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金绍德十四年,宋开庆五年,西历1235年
六月,宋国广南东路上奏说,有凤鸣于境内,九日不息。七月,福建路进献白老虎一对。八月,两浙东路报称,境内突现霞光万丈,经日不散。
九月,光禄卿与宗正卿上奏,称前日于太庙之内得到一物,不敢独自观看,特地携带至早朝之上,请皇上及吴王史相并诸位大臣一同拆开。
朝堂之上所有宋臣大是惊奇,当光禄卿自一个玉匣内,取出一卷黄缎包裹的物事时,他们的胃口便被高高吊起。
那物事不大,只有三尺来长,为黄缎包裹后,呈细长的圆柱形。只是这外面的黄缎看着已经有了不少岁月,几乎完全褪色,隐隐约约之间,仿佛能分辨出腾龙图样。
其实,这个物事,放到朝堂之上,大家都是万分熟悉,无他,一道圣旨而已。不过,自太庙起出的圣旨,令人感到无比的怪异与稀奇。
陈旧的圣旨被恭敬的拜访在大殿中央,总揽国事、平章军国事、右丞相兼枢密使、吴王史弥远,并没有马上命人将圣旨打开,而是对着那宗正卿、南海郡公崔与之道,“崔正子,这道圣旨是从哪里得到的?”
宗正卿崔与之年纪大了,微微举手算是回礼,才慢声道,“史大人,这道圣旨,乃是自太祖皇帝的神位之后发现,藏在一个隐蔽的书阁之内。”
史弥远点点头,语气稍稍缓和道,“崔大人,不知圣旨自从被发现后,有人观看过么?发现时,有被人动过的痕迹么?”
崔与之摇摇头,边回忆着边说道,“没有,发现圣旨之时,黄缎周围的灰尘,几乎将圣旨掩埋,没有什么可以的痕迹。而这旨意的出现太过离奇,我等一众官员不敢独自观看,故而密封起来,等到今日早朝才上奏给朝廷晓得。”
史弥远满意的看看满朝大臣,也不管身后龙榻上熟睡着的小皇帝赵襕,大声命令内官道,“去,打开圣旨,当着所有大人们的面,朗读出来。”
内官不敢怠慢,急急的走到呈放圣旨的桌案前,小心的解开黄缎,慢慢摊开圣旨。突然,这个内官全身一哆嗦,几乎跪倒在地上,引得大殿上的众人心中更是好奇。
史弥远好像很是生气的样子,大声斥责道,“作什么,一点规矩都没有,快,读出圣旨上的内容来。”
那个内官全身哆嗦着,用颤巍巍的手拿起已经有些发脆的圣旨,声音之中带上了哭腔,道,“二百七十五年后……赵氏禅位于史……大宋国皇帝……赵……匡……胤……建隆元年……九月初三……”
内官好容易将圣旨的内容朗读完毕,他的话音落下后,整个大殿之上,再无一丝声响,好似根本无人在场一般,所有人都愣在那里,不知道是他们听错了,还是眼前出现了幻觉,都在脑中反复重复着刚刚听到的东西,反复的确认着旨意的内容。
过了好像百年之久,又好像仅仅只有一刻钟的时间,突然自武官队列中站出一人,跪倒在大殿之上,高声欢呼道,“恭喜史相,贺喜史相,今日天将祥瑞不断,下臣正在思量,这些祥瑞映证何事。今日既有太祖诏书为证,下臣才明了,所有祥瑞皆是昭告天下,史氏代赵而立,史相当为天降帝皇是也。”这段话说来,文白不通,听着着实有些好笑。但是,却也表达出中心含义出来,那就是鼓动史弥远受宋帝禅位,自立为帝。
众人看去,都想看看这第一个跳出来阿谀奉承的人,到底是谁。所有大臣看去,此人正是检校少保,彰、化保康军节度使,金吾卫上将军李全是也。李全乃是不折不扣的史派干将,这时跳出来如此说辞,在所有大臣心中,好像升起一个信号。
果然,李全说完后,一众史派人物纷纷站出来跪倒在地,大声嚷嚷着,要史弥远进位为皇帝,要赵宋立刻禅位。
史弥远脸上不露声色,长袖一摆,斥责一句“此事大为不妥”后,便走下金阶,下殿而去。当朝的权相离开大殿,显然早朝已经不能再进行下去,一众宋国大臣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是好。一些个不是史派的大臣们,只好长叹一声,向殿外走去。

就在这时,李全出现在大殿门口,右手一拦那些想要离开的大臣们,“站住,干什么去?”
