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宋帝赵襕禅位史弥远的消息,传到京西南路治所之地襄阳后,更是一片沸腾,纵使宋室有千般不好,毕竟赵宋已经传承二百七十五年之久,统治深入人心,老百姓骤然听说变天,惶惶不可终日。
而宋国镇守襄阳的大将,宋荆襄制置使孟珙心中更是思虑万千。他并不相信所谓的宋帝主动禅位之说,到底,赵襕只有五岁,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幼儿,唯一能阻止史弥远野心的杨太后又在两年前去世,整个宋国朝堂之上,已经没有一人可以阻止史弥远的行为。“就是他废掉宋帝篡位,都不会有人吭声吧。”孟珙自语着,“干吗如此算计,搞出一场禅位的戏出来?”
“大人难道真的不知么?”一个声音在孟珙的书房内响起。
书房乃是孟珙极为私密所在,一般人没有得到允许,根本不能闯入,宋国荆襄制置使大人急忙抬眼望去,却是手下幕僚邓若水一脸严肃的看着他。“平仲何时过来的?快坐下,说说,珙难道忽略什么了?”
“大人只是一时之间没有想到罢了。”邓若水满面肃容的坐在孟珙对面,“自古篡位者,无不为自己加上诸多光彩,以混淆视听、愚弄百姓。其中奸之又奸者,莫过于篡汉自立的汉贼王莽。比照当年王莽篡汉时的情形,大人难道就没有发现,这次史贼篡宋的手法,与奸贼王莽是如此的相似,什么诏书、什么祥瑞,通通都是扯蛋,根本就是为了愚弄百姓,为自己篡宋找到借口而已。”邓若水越说越激动,情急之下,竟然连粗口都说了出来,可见其内心是如何震动。
“可是……”孟珙犹疑着,“可是,那封诏书,并不是出自史弥远一党的之手,恰恰相反,倒是出自于崔老大人之手,崔老大人可是我大宋有名的忠贞之士,世受国恩,地位更是荣耀无比,相信史弥远根本无法收买他啊……”
“没有可是,”邓若水突然起身,逼近孟珙道,“大人可知?崔老大人自从那日金殿劝进之后,第二日便病倒在床,不能上朝,上月初三,当崔老大人听说史弥远篡宋自立,已经活活气死在病榻之上了。”
“什么?崔老大人病死了?”孟珙猛然起身,不敢置信的道,“这应该是京中密闻,平仲如何知晓?”
“我有一侄,身怀忠义,是他托人偷偷带信与我。”邓若水道,“大人可知,崔老大人临死之前,说了些什么?”没有等孟珙发问,邓若水直接说道,“老大人临死之前,大呼三声‘天道不公,奸逆当道’。”
孟珙脸色一变,口中喃喃的重复着“天道不公,奸逆当道”,声音微微低沉下去,突然,他又大声呼喊起来,“过河,过河,过河!”身子站起的孟珙有些失态,浑然没有想起邓若水就在身边,口中只是喃喃道,“何其相似啊。”
邓若水吃惊的看着孟珙,不知如何是好,低声呼叫着,“大人,孟大人,璞玉,璞玉,你怎么了?”邓若水与孟珙,两人志向相投,彼此器重,邓若水虽是就职孟珙的幕府,二人却是私交极好,是以他大胆称呼孟珙的别字,孟珙也从不在意。
孟珙被邓若水唤回神思,愤慨道,“平仲,崔老大人死不瞑目啊,这与当年宗泽宗老大人,又是何曾相似啊。”看着邓若水渐渐被挑起的怒容,孟珙慨然道,“我决不令崔老大人死不瞑目,平仲,你去帮我起草一封檄文,我要起兵讨伐史弥远,恢复大宋!”
“这个……”邓若水微微思索一下,道,“大人,如若各镇相互观望,只怕大人无法抗衡京师禁军的攻击,不如大人在联络一人,与其共同起兵才好。”
孟珙闻言大喜,“平仲可有合适人选?”
“四川安抚使郑损!”邓若水胸有成竹的道。
“郑损?”孟珙以前和这位四川安抚使大人没有交往,只是听说此人有些胆小,现在犹豫道,“此人倒是手下精兵数万,可是,珙与其以往并无交往,他如何能冒这样大的风险与我一起谋此大事?”
