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九章 大钦茂三扣来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留守旧京的大元义见二王子大宏元怀着满腔怨恨,就想把他引导到自已设计好的轨道上来,让他成为自已谋求私利的工具。这天乘大宏元发泄怨气之机,向他说出“制造**,取而代之”八个字,发出了谋杀大宏临的暗示。
大宏元听了“制造**,取而代之”八个字,心中一震,吃惊地问道:叔叔这话是何意,难道是让我去谋杀他?
大元义却答非所问地说道:上京龙泉城是按照长安城建造的,王城北门也和长安皇城北门一样叫做玄武门。二王子每天从玄武门进进出出,有没有感觉到这座门上的玄机奥秘?
大宏元被问得张口结舌,想了许久,才说道:没有感觉到。
大元义故弄玄虚道:你如果到过长安,就会感觉到了。
大宏元忍不住追问道:这是为何?请叔叔指教。
大元义道:因为长安发生过玄武门事变,大唐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前劫杀了太子李建成,使得这道城门显得格外阴森可怖,也格外辉煌壮丽。玄武门是离皇宫最近的城门,是整个皇城的要害。从玄武门进入皇城,就可以直奔后宫。历来逼宫弑君的人都是从玄武门攻进去的。
大宏元叹息道:可惜龙泉城不是长安城,我大宏元也不可能变成李世民。
大元义道:如果李世民也象你这样想,就不会有玄武门事变了。李世民也不是生来就有杀兄的本能,而是李建成忌贤妒能步步紧逼,才迫使李世民不得不奋起抗争。现在不是你要不要做李世民,而是大宏临是不是已经做了李建成。
大宏元忿恨地说道:他自恃长嫡,无情无义,夺我所爱,毫无愧色,只怕比李建成还要坏三分。
大元义怂恿道:既然如此,你还犹豫什么?
大宏元一脸哭相,哀叹道:叔叔说起玄武门事变来倒是很轻松,我只怕连个厨房门都踹不破。天不酬我,如之奈何?
大元义故做慷慨之态说道:常言道,有志者事竟成。你只要有这个愿望就成了,其余的事叔叔来替你筹划。时机一到,立即出手,一定会成功。
大宏元激动地说道:叔叔若能让我取代大宏临做副王,我一定保举叔叔做大内相。
大元义笑道:等你做了国王再说吧。
大宏元惊喜道:叔叔说我将来可以当国王,这可是我从来都没有想过的。
大元义笑道:只要你听叔叔的安排,这一天迟早会到来。
从此以后,大元义和大宏元每天在一起都在谋划着如何除掉副王大宏临。张文休是大宏临的顶梁柱,文王是大宏临的保护伞,自然也都在清除之列。这天,叔侄两个正在饮酒漫骂大宏临,诅咒张文休和文王,忽有亲兵来报:平卢节度使的差官要去上京,请求放行。
大元义听说平卢节度使又派人来,立刻想起上次处理张元涧受到文王嘉奖的往事,就想再弄个小聪明,把这个差官摆布一番,好向文王邀功。便传令道:把那差官带来,本王要问话。
平卢军的差官来到厅上,向大元义行礼道:在下王进义,是平卢军郎将,受平卢节度使王玄志大帅派遣,要去上京龙泉府传达牒书,请求留守王爷给予协助。
大元义问道:平卢军大帅不是徐归道吗?何时换了王玄志?
王进义道:这事说来话长。简而言之,先是徐归道谋杀了范阳节度使刘正臣,投靠了安录山。接着是卢龙节度使用权王玄志出奇兵袭击平卢军帅帐,把徐归道处死,收了范阳军和平卢军帅印。现在王玄志是肃宗皇帝钦命的三镇大帅,兼着海东四府经略使,渤海国在其经略范围之内。
大元义道:经略不经略你且慢慢再说。我只问你想到上京去送达什么牒书?
王进义道:大唐宰相张镐已经率兵收复长安,肃宗皇帝和太上皇将相继回京。王大帅派在下来督促文王向长安上表慰问、进贡效忠,以尽藩王孝敬之德。
大元义心想,王玄志倒是很会钻营,肃宗皇帝刚回到长安,他就催文王上表进贡,是想让渤海国成为最先效忠的藩国,好为他这个经略使使脸上增光。我也要学一学他这种投机取巧的办法,乘机劝文王送子入侍,把大宏元送到长安去历练一番,将来好让他取代大宏临。
大元义打定了鬼主意,就要先让大宏元作好入侍长安的准备,他向大宏元说道:王进义带来很重要的牒书,我要亲自送他到上京,乘机说服基下送你去长安入侍。
大宏元迷惑不解,问道:叔叔不想帮我取代大宏临了吗?
大元义笑道:正是为了让你取代大宏临,才让你去长安历练。长安是皇家子弟争权夺势的大舞台,一街一巷都铭刻着亲王斗法的玄机奥秘。你到长安考察一下历代皇权沿革的历史,学会乱中夺权的手段,才能有取代大宏临的机会。
大宏元这才兴奋地说道:多谢叔叔一番苦心。

大元义陪同王进义来到上京,立即要求晋见文王。
文王当天便在太和殿接见平卢节度使的使节王进义。
文王问道:请问使节王进义是何来意?
