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四章 乱世中一隅偏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世上的安宁和动乱,都是天意所使,或者如最新科学研究成果所说,是地球气象变化所致。地球气象变化并非人力所能为,归根结底还是自然力使然。自然力是不可预见力,是神秘莫测力,说是天意也未尝不可!公元九世纪和十世纪之交,大概是地球上出现了导致动乱的气象。公元八百九十一年,巴格达和巴士拉之间的瓦西特城爆发教派冲突,动乱迅速波及整个阿拉伯世界,战火绵延三十年不息。与此同时,英国人和丹麦人开战,德国人和斯拉夫人开战,法国陷于内战,欧洲一片混乱。再看昆仑山以东,大唐国土地上,公元八百七十五年爆发的王仙芝黄巢暴动持续十一年,紧接着又陷入节度使大混战和五代十国七十年大分裂。整个世界不得安宁。
在全球陷于混乱的年代,只有渤海国一隅偏安,没有外患,没有内战,举国安宁,独享和平。自宣王大仁秀以来,历代国王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使经济持续发展,国力远远超过了新罗国。正当渤海国官民百姓畅享和平安宁的时候,致力于偏安的的宽明景王大玄锡不幸病逝。
公元八百九十三年,大唐景福二年,渤海国宽明二十二年,景王大玄锡因病逝世,在位二十二年,享年五十岁。他的长子大玮瑎继位,称渤海国成王,改元庆成。
在渤海国景王大玄锡逝世前后,大唐国的内乱愈演愈烈。此前二年,宦官头目杨复恭叛乱出京。此前一年,凤翔节度使李茂贞逼昭宗皇帝李晔赐太尉职。此后第三年,凤翔、静难、镇国三镇节度使联兵攻长安清君侧,逮捕并处死了昭宗皇帝信赖的宰相韦昭度。再过一年,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再次进攻长安,昭宗皇帝李晔率皇子皇孙逃亡到华州,被镇国节度使韩建扣留。韩建赚皇族人员太多,就在昭宗皇帝的面前,把除昭宗亲生子之外的二百多名皇族子弟包围屠杀,那些皇侄皇孙们爬到屋顶上向昭宗皇帝呼救,昭宗皇帝却无能为力,只有掩面哭泣。
在渤海景王大玄锡逝世前后,新罗国也暴发内乱。此前二年,江原道的大将军梁吉占据原州,建国称王。此前一年,戌将甄宣在武珍州起兵,宣布独立,建后百济国,自称国王。此后四年,西南部发生赤裤军暴动。此后六年,出家为僧的新罗国王子金弓裔参加了北方原州大将梁吉的叛乱,继而又脱离梁吉而独立,建后高句丽国,定都松岳,自称国王。
当内乱的祸水席卷中原大地,并且漫延到新罗半岛的时候,渤海国却是举世皆乱我独宁,为海东人民保存了一块和平的乐土。这是自宣王大仁秀以来,四代国王励精图治的成果。渤海国的新国王大玮瑎在这种环境下登上历史舞台了。
大玮瑎称渤海国成王,改元庆成,立长子大諲譔为副王,百官各司原职,一切制度依前朝不变,力图巩固一隅偏安。按贯例,新王登基要向大唐皇帝讨封。可是此时大唐昭宗皇帝正被节度使们争相劫持,成王大玮瑎无法派出使臣讨封,竟然惶惶不安。
这日早朝,成王问道:孤王登基数月,不能向大唐皇帝讨封,心中不安,卿等可有良策?
大内相朱承明奏道:依老臣之见,大唐气数已尽,我主正可乘机自立,不必再把讨封放在心上。
成王道:大内相此言不妥。自高王开国以来,渤海国就是大唐藩属,历十三王而不变,孤王岂能违背?没有大唐皇帝册封,孤王就不是名正言顺的国王,与山贼草寇无异。大封裔听教。
大封裔是成王的胞弟,官居鸿胪寺卿,是渤海国的外交部长,当时出班应道:臣在!
成王道:你立即持讨封表入唐,不管皇帝在哪里,都要找到他,讨得一道册封诏书回来,好让孤王安心治国。
大封裔应道:臣领教。
大封裔带着成王大玮瑎的讨封表和贡品启程入唐,走的是幽州道。这时的大唐国已经被节度使们切割成若干独立王国。幽州是卢龙节度使刘仁恭的地盘。这位土皇帝骄奢淫逸到了极点。他在幽州西面的大安山上建了一座行宫,暗地里过着皇帝一般的生活。他不仅贪图享乐到变态,还贪财到变态。他下令用陶钱代替铜钱,把民间所有铜钱收缴上来,据为己有,藏入大安山行宫的钱窖之中。这样疯狂聚敛铜钱的当权者,在中国是前无古人,在世界也难有后来者。
渤海国使臣大封裔路经幽州,立即被刘仁恭的儿子刘守光扣留。刘守光和他父亲一样既狂妄又贪婪。他完全不把朝贡的使节放在眼里,其实就是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当时的大唐皇帝,已经完全彻底变成了没有任何实际权力的摆设。刘守光搜查了大封裔的行李,对讨封表并不在意,却把带给皇帝的贡品和随身财物全数没收,连路费盘缠也不给留。

大封裔对大唐地方官员这种无理行为十分恼火,争辩道:本亲王是要到长安朝贡讨封的,少帅是地方长官,理应派兵护送过境。现在你自己先没收了贡品,让我如何完成使命?
