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九章 大宏临莫州喋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就在日本国孝谦太后发兵剿灭藤原仲麻吕的时候,从天狼星座泄出一股阴霾之气,化作重重黑雾,把大燕国的京城洛阳笼罩起来,一时间史思明的皇宫分不出日夜阴晴,一切都湮没在黑暗之中。大燕国兵马大元帅史朝义率领亲兵把皇宫团团围住,声称护驾,不得任何人出入宫门。黑暗的皇宫中响起了刀枪搏击之声,传来了鬼哭狼嚎之音,飘来了血腥腐臭之气。百官惊恐万状,纷纷向皇宫涌来,要求见驾,却被史朝义的亲兵乱棒打退。
三天后黑雾消散,史思明的长子史朝义登上皇位,向百官宣布:先皇帝猝崩,朕谨遵遗诏继位,改元显圣。
史思明继安录山之后发动二次叛乱,先占幽燕,再取洛阳,进逼长安,走的是安录山的老路。二年之后,他又被儿子杀掉,也和安录山是同样的下场。接下来史朝义会不会重蹈安庆绪的覆辙呢?
史朝义杀父夺位的消息不踁而走,大燕国陷入混乱。
正在幽燕往复剿杀燕国叛军的渤海国副王大宏临,得到燕国内乱的消息大为兴奋,立即把这个重大消息飞报上京。火烧雄武城之后这一年多,大宏临采纳了李阳的建议,为了不引起唐军的警觉和敌视,渤海军以消灭叛军有生力量为目标,游击于各大兵镇之间,只求杀敌,不求夺城。现在燕国有变,再不夺城就有可能让唐军抢先。大宏临当即与众将商议对策。
张茂林献计道:史思明的旧将不服史朝义,已有向大唐请降的动向,我军若不抓紧占领燕国东部各镇,就会失去对幽燕的控制,使李阳殿下无立足之地。以我之见,从现在开始,应从游击杀敌转向夺城占地,从北向南渐次夺城,即可切断史朝义的退路,又可握有向大唐皇帝保荐李阳殿下的筹码。
大宏临向李阳问道:不知李阳殿下有何高见?
李阳道:我本无意做幽燕的封疆大吏,只想洗刷父子两代叛国的罪名,可是现在已经骑虎难下,只有占领地盘才能有资格和皇帝对话。我赞成张驸马之计,先取幽州,再取莫州,则幽州和莫州以东各镇皆可成为我军囊中之物。
大宏临道:我军出师以来横行无阻,幽燕各镇的燕国将领已成惊弓之鸟,现在燕国又发生了内乱,更是不堪一击。我军应兵分三路,抢在唐军之前,将营州、幽州、莫州三大重镇一举拿下,其余各镇则不攻自破。
张茂林劝道:莫、幽、营三城,是自古以来屯兵重镇,易守难攻,不可轻视。我军骑兵不善攻城,分散出击难保优势,应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可保万无一失。
大宏临道:兵贵神速。现在史朝义败亡在即,我军稍有迟疑,就会被唐军抢先。我意已决,不必再议。三镇之中,莫州地处最南,最易被经唐军抢占,必须先将它置于我军控制之下。本帅自率一万人马取莫州。李阳和吕德信率二万人马取营州,张茂林和张茂森率二万人马取幽州。你两路人马如不能克敌制胜,可将营州和幽州团团围住,阻断他增援莫州之路,等待本帅取了莫州之后再各个击破。
张茂林道:兵取莫州,有受到唐军和燕军两面击之危,请副王和我对换,以确保主帅安全。
大宏临道:你若有勇,可先取了幽州,为我解除后顾之忧,又何必对换?
