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连襟胜手足 姨表结鸾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武王大武艺以照顾老臣为名,把五十五岁以上的老臣全都封为闲爵散官,削去实权,离职休养,大内相任雅湘和左相崔岳林都在离职之列。武王不容百官多想,立即任命乌知古、张雨生、高海清为三省相国。三位新相国当即领教谢恩,接管三省六部。当时五十五岁以上的老臣占了朝中官员的三分之二,这一刀切下去五十多位官员。这些前朝老臣都没有离休的思想准备,这时见王教已经颁布,生米已经煮成熟饭,只能向武王叩头谢恩,遵教交出职权,回家养老。
那些老臣没有想到陶永久和武王合谋用计,可是陶永久自已心中有鬼,觉得无颜再和那些老朋友们见面,就想立即离开敖东城。他下朝后回到府中,先让管家把昨日收到的贺礼一一退还。再坐下来写了一封信。然后把管家叫来安排后事。
他对管家说道:我要到长白山游览,今天就要出发,可能不再回来,你把宅院看管好,等待王室来接收。我走后,你把这封信送到宫里交给贵妃陶美鸾。
管家不敢多问,一一答应。
陶永久就带着简单的行装,匹马单刀,离开敖东城,象闲云乘风,象野鹤追云,飘然而去,从此再也没有人能说清他的行踪。直到一百年之后,当大野勃的四世孙大仁秀遇到危难时,有一位世外高人出山力挽狂澜,扶助大仁秀当上渤海国国王。人们都说他就是一百八十岁的活神仙陶永久,因为他替武王设下诡计逼退大野勃,感到欠下了一笔良心债,特来向大野勃的玄孙大仁秀偿还旧债的。这是后话。
任雅湘和崔岳林交了相国职权,下朝出宫,心中空空落落,说不出是酸是辣是苦是甜,只觉得胸口堵得慌,没有心情回府,就在城中最有名聚仙酒楼里饮了半日酒,还是浇不掉愁绪,就一起来找陶永久聊天解闷。到了陶府,得知陶永久已经离府而去,两人望空兴叹了一回,各自回府。这两位开国功臣本是饱读诗书的大儒,是足智多谋的能臣,一心要为海国熬尽心血,现在突然无事可做了,就把精力投向做学问,潜心研究长白山区的古老语言和文字。一年后收集整理出五百多句方言土语和书写符号,合著出长白山蛮文汇征录。这些蛮文后来被武王利用来反唐,却是他们料想不到的。
武王为了维护自已的权威,让岳父作出牺牲,带头辞去官职。虽然陶永久是心甘情愿地当了老臣退休的带头羊,可是武王心中并不平静,甚至很内疚。这天下朝后就主动来陶贵妃宫中说话。不料贵妃陶美鸾却正在捧着一封信哭泣。
武王关切地问道:贵妃这是怎么了,出了什么大事?
陶贵妃就把信递给武王。武王一看,原来是陶永久给贵妃的信。那信上说陶永久已经离家出走了,到长白山去寻找仙人踪迹,还叮咐贵妃要把陶宅做为外孙子和外孙女结婚的驸马府,好让他在长白山上也能感受到孙辈的幸福。
武王看着这封信,不知该对贵妃说什么才好。本来三省六部重新组合之后,武王要立即讨论国计民生,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现在他为了求得良心上的安慰,不得不把国事先放一放,要优先操办女儿的婚事。
武王当即来到太妃高贞玉的宫中,向母亲禀道:父王生前有意让大都利娶张美凤为王妃,让大贞淑招张文休为驸马,现在这些孩子们早已经到了结婚年龄,可是大都利在长安入侍,一时不能回国完婚,我想先把大贞淑和张文休的婚事办了。这也是陶老前辈的意愿,不知母亲以为如何?
