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动荡(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点黄豆般大小的灯焰摇曳着橘黄色的昏光,将几道映在窗纸上的人影拉得老长。几个身穿白袍蓝衫的朝鲜男子席地而坐,凝重的面色在暗弱的灯光耀衬下显得愈发阴沉不安。
在座都是闵氏集团幸存的官员,他们或者曾经执掌一军或者目前任职军中,总之他们在朝鲜军队里都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
李氏王朝已经有二百多年不修武备了,武人的地位自然也就高不到哪儿去,不要说同品文官就是远低于武官的文官也可以对他们指手画脚呼来喝去。自从西洋人的势力伸进东亚后整个远东局势复杂起来,而朝鲜引以为靠的大清朝却国势日衰,无法给予充足的保护。这种情况下,朝鲜也就在宗主国的帮助下编制训练了几支“新型军队”,如此以来,武人的身份地位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了。然而数百年重文轻武的局面绝不是短短几年就能轻易改变的,这些武官跟文官之间的隔阂依旧存在并没有彻底消除。
虽然不满文官们平时的“飞扬跋扈”,但是毕竟是同朝为官,份属同族,看到他们在短短的十几天内纷纷落马,这些武官自然也是心有戚戚,甚是不安。特别是赵天宝开始往朝鲜新军中安插大量“上国顾问”后,这些朝鲜武官更是深深地感到了威胁——毕竟这支在清国的支持下,由袁世凯这个清国人一手包办,清军教官亲自训练出来的新军身上带有浓重的亲华意味,那些当初的“新军教官”如今的“新军顾问”在新军里可是很有影响力的。
感受到威胁的这些朝鲜新军武官很自然地就凑到了一块儿,不是为了密谋驱逐清兵,纯粹就是为了找些安慰罢了——他们也是军人,脱胎于淮军的朝鲜军人!让他们去跟屡败日军的清军作战,他们还真没有那个胆子。
对于赵天宝以各种借口清洗各派文官势力,他们这些压抑多年的武官系统未尝没有感到丝毫地庆幸——文官系统受损后,清军撤出后,我们不就翻身了吗?!
还没有暗喜多久,“厄运”就开始波及他们这些武官了。大院君一系在军中的人马早在汉城陷落的时候就被大主君以“勾结倭人”的罪名清理了干净,可是那些空出来的军队并没有并入他们这些“光复汉城”的闵党系统反而被清兵给整顿收编了。如果仅仅是这些他们这些剩余的“闵党武官”也就忍了,可是最近他们已经明显地感觉出赵天宝开始向他们下手了——一天内,四位朝鲜新军官员被韩王以各种借口下令免职,其中一个军官仅仅因为自家表弟结识了一个日本商人就被扣上了“阴谋通倭”的罪名。虽然他们这些武官不如文官那般精于算计,但对韩王背后的操纵者,他们还是知道的。
既然没有奋起抗争的勇气,那么就委曲求全吧,这些日子他们这些原本应当意气风发的赳赳武官反而处处小心,事事注意。对于这次由政坛元老申正熙发起的秘密集会,他们这些武官也是忧虑再三后才小心翼翼地乔装而来。
本来他们以为这个老大人顶多就是跟大家商议一下如何互保罢了,哪想到酒过三巡后,这个平日里甚是圆滑的老大人竟然直接拿出了韩王的“密诏”——出兵勤王,驱逐赵天宝。
没有料到对方来此一手的众人自然被这一变故惊在当场,不知所措,一时间场面竟然冷了下来。
看到众人都是沉默不语,朴临熙忍不住站了起来:“各位都是朝鲜的忠勇之辈,难道就任由那个清国人囚禁大主君肆意乱为吗?!难道就眼睁睁地看着赵天宝践踏朝鲜尊严而无动于衷么?!要知道他即将篡夺的不仅是李氏的王朝更是朝鲜人的朝鲜!诸位,难道我们就任由清人骑在我们头上呼来喝去么?!各位,只要我们全力一击救出大主君,就可以号召全朝义士共同讨伐清兵,最终将他们驱逐出去。”
