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六章 庆寿诞宣王朝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伯庸押着阿里玛全家七口和十名青年,离开海狗县,扬起风帆,凯旋而归。回到上京时,也和朱培英一样,从南门进城,沿着朱雀大街进入王城。上京百姓夹道欢呼胜利,争先恐后地来观看匪首阿里玛和那十名俘虏,石头瓦片打得那些被俘的匪类头破血流。李伯庸很是得意。
宣王大仁秀听了李伯庸的奏报,对李伯庸的智胜之道和善后处置都十分赞赏,当殿重赏李伯庸和有功将士。
李伯庸奏道:臣已将匪首阿里玛和十名头目的儿子带回来,请基下发落。
宣王道:你已经许下诺言,孤王不能失信于民。封阿里玛为海狗县令,享七品奉禄,拨个宅院养起来。那十名青年就交给你来管制。
李伯庸就把那十名青年收入右猛贲卫营中当兵。从此海狗县的土匪销声匿迹,安边府平安无事。渤海国进入内无忧患,外无争端的和平发展时期。按照兄逝弟及的规则,人们改称二王子大多英为大王子。这年七月,大王子大多英和高如玉的婚生子降生了。宣王为这个王孙取名大虔晃,立为侍副王。给副王再立个后备副王,这在渤海国在历史上是惟一的一次,也是宣王大仁秀不同凡响的一个证明。
剿平内乱,又添王孙,渤海国喜事连连,宣王欢畅之际就想到让大唐皇帝分享快乐,派使臣高宿满向穆宗皇帝李恒进贡。早在渤海国建兴七年,大唐敬宗皇帝李湛继位,宣王把三王子大昌庆送到长安入侍。又在渤海国建兴九年,大唐文宗皇帝李昂继位,宣王把四王子大聪睿送到长安入侍。聘唐使臣的频繁往来,显示出渤海国的祥和安宁。
转眼十年过去。这十年之中渤海国政通人和,百业兴旺,人口增加五十万,牲畜畜增加百万头,粮食增产百万旦,正可谓中兴盛世,国强民富。这年宣王大仁秀迎来六十六岁诞辰,百官纷纷上表,恭贺宣王大顺之寿,并着手筹备举办国王寿诞庆典。
宣王颁教道:国家安宁,百姓安乐,便是孤王的喜庆。孤王和贵妃要趁此喜庆之辰,带两位王孙去长白山祭奠山神,为百姓祈福。
长白山是渤海国的祖山宗岳,是渤海国三条大江的源头,是海东神灵仙韵的发源地。大仁秀早就有登长白山一睹神山气概的愿望。两位王孙,一个是大异震,一个是大虔晃,这两兄弟都是高如玉的亲生子,一个被宣王立为副王,一个为宣王预立为下任副王,都是渤海国未来的国王。现任国王要带着两位未来国王去长白山巡礼,是空前绝后的盛事。
宣王大仁秀携贵妃田雅新及王孙大异震和大虔晃离开上京,随行护驾的有大王子大多英,左猛贲卫大将军朱培英,右猛贲卫大将军李伯庸,率领禁卫军八千骑。一行人马从宝马城贡道进入长白山区,沿着白河谷逆流而上,在松江河源头山坡上设下行营。休整一天,便攀援登山。
这是八月中秋时节,长空晴彻碧透,漫山红叶迷人,正是游山的好季节。宣王老当益壮,走在最前面,虽然汗流浃背,仍是乐不知疲。穿过了山脚缓坡上的森林,山坡越来越陡峭,树木越来越稀少。攀上二十余里之后,土少石多,遍地浮石,树木不生,积雪不销,抬头望去,白皑异常。
宣王找到一处可以坐的岩石,说道:休息片刻。再往上就是冰雪世界了。你们知道雪是什么吗?雪是洪涯先生骑的那头白驴掉下来的毛。
禁卫军官兵大笑道:洪涯先生是谁呀?驴毛有这么多吗?那驴该有多大呀?
宣王也笑道:那是神驴,要多大就有多大。洪涯先生是黄帝的音乐大师,黄帝赐给他一头雪精当坐骑,雪精就化作白驴。洪涯作乐之余,悄悄地向太上老君学炼丹,竟然炼成了金丹十枚。他把十枚金丹一口气吞了,就乘着白驴跑到涑末府松花江边,踏着江边一棵万丈枫树,升天而去了。至今那棵大枫树的树梢上还留着白驴踏过的痕迹,就是满枝头的冰花,人们称之为树挂,后来文人又给起了个美名叫雾淞。
士兵们惊叹道:原来雾淞是白驴留下的踪迹。可是并不止一棵树上有雾淞,涑末府一带江边所有的树上都有啊!
宣王笑道:因为雾淞很好看,就像女人脸上的胭脂,所有的树都争着往上挂,就都有了嘛!
士兵们追问道:那下雪又是怎么回事?
