又是一个困龙索,困住了一个帝国向外积极扩张的雄心,一个帝**队向外拓展的步伐,消耗了帝国宝贵的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让帝国的子民就象在无菌环境中成长的婴儿一样丧失了开拓的动力和智慧。这些前辈们不知道最好的长城就是一个国家强大不可战胜的军队和尚武的百姓。心中起伏的杨魁低声的对后面的亲卫吩咐到:“跟上,进关后直接去经略府,晚饭等我从经略府出来后再吃。”狠狠的抽了坐骑一鞭,一马当先冲向山海关。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