他憋着气说了半天竟然没有丝毫停顿,就算话语停了下来,浑身上下也是抑制不住地微微颤抖。
面对朴临熙的慷慨激昂,旁边众人依旧面色不改,默然未语。
“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列位大人对得起大主君么?”坐在一旁的申正熙幽然开口。
面对这个以刚直不屈闻名的政坛元老的愤恨诘问,几个武官只能将头深深埋了下去。
半晌寂静后,一个武官低声道:“如果和清军撕破脸了,那些从釜山登陆的日军怎么办?仅凭我们的力量远不足以抵挡倭军呀。”
见到有人开了头,其他武官也慢慢地说出了心中所想。
“是啊,我们已经和日人撕破了脸皮,如果再和大清决裂,那么朝鲜就真的危险了。”
“朝鲜跟大清毕竟是宗藩关系嘛~~~贸然驱逐上国官员会引起大清震怒的,要是清军含恨出兵可就不值了。”
“大主君还在对方的掌控下,贸然起事会危及大主君安全的”
“我们在汉城附近的军队都被赵天宝调到了牙山,现在京畿附近根本就没有一支军队是由我们完全掌控的。”
“那些清军很凶狠的,我们在汉城附近的军队都是一些老旧军队根本不堪大用的。”
“如果真要起事,我们也应该把那些南下的军队调回来。”
“不行,那样日军就能趁机北上了”
“难道他们能挡住日军北上吗?!在朝南三道真正抵挡日军的是东学党的军队,根本就不是那些没有的废物。整个朝鲜唯一有战力的,仅剩新军而已。可是新军目前已经不在我们的掌控内了”
••••••
看到这些平时目空一切的“粗鄙武夫”如此懦弱不堪,申正熙忍不住长叹一声,各种思绪泛上心头。他手里的那份“韩王衣带诏”根本就是假的,只不过是他用来号召“群雄”的工具罢了。谁知道自己冒着诛族的风险伪造的衣带诏依然没有打动这些“懦夫”,难道绵延五百余年的李氏王朝就要绝于今朝?!难道自己也要做个亡国之臣么?!
这个浸淫儒学多年的老人,手中摆弄着那份“珍贵”的“衣带诏”,突然感到鼻子一酸,眼前就模糊了起来••••••
“诸公都是我朝栋梁,当此国家为难、贼人作祟之际,难道就真的袖手旁观无所作为吗?!”朴临熙环视众人一圈后,慨然道,:“各位,赵天宝并不强大,清军也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别忘了,当年我们可是没少攻进中原大地!远的不说,就是五百余年前,今日满清的发源地——辽东,还掌握在我们手中。这些年我们是衰落了,可满清衰败得更厉害,几十年来不停地被洋人欺辱压榨,哪还有当初的兵锋四指?!如今赵天宝部窃据汉城,人神共愤,只要诸公团结一致,还是大有可为的。我们只要把赵部撵出汉城就行了,退一步,即使不能让清军撤出汉城,也要让赵天宝滚出汉城——让清廷重现任命驻朝官员。假使清朝因此而动怒怪罪,我们还可以背靠俄国嘛。只要有了俄国的支持,我们还会怕老弱的清国么?!再者,如今倭人北犯,清国也不会轻易得罪朝鲜的,难道他们想将我们推向日本吗?!对于诸公担心的兵力问题就更不是问题了,清军的倒行逆施早就引起了军中不满,很多义士已经组织起来了。现在只要诸公联手出面,则整个汉城还是唾手可得的••••••”

碰到朴临熙逡巡扫视的目光,其他诸人却是连连躲避,不愿与之相对。他们这些人早就过了意气飞扬指点江山的年岁了,早年的锐气也在朝鲜一片温和祥平之下消磨得差不多了。如今对他们来说,只要还能保住乌纱帽,只要对方还没把自己逼上绝路,他们是不愿冒险出击的。毕竟这朝鲜是李氏的,不是自家的!
