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一战成名天下知(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赵天宝的猜测没有错,俄驻朝公使韦贝真的来了。
“将军阁下,很荣幸再次见到您。”韦贝对着赵天宝欠了欠身,矜持地说道。
“哈哈~~~赵某也很高兴见到公使阁下。”
赵天宝对着独自赶来的韦贝微微一笑,再次道:“不过,赵某不是将军只是大清朝的一个小军官而已。”
“哈哈~~~将军说笑了,以将军的这次战功,我想贵国朝廷肯定能够让晋升您为将军的。”韦贝满脸堆笑,手中的文明棍不时地点着地板。
“借将军吉言,赵某如果真的升级了肯定宴请公使阁下。”赵天宝显得很是郑重。
“好,到时候阁下可别忘了多准备些好酒啊,要烈些的~~~”韦贝笑道。
“是啊,喝惯了伏尔加的勇士怎能喝那些只有娘们才喝的酒呢?放心,大清朝有很多好酒的,绝对够烈!到时候,公使阁下就可以尽情地品尝了。”
······
赵天宝曲意逢迎,韦贝积极配合,一时间场面倒是颇为热烈,连一边的几个翻译都是满脸笑意,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真是两个老友的久别重逢呢。
拖吧,你就拖吧,看你能拖到什么时候!
想到这里,赵天宝笑得愈发灿烂了,极力邀请韦贝共进午餐。他可不怕拖延,反正现在主动权在自家手中,怕什么?!
就在赵天宝和韦贝扯皮推诿、勾心斗角的时候,北京紫禁城内年轻的光绪皇帝却是满脸兴奋、激动不已。
作为九五之尊,平时一举一动都是慎之又慎的光绪皇帝如今却在养心殿内走来走去,那几乎轻快敏捷的步子、几乎跳起的身子,让几个待伺的太监心中疑团不断——万岁爷今儿个是怎么了?!一点也不见平时的倦态呀~~~就是刚开始亲政那阵儿也没这般激动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能让万岁高兴成这样······
光绪当然不知道身旁太监的疑惑,他现在可是激动的不得了,本来这次他力主对日宣战心中也是惴惴不安,毫无把握。毕竟国朝已经承平多年,众军懈怠、战力肯定不如以前,再者自从咸丰皇帝被洋人逼迫狩猎承德以来,大清国运不昌,跟洋人作战几乎就是屡战屡败,根本就没有堂堂正正地胜过几场。虽说倭人不是西洋人可也“开化维新”了几十年,不能等闲视之呢,前明万历一朝可就是被这群倭人折腾得国衰民疲呀!如今汉城大捷,看那些“后党”之人还有什么话说。
哼、哼~~~大清平定倭乱于朝鲜,鼎定宗藩体系,扬威域外,借此良机朕挽大清朝数十年倾颓于一朝,再现圣宗武威~~~到时候,这大清就真的掌握在自己手里啦~~~
脑中诸念纷沓,这位年轻的皇帝再次走到锦炕边儿,颤抖地双手又拿起了那份从北洋转来的关于平壤局势的电报。
北洋李中堂钧鉴:
职下芦台聂总兵士诚麾下新营赵天宝违矩上报。倭人挑衅擅开战端,大岛旅团挥师南下冒犯牙山我军,游击之我部新营趁其后防空虚于六月十四晚(农历)攻克汉城,救驾韩王、清剿日军及附属朝伥。今朝鲜国都已全城光复,孽臣贼子皆已伏诛,韩王请罪之表已在途中。然,职部兵微将寡虽已克敌然自身伤亡甚重,不足以应对近邻四周之强大日军,为大清完全计,职下窃以为新营当护送韩王移驻朝鲜旧都平壤,号召全朝百姓群起抗击倭人。国朝则可派遣大军由陆路援朝,众军集结于平壤应敌,正可以己之长克彼之短,且朝室迁都北上,大利国朝。职部赵天宝叩上。
放下电报,光绪皇帝顺手拿起旁边附送的李鸿章奏折:······聂士诚所部堪称精锐,素为淮军之劲旅骁师。聂士诚此人更是劲气内敛、胆大心细、深得军心,实为国朝少有之良将。赵天宝年轻有为,乃属国朝后起之秀,堪称栋梁之才,蒙恩栽培提携假以时日必为国朝之屏障,大清得此良将,幸哉!祈陛下褒奖有功之士,以振军心士气!
