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南征 第二十六节 众叛亲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丞相,军粮将尽。”杨仪清点完最后一批库存余粮,眉头皱成一字。孟获拼命狂奔逃到庆甸。诸葛亮率领数万大军穷追不舍,大军在老君山安营扎寨。对恃数日,两军尚未交锋。
“向朗来书,言称军粮从成都源源不断运输到僰道。难道路途出现问题?是否有人私自扣押军粮,此事一定要严查严惩!”诸葛亮的眼里容不得贪污,尤其是军事后勤的补给,一旦出现贪污**直接祸及全军。
杨仪摇摇头:“路途艰险,民夫不足,运输极其困难。是否增调民夫?”僰道下南中,水运至安上,再往南沿途都是崇山峻岭,牛车拉运就不似平原那么方便。再进入益州郡道路就更加险阻,有时候石缝狭窄牛车两边驮着军粮根本过不去;有时候盘山小道,外侧是悬崖绝壁,一不小心民夫就跌下沟涧,一担粮食就白白丢弃了。然而丞相对待孟获擒了又放,放了又擒,如同儿戏。蜀军战线拉长,对于军粮运输简直就是莫大的考验。为此留居丞相府主持后事的向朗、张裔等没少挨骂。
诸葛亮轻轻挥动羽扇,和蔼地望着杨仪。他很快意识到有些事情是急不来的,就像千里运粮。向朗、张裔、杨洪三位最器重的人才因为军粮没少挨骂,而且他们也非常努力地办事,可惜由于自然条件补给问题依然严峻。这就迫使他从另外的途径思考如何解决粮草难题。
没有丝毫的猜疑和生气的神色,诸葛亮和颜悦色地问道:“军中是否有人埋怨我久战误事?”战争没有人会提倡持久战,特别是对于进攻方,旷日持久意味着国家投入过多的运输劳力和粮食供给。诸葛亮有自己的算盘,而这些不便透露给部下。
杨仪万料不到丞相有自知之明,搁下算筹,抬头凝视着诸葛亮。他是个心胸狭窄的人,正是由于胸襟不开阔,所以多疑。他担心这是个绵里藏针的笑容,措辞相当谨慎地回答说:“将士们不敢怨言。”杨仪每个字都是实情,正因如此他的工作压力很大。
诸葛亮低吟道:“不敢怨言并非没有怨言。”他领会杨仪的意思,对待孟获的问题上军队中有人埋怨,而且似乎不在少数。诸葛亮也理解大家的心情:首先是基层士兵,战争的残酷性与长期性,考验着他们的意志和思乡情绪。六个月能够解决的战斗谁也不愿意拖上一年。战争拖得越久,战士的斗志就越低。其次是将领,搜捕孟获如同撒网捕鱼,赚取军功的概率很小。没有军功的诱惑,谁又愿意呆在南中不毛之地瞎转悠。
“为什么丞相不速战速决?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释放孟获?”第一个有怨言的其实就是杨仪。作为中军主管,日常负责粮草的任务繁重。随着战争陷入持久,补给严重匮乏,好妇难为无米之炊,他这位机要大臣焦头烂额。
“增加民夫的事情非常困难,我们不能再给向朗、张裔施压,更不能增加益州民众的负担。六万士兵,五万民夫,今年益州耕种的男丁大大减少,到了秋季恐怕收成有限啊。”诸葛亮长叹一声,“威公能否考虑再节约用粮?”
这期间杨仪考虑粮草紧张,于是提前制定各军营节约用粮。他是个有远见卓识的人,尽管如此还是面临着库存一天天减少,运输队伍迟迟不见踪影的局面。杨仪本想摇头汇报自己目前工作面临的困难,但他忍了忍,回答说:“好的,属下尽力而为!”
看过用粮计划报表后,诸葛亮立即明白杨仪在勉力支撑。他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心想:孟获,你这块冥顽不灵的铁石,也应该到觉悟的时候了。
“丞相,出大事啦!死人啦!”中参军昭武中郎将胡济匆匆忙忙闯进帐,兜头就是一个大家都不希望的话。
“死个人算屁大点事。丞相,让属下先去查个究竟。”杨仪最瞧不起遇事惊慌的人,那种人应变能力不强,做事缺少担待。
“不,我亲自去!”打仗死人正常,但平时死人就不能掉以轻心。作为儒士,仁的思想贯穿始终。对于生命的珍视,是儒士高风亮节的一大闪光之处。罚二十杖以上就要亲揽的诸葛亮对于死一个人绝不会如杨仪般看得很轻。
事故的现场是在大营的天狱处,现场围观许多将士。武侯治军之严谨,史书有载,安营扎寨、排兵布阵无不遵循法度条理,效法天人合一的原则。天狱是部队斩首杖责的地方,任何人一到这里就明白此事与军队执法大有关联。
事发现场中心还有诸葛迷,身下躺着一具死尸,旁边一把短刀,地下一滩血迹,这倒令诸葛亮大吃一惊。“伟度,发生何事?”