在他们看来,朴临熙之说以如此仇恨清军无非是为了借助起事之机了结自家私仇罢了——朴临熙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毕业生。“甲申政变”中,当其他朝鲜军队中的“陆士”军官纷纷反叛时,他却坚定地站在了韩王的立场,和袁世凯一同平定了叛乱。至此以后,这个年轻人靠着韩王有意提拔眷携一路青云直上,没几年就踏足高位,算的上新锐人物了。可是如今却因为赵天宝死死抠着他的“陆士”身份不放,在民间反倭日盛的气氛下,丢掉了上中的军权,成了一名“闲人”。当然这个年少得志的“闲人”肯定是闲不住的,往返于新旧官员之间,奔波于诸国使节之间,筹备军械,联络旧部。这些,众人都是知道的,只不过没有说出来罢了。
看到众人如此不堪,朴临熙忍不住就要发作,却被申正熙的眼神给制止了。
接到对方的示意,林临熙跟着对方走进了申府密室。
“俄国会支持我们吗?”申正熙开门见山,没有丝毫的遮掩。
“会!只要我国跟俄国签订互保条约,对方就有了出兵的借口。到时候不管是清国还是日本都不能成为威胁了,朝鲜也能实现真正的独立了。”朴林熙回答地理直气壮,满脸期盼地望着对方。
瞥了眼对方的满脸期待,申正熙却皱起了眉头:俄国会这么好心地帮助朝鲜吗?!他们可是出了名的贪婪之徒啊~~~
像是看到了对方的疑问,朴临熙缓声道:“我已经跟俄国公使韦贝谈好了,只要朝、俄双方签订《互保友好条约》后,俄国将全力保证我国安全,甚至还会给于一定的财政支援。而我国要做的就是让对方租借仁川、釜山两港口五十年罢了。”
看到对方已经动容,朴临熙继续蛊惑道:“只要救出大主君,我们朝鲜不仅能够获得真正的独立还能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一个堪比维新后日本的强大朝鲜!而大人也将成为我国的‘中兴名臣’啊~~~”
“大人,大人?”看到申正熙一幅神游域外的样子,朴临熙忍不住出声喊道。
被叫声惊醒的申正熙只是幽幽地叹了一句:“上千年的宗藩关系呀••••••”
“大人,在下只是一介粗鄙武夫尚且知道:穷则变,变则通,何况大人呢?!如今这个世界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时候了。宗藩朝贡,束缚我族数千年的镣铐也该解脱了。更何况,朝鲜跟满清之间的宗藩关系,是对方强加给我们的!是我朝的千古奇耻!!!”朴临熙愤然出声,丝毫不顾对方变幻莫测的脸色。对他这个纯粹的民族主义者来说:二百余年前,满清铁骑马踏朝鲜,绳缚韩王,就是朝鲜民族百世难脱的奇耻大辱。要想雪耻,就只有依附强者,比如俄国。
“穷则变••••••变则通••••••变则通,好,好,好~~~”嘴里始终嘟嘟囔囔的申正熙终于下定了决心:“是到了变的时候了,不过我们这次行事一定要慎之又慎呢~~~”
“谨遵大人吩咐。”朴临熙话语中透着愉悦。
“军中你能联系多少旧部?”申正熙盯着对方问道。
“大人,军心思变久矣~~~这些就是我联系的忠勇义士,只要到时候我们一声令下,他们就会在军中起事。”朴临熙说着就扯开了衣襟,从贴身衣物里掏出一份名单递给了申正熙。
“老大人,外边那些懦夫败类怎么办?”
“什么怎么办?放了呗~~~”正在审视名单的老人,随口问道。
“放了?!大人,他们已经知道了我们的机密,既然不想参与义举,就不能让他们走漏消息。”
“你说怎么办?”申正熙把目光从名单上移了过来,盯着对方问道。
朴临熙做了个下切的动作,冷声道:“斩草除根,以防消息外泄!”
“休要胡说,大家同朝为官怎能行此歹毒之事?!我相信他们就算不愿参与义举,也不会无耻到四处告密的地步。再者,一夜之间数位武官突然消失,不是摆明了告诉清军变故将至,让他们提高警惕嘛!”申正熙愤声斥责,希望打消眼前这个年轻人的“歹毒”想法。
“大人,做大事不拘小节。人多嘴杂,消息极易泄露,不如我们将他们暂时软禁起来,近日内起事后,马上就放了他们。”朴临熙还想争辩两句。
“放了!”老人语气中充满了命令的口吻,“我们尽量提前起事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何必囚禁同僚?!”
知道这个老人执拗脾气的朴临熙无奈地长叹一声,应诺而去。
这次“义举”恐怕充满变数呀~~~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