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八章 怀远府英雄聚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乌海光破释出这样的奥妙玄机,大有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他庆幸自己没有陷入简王朝廷的泥潭之中。他激动得夜不能寐,整夜整夜地望着满天星斗辩识天象,终于辩认出北方那颗闪亮的巨星就是新国王的星座。王星在北方。北方安远府的都督不正是大野勃的孙子大忠和吗?将要崛起的新国王必是大忠和无疑。
乌海光为自己的研究成果兴奋异常。他在心底欢呼:天将降在任于斯人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既然识破了天机,就要倾尽平生所学去顺天造势,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他悄悄地离开上京,到安远府去寻找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
大忠和自从接受了康王的册封,出任安远府都督以来,下定决心安于职守,鼓励猎牧,按章纳赋,不问朝政。可是他的儿子大仁秀却不甘寂寞。当上京传来定王和僖王连续被剌杀的消息之后,这位少王子深切地感觉到国家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便开始聚集匡扶王室的力量。他在安远府管辖的四州组织猎户和牧民演练仙功道法,培训出三万之众的马上健儿,是一支召之即来的潜在骑兵。
大仁秀向父亲进言道:连续发生国王被人谋杀的恶**件,说明邪恶势力已经侵入王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何况我们是大氏子孙。请父亲下一道发兵勤王的命令,儿子愿率领三万勇士,奔腾南下,扫荡阴霾,匡扶王室。
大忠和道:国家不振,民不聊生。匡世之心,人人可持。怎奈祖训在耳,我不能为。你若有志,可以自专。你训练的三万勇士虽然可以冲锋陷阵,可是运筹帷幄尚欠贤能之人。我希望你沉着冷静,审时度势,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大仁秀激昂地说道:我家有仙功道法传世,文韬武略自成一体,不管是运筹帷幄,还是驰骋千里,儿子都可以独立担当。
大忠和道:你要起兵勤王,第一个对手就是张才智。他家也有仙功道法传世,和你是旗鼓相当,难分高下。要想胜他,必须有贤能之人相助,在谋略上胜他一筹。
大仁秀道:父亲见识高明,儿子不敢不遵。可是贤能之人又在哪里呢?
大忠和道:吉人自有天相。你要耐心等待。现在黑水部和喜越部发生叛乱,你不妨先在平叛实战中检阅一下你的骑兵。
大仁秀就率领他的三万非正规骑兵向怀远府开进。黑水部的叛军只有三千人马,骚扰府州很是威风,遇到大仁秀就不堪一击了。大仁秀只想试一试军威,并不想对盗匪穷追不舍,打了几个胜仗之后就回师休整。
也许正如乌海光所判断的那样,渤海国到了生死存亡的转折关头,潜伏着的第三股政治势力将要崭露头角,大野勃的子孙将要脱颖而出。在安远府静待天时的大忠和父子,一面关注着黑水部和喜越部的叛乱,一面关注着上京政局的演变,一面抓紧实施全民皆兵的训练。
这天,父子二人正在厅上议论上京局势,有亲兵来报:启禀大帅,有一位于从大唐长安归来的学子,自称是渤海国第一才子,在府门外求见。
大忠和笑道:说曹操,曹操就到了。他就是你要等的人,你去接待吧!
大仁秀听父亲这样说,就赶紧跑出府门,向那人拱手道:我是都督之子大仁秀。请问贵客尊姓大名?
那人拱手,不卑不亢地说道:我是钦犯乌士元之子乌海光。不知少帅听了我的名字,是否还肯让我进府?
大仁秀诚恳地说道:令尊死于乱政,功过是非留与后人评说。你是长安归来的才子,足可以做我的老师,我岂有不请之理?
乌海光大笑道:哈哈哈,安远府有你这样超凡脱俗的少帅,我就不虚此行了。
大仁秀把乌海光请到自己的书房中,说道:家父只接待朝廷来使,不接待上京来客,请乌先生见谅。
乌海光笑道:能和少帅相识,我已经深感荣幸。
大仁秀问道:不知乌先先对我父子有何指教?
乌海光不肯正面回答,却反问道:我来怀远府,是想问一问大忠和都督对渤海国的前途和命运有何考虑,不知少帅能否先给我一个答复?
大仁秀诚恳地说道:家父不问朝政,无可奉告。要是问我,我以为国家到了生死存亡之秋,正是英雄大展身手之时。
乌海光兴奋地说道:这样说来,我们是英雄所见略同。但不知少帅有何打算?