宣王笑道:下雪就更有意思了。雪精也是神灵,有专门的天神来管着的。管雪精的雪神就是姑射真人。孙悟空不是当过弼马温吗?姑射真人就是弼驴温。他管着无数头雪精白驴,让白驴抖下一根白毛,人间就下一场雪。这天洪涯先生要骑着白驴去赴紫府真人的约会,姑射真人说白驴这两天患了萨斯流感,昨天发烧时不小心让南方下了一场大雪,今天务必要提防它乱下雪。洪涯先生说你把白驴养成疯驴了,让我怎么提防?姑射真人拿出一个葫芦,让洪涯到了紫府就把白驴装进葫芦里,免得它发起烧来到处乱下雪。谁知洪涯先生饮得大醉,把葫芦掉在地上,摔脱了盖子,白驴乘机向北方逛去,一路上抖下无数根驴毛。从此以后,长白山就有千年未释之雪阜,外兴安岭就有亘古不消之冰田。

士兵们都笑出了眼泪,争相说道:基下讲得太玄了!
宣王就说:疲劳已消,继续上山!
到了山顶,气象万千,俯瞰天池,心旷神怡,只是冷风嗖嗖,顿觉寒彻。禁卫军送上棉衣,大家赶紧穿起来。可是宣王还是打了几个大喷嚏。贵妃田雅新是被禁卫军用滑杆轿子抬上山的,早早就穿上了棉衣,倒显得轻松自在。
环天池多奇峰,宣王数了一下,共有十六峰,笑道:仙功秘册上说长白山有十六峰,大者有六,小者有十,果然不多不少。我们大家来叫出十六峰的名称,看谁叫得准。
大家依山峰形态,争先恐后地叫出山峰的名称,如:白云、冠冕、白头、三奇、天豁、芝盘、玉柱、梯云、卧虎、孤隼、紫霞、华盖、铁壁、龙门、观日、锦屏等等,都与仙功秘册上所述一致。
宣王十分高兴,笑道:昆仑山有南中北三大干脉,长白山为北干脉之主峰。高三十六里,周二百四十里。气象之雄浑,山势之峥嵘,实为海东第一。
这时天朗气晴,临池一观,怪石壁立,绚烂照人。天池在群峰环抱之中,离地高二十余里,水面阔七十余里。池形如莲叶出水,三面壅而不流,只有北面偏东一隅,水溢如线,飞流而下,成乘槎河,为松花江之正源。池中水性甘冽,碧净无尘,冬不结冻,夏不浮萍。池旁有隐泉、怪石。石上有苍苔、白苔,互相掩映。
宣王望着天池,兴奋地说道:据书上所记,古时这山上有中峰,黑石壁立,高耸入云。一天夜里山中一声巨响,烟雾弥漫天空,中峰突然飞起,飞落在东海变成一座铁山。留下山上缺口形成天池。天池与海水相通,平日无涨无落,每隔七日有一次潮汐,与海水同呼吸,故称海眼。
众人正听着宣王讲解,忽然池中传来巨响,有一只怪兽浮出水面,远远望去,那物呈金黄色,头大如盎,方顶有角,长项多须,其状似龙。大家不由得惊呼起来。随着那物的游动,池中雷声大作,声音能传百里,好似龙宫水军演操;忽而又有水声澎湃,响如鸣金戛玉,好似龙宫鼓乐奏响。过了片刻,那物隐入水中,水面又恢复平静。
宣王向身边的禁卫军问道:你们谁有胆量下去试试水温?
禁卫军在国王面前都是奋勇争先,当时就有五人应声而出,攀着岩石下到池边,池边水清浅处可以行人,伸脚去试,滑腻异常,这一脚水温如煮,下一脚却水凉如冰,忽热忽冷,神秘莫测。往池中前进二尺便是水色黑暗,深不见底,恐怖异常。水中有倒鳞白鱼,摇尾往来,很是活泼。水面上有浮石漂漂,五人争相伸手去捞,怎奈手短够不着。
宣王突然想到天池的恐怖传说,向朱培英说道:据书载,天池平日烟云缭绕,常常数月不开晴。有时忽阴忽晴,变化无常。有时飓风突起,暴雨猝至,沙石飞腾,冰雹骤落。临池上下,陡险异常。如果遇上大雾,探池者多半不能逃出。自古以来,天池人迹罕到。赶快放下绳索,以备不测。
朱培英当即让士兵放下绳索,让下面的人拉着绳索向上攀。五人各持一绳,向上攀登。有一人不慎失足跌入石缝中,石头极滑,一时难出。正恐惧时,忽见石缝中有石磴如梯,便沿梯而下,至六丈许,左右石洞彼多,大小不等,都有石床,却无人居。只有左侧一间大洞中,石床上卧着一位老者,鼾声如雷。士兵不敢惊动,赶紧后退,从原路返回。好不容易爬到石缝出口,既惊又疲,已经昏昏欲死。
朱培英指挥士兵们把那人救上来,问他去了哪里?那士兵恐慌不已,说在洞中见到老山精。
宣王疑惑道:真会有这事吗?相传山精如人,一臂一足,长三四尺,喜食山蟹,夜出昼藏,状似小儿。怎么会是老翁呢?
朱培英道:不管是精是怪,我下去探查一下,便知真伪。
朱培英在腰带上插了两把尖刀,攀着绳索下去,过了多时,回来向宣王禀道:石缝狭窄,无法深入,更不见有许多石梯石洞,想必是那士兵摔晕了头,信口胡说的。
宣王道:就算有山精山怪,也不是人人能见到的。也许那士兵有些造化,不是等闲之辈。以后让他来做内侍。现在乘天晴,赶快布置祭坛,孤王要祭山神。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