听胡济说,适才诸葛迷从营中揪出几名士卒,对其中一位说了不少话,那人便当即自刎谢罪。
“孔惑,贤哲劝人活命,你为什么劝其自杀?”诸葛亮好奇道。
诸葛迷引着诸葛亮在僻静的地方将事情原由一一道来。
原来军营缺粮,便有一队士兵忍不住抢劫当地茅州夷民的荞菽。诸葛迷闻讯,立即赶往当地,找来被抢劫的夷民。又闯入士兵营帐,揪出肇事者。然后对为首的张成说,丞相军令如山,抢劫民众财物者杀无赦。现在你和你的几百名弟兄都要遭受军罚,你应该自首保全其他人性命。于是张成承认一切罪过都是他的主谋,自刎谢罪。
“孔惑,此事你也很为难吧。”诸葛亮微笑表示对他的赞许。
“军法如山,岂容违反。然而这件事情直接牵扯几百士兵,如果全都依法处斩,必然打击士气,而且有失仁者之道。法不责众,但不按照军法办理就更难服众。因此我想了个下策,不敢隐瞒,据实禀报。”
“如今夷汉局势稍稍缓和,我军不能挑起祸端。你这样做无非是安抚夷民,保全大多数人的生命。但对于我军执法有害无益。若千人有罪,纵然全数正法,我也问心无愧;如果没罪,杀一个人,我都觉得愧疚。”诸葛亮低声说着。
果然是用心平劝戒明的诸葛丞相。诸葛迷低垂着头,一言不发。
诸葛亮忽然笑道:“孔惑,这件事情你做得不错哩,深得儒家仁义之道。仁义讲求一个‘活’字,任何道理和法律都是针对人制定的,如何灵活处理,讲求仁道才是执法者最应该思考的,”
“丞相,下官有个不求之请:以阵亡烈士安抚张成家属。”诸葛迷曾经许诺张成抚恤家属,他必须做一个言而有信之人。
“你答应过他?”诸葛亮看得很准,于此事他是不赞成的。抚恤罪人,这对治理军纪有失原则。“我饶恕其他士兵就是对张成一个交代。”
诸葛迷觉得很失望。有些时候、有些想法真正实施起来,的确不容易。譬如他答应张成的诺言就被诸葛亮一票否决。丞相有丞相的难处,治军有治军的原则,就让我做个言而无信的人吧。
“丞相,大喜大喜。茅州夷首领说丞相治军法度严明,答应送给数万担荞菽周济王师。”就在两人有些僵持的时候,蒋琬传来一个好消息。
“杀一张成,活我全军。与民无犯,受民拥护。就依孔惑之言,下不为例!”有了这批荞菽蜀汉将士可以支撑半个月,诸葛亮看到夷汉矛盾不仅化解,而且夷人很感激,这才放宽政策。
诸葛亮看了眼杨仪,又瞧了眼蒋琬,道:“公琰,抚恤一事由你操办。”
杨仪负责料理粮草,忙得转不过身,抚恤的事情再交给他只会增添工作。倒是蒋琬是个不错的人选。杨仪办事干练,思绪敏捷。蒋琬宽济、仁爱、体贴下属,处事周密。在仁道精神上,蒋琬和杨仪观念大为不同。蒋琬更像自己,诸葛亮常常与刘备、刘禅通信赞他: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
诸葛亮于是对全军上下集会,约法三章:“与民秋毫无犯,一定会得到民众的拥护。今后再有侵犯民众者,杀!”于是先前那些犯错的士兵们无不自惭畏服。
茅州夷从赕北运送荞菽接济蜀军,庆甸的蛮夷知道后,秘密商量说:“诸葛武侯仁德远被,屡擒孟获不杀,孟获还要叛乱,逆天不祥。”于是打开石壁门,放蜀军入内。孟获始料不及又成阶下囚。诸葛亮认为这是他众叛亲离,孟获是个倔强的人,一定心不有甘,于是又放他回去。
孟获想入哀牢,见永昌开通,诸葛亮教导民众用牛耕代替人力,又开沟渠灌溉,土人悦服。山穷水尽,忽然想到去禄国搬救兵与蜀军再战。
诸葛亮下令大军往南,征讨孟获。众将士不理解他的用意,于是纷纷质疑。诸葛迷当着众人的面解释说,大军南征是为北伐曹魏打下基础。实战是军队最好的训练手段,丞相这么做无非是借南征锻炼军队,锻炼将士的意志。在南中不毛之地,最能磨练部队的顽强。丞相之所以屡次释放孟获回去找救兵,是要将南中所有反对蜀汉的力量一网打尽,安抚蛮夷一劳永逸。
将士们这才逐渐平息怨气。诸葛亮笑言:“知我者孔惑也!”整顿军马准备大战。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