大臣们不齿于此人带头劝进的举动,脸向下沉,直接导致了今日局面的宗正卿崔与之冷冷的说道,“李大人,既然史相已经否决了你劝进的提议,又第一个离开宫闱,那我们回家难道还不行么?”
李全自怀中取出一份奏折,皮笑肉不笑的说道,“李全哪有胆子阻拦诸位大人回府。只是,诸位大人回府以前,还请诸位大人签了这份联名的奏章,以免李全一家一家去诸位大人府上麻烦。”
崔与之接过奏折,打开看了没有几行,便气的脸色煞白,几乎就要将奏折掼在地上,“李全,你难道不是宋室的大臣吗?为什么一再的要劝进?还要我们这些人与你同流?做梦!”说着,这位七十几岁的老爷子就要向外闯。
“哼,敬酒不吃,”李全冷冷一笑,左手举起,只见他的身后立刻出现数百名身披明亮铠甲、手执锐利兵器的禁军兵士,“诸位大人若是不签,就不要怪李全下手无情了。”
崔与之看到今日的架势,只怕不能善了,出于对引发今日之事的自责心理,他已经豁出去了,强提一口元气,大声道,“李全,你今天就是杀了我,崔与之也不会在这劝进的奏折上签字。”
“好,我就杀了你,而且还要杀你崔家上上下下二百一十七个人,”李全阴阴的笑道,“记得,崔大人的令孙,今年已经二十了吧,孙媳是不是已经怀有身孕?啧啧,那可是崔大人你的曾孙啊,崔大人难道就希望这个曾孙没有出世,便陪着你下地府?”
崔与之浑身乱颤,脸色煞白,手指李全,不知该说些什么才好。李全得意笑着,将奏折拿到崔与之的面前摊开,把着七十余岁的老人的右手,在奏折上歪歪扭扭的写下了“崔与之”几个字,又取过朱印,扳着老人的右手大拇指在奏折上按下手印。整个过程之中,老人崔与之傻傻的站着,好像一具失去了灵魂的躯壳般任人摆布。
金绍德十四年,宋开庆五年,西历1235年
九月初三日,宋国发现太祖赵匡胤诏书,指名禅位史弥远。史弥远不受。
九月初五日,宋国群臣联名上书,请求宋帝禅位史弥远。同日,宋帝下旨禅位,史弥远不受。宋帝于都城临安府外,筑受禅台。
九月初七日,宋国群臣再次上书宋帝,宋帝再次下旨禅位,史弥远力辞不受。
九月初九日,宋帝再次下旨禅位,史弥远坚辞不受。
九月十一日,宋帝又下旨禅位,史弥远固辞不受。
九月十三日,宋国群臣云集史弥远府外,请求其接受宋帝禅位。宋帝再次下旨,史弥远婉拒不受。受禅台竣工。
九月十五日,宋帝赵襕率百官亲自过史弥远府邸,请求禅位,史弥远无奈之下,遂同意接受禅位。
十月初三日,宋帝赵襕于临安府外受禅台上,亲手将皇位禅让于史弥远。史弥远接受宋帝禅让后,登皇位,接受包括赵襕在内百官朝贺。,宣布,改国号为“吴”,改元景安,封前宋帝赵襕为宁波王,即日赴任,无事不得离开封地。
同日,吴帝史弥远,以拥立之功,加封李全为枢密使、殿前司都指挥使、北海军节度使。
史弥远夺位,宋国举国震动,忠义之士纷纷然,大骂史弥远不义。各地官员思虑不定,宋国上下酝酿着一股风暴。
本文首发铁血军事文学,合集地址:
http://www.xiaoshuodaquan.com/novel.aspx?novelid=8879

点击察看图片链接: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