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四章 释贞素五台寻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黑水部叛乱的首领完颜罗支被斩首了,历时十年之久的黑水部叛乱终于彻底扫除了。百官争先恐后地向宣王上表恭贺。上京城一片欢腾。恰在这时,出使日本国的王文矩使团,圆满完成使命,也平安归国了。这就给渤海国平叛胜利的欢庆气氛喜上加喜。军事上的巨大胜利和外交通商上的巨大成功,让宣王大仁秀心情欢畅,也让渤海国官民精神振奋。
王文矩向康王如实奏报道:本次使团因为有贞素法师任副使,受到日本国嵯峨天皇和大僧都的格外重视,外交和通商活动都进行得非常顺利。
宣王大喜道:贞素能让日本国天皇和大僧都如此敬重,真不愧是渤海国的高僧。孤王要给你造一座寺院,你就在上京弘扬佛法,如何?
贞素道:贫僧要去长安寻找灵仙大师,转交天皇赐下的诏书和黄金,不敢在上京久留。
宣王道:那就派人护送你到登州。
王文矩再奏道:日本国嵯峨天皇赐基下歌舞妓二十名,有以上抚下之意,是对基下的贬低,臣接受了这种赏赐,愧对基下,请求处分。
宣王笑道:他想自大,孤王却有办法让他自贬。把这二十名歌舞妓当做贡品贡献给大唐皇帝,就把嵯峨天皇想显示的以上抚下,变成了三国之间的逐级敬贡,他才是最低。
王文矩道:基下真是足智多谋,轻松一个小动作就把嵯峨天皇的如意算盘打得粉碎。
宣王道:命中台省派人赴唐进贡,专门从这次带回来日本货物中选择贡品,歌舞妓也在其中。顺便送贞素和尚到登州。
贞素乘渤海国入唐使团的官船来到山东登州,顾不上休息,就急匆匆奔赴长安。他要尽快赶到长安城里的礼泉寺,把日本国天皇的赏赐交到恩师灵仙手中。
贞素来到长安,直奔礼泉寺不定期见应公长老,说道:小僧贞素来给长老请安。请问长老,小僧的师父灵仙**师还在寺中吗?
应公长老道:你这一去竟然十年无音讯,世上的人和事都已经变化了许多。你师父灵仙在八年前就离开本寺,到五台山学佛去了。
贞素道:多谢长老指点。小僧这就去五台山寻师。
五台山有佛寺数百座,僧人数万名。贞素一路打听,很快就寻到了日本和尚灵仙的踪迹。先追踪到铁勒寺,长老说灵仙去了金阁寺。再追踪到金阁寺,长老说灵仙去了坚固菩萨院。又追踪到坚固菩萨院,终于找到灵仙。
这十年来,灵仙从长安到五台山,译经抄经,如饥似渴,如痴似癫,日以继夜,废寝忘食,苦行苦修,已经把身体弄得瘦弱不堪。贞素见师父变成这般模样,骨瘦如柴,形同骷髅,忍不住跪在师父脚下大哭起来。
灵仙却若无其事地抚着贞素的头,开心地笑道:师父还能见到你,多亏了佛祖的保佑。应该高高兴兴地感谢佛祖才对呀!
贞素禀道:小徒谨遵师训,虽经历海难仍不敢放弃,终于将《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亲手呈献给嵯峨天皇。天皇陛下对师父赞赏有加,当殿颁诏嘉奖并赐黄金百两。小徒不敢有误,又从渤海国赶来向师父交待。
灵仙接过天皇的诏书和黄金,感动得热泪滚滚,向东跪拜道:陛下如此垂爱,让小僧受宠苦惊。愿将一腔心血,洒向佛门静土,勤译真经报国,以谢陛下隆恩!
贞素道:小僧曾经向师父说过,送经归来之日,就要留下来帮师父抄录佛经。况且我从日本国带来空海翻译王孝廉奇书《热田大明女神西游记》,还要请师父指点我译成唐文,请师父准我留下来吧!
灵仙道:五台山佛经如海,我只恨译得不快,抄得不多。本当让你留下来帮我,可是我报效天皇心切,还要烦你再去日本国,把我这八年在五台山求得的天竺佛国新经两部,造敕五通,舍利子万颗,再呈献给天皇陛下。王孝廉的书就留给我来翻译吧!