大仁秀以掌击案,情绪激昂地说道:我已训练三万名召之即来的马上勇士,正要挥师南下,匡扶王室。
乌海光摇摇头,说道:高王的子孙到了简王这一朝,已经是强弩之末,后继无人,不堪扶助。大祚新的子孙也已经烟消云散。重振渤海国的重任,已经落到大野勃子孙的肩上。少帅要是起兵,绝不能以匡扶王室为目标,而是要把懦弱无能的简王赶下台,取而代之,自立为王。

大仁秀听了这番话,只觉得心头一亮,一股冲天豪气从胸中涌出,却又故意违心说道:只怕师出无名,弄巧成拙。
乌海光激动地说道:定王和僖王都被谋杀,那凶手必是简王及其同党。给大明忠安上一个弑兄篡位的罪名正是恰如其份。现在朝中三相制度尽废,上京混乱不堪,十五府各自为政,十二兵卫已经十年不添新兵,不要说打仗,只怕连营房都守不住。政烂如酱,兵弱如泥,眼看国将不国,有识之士都翘首以待大野勃的子孙重振朝纲。少帅只要把讨伐弑兄贼的大旗一举,必能一呼百应。三万铁骑兵临上京,无人敢挡,简王大明忠既使不被吓死,也只有拱手让出王位。
大仁秀仍然装出迟疑神态,说道:将门之后张才智在简王大明忠麾下效力,只怕他会拼死相抗。
乌海光把手一挥,轻松地说道:少帅多虑了。为了成王大华屿和康王大嵩嶙之争,张氏兄弟互相仇视,已将斗志耗尽。况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张才智手中没有精兵可用,根本不是少帅的对手。
大仁秀惊叹道:先生真不愧是大唐进士,归国三个月就把时局分析得如此精透。父亲说我要等待贤能之士来相助,就应在先生身上了。请先生留下来做我的军师,将来就做我的大内相。
乌海光道:能为少帅献计献策,是我最大的荣耀。我料定少帅不出一年就能平定海东,称王称孤。只是天数有定,少帅无缘学习创建汉室的刘邦,也不能学习无力回天的刘备,只能学习中兴汉室的刘秀,做渤海国的中兴明主。我既学不了功成身退的张良,也学不了勉为其难的孔明,充其量是在学捧着赤符劝刘秀称帝的儒生强华,岂敢承担大内相这样的重任?
大仁秀道:先生真是非同凡响。既然不愿意做首相,就做我的老师,终生不离不弃,为我指点迷津,如何?
乌海光道:做个朋友,切磋学问,我乐于从命。少帅现在要做三件事。一是把怀远府和东平府收到麾下,使北方三府成为巩固的后方基地。二是向十五府发出讨伐弑兄贼的檄文,造成雷霆万钧的浩大声势。三是联络中京都督王柄权,他也算是大野勃的传人,应该成为少帅的助手。这三件事做好了,南下之师就会摧枯拉朽,势如破竹。
大仁秀由衷地佩服乌海光的深谋远虑,激动得双手拍案,斩丁截铁地说道:好,一切都按军师的筹划来执行。
乌海光和大仁秀在安远府纵论天下大势的时候,上京朝廷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右相大宏森为了自己的子孙免遭张才智迫害,向简王上表请求外放到东京去做都督。张才智巴不得大宏森退出政坛,可是又不能放他离京,就让大宏森的儿子大延真去做龙源府都督,却把大宏森留在上京做人质。
大宏森对儿子说道:你去东京做都督,也省得有朝一日让他灭了我全家。你要切记,无论我在上京遇到怎样的风险,无论什么人召你回上京,你都不要回来。
大延真道:父亲的意思我明白。张才智是祸国奸贼。我不返上京则已,要返上京必是来取张贼人头。
大延真到东京龙源府做都督,没有引起上京官员的注意,却让中京显德府都督王柄权感到惊喜。王柄权一直密切关注着上京的动态。定王无缘无故睡死,僖王被近臣打死,简王让国丈独揽大权,这一连串大事怪事既让他震惊,又让他振奋。他以为这一切都是右相大宏森策划的。他这样判断的理由是,大宏森曾经是成王大华屿的死党,肯定是要消灭康王大嵩嶙的子孙为成王复仇。现在大宏森的儿子大延真离开上京到了龙源府,一定是有颠覆简王政权的深谋远虑。王柄权立即派出亲信去和大延真联络。
大延真到龙源府任职的本意是要避开张才智的迫害。可是王柄权的联络让他雄心大振。原来王柄权这些年默默无闻,是有意隐藏真相,伺机颠覆康王的后代。如果他的阴谋得逞,渤海国就可以摆脱张才智的阴影,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结果。大延真就下定决心和王柄权结盟,联手推翻大明忠和张才智。
就在王柄权和大延真暗中结盟的时候,大仁秀在北方树起了讨伐弑兄贼的大旗。大延真原本对除掉简王之后的政局感到迷茫,不知该拥戴谁来担任国王,现在好了,大野勃的后人不甘寂寞了,大氏王廷后继有人了,可以放开手脚跟着大仁秀去颠覆简王了。王柄权也和大延真一样兴奋。他是大野勃的义孙,对大野勃家族的忠诚远远胜过对王廷的忠诚,对大仁秀的英雄壮举自然是完全拥护。大延真和王柄权不约而同地作出响应大仁秀的决定,分别在本府树起讨伐弑兄贼的旗帜,矛头直指简王政权。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