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白色的永安 第三十二节 未来迷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周家里很忙,所以更新不多,敬请各位读者原谅。下周摆摆会加快更新,让大家看得满意。
********************************************************
冬十二月。
永安宫。
刘备病情沉重。御医全都束手无策,有人说诸葛迷回来后,陛下就有救了。但是刘备明白自己到底因何生病,没有人能够医治好他的疾病,没有人能够医治好他的心病。
朦胧中,仿佛回到一间草庐。
里面站着一位二十七八的青年,飘逸的鹤髦,洒脱的羽扇,面朝墙壁。那里有一幅天下局势的地图,羽扇挥动,指点江山,谈笑间,天下走势了如指掌。“以荆州为根基,西向益州,东和孙权,与曹魏北争天下。待天下有变,可命一上将出宛洛,主公出秦川,天下可成。”
“孔明,是你么?”对面的青年十分眼熟,刘备望着微笑的面容,惊喜地问道…
“陛下,是我。”李严侍立在榻前,必恭必敬地望着刘备。
“哦,是正方啊。刚才做了个梦,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做着相同的一个梦。”这是隆中对的场景,刘备又一次梦见它。
一直以来,刘备认为自己最成功的事情就是收罗了诸葛亮,并采纳了他提出的隆中对。而刘备对诸葛亮用人不疑,对隆中对战略的坚持,使他成为西南的霸主,成为与曹操对峙的地方割据势力。要知道他出身贫寒,白手起家,而且前半生东奔西走,除了人心,没有积累任何争霸的资本。
人心够么?在益州反对他的声音不小,迫使这位以仁慈著称的君王还要选择一手打压,一手抚慰的政治手腕。而以荆人治理益州的策略,不仅大大削弱刘备势力在荆州的统治力量,更直接的损失就是大将关羽兵败被杀,整个荆州落在东吴手里。
刘备很不甘心。不仅仅是复仇,更重要的是他必须坚持隆中对的战略,只有荆州和关中两面夹击,才有夺取天下的机会。所以荆州势必夺回,所以和东吴不得不战。他知道诸葛亮内心里并不希望与江东开战,他也知道诸葛亮内心里舍不得京州。其实刘备也一样。但他要统一天下,他相信隆中对是不变的真理。
值到他遇见诸葛迷。
诸葛迷是第一位提出隆中对是有问题的人,也是唯一一位。
这些天诸葛迷不在,刘备就更能在闲暇之余思考他一直迷信的隆中对战略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望着紧琐眉头,似乎心事重重的刘备,李严静静地站在原地,没有打扰他的思虑。
只听得刘备忽然开口道:“东和孙权。”刘备只是在喃喃自语,李严仿佛受到提醒,终于说话道:“陛下,臣有两件事情秉奏。马忠发来捷报,高定部将鄂焕大败,新道县解围。”
刘备闭上双眼,微笑着点点头。似乎一切都在意料之中。策问的时候,马忠于军事问难对答如流,大将之才,此次出征不过小试牛刀。
“陛下,东吴使臣太中大夫郑泉来访。”
十月,孙权听闻刘备兴建永安宫,留居永安。都是当世雄杰,政治上出类拔萃的人物,立即会意。于是遣使求和。当时吴军新近击退入侵的魏国三路大军,孙权和曹丕已然撕破脸皮,他只好重新考虑与蜀汉的关系。刘备许和派太中大夫宗玮报命。十二月,孙权就让郑泉下聘礼。
刘备翻身而起,大喜道:“好,很好!”
“孙权有书奉上。”李严神色焦虑,显然此书信不合刘备胃口。
刘备接过书简,一面详细翻阅,一面阴着脸。

“紫髯小儿,其志不小!哼,分明不把朕这个皇帝放在眼里!”刘备恨恨地啐道。
原来孙权回信说:近得玄德书,已深引咎,求复旧好。前所以名西为蜀者,以汉帝尚存故耳,今汉已废,自可名为汉中王也。
“孙权是不承认陛下…”李严见刘备脸色更加惨白,改口道,“毕竟两国和好,也未必是件坏事。”
刘备沉思片刻,喝退左右宦者侍从,徐徐说道:“正方,朕有几句心里话要告诉你。”
李严大喜过望,低着头洗耳恭听。
“你说朕这些年治理蜀地如何?”
“陛下圣明,群臣无不效死力,士民安乐,都称颂陛下…”刘备喝断李严的奉承话,佯装大怒道:“这么说恐怕是欺君吧!朕既然要对你说心里话,那你还敢如此欺瞒朕。其实谁都明白益州分为三派,派系之间的矛盾很深哩。”想起目前矛盾重重的派系之争,刘备感到揪心,不住地咳嗽。李严要请御医被他拦住。
“国家要想发奋图强,就必须制止派系之间的争斗。后汉的党锢之争就是先例。”李严答道。
只听刘备点点头又说道:“是啊,所以朕擢升你为尚书令。尚书令权力之大相信你也清楚。朕擢升你就是为了化解派系之争。”
东汉时开始设置尚书台,政务均归尚书台。主官为尚书令,俸禄千石,直接对皇帝负责,总揽事权。副职为尚书仆射,下分六曹,各设尚书一人,其余尚有左右丞、侍郎、令史等。李严做了尚书令,权力之大较之健为郡守不可同日而语。
“臣一己之力,要化解派系矛盾,恐怕难有作为。”李严原以为刘备抬高外系势力的地位,借以制衡逐渐独大的荆楚派,不料预想落空。以他的身份,家世背景和威望资历都无法完成刘备的期望,甚至他的能力都难以化解派系的矛盾。李严从来是一位自信的人,但面对派系之争,他却毫无信心。
“朕也明白你的难处。派系矛盾重重,不是朝夕就能化解的。朕想以荆楚人氏协助治理蜀汉,可是你也知道现在的选举制度偏向蜀地人。”这也是刘备决心夺回荆州的另一原因,否则以目前的制度荆楚派在未来几十年里必然因后继无人走向衰落。
狡猾的刘备假称用荆楚人士协助治理,却哪里能瞒过眼光犀利的李严。但现行沿袭后汉的乡举里选制度偏向蜀人也是事实。这对外系势力也构成极大的威胁,可是现在也没有更好的人才制度。乡举里选成为唯一的选择。
难怪在东宫堂下荆楚派与益州派会发生那么大的争持。一切源于利益的攫取。荆楚派强烈支持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同时也会对其他改变乡举里选的制度产生极大兴趣。对诸葛迷提议的科举制度,不仅诸葛亮等人有些兴趣,包括刘备。这位蜀汉未来战略设计的总工程师,他这些天也在不断思索着科举制是否可行。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他要对蜀汉的未来有个长远规划,他要对蜀汉大业负责。
“陛下,乡举里选集学习-教育-行政实习于一体,体制完备。暂时还没有什么新制度能够代替它。”李严很无奈,虽然他也不喜欢大大有利于益州派的乡举里选,但平心而论也没有再好的制度能解决这个问题。
“我在想,我一直都在想,孔惑提出的科举制。”刘备用了两个“想”字,强调自己对诸葛迷的科举制兴趣浓厚。
李严心头一震,暗道:又是这个诸葛迷。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