“来人,召军机大臣来养心殿!“光绪皇帝放下了手中的电报,满脸郑重却遮不住的笑意,连说话都比平时干脆了许多,底气也足了。
“喳”几个小太监回应的也是干脆利落,而后屁颠屁颠地跑着传旨去了。主子高兴,他们的日子就好过,这个时候尽量表现一下,说不得就能得到赏赐呢。
片刻后,以礼亲王世铎为首的军机大臣纷纷赶到,趴在地上请命领旨。
“贺陛下喜!”几个军机重臣齐声贺道,倒似事先排练好的一样。
“贺大清喜,贺大清百姓喜,君臣同喜~~~平身、平身,赐座”光绪摆了摆手,轻轻端起茶盏掩住了脸上露出的笑容。
“平身,想必诸位臣公已经知道了,我大清在汉城大捷啊~~~功赏过罚一贯是朝廷的规矩,咱大清从来不亏待有功之人,特别是立大功者!今儿个大家伙儿都议议该怎么赏这些忠勇之士。”光绪皇帝尽量克制,保持平静但那微微发颤嗓音中却透出浓浓的喜悦。
“臣以为陛下应当重赏有功人员,特别是赵天宝这个青年俊杰。”白胡飘然的翁同和率先回话,作为“帝党”中坚份子,对这场胜利的渴望度,绝不在光绪之下。再者,重赏有功人员不就是收买笼络军中势力的最佳手段吗?还可以趁机往北洋一系中参沙子,减弱老对头李鸿章的势力,何乐而不为?!
“嗯,翁大人所言极是,是应该重赏。”光绪皇帝忍不住开口赞同。

“聂士诚练军有功,赐双眼花翎,加提督衔,赏云骑尉世衔。”
“直隶提督叶志超布阵有功,赏头品顶戴、三眼花翎,晋升兵部侍郎。”
说道这里,光绪环视众人一番,端起茶盏润润嗓子后,继续道:“赵天宝年轻有为,实属青年才俊,如今更是立此奇功,大壮国威。汉有班超收抚西域,而今大清有赵氏天宝鼎定朝鲜。”
语气激昂的光绪皇帝说道这里,看到在座诸人都是一幅“欣慰”的表情,好像感觉到如此轻浮有损天子威仪,就收拢了心情,淡然道:“封赵天宝为副将,加总兵衔,赐双眼花翎,穿戴黄马褂,赏忠勇巴图鲁,奉命总理汉城事务,如何?”
虽然皇帝最后的语气好像是询问大家,但是人老成精的众人谁还不明白这个年轻的皇帝已经下定了决心,此时还是不要败皇帝的兴致为好,否则,龙颜不悦后果很严重呢。
“吾皇圣明!“翁同和第一个附和,一大把年纪了,这句话倒是底气十足,宏亮的话音在不大的书房内悠悠回荡,余音不断。
其他几个宗臣自是不会甘落人后,一时间养心殿内歌功颂德之声泛滥如潮。
志得意满的光绪皇帝缓缓地挨个扫视众人,忽然微微上扬的嘴角慢慢落了下来:“礼亲王有本就奏,难道朕还是桀纣之辈不成?”