高贞玉太妃听了,高兴地说道:我早就盼望这一天。原本是希望这两对小孙辈同日举行大婚庆典,现在孙子不能回来,就先让孙女招了驸马也好。
次日早朝,武王郑重宣布,大贞淑公主招张文休为驸马,宗正司立即筹备婚庆典礼。
张文休是张雨生和陶美凤婚后生下的第一个孩子,现在已经二十五岁。当时渤海国的民俗是男子十六七岁就可以结婚。张文休早已过了适婚的年龄。他的身份相当于大祚荣的孙子,这样的贵族子弟一般都是早早就结婚的,晚婚的很少。张文休为什么成了贵族子弟中极少见的晚婚青年呢?这是父辈和祖辈的大人们各不相同的奇奇怪怪的信念促成的。这话说起来很复杂,也很有趣。
老国王高王大祚荣生前有一个信念,就是要把张雨生当做亲生儿子一样看待。尽管大祚荣努力把养子视同亲子,可是养子毕竟不是亲子,无论张雨生本人还是文武百官,都情不自禁地保留着一条界限。为了彻底消除这条界限,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张家的子女都和大氏王族的子女结成婚姻。这样不仅能够从感情上让张雨生一家人和大氏王廷亲如一家,而且还会在亲缘上让张雨生一家人和大氏王廷融为一体。
陶永久是张文休和大贞淑的外公,他也有一个信念,就是要让外孙子和外孙女联姻,再生出有遗传份额相当于孙子一般的重外孙,以此来弥补自已没有儿子的遗憾。这是精于计算的陶永久算计出来的一个绝妙奇想。他通过计算父母对子女的遗传份额,发现一个奥秘,就是遗传特征是代代递减的。父母给儿子的遗传各占一半,祖父给孙子的遗传就降到四分之一,曾祖父给重孙子的遗传就降到八分之一。也就是说,父亲在儿子身上能看到一半自已的影子,祖父在孙子身上能看到四人之一自已的影子,曾祖父在重孙子身上能看到八分之一自已的影子。陶永久只有两个女儿,没有儿子,他却算出了一个在重外孙子身上看到自已四分之一影子的办法,就是让两个女儿的子女结婚。女儿身上有父亲半个影子,外孙子和外孙女身上各有外祖父四分之一的影子,外孙子和外孙女结婚生出的重外重子身上仍然有四分之一外曾外祖父的影子。一般曾祖父只能在重孙子身上看到八分之一自已的影子,可是当陶永久抱上重外孙子的时候,可以自豪地说,这个小男孩有四分之一象我。
张雨生的信念比较简单,就是事事不忘忠于国君。他认为,自已是大祚荣的养子,子女的婚姻大事就关系到大氏王廷的利害,所以必须要由国王来作主,也就是不能象别人那样自主决定,而是要等国王赐婚。
大武艺的信念也比较简单,就是一切都要有利于维护王权。他知道张雨生和大野勃是父亲得意的弟子,是仙功道法的传人,是国家的栋梁之臣。三叔大野勃有可能造成王廷的分裂,不得不把他排斥于朝堂之外。张雨生一心报效王廷,对王权没有威胁,就应该让他成为国王的忠诚助手。为达到这个目的,联姻就是最好的办法。
大祚荣坚持的是情义信念、陶永久坚持的是遗传信念、张雨生坚持的是忠君信念、大武艺坚持的是独裁信念,这些信念集中到张雨生和大武艺的子女们身上,就注定了张文休和大贞淑要结成一对。
张雨生和陶美凤婚后生了三个孩子。第一个是长子张文休,第二个是次子张文凯,第三个是女儿张凤仪。
大武艺和陶美鸾婚后生了五个孩子。第一个是长子大都利;第二个是女孩,不满一周岁就夭折了;第三个是女儿大贞淑;第四个是次子大钦茂;第五个是三子大宝方。

按照大祚荣的情义信念和陶永久的遗传信念,这些孩子们有结成两对夫妻的机会。大都利要和张凤仪结成一对,张文休要和大贞淑结成一对,这几乎就是天意。
因为陶永久只有陶美凤和陶美鸾这两个女儿,外孙和外孙女就是他的掌上明珠,经常聚拢到他的身边来玩耍,就自然而然地成了青梅竹马的小伙伴。大都利和张凤仪,张文休和大贞淑,小时候在一起玩耍是亲密无间的哥哥和妹妹,长大了知道爷爷、姥爷、爹爹、妈妈都有意让他们结成一对,就彼此心照不宣,对别的女孩和男孩一概不去注意,只等长辈们安排他们的婚礼。
大都利长大后被祖父派遣到长安入侍,一直没有机会和张凤仪结婚。大贞淑比张文休晚出生八年,张文休的婚姻大事就被推迟了八年。
高王大祚荣生前没有来得及给他们赐婚。现在,武王大武艺急于要满足岳父陶永久临行前的心愿,更为了把张雨生父子变成自已的心腹骁将,就在长子大都利尚未娶妻的情况下,打破了兄先妹后的婚嫁习俗,匆匆地颁下王教,让张文休和大贞淑这对心心相印的恋人结成夫妻。
宗正司派人把陶永久的宅院装饰一新,改成驸马府。
张文休和大贞淑喜结良缘,自然是欢欣不已。新婚第二天,一对小夫妻先来王宫向祖母高贞玉太妃行礼,再来给父王母妃行礼。贵妃陶美鸾高高兴兴地和女儿女婿说着话,武王大武艺却让女儿赶快到张雨生府中去拜见公婆。
武王道:按着民俗,你们应该先给新郎的父母行礼。今天时候还早,你们赶快到左相府中去拜见张家父母吧。
贵妃陶美鸾笑道:既然来了,就不要忙着离开。明天再去,姐姐和姐夫还会挑理不成?
武王认真地说道:姐夫是忠心不二的诚实人,就是晚十天去,他也不会见怪。可是,越是这样,我们就越要注重礼数,不能以为王室就可以为所欲为。
陶贵妃就对女儿和女婿说道:看你父王这么认真,你们就先到张家去吧。
一对小夫妻离开之后,陶贵妃问道:女儿结婚了,我可是有许多悄悄话要和她说呢,就算晚去张家一两日,也不是什么大事,你何必那么认真?
