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六章 乌士元智斗倭相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仲秋夜宴之后,日本国外务相才有时间按外交礼仪,认真接待渤海国使节,准备举行双边会谈。日本国和渤海国的外交一直处于自相矛盾的状态。一方面是双方都有结成盟好的强烈愿望,另方面双方又在许多原则问题上互不相让。虽然经过渤海国坚持不懈的努力,日本国在使节入境地点和访问间隔等项不再坚持无理要求,可是日本国不肯放弃诱使渤海国称臣的图谋。初登大位的桓武天皇雄心勃勃,想把他登基后首次来访的渤海国使团一举拿下,特别叮嘱首相亲自参加会谈。
日本国方面参加会谈的是五位顶级大臣:首相大伴正雄、外务相藤原种继、大藏相东乡麻吕、商务相吉备太郎、防卫相纪古左美。
渤海国使节张仙寿和乌士元,将要和日本国五位顶级大臣经历一番激烈的唇枪舌剑。
日本国的官员一向是注重礼仪的,在社交场合总会表现得笑容可掬,彬彬有礼。可是今天他们的表情都很严肃,好像迫不及待要取得某种成果,一个个都摆出跃跃欲试的架式。
首相大伴正雄是当然的主持人,开口说道:高句丽王大钦茂僻居海外,频频遣使来朝,进表纳贡,孝敬天皇,丹心至明,深可嘉尚。
渤海国正使张仙寿见大伴正雄一上来就这样胡说八道,不禁锁紧眉头,严正声明道:首相之言谬矣!文王大钦茂是大唐皇帝敕封的渤海国之王,不是高句丽之王。
首相大伴正雄狡诘地笑道:日本国只知高句丽,不知渤海,习以为常,一时难改,请张大使多多包涵。
乌士元听首相大伴正雄这样说话,知道又是老调重弹,想要把高句丽的称谓强加在渤海国头上,进而称渤海国为属国,就毫不客气地回敬道:首相是百官之魁首,以一时难改来为失礼行为辩解,难道不怕天下人耻笑吗?众所周知,自东海列岛上有倭人之国,就有倭国使节渡海聘问大陆,使倭国孩童尽知中原天朝上国江山万里,辽阔无垠。渤海国虽然是天朝属国,却也是地域五千里,人口数百万,胜国之状不啻于僻居海岛倭人之梦中仙境。首相如能亲临观瞻,看一看比富士山高出百倍的长白山,必有大梦初醒之感觉。
外务相藤原种继见首相失利,赶紧接过话来,说道:据本相所知,文王大钦茂的使臣胥要德来朝见圣武天皇时,国书中曾经自称是高句丽王,白纸黑字,岂能赖帐?
乌士元冷笑道:外相大人真是好记性。在东海列岛上,也曾经有过百国并存,比如,五百年前邪马台国和狗奴国发生战争时,是大陆上的天朝上国大皇帝曹睿,派遣大臣张政携诏书和黄旗来平息战乱,才使岛上恢复和平。难道五百年后还可以说桓武天皇是邪马台国国王或是狗奴国国王吗?四十年前胥要德来访时,渤海国尚鲜为海外列国所知,文王大钦茂以高句丽国王自比,是为了帮助孤陋寡闻的日本人弄清地望。近四十年来已经有三批日本国使团访问过渤海国,难道各位相国大人还需要借用高句丽国来表述两国大事吗?
大藏相东乡麻吕见外相藤原种继张口结舌,就接过话头说道:渤海国副使真是好口才。不过本相以为,花言巧语无济于事。有道是,率土之滨,化有辑于同轨;普天之下,恩无隔于殊邻。高句丽国曾经是日本国之属国,渤海国也当遵循高句丽之旧记,向日本国天皇陛下称臣。
乌士元眼光如电,盯着大藏相东乡麻吕说道:大藏相是否知道,七百年前你列岛上的委奴国国王,是受大汉国光武皇帝刘秀册封的。如今渤海国国王也是受大唐国皇帝册封的。日本国和渤海国是兄弟之国,只可同轨于天朝,岂能殊邻于海外。本副使奉劝日本国天皇陛下和各位大臣,遵宪先祖旧记,通好陆邻友邦,善事天朝上国,则日本幸甚,天下幸甚。
外相藤原种继这时已经恢复斗志,再次发难道:新罗国和百济国也是中原大国的外藩属国,他们能向日本国称臣,渤海国为何不能?
乌士元笑道:所谓新罗国和百济囵向日木国称臣,史上并无记载,不过是当今日本国一些人的想当然而已。
外相藤原种继以为有乌士元漏出破绽,立即进逼道:高句丽广开土王碑上记得明明白白,难道那是日本人的想象吗?那碑现在就在你渤海国境内,乌副使难道无知吗?

