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七章 段守简宣抚渤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安史之乱平定以后,渤海国文王大钦茂看到了大唐中央政权对节度使的失控,也看到了平卢节度使的重要地位。大钦茂以国王之尊和平卢节度使结盟,是出于三种利益,一是确保通向大唐的贡道畅通无阻,二是在中原和渤海国之间形成一个缓冲地区,三是拉拢一个联手制约新罗国的战略伙伴。既然是结成盟友,大钦茂就要对李正巳格外关心。
渤海国和平卢节度使的结盟,是由左相王涎联络的。而王涎和韩翃的友谊又是促成联盟的重要因素。王涎和韩翃在促成渤海国和平卢镇结盟的过程中,做了许多鼓吹分裂的事情,是为大唐国法所不容。所以王涎特别关注韩翃的动向,唯恐韩翃泄露天机,引出大唐皇帝对渤海国国王的憎恨,进而引出渤海国王对王涎的憎恨。
曾经那么起劲地鼓吹李正巳争世袭的大才子韩翃,怎么会脱离平卢军去长安做官呢?
原来,平卢节度使李正巳曾经多次向代宗皇帝上表要求实行节度使世袭制,一直未获批准。现在代宗皇帝驾崩,德宗皇帝继位,李正巳就先下手为强,委托掌书记官韩翃到长安再上世袭表。德宗皇帝对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翃早有耳闻,又当初登大位急需人才之际,就任命韩翃为中书舍人,留京任职。
中书舍人是中书省的正五品官员,专门负责替撰写法令规章。虽然官阶不高,却是皇帝近臣,这对进士出身的人来说,是一条光明的正道。在通常情况下,三省六部的首脑即九宰相在中书省的政事堂讨论国事,由中书舍人先用书面写出各与会者的意见,呈送首席宰相中书令,征求同意,然后才能提交会议讨论并作出决定,再奏报皇帝;皇帝批准后,再交中书省,由中书舍人以皇帝名义撰写圣旨诏书;圣旨诏书交给门下省审查,由门下省首脑侍中副署后正式发布;尚书省的六部来执行。韩翃做了中书舍人,成了皇帝近臣,不便再为节度使争世袭,就把李正巳委托的事丢到脑后。
正当李正巳陷于失落之际,却意外地得到歧州节度使朱泚的求助信。李正巳当即借题发挥,联络十几位节度使上表质问德宗皇帝为何贬朱泚出朝,说这样做让天下节度使寒心,请皇帝立即颁布节度使世袭制以安天下。恰在这时,朝中又出了一件大事,宰相杨炎捏造罪名谋杀了副宰相刘宴。李正巳立即大义凛然地连续上表,强烈要求德宗皇帝将诛杀刘宴的理由公布天下,向皇帝施加压力。德宗皇帝因此对杨炎恨之入骨,就起用卢杞为宰相,将杨炎贬为崖州司马,后来又派人在路上将杨炎追杀。
德宗皇帝连杀两位宰相,更让李正巳抓住把柄,说皇帝被奸臣操纵,扬言要动员全国各镇节度使联兵清君侧。德宗皇帝不禁惊恐起来,就让宰相卢杞赶快设法安抚李正巳。卢杞就献上一条借水浇火之计,借渤海国的忠义之水来浇灭李正巳的反叛之火。
卢杞向德宗皇帝奏道:平卢节度使李正巳与渤海国王大钦茂关系密切,陛下可派人宣抚渤海国,请大钦茂劝说李正巳勿与朝廷作梗,必有奇效。
德宗皇帝转忧为喜道:朕欲重震大唐国威,正可乘机宣抚渤海国。不知卢爱卿想举荐谁来做钦差?
卢杞奏道:司农寺卿段秀实素来反对节度使拥兵自重,也巴不得李正巳改邪归正。他的儿子段守简精通藩务,可当此重任。
德宗皇帝就破格提拔段守简担任鸿胪寺少卿,持节宣抚渤海国。
中书舍人韩翃不愿看到过去的主公李正巳在军阀割据的路上越走越远,又不便直接向李正巳说出自已的想法,就想请段守简给他的渤海国朋友王涎捎封信,嘱王涎力促文王遵诏劝阻李正巳的分裂活动。
韩翃向段守简说道:渤海国左相王涎是本官的挚友。段少卿到达上京时,可持本官的信函先去找他,可以促使文王大钦茂愉快接诏。
段守简应道:多谢韩大人指教。有韩大人的朋友相助,下官定会顺利完成使命。
安史之乱平定以来,只有代宗皇帝李豫派洪以文出使过渤海国,还有一次是钦差李琳中途病逝,此后再也没有钦差光临海东。段守简奉旨宣抚渤海国的消息传到上京龙泉府,让文王大钦茂欢欣不已。
这天朝会,文王大钦茂向百官说道:大唐德宗皇帝派段守简来宣抚渤海国,使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再添光彩。这是举国欢庆的大喜事。孤王要亲自到敖东城迎接钦差,左右相随驾同行,大内相留在上京监国。
左相王涎在这种外事活动中总是刻意表现自已,奏道:既然基下迎到敖东城,就该有个大臣迎到辽河,这才更显出渤海国君臣对皇帝抚慰的渴望和感激。臣愿去辽河迎接钦差。
文王觉得王涎说得有理,当即愉快应允。
大唐钦差段守简到了辽河,见渤海国来迎接他的是左相王涎,就把中书舍人韩翃捎来的信拿出来,说道:本钦差受中书舍人韩大人之托,有封信捎给左相。