武王道:你不懂其中奥秘。晚去一两日,张雨生只是不会报怨。现在就催着他们去,张雨生就会万分感激。不抱怨和万分感激,这两种情绪可是大不相同的。张家父子的文韬武略出类拔萃,是我治国的重要依靠。我必须利用一切机会和手段让他们父子对我心怀感激,誓死相报。
陶贵妃笑道:人们都说我爹爹会算计,我看你更会算计。张雨生虽然不是你的亲哥哥,陶美凤可是我的亲姐姐,你何苦在他们身上动那么多心眼儿。
武王也笑道:这都是老岳父教给我的,是你陶家的真传。
大贞淑公主和张文休驸马来到张家,给公公张雨生和婆婆陶美凤行礼,这可让张家公婆喜出望外。
陶美凤把儿媳拉在怀中笑道:都是从小看着长大的,不要那么多礼节了。昨天的姨妈和今天的婆婆还不是一个人吗?
公公张雨生却一副紧张不安的神色,站起身来向大贞淑公主恭恭敬敬地说道:国法大于家法,这是不能忽视的。公主应该先带驸马去拜见太妃和基下贵妃,不必忙着到这边来,这样会让我做臣子的感到不安。
大贞淑公主笑道:哎呀,公公这样站着说话,我这做媳妇的岂不是要跪下才能说话了么?姨父一向是最疼爱我的,今天做了公公了,就更近了一层,怎么反而和我生分起来了?我们刚刚从宫中出来。是父王让我们赶快来给公公婆婆行礼的。
张雨生感激万分地说道:基下如此尊重臣下,我这做臣子的只有披肝沥胆相报了。现在已经见过面了,公主还是赶快回到宫中去陪陪太妃和贵妃吧。文休不要再耽搁了,快陪公主回宫。
张文休很理解父亲的对王室无限忠诚的心情,就和父母告别,陪着公主回到王宫去了。
儿子和媳妇离去之后,张雨生对妻子陶美凤说道:武王夫妇如此厚待我们,我们可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你快收拾一下,和我一起进宫去谢恩。
陶美凤笑道:你这是何苦?大武艺是你兄弟,陶美鸾是我妹妹,都是自家人,就算谢恩,也不用这么急。
张雨生严肃地说道:要都是平民百姓,当然可以从从容容。现在不是兄弟和姐妹之间的事,而是国王和大臣之间的事,一丝也马虎不得。
张雨生夫妇来到王宫,向卫士说道:请通报一下,左相张雨生来向基下谢恩。
卫士进去不多时,跑出来说道:基下请张相国夫妇到上书房相见。
张雨生夫妇来到上书房,武王夫妇早已在门口相迎。
张雨生拉着夫人向武王和贵妃叩头谢道:臣张雨生谢基下隆恩。
武王急忙扶起,说道:亲家来到后宫,不必行此大礼。
陶贵妃也急忙拉起姐姐,说道:不要说是亲家,就是哥哥和姐姐来了,也用不着这样烦索。
张雨生附首道:天地之序不能不遵,人伦之纲不能不循,君臣之礼是不能马虎的。
武王笑道:大家快坐吧!雨生和我亲如兄弟,现在是亲上加亲,亲如一家。以后雨生大哥进宫来,不必让下人通报,随时可以直入上书房。
张雨生急忙摇手道:基下言重了,这可万万使不得。
武王欢快地说道:等我腾出时间来,再把大都利召回来和凤仪姑娘完婚,我们两家就更象一家了。
张雨生起身拱手道:臣自幼受高王养育和教诲之恩,纵然粉身碎骨也不能报答。如今又蒙基下赐儿女驸马和王妃之荣,更让我张家老少感激不尽。这天大的恩情,让臣寝食难安。我张家子子孙孙都誓做渤海王室的忠诚卫士,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武王笑道:有雨生大哥做我的臂膀,就是把天捅个大窟隆也是易如反掌。先王轰轰烈烈一生,开创了渤海国,我辈就要继往开来,发扬光大。大唐国能统御四海,渤海国也应该称雄海东。现在虽然有周边四十余部争相来贡,可是南边的新罗国和西边的突厥国却不肯向我屈服,北边的黑水部也蠢蠢欲动,孤王迟早要和他们打一仗。这可全靠雨生大哥来运筹了。
张雨生道:臣愿为基下冲锋陷阵,万死不辞。
新任大内相乌知古和新任右相高海清都是原先大部落王室后裔,乌知古是号室部王室子孙,高海清是白山部王室子孙。这两个人自幼绝顶聪明,是任雅湘和崔岳林亲自选拔出来的优秀青年,也是他们亲手教出来的得意弟子,是渤海郡自已培养出来的儒生。新任左相张雨生是高王大祚荣的义子,又是武王的儿女亲家。这三个新任相国出身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就是坚信渤海国的实力已经在各藩郡国之上,一心想要找机会让大唐皇帝明白,只有渤海国才是藩郡国的龙头老大。正是这种心理与武王产生共鸣,才被委以重任。
武王在这样三位相国的辅佐之下,自然要加速朝政的更新,把先王大祚荣坚持的亲善政治渐渐地转变成强权政治,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内政外交举动相继登台。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