乌士元品了一口茶,慢条斯理地说道:据本副使所知,日本国的史藉上对此事毫无记载。外相也只能搬出广开土王碑来作旁证。如果日本国曾经是新罗国和百济国的宗主国,如果真有这样的事,必然是日本人世世代代引为荣耀的,必然会在史藉上大书批书。可是查遍日本国史藉,却不见有片言只字的记述,难道不是很可疑吗?自己祖上的荣耀,要借助别人家的碑文来证明,难道不是很可笑吗?高句丽国的广开土王好大喜功南征北战,他的子孙想要阐明攻打新罗国和百济国的理由,以便证明广开土王是伸张正义。把新罗国和百济国说成受某个宗主国奴役的痛苦国度,就为广开土王挥师解救新罗国和百济国民众提供了冠冕堂皇的理由。高句丽国不愿冒犯新罗国和百济国的真正宗主国大唐国,就假想出一个别的宗主国,东洋倭国就荣幸地被诬称为这个假定的角色。所以,除了那碑上的文字以外,无论日本国还是高句丽国,无论是新罗国还是百济国,所有的史藉上都找不到相关的记载。显而易见,这是高句丽人为自己的祖先侵犯别国编造出来的借口,堂堂日本国外相岂可当真呢?
商务相吉备太郎见乌士元语言犀刨,无懈可击,而张仙寿却沉默不语,以为那个人可欺,便向张仙寿挑衅道:刚才张大使对首相称文王大钦茂为高句丽王很反感,却不知这是人云亦云,约定俗成。本相在大唐长安时,见长安人常把突厥称作匈奴,大家都乐于接受。此次渤海国使团带来大量货物,很受日本人喜欢,百姓奔走相告,说是城南来了高句丽客,带来了高句丽货。这都是约定俗成的事,张大使又何必斤斤计较呢?
张仙寿笑道:商务相在大唐长安学到的本事可真是让人吃惊!长安的文人墨客有一种写作技巧叫做比喻,此技可以使文章更显生动活泼。谪仙人李白诗中把月亮喻作白玉盘,人人说他写得美妙绝伦,可是你到商家去买白玉盘,却不可以说是要买月亮。百姓可以约定俗成,官方却不可以,两国会谈更不可以。商务相在长安见过大唐国的官府文书把突厥称作匈奴的吗?
防卫相纪古左美见四位相国都不是渤海国使节的对手,就想使个突如其来的招法,把对手制住。他咳了一下嗓,声色俱厉地说道:渤海国文王大钦茂国书中说,“钦茂忝继祖业,监总如始。义洽情深。每修邻好。”如果本相没有理解错,就是文王大钦茂愿与日本国结成联盟。既是盟国,就要共同对敌。现在虾夷骚扰甚烈,我日本国皇家军队正在备战征讨虾夷,本相想请渤海国出兵五千为援手。请问两位大使可以承诺吗?
乌士元正色回道:防卫相此话可是当真?我渤海国使节十次往来日本国,多次遭到虾夷海盗的骚扰和袭击,首次赴日正使高仁义将军就是被虾夷海盗残忍杀害。如果日本国决心剿灭虾夷海盗,渤海国愿出兵三万,独立作战,而且战船、兵器、粮秣一律由我国自理。不知防卫相以为如何?
防卫相纪古左美没有料到乌士元会这样爽快答应,可是他没有权力同意外**队进入日本近海,一时不知如何应答。
首相大伴正雄赶紧说道:本次会谈只谈外交,不谈兵事。天皇陛下还要在大政宫院宴请各国使节,会谈到此结束。
这次渤日双边会谈,是一次影响深远的政治较量。奈良时代的日本国认为已经灭亡的高句丽国曾经在日本国的控制之下,故意把渤海国说成是高句丽国的继承者,对渤海国王给日本天皇的书信内容进行断章取义,要求渤海国遵循“高丽旧记”,并在给渤海国王的信件中称渤海国为“高丽”,称渤海国王为“高丽王”,称渤海国使节为“高丽使”,称渤海国客商为“高丽客”。渤海国坚定不移的格守与大唐皇室的隶属关系,坚决拒绝日本国的无理要求,严正声明渤海国不是高丽国,拒绝改变书信的文体格式和称谓。
这次会谈以后,在文王大钦茂后期,日本国的孝谦天皇登基主政,对渤海国不再使用“高丽”称呼,不再要求渤海国称臣。两国关系走上健康发展的阶段。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