王涎启信,见韩翃只是写给他一首诗,那诗写的是:
旧事仙人白兔公,掉头归去又乘风。
柴山流水依然在,一路寒山万木中。
诗后附有两行文字:为送友人归长白山而作,抄呈渤海国左相王涎大人雅正。

王涎心想,韩翃抄一首送友朋归长白山的诗给我,而且只有官腔没有友情,定是有话不便说出,想借此诗给我暗示。想当初,我鼓动李正巳争世袭制,韩翃是双手赞成的。现在他做了朝廷官员,不能支持节度使世袭,又不好向李正巳坦言,就想让我来替他说。可是朋友归朋友,政见归政见。我不能为满足韩翃这个诗文朋友而背弃李正巳这个政治盟友。
王涎把信收起,笑道:多谢钦差大人捎来韩大人的诗。这诗不愧是才子之作,意境深远,妙趣无穷。下官要好好拜读。
段守简见他只谈诗,似乎不想谈他和韩舍人的友谊,很可能是有意回避替钦差向文王进言。段守简心中有些失望,却能保持大唐钦差的风度,赶紧变换话题,向王涎询问文王的身心健康,避免了尴尬的局面。
两天后,渤海国左相王涎迎护大唐钦差段守简到达敖东城,文王陪同钦差去上京。几乎与此同时,正有一匹快马由南向北飞驰而来。快马送来的是平卢节度使李正巳发给渤海国文王的战报。那战报上说,平卢、成德、魏博三镇联军已经于本月初十日向大唐皇帝宣战,要以武力逼迫德宗皇帝同意实行节度使世袭制。
文王把李正巳的战报收藏起来,若无其事地陪同大唐钦差往上京进发。刚刚到达上京,又有快马送来李正巳的第二份战报。那战报上说,三镇联军正在分头向洛阳挺进。文王又把战报收藏起来,不向任何人透露。
渤海国大内相恭请大唐钦差到国宾馆休息去了。文王回到上书房尚未坐稳,李正巳的第三份战报又到了。那战报上说,请渤海国王扣留大唐钦差,牵制大唐皇帝,声援三镇联军。这可给文王出了个大难题。文王知道不能再装聋作哑,就把三相请来商议对策。
右相王新福奏道:河朔三镇起兵反唐,与当年安史之乱如出一辙。在这非常时刻,基下应该坚定地站在皇帝一边,声讨三镇大帅们的反叛行为。
左相王涎奏道:河朔四镇是我渤海国和大唐国之间的桥梁。与四镇结盟,是保国安民的良策,不可轻易更改。三镇联军作战的目标是节度使世袭制,这与安史有本质区别。基下应该乘钦差来巡之际,劝说德宗皇帝恩准实行节度使世袭制。河朔地方安宁了,对我渤海国有百利而无一害,又何乐而不为呢?
大内相大元义奏道:目前战局刚开,前途难料,只可静观其变,不可贸然介入。钦差要巡视各州,总要在渤海国滞留一年半载。现在研究是否扣留他,还为时过早。
文王道:渤海国不能背叛大唐,这是不可动摇的。与河朔四镇的关系也很重要,不能轻易交恶。就按大内相的建议,先观察一下再说。对钦差的接待要热情洋溢,不露破绽。
文王举行盛大欢迎仪式,为大唐钦差接风洗尘。段守简向文王宣读了德宗皇帝的慰问诏书,移交了德宗皇帝赏赐的书籍锦帛和金玉珍宝。文王带领百官欢呼大唐皇帝万岁。段守简对这些热烈的场面并不在意,因为他肩负重大使命,只想尽快向文王说明来意。
仪式完毕之后,文王向段守简说道:上京百姓要为钦差大人举行歌舞盛会,请钦差到朱雀门上观看表演。
段守简谦逊道:只怕基下会劳累,本官更想陪基下到上书房聊天。
文王笑道:观看表演也是休息。况且这样的表演在长安是看不到的,钦差不可错过。
段守简在文王陪同下来到朱雀门上观看渤海人的街头歌舞。段守简勉强看了片刻,就忍不住向文王说道:本官来巡抚渤海国,还有一件大事要办,要请基下全力协助。
文王听大唐钦差说有事相求,还以为是私事,就开玩笑道:段大人有事尽管说。你不会象洪钦差一样要娶渤海国的公主吧?孤王的女儿可是全都出嫁了。
段守简也笑道:本官不是要娶基下的公主,只是要讨基下几句金玉之言。
文王笑道:是让孤王替你说话吗?为何事,向谁说?请段大人明示。
段守简郑重地说道:请基下向李正巳说几句让他安份守已的话。
文王心中一震,暗想,我在田承嗣事件上已经对不住李正巳,怎能再做出不利于李正巳的事来。可是钦差传达的是皇帝的旨意,又不便拒绝,就只好**一下外交辞令了。
文王大笑道:哈哈哈,原来是让孤王劝喻李正巳,好说好说!
段落守简急切地说道:基下有所不知,李正巳鼓动节度使们要求世袭,这是瓜分大唐江山破坏九州一统的反叛行为。
文王平静地说道:段大人也有所不知,孤王已经得到确切情报,河朔三镇的人马此时正在向洛阳进军,要以武力要挟皇帝批准节度使世袭制。战争既然开始了,就不是孤王说几句话可以结束的。
段守简道:基下是海东诸国中最有威望的国王,和李正巳交往深厚,应该出面制止李正巳的胡作非为,替大唐皇帝分忧。
文王道:这事急不得,段大人且耐心等待,容孤王想一想。
段落守简无计可施,只好等待。不料这一等就是一年。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