邓若水笑道,“我也与郑大人没有交往,可是若水与郑损属下的部将余玠相识,素知此人忠心为国,可与大人共谋大事,我可修书一封送到余玠大人处,请他劝说郑损起兵。相信,就是郑损无意起兵,身为潼川府路镇抚使的余玠,也会与大人相互呼应,共同起兵。”
“好,还请平仲立刻修书。”孟珙听到邓若水此言,心中大喜过望。
“大人,这可是名扬千古的好时机啊,”宋国潼川府路镇抚使余玠,正站在四川安抚使郑损的面前,极力劝说,“此次史贼冒天下大不韪,竟然篡宋自立,大人若能起兵讨伐此獠,就立下不世的殊功,也是再造大宋的传世功臣啊。”

“这个……”郑损身材中等,年过五十,已经发福的他实在是犹豫不定,心中打鼓,“可是,京师数十万禁军怎么办?我们手下虽然有精兵十万,到底在数量上略显不足啊……”
“大人不要忘记了,还有孟珙大人所部荆襄防军十余万人,而我大宋,所有精兵尽在大人与孟大人手中,京师禁军又能如何?”余玠继续劝说道,“再说了,京师禁军之中,到底有多少人能真心为史贼卖命,还不得而知。相比之下,还是我们略占上风呢。”
“大人,余大人所言极是,还请大人立下决断。”一边的部将杨大渊力谏道。
“好吧。”郑损被两名部将所逼,无奈之下,命令道,“你们二人立刻拿我的将令,整备全川四路兵马,除去一万人留守外,全部在重庆府集结,准备起兵。”
看着余玠兴奋的离去,杨大渊借故滞留下来,低声对郑损悄悄道,“大人此去,如若成功,则是不世之功,到时执掌天下大权者,当由大人代之。故而,此去风险大,获利更丰。”
郑损听到这话,眼睛发亮,转头看向杨大渊,二人心中心有灵犀的点点头。杨大渊才转身离开安抚使府邸而去。
就在孟珙积极准备起兵事宜的时候,一个不好的消息传来,金绍德十五年,伪吴景安二年,二月十七日,前宋帝、吴宁波王赵襕暴毙于王府之内,经查,乃是急病而亡。
这个消息一传出,再次引起了宋国,是吴国,上下剧烈震动。许多人都不能理解,现在正是一个微妙时刻,许多宋国的地方官,还不承认史吴朝廷,也不降下宋国的旗帜使用吴国大旗。虽然多数人是在相互观望,以确定史弥远是否真的完全得势。但是,史弥远如此着急的杀死赵襕,是否太过于性急?当初朝堂之上那个稳重的权相哪里去了?
最最奇怪的事情,乃是金国的态度。
史弥远一向与金国关系密切。这次他篡宋自立,再联想五年前理宗赵昀的离奇病亡,许多宋国士子、官员在心中暗自揣测着,是否这两件事,都有金人在史弥远背后主使?
若是金人主使,那么史弥远篡宋以后,金国应该派出使者恭贺,以标明支持的态度才是。可是,金国从史弥远登基后,再无一名使者到来,就是从前习惯上派出的新年贺使都没有派来。显然的,金国在借着如此行动,传递一个信息——金国不承认史弥远的吴国!
虽然赵襕暴毙,但是孟珙也看到了金国的态度,使他更加坚定了起兵的信心。
但是,信心归信心,孟珙却对金国没有完全的放心。他在选派兵马的之时,犹豫再三,终于还是将荆襄之地的精锐部队留下多半,只是带上两万精锐步军,以及五千骑兵。至于其他的军队空额,孟珙利用手中一道理宗时得到的“全权负责防守荆襄、两淮地区”的圣旨,将两淮东西两路的兵马几乎全部调来襄阳。
在考虑征调何处兵马的时候,孟珙实在是取舍不定,荆襄乃是宋国门户,一旦有失,则宋国不保;而两淮则是宋国钱粮、海盐重要来源,如果失去,则令宋国的财税损失巨大。仿佛就是左手和右手,孟珙实在不知如何取舍。
最终,孟珙下定决心,还是征调两淮的兵马。毕竟他之所以起兵,是为了恢复大宋国,如果因为他的不慎,将宋国门户丢失,那与一手灭亡宋国又有什么区别?“我不能成为宋国的罪人。”孟珙好像是在安慰自己似的,自言自语道。
金绍德十五年,宋开庆六年,伪吴景安二年,西历1236年,
五月初五日,宋国荆襄制置使孟珙,于襄阳誓师起兵,打出“讨伐篡宋逆贼史弥远”的旗号。同时,孟珙以大宋荆襄制置使、权领大宋枢密使的身份向各地发出檄文,要求各地官员尽快起兵“响应义举”。
同月初十日,宋国四川安抚使郑损,于重庆府督师起兵,响应孟珙大军,并派出潼川府路镇抚使余玠为先锋,统帅骑兵两万,出川与孟珙汇合。
附:
四川安抚使辖——利州西路,利州东路,成都府路,潼川府路。
荆襄制置使辖——京西南路,荆湖北路。
本文首发铁血军事文学,合集地址:
http://www.xiaoshuodaquan.com/novel.aspx?novelid=8879

点击察看图片链接: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