刘守光哪能里肯听他争辩,当时就冷笑道:你完成不完成使命与我有何相干?你如果觉得为难,我索性连讨封表都收了,好让你无牵无挂。
大封裔只怕连讨封表都保不住,不敢再争,匆匆离去。过了幽州到了河南,又被宣武节度使朱全忠的亲兵逮捕起来。朱全忠就是大齐金统皇帝黄巢手下的大将朱温,降唐后被大唐皇帝赐名朱全忠。他是当时最有实力的军阀,正在谋划兵进潼关,把昭宗皇帝李晔从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的手中夺过来。他把朝贡的渤海国使臣逮捕之后,突然想到这个使团有可用之处。他决定利用渤海国使臣大封裔入朝之机来剌探关中军情。
朱全忠假腥腥说道:本帅有责任护送使臣进京。可是现在各地兵乱猖厥,如果派兵护送,恐怕引起误会,反而误了大使的行程。本帅挑选十名精壮勇士,扮作大使的随员,一路护送进京。
大封裔不知朱全忠是在利用他来搞阴谋,觉得这个节度使不愧是忠君报国的封疆大吏,比幽州的军阀好得多了,不禁对朱全忠肃然起敬。当即谢道:多谢大帅关照。大唐有大帅这样的忠臣,真是天子之福。
朱全忠道:本帅不过是略尽职责,照顾不周,还请大使谅解。
大封裔来到长安的时候,大唐昭宗皇帝李晔正被禁闭在少阳院,大门上的铁锁已经被铁汗灌死,吃喝拉撒全都不准出院,就连小皇子要加件衣服都被禁止。堂堂大唐皇帝为何如此悲惨?原来,昭宗皇帝李晔亲眼目睹了镇国节度使韩建屠杀皇侄皇孙之后,精神崩溃,行为失常。有一天半夜里突然发作起来,亲手杀死八名内侍和宫女。禁卫军总管大宦官刘季述和王仲说皇帝疯了,就把他抓起来,让内侍宦官围着他控诉罪行,大家说一条,刘季述就在地上划一杠,总共划了三十八杠之多,然后问皇帝知罪吗?皇帝的气焰顿时消失了,不敢不低头认罪。刘季述就把皇帝全家禁闭起来,抬出太子李裕来监国。
大封裔这个时候来上表讨封,既是背时,也是逢时。说他背时,是没有被皇帝召见,既没有走进金銮殿,更没有见到天子龙颜。说他逢时,是没有受到任何阻碍,既没有人询问渤海国状况,也没有人索要贡品。他把讨封表交给鸿胪寺官员,三天之后就得到皇帝册封的回文。第四天就可以启程回国。大封裔觉得讨封顺利得出奇,却不知此时的大唐皇帝正在冷宫中受难,更不知此时朱全忠忠派来的护卫人员正在进行间谍活动。
这天大封裔收拾好行李,向护卫说道:本大使朝贡已毕,明日就要启程归国,请诸位做好准备。
护卫说道:小的们来京一次很不易,还想再玩几日,请大使行个方便。
大封裔道:我有皇家供应,多住几日也无妨。你们可以尽兴去玩。
不料有一天,鸿胪寺官员来向大封裔说道:皇宫内侍抓到几名窥探皇宫的可疑人,那些人供出是渤海国大使的护卫,请亲王随下官一起去辩认。
大封裔吃了一惊,心想,窥探皇宫可不是小事,弄不好要掉脑袋的,就向鸿胪寺官员问道:大人可知他们都做了什么?
鸿胪寺官员说道:下官也不知。如果做了大事,只怕你我都难脱干系。
大封裔忐忑不安地来到皇宫,被引进内廷值事房,只见几名宦官手持钢刀,正对被捆着的几个人谩骂不止。那几个被骂的正是朱全忠派来的护卫。大封裔心中乱跳,不知他们捅了多大的娄子,只好呆呆地听着鸿胪寺官员和内侍交涉。
宦官道:你们看仔细,这几人是不是渤海大使的护卫?
鸿胪寺官员道:请大封裔亲王来辩认。
大封裔道:是本大使的护卫。但不知他们为何被捉?
宦官道:这几人鬼鬼祟祟,闯进内苑,欲行不轨。
护卫争辩道:我们只是好奇,在宫门外张望一下而已,并无不轨行为。请大使救我们出去!
大封裔心中有数了,不卑不亢地说道:门前张望并不犯法,更与不轨行为毫不相干。如果总管们没有证据,请立即放人。
宦官叫道:你说得轻松!这是随便张望的地方吗?想放人也可以,先把咱家这半日的辛苦钱付了!
大封裔笑道:这可难了!本大使来时带了许多银子,过幽州时全被刘守光劫了去。现在是靠鸿胪寺供应。总管们的辛苦费只好先记下了。要不要本大使亲自向刘季述大总管写个欠据?
小宦官们讨个没趣,就在那几个护卫**上踢了几脚,喝道:穷鬼,快滚吧!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