王进义向文王禀道:下官是来通报大唐最新消息。大唐平卢节度使王玄志大帅有牒书致文王基下。
文王看过王玄志的书信,向王进义说道:肃宗皇帝重返西京长安,这是天大的喜事。皇室理应颁布诏书宣告于天下。现在不见皇帝诏书,却只见节度使牒书,不知是皇帝无暇颁诏,还是节度使擅自行文?
王进义解释道:皇帝确实没有颁诏。是史思明在范阳率部起义,重归大唐,向王玄志大帅通报了长安的最新消息。
文王道:说来说去都是叛将提供的情报,孤王岂能轻信?
王进义道:张镐宰相收复西京长安是千真万确。肃宗皇帝回到长安,才迫使安庆绪弃洛阳北窜,回驻邺城。史思明审时度势,见大燕国大势已去,毅然弃暗投明,重归大唐。现在幽燕各镇已经连成一片,安庆绪无路可走,败亡之日必不太远。王大帅提醒基下及早向长安上表进贡,实在是为基下着想。请基下务必遵行。
文王道:多谢王大帅一番美意。请王将军到馆舍静候回复。
王进义只好回到宾馆等待文王的回复。
文王向大元义问道:你在旧京是否得到相关情报?
大元义奏道:据臣所知,安庆绪返回邺城和史思明重归大唐,这两项都确凿无疑。王玄志督促基下向长安上表进贡,应该是与人为善的好建议。现在各藩属国都与大唐皇帝失去联系,大唐皇帝必然如饥似渴地盼望藩国来贡。渤海国率先上表进贡,必受皇帝嘉奖。依臣之见,基下向肃宗皇帝上表进贡的同时,还应该按贯例送王子入侍,表示基下对皇帝的忠诚。
文王正对王进义的使命满怀疑虑,又听到大元义说出送王子入待的建议,心中就非常反感,却万万没有料到那建议中包荐着乱国的祸心,本想对他的建议训斥几句,可转念一想,好歹他也是个亲王,见识低俗,不听也就是了,不必让他太失尊严。
文王不动声色地说道:你这建议比王玄志更进了一步。孤王要好好想一想。你先回旧京去吧。
大元义这次到上京,原本是要借王进义来送牒书之机,来劝说文王送二王子大宏元入侍长安,为大宏元取代大宏临创造条件,没料到文王根本听不进他的建议,还迫不及待地命令他重返旧京。大元义再一次受到冷落,心中十分不悦,可是王命既出,又不能违抗,只好怏怏而退。
待大元义告退之后,文王向张文休问道:大内相有何建议?
张文休奏道:王玄志书中所说的长安形势虽然有几分可信,可是他催促基下上表进贡却太过急燥。就算皇帝重返长安属实,河北河南还有大片土地陷在叛军之手,战火依然未熄,贡道尚未畅通,此时派使节入唐显然不是明智之举。至于大元义所奏送王子入侍的建议,则是不着边际的胡言乱语,基下不必在意。
文王道:曾经有消息说郭子仪借回纥兵平叛很有成效,大唐军队收复长安的消息应该是可信的。可是史思明率部起义重归唐却很可疑。史思明本是安录山的左膀右臂,是叛乱的罪魁祸首,不可能甘心背弃大燕国。现在史思明屯兵幽州,王玄志却兼了三镇节度使,他们之间又是何种关系?自从安录山盘据幽燕以来,幽燕就成了野心家的温床。现在史思明和王玄志手中都有雄厚的实力,他们当中很可能又会冒出一个安录山来,孤王避之犹恐不及,岂能接受他的建议?还是老办法,对王玄志的牒书不予理睬,把王进义看管起来,冷静观察,不要急燥。
张文休道:基下的判断十分英明。臣即刻对王进义实施管制。
文王道:打狗也要看主人,王玄志和史思明有所不同,对他的使节不要过苛。
张文休道:臣会小心掌握。
张文休把平卢军的使节王进义送到镜泊湖畔的石城中实施软禁。每日有酒有肉,只是不准踏出石城。
文王大钦茂再一次使用缓兵之计,把平卢节度使王玄志的牒书搁置起来,暂时切断了和幽燕的联系,继续把精力投向国内。这时国中发生了一件大事,太妃陶美鸾不幸病逝了。文王葬母之后心情不爽,就想离开上京,他心中一直在惦记着收服虞娄部完成统一,再加上想念好朋友李阳,就决定要巡视东京龙源泉府。
这天朝会,文王向百官宣布:孤王要巡幸东京龙源泉府。副王大宏临留守上京监国,大内相张文休辅政。左相乌召度和右相大宝方随驾东巡,辅国大将军吕德信率三千禁卫军护驾。
百官应道:臣等领教。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