贞素道:能为师父奔走,也是我的佛缘。我即刻启程就是。王孝廉的书就拜托师父了。
公元八百二十七年,大唐太和元年,渤海国建兴九年,日本国天长四年,八月,渤海国宣王大仁秀向日本国派出第四次访聘日本国的使团,正使还是王文矩,副使还是贞素和尚。这也是渤海国开国以来第二十二次派使团访聘日本国。贞素上次出使日本国已经出了名,这次自然受到热情接待。他向刚刚登上皇位的淳和天皇献上灵仙的丰厚贡品,不仅有新译的佛经,还有佛国造敕和佛骨舍利子,让淳和天皇欢喜若狂。
淳和天皇道:朕初登天位,就有灵仙法师送回这么多珍贵的佛宝,真是佛光普照,大吉大利。朕要重重地奖赏灵仙的贡献,赐黄金二百两,勉励他在大唐努力学佛。请释贞素代为转交。
贞素道:小僧替师父谢陛下天恩,一定要把陛下的恩赐亲手交到师父手中。
渤海国使团完成外交和易货任务,于次年三月返回渤海国。大使王文矩又把这次出使顺利圆满归功于贞素,向宣王奏报了贞素在日本国受到天皇和佛界热烈欢迎的情景。宣王大仁秀对贞素的德行能力极为赞赏,再次要求他留在上京弘法。

向宣王奏道:小僧要尽快把天皇的赏赐送到灵仙师父手中。
宣王道:只怕你这样不辞劳苦会把身体累垮,孤王让朱培英给你派一名护卫,一路上也好有人照顾你的饮食起居。你完成这次传达天皇恩赐的任务之后,务必要回到上京来弘扬佛法,替渤海国祈求吉祥。
贞素道:有许多人叹息忠孝不能两全,小僧也落入这个窘境之中,也只好先尽孝后尽忠了。等我报过了灵仙师父的栽培之恩,再来报基下的知遇之恩。
贞素离开上京,再次赶往五台山寻师。于这年四月七日来到五台山坚固菩萨院。长老说灵仙大师在禅房里留下一个九寸高的金铜塔,又到七佛教诫院学佛去了。贞素捧起那金铜塔细看,看到里面供着一尊人皮金佛,不由得毛骨悚然。长老介绍说,那是灵仙自剥手皮四寸长三寸宽,画佛像包在金锭上的。贞素听得惊骇不已,向那金佛拜了三拜,再赶往七佛教诫院去寻师。七佛教诫院长老说,灵仙把本院佛经看了一遍,就去了灵境寺。贞素再追到灵境寺,得到的却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坏消息:灵仙已经亡来日久了。
原来,在贞素离开五台山这两年,灵仙更加不顾死活地向往成佛,他恨不能把自己的血肉全都融化在佛经里,常常做出令人惊诧的举动。他把天皇赏赐的黄金做成金佛,又剥下自己左手的皮肤来做金佛的袈裟,结果把左手弄成残废。左手变成了鸭掌,只有右手能活动,抄经很不灵便,他就索性丢掉笔墨,咬破右手中指指尖,用血来抄经。当他把最后一滴血写成经文的时候,灵魂早已飞向佛国世界。这个虔诚的日本和尚终于功德圆满了。
贞素为灵仙师父不幸逝世悲痛欲绝,要求清理灵仙留在寺中的遗物。长老说只有一双日本僧鞋。贞素说肯定还有抄录的佛经和王孝廉的评话。长老说确实没有留下别物。原来长老已把灵仙的血字佛经视为镇寺之宝,精心收藏在本寺佛像背后,并且对佛发誓,宁死也不能让灵仙大师的血字佛经流于寺外。王孝廉的评话被和尚们拿去传阅,早已不知去向。贞素无奈,只好捧着师父的僧鞋痛悼了七天七夜,于四月十四日在一块木板上写下撼人心脾的悼诗并序。他写的是:
哭日本国内供奉大德灵仙和尚诗并序
起余者谓之应公矣。公作而习之,随师至浮桑,小而大之,介立见乎缁林。余之身期降物,负笈来宗霸叶。元和八年,穷秋之景,逆旅相逢。一言道合,论之以心素,至於周恤小子,非其可乎。居诸未几,早向鴒原,鶺鴒之至,足痛乃心。此仙大师是我应公之师父也。妙理允契,示于元元。长庆二年,入宗五台。每以身捐青痴之器,不将心听白猿之啼。长庆五年,日本大王远赐百金,达至长安。小子转领金书,送到铁勒。仙大师领金讫,将一万粒舍利、新经两部、造敕五通等属附小子,请到日本答谢国恩。小子便许。一诺之言,岂惮万里重波,得遂钟元,外缘期乎远大。临迴之日,又谢百金。以大和二年四月七日,却到灵境寺求访,仙大师己亡来日久。泣我之血,崩我之痛。便泛四重溟渤,视死若归,连五同行李,如食之顷者。则应公之原交所致焉。吾信始而复终,愿灵凡兮表志。空留涧水,呜咽千秋之声,仍以云松,惆怅万里之行。四月蓂落,如一首途望京之耳。
不那尘心泪自涓,情因法眼奄幽泉。
明朝倘问沧波客,的说遗鞋白足还。
贞素写毕,痛哭不已,把这块木板钉在灵境寺的墙壁上,惴着灵仙的僧鞋离开五台山。他要把灵仙这唯一的珍贵遗物送到日本国,连同天皇赏赐的二百两黄金,交还给关心着灵仙大师的日本国天皇。
贞素向护卫说道:我师父已经仙逝,天皇所赐黄金无法交待,师父遗物无处寄托。我必须再去一次日本国。
护卫道:你应该先回渤海国上京,向宣王基下禀明,否则我不敢让你去日本国。
贞素道:既然如此,我们就抓紧到登州搭船回国。
登州和渤海国东京南京之间,每月都有商船往来。贞素在登州上了商船,就盘算着如何才能再去日本国,日夜焦虑,不得安眠。陪同他的护卫也在焦虑着。这是一个自幼从军的孤儿,在军中挂名余五,经历过无数生死大战,渴望立功受奖,过上幸福生活,却一直没有得到立功的机会,更没有见过上百两的黄金。他早就垂涎贞素身上带着的二百两黄金,只是惧于大将军朱培英的淫威,不敢在贞素寻师的过程中实施抢劫。现在贞素已经是投师不成的孤独僧人,劫了他杀了他不会再有人察觉,就决定暗下黑手。这天夜里,风高浪险,护卫余五把贞素骗到甲板上,一刀杀死,再把尸体抛向大海。次日,护卫余五向船主谎称主人昨夜失足落水。船主对客人落水从来都不认真过问。船到东京龙源府,船主让护卫余五收了贞素的行李,任他下船而去。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