李阳这时虽然不赞成大宏临的安排,可他是客座监军,是向渤海国借兵报国,自然不适合与渤海国副王大宏临发生分歧。李阳对主帅大宏临的错误布兵,不便劝阻,只有沉默。于是渤海军兵分三路,各奔战场。
大宏临率一万人马来到莫州城下,望着莫州坚固的城池,心中暗想,骑兵攻城是以已之短攻敌之长,强攻硬打必是损失惨重,我且专攻北门,放他从另外三门出逃,待他落荒而走,我再纵骑兵追杀,便可扬长避短。
于是大宏临传下命令:在城北安营,准备攻城,若敌军出城奔逃,立即纵马追杀,不可放过。
燕国莫州剌史田承嗣见渤海军来到城下,不是环城结寨,而是在北门外扎营,就料到大宏临是要将他逼出城外决战。他想,渤海军只有一万骑兵,攻城已属不易,巷战更难施展,我何不使个瓮中捉鳖之计,将北门虚掩,诱他进城,在巷战中将他歼灭。
田承嗣打定主意,就向部下传令道:各营备好钩刀长枪和绊马索,在街巷埋伏起来,听到南门上号炮响起,立即冲出来斩杀敌军。敌军一万,我军一万,是一对一。凡杀敌二人以上者,每多杀一人,奖银百两。
次日,大宏临挥军来攻北门。只见城上旗帜林立,田承嗣身边的兵卒却只有数百。
大宏临向上骂道:幽燕叛军已被我消灭殆尽,看来莫州已是无兵可用,田承嗣赶快开门请降,可饶你不死。
田承嗣向下骂道:大燕国与大唐国争天下,与你渤海国有何相干?你无端来犯,必遭天惩!
大宏临骂道: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本王替天行道,为大唐皇帝效力,今日定要取你狗头以谢天下。
田承嗣向部下大喝道:放箭!
城头上射下来稀稀落落的箭。
大宏临冷笑道:就凭你这几个残兵,还想挡住我攻城吗?命令全军奋勇冲锋,将这座空城一举拿下。
渤海国骑兵呐喊连天,纵马向城门下冲去。田承嗣转眼不见了踪影。城上守军放了一排箭,把滚木擂石胡乱一丢,就纷纷逃走。渤海骑兵原本以为攻城很艰难,现在先锋部队轻易冲到城下,用长枪一促就把城门推开,一个个喜出望外,不顾一切地冲进城去。大宏临虽然觉察到可能有诈,可是骑兵发起冲锋来势如洪水猛兽,想停下来谈何容易。前军已经冲进城,后军不能不跟上,大宏临索性把马一催,挥动全军人马向城中杀去。

田承嗣见大宏临中计,已有半数以上渤海骑兵涌进城来,就把令旗一摆,命令南门守军放炮,向伏兵发出奋勇杀敌的信号。
渤海骑兵正在拥入城中,忽听南门上响起一声惊天巨响,转眼之间伏兵四起,马脚下飞出了绊索钩刀,头顶上落下了流矢飞箭,左冲右突却找不到敌军踪影,在纵横交错的街巷中挤挤撞撞,早已失去了攻击能力。北门外尚未进城的渤海骑兵见先头部队遭到攻击,而且副王已经冲进城去,就拼命想要杀进城去增援。前阻后拥,水泄不通。
大宏临被部下的战马夹在街巷中,欲进不能,欲退不得,这才惊呼上当。亲兵在他周围筑起人墙和盾牌屏障,才使他免遭流矢飞箭。他知道拖延下去是死路一条,就拼命大叫道:冲向城门,杀出城去!
可是,他的命令已经无法执行了。步兵掉转矛头比较容易,骑兵掉转马头却是很艰难。何况现在战马都拥挤着,马上的骑手已经无法驾驭。有些骑手急中生智,弃马而走,这样一来人和马争路,局面变得更糟。
随着渤海骑兵的减员,通北门的退路终于有些松动,亲兵护卫着大宏临向北门急走。眼看就要冲出城门,却听城上一阵鼓响,田承嗣带着一彪人马从城墙上绕过来,轰然一声关闭了北门,黑压压的一排强弓手立在城头上,无数支利箭瞄准了渤海国副王的头胪。
田承嗣在城上叫道:大宏临还不下马投降,等待何时?