众人闻听此语,虽知其中玩笑的成分甚大,但还是不由一愣,脸上的笑瞬间就僵了下来,也不知是谁带的头马上就从锦凳上滚了下来爬在地上不停地磕头告罪。
特别是礼亲王世铎,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奴才死罪,陛下乃是旷古少有之贤明圣君,雄才大略,文韬武功更是千古少有啊~~~”数到这里之后,偷偷地瞥了眼光绪,见对方满脸愠色,只好硬着头皮奏道:“陛下,奴才,奴才~~~奴才有罪呢~~~”
“奏,有什么你就说呀!”光绪皇帝满脸不耐,这个老油条又准备玩什么花样。
“奴才蒙万岁爷和老佛爷垂怜执掌军机处多年,却没能为国荐才,就像这个‘大清班超’赵天宝,奴才以前就没有听说过,就连兵部也没有他的备案,奴才险些埋没人才呢,奴才有负陛下和太后的厚爱呢,奴才有罪啊,奴才请辞~~~”世铎满脸悲愤地趴在地上悲声嚷道,语气诚恳很是诚恳,浑浊的老眼甚至挤出了两滴泪水。
被他这么一搅和,众人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只是呆呆地跪着,坚决不抬头。
“礼亲王这是为何,亲王何罪之有?!没有备案可能是因为赵天宝官职太低,或者从军日短,北洋还没来得及上报备案嘛~~~关礼亲王什么事儿,王爷无须自责。”
面对世铎的这一出,光绪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请辞?执掌大清朝军机处的世袭亲王世铎因为这么点不是理由的理由而请辞,开玩笑!如果自己同意了,不要说别的宗亲贵胄到时候肯定议论纷纷就是自己也感到脸上无光。是的,自己是恨不得立即让这个后党的中坚人物马上滚出中枢,不过就这样让他离开了,自己的吃相岂不是太难看了点?!再者,一品以上官员的任命罢免还得征得储秀宫那位同意呢!
这老家伙真不愧是老油条!
“谢陛下隆恩。奴才以为那个赵天宝虽然功劳甚大,终究根基太浅,如果贸然提拔,恐其他诸将心中不服。如今前方战事正酣,要是因赏赐太过而引起将帅争端,恐非国朝之福呢~~~还望陛下明鉴。”世铎这番话倒是滴水不漏,处处为公着想,令人无法反对。
“王爷这番话可就令人称奇了,昔日甘罗少年拜相不也留下了千古美谈?!何以今日,朝廷就不能重用身有大才的赵天宝呢?再者,大清伊始之际,众多王公贝勒征战四方的时候也是年纪轻轻呢。”翁同和针锋相对。他们“帝党”官员早就打定注意了,趁着皇帝这次重赏立功人士、昭告天下的机会,在朝野内外掀起支持皇帝主导战事的浪潮,帮助皇帝接过太后手中的大权,一举扫除“后党”势力。
“甘罗是拜相而非拜将,大清诸王贝勒更是龙子皇孙,岂能与常人比?!赵天宝一介平民,既无功名又无举荐,从军不到一载就做到营官已违军中体制,如今着实不易过分提高,翁大人要知道军中可是最重资历的~~~”世铎缓缓答道,语气不急不躁。
······
冷冷地瞪着世铎,光绪什么都明白了:这恐怕是那个老妇人的主意吧,都到这种时候啦,还不知道趁机鼓动军心民心,真是妇人呢。
想到这里,无奈地在心中叹了口气后,光绪皇帝摆了摆手制止两人的争论:“赵天宝从军日短资历尚浅,赏赐太重不足以服众,但有此奇功还是要重赏的。封赵天宝为参将,赐单眼花翎,穿黄马褂,赏忠勇巴图鲁,奉命总理汉城事务”。
“陛下圣明!”世铎连忙跪道。说实话,他也不想当众顶撞光绪呀,虽然现在还是西太后手握大权,可是人家毕竟是皇帝呢,十年二十年后,总有掌权的一天啊。到时候自己又该如何自处,自家后人又该如何?这些他不是没想过,可是他是真的被西太后给降住了,被那个深居宫内的老妇人毒辣的手段给吓住了。
儿孙自有儿孙富,先过了这阵儿再说吧。
想到这儿,世铎忍不住暗中仔细观察起了光绪。皇上现在的确是春秋鼎盛,但未尝就不能“走”在太后前面······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