大宏临叫道:你弄这诡计算不得英雄。我宁死不服!
田承嗣把手一挥,城上箭簇如雨。大宏临和他的亲兵都死于乱箭之下。
正在攻打幽州的张茂林张茂森兄弟,突然得到大宏临战死莫州的恶耗,急忙收兵,商议对策。
张茂林向弟弟说道:副王是元帅,李阳殿下是监军。现在元帅战死,我们应该听从监军的命令。
张茂森道:幽州一时难以攻克,我们去和监军会合,再图良策。
张茂林当即传令全军向营州转移。
李阳在营州攻城不下,正在盼望大宏临来增援,却见张茂林兄弟身着孝服,率兵到来。
李阳大惊道:张驸马为何身着孝服?
张茂林悲痛地说道:副王战死莫州。我兄弟两个来听监军号令。
李阳闻讯大哭道:副王为我而死,我还有何面目苟活于世。我立即去莫州换回副王尸体,请张驸马护送副王灵柩回国去吧。
张茂林劝道:副王受文王之命,为讨贼而死,死得其所。请监军振作精神,指挥人马,再克叛军,以不负文王厚望。
李阳道:多谢驸马提醒,我无论生死,都不能弃文王大计于顾。全军再攻莫州,务必将田承嗣生擒活捉,拿他的血肉来祭奠副王,为副王报仇雪恨。
李阳率领四万人马,向莫州开去。
此时大唐国兵马副元帅李光弼正指挥十万大军在围攻燕国京城洛阳。燕国莫州剌史田承嗣自知莫州军不是渤海国大军的对手,又不能指望燕国皇帝史朝义发兵来救,陷入了绝境。他不想让渤海军生擒活捉,就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向李光弼投降,求得大唐皇帝的庇护。他抢在渤海军围城之前派出使节,向大唐兵马副元帅李光弼请降。
李光弼正指挥十万大军在围攻洛阳。他接到田承嗣的投降书,大喜过望,立即派人给田承嗣下达了命令,让他留守莫州,等待皇命。田承嗣得到李光弼的答复,一夜之间就把莫州换上了大唐旗号。李阳挥军来到莫州城下,把城池团团包围起来,让军兵喝叫田承嗣出来送死。
田承嗣有持无恐,派了使节来向李阳质问道:莫州已重归大唐,不知李阳殿下兴兵围城意欲何为?
李阳骂道:田承嗣杀害渤海国副王,罪该万死,死有余辜。莫州既已重归大唐,我军可停止攻城,但田承嗣必须自缚来见。
田承嗣的使节回去之后,如实禀报。
田承嗣冷笑道:李璘已属反臣,李阳还敢逞强吗?再去通知他,让他明日在城下接收大宏临遗体,立即带着人马撤离莫州,否则本留守要弹劾他反叛之罪。
李阳接到田承嗣的通知,心中犹豫起来。借兵杀贼报国,本是为了洗刷父亲的叛国之罪,如果攻破莫州捉了田承嗣,就要重蹈父亲的覆辙,背上叛国的罪名。可是放过田承嗣,如何对得起大宏临的冤魂,又如何向文王交待呢?
李阳焦头烂额,无计可施,就向张茂林问道:田承嗣有大唐庇护,我投鼠忌器,一筹莫展。不知张驸马有何高见?
张茂林道:李阳殿下不能反唐,文王也不能反唐。现在莫州已经是大唐的城池,我们没有理由再去攻打。副王之仇,只好留待来日再报。
李阳悲愤地说道:为我一个忠名,赔了副王性命,实在不值。如能重新来过,我宁可背负叛国之名,也不要向文王借一兵一卒。
次日,李阳和张氏兄弟在莫州城下接过了副王大宏临的遗体,饮恨离开莫州。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