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三章 乌知古幽州受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唐钦差洪以文和渤海国入唐使节乌知古一行人马,本想从营州贡道入唐,可是过了辽河之后,才发现营州方向的交通已被契丹人阻断,就改道从榆关奔幽州入唐。这时的幽州是范阳节度使安录山的驻地。
安录山原本是驻在营州的平卢节度使,是半年前才移驻幽州的。这个变化很有戏剧性。盘踞在松漠一带的契丹人,最惧怕的是平卢节度使张守珪。张守珪被贬官之后,由安录山接掌平卢军帅印,就使契丹人跃跃欲试,频繁南下。安录山本是胡人,他只想扩大地盘称王称霸作威作福,不想和契丹人死拼。可是营州是契丹南下的必经之路,平卢军免不了要和契丹人作战。安录山就想和范阳节度使换防,以便离契丹人远一点。正在安录山通过当权宰相李林甫来谋求换防的时候,偏偏范阳节度王斛斯病死了,安录山就乘机把主力大军从营州移向幽州,名曰协防,实为夺地。宰相李林甫向来担心汉族将军功高入朝威胁他的权势,就千方百计建议皇帝提拔胡人将领,说胡将只知打仗不知谋权,可以让皇帝放心。皇帝对这个主意也很欣赏。现在安录山想移驻幽州,李林甫就向皇帝建议,由安录山兼任范阳节度使。玄宗皇帝对首相李林甫一向是言听计从,甚至想过要把朝政大权全盘委托给李林甫来摄理,以便静下心来和杨玉环享受迟来的爱情,对李林甫这项建议立即批准,就让安录山兼任了范阳节度使。安录山名正言顺地离开营州,移驻幽州。
安录山一身挂了两颗边关大帅印,高高兴兴入朝谢恩,不仅谢皇帝隆恩,还对宰相李林甫感恩戴德。大唐朝同时设有九名辅佐皇帝高品官员,统称九宰相。李林甫一直是九宰相中的首脑,可是自从杨玉环得宠之后,最年轻的宰相杨国忠却成了李林甫的竟争对手。安录山恭敬李林甫,自然就冷落了杨国忠。这就让杨国忠很不舒服。偏偏安录山又惹事生非,在入宫见驾的时候,对贵妃杨玉环百般**,以致百官议论纷纷,不仅骂安录山欺君罔上,也骂杨玉环背主寻欢,极大地损害了杨家的尊严,更让杨国忠对安录山憎恨不已。此后,杨国忠和李林甫争权斗法,就常常把安录山扯进来。李林甫说安录山最忠,杨国忠说安录山必反,弄得玄宗皇帝左右为难。
钦差归国和藩国使臣入唐,边镇大帅都要亲自迎送。可是安录山自持有宰相李林甫撑腰,不把钦差洪以文放在眼里,更不把渤海使臣乌知古放在眼里。他本打算让副帅史思明接待一下,随便派个卫队护送过境也就算了。可是当他得知洪以文是杨铣举荐的钦差,这个钦差又娶了渤海国公主回来,就把眼珠一转,计上心来,要利用这件事来整一整杨家兄弟。
安录山下令把钦差洪以文和渤海国使臣乌知古拘扑起来打入囚车,派卫队押往长安,交给刑部。同时向玄宗皇帝上了一本,奏道:钦差出巡,私娶藩国公主,串通藩国谋反,罪不可恕。臣已把案犯洪以文及其同谋乌知古拿下,派人押送长安交朝庭发落。
安录山这一招果然厉害。钦差大臣被边关大帅捉起来,这件事立刻成了轰动朝野的大新闻。李林甫推波助澜,乘机弹劾杨铣,也就是间接地打击杨国忠。杨国忠则说安录山逮扑钦差是对皇帝不敬,图谋不轨反相毕露,向李林甫展开反击。双方斗得不可开交。玄宗皇帝一向倚重李林甫,这就使李林甫以为必胜无疑。可是这位阴险狡诈的宰相没有料到对手会更加阴诈。杨国忠通过堂妹杨玉环向皇帝发起枕边攻势。玄宗皇帝经不住杨家兄妹的内外夹攻,就渐渐地倒向杨国忠一边。几个回合之后,李林甫终于败下阵来。玄宗皇帝降旨,表彰洪以文出巡有功,恩准他和渤海国公主大松花成婚。李林甫十几年来操纵朝政已成习惯,现在却败在无才无能无识的庸碌小人杨国忠手里,就气得火冒三丈,一气之下就患了面瘫症,口眼歪斜,不能上朝,眼看着大权落入杨国忠之手,不久就郁闷而死。
李林甫垮掉了,杨国忠就想一鼓作气再把安录山拿下。可是世上的事情常常是自相矛盾的。尽管杨国忠对安录山恨之入骨,杨玉环却偏偏对安录山颇有好感,她觉得那个肥胖胡儿跳的胡人舞真是天下一绝,就在皇帝面前替安录山说了许多好话。玄宗皇帝被杨玉环的枕边风吹得晕头转向,就不再理睬杨国忠对安录山的弹劾,也不再追究安录山对钦差大臣的不敬。安录山可真是有造化,在李林甫死后却又得到杨玉环的保护,依然稳坐河北辽西两镇节度使的宝座。
洪以文出使藩国擅自招亲,本是触犯了国法的,可是由于得到杨国忠的保护,不仅没有被安录山和李林甫参倒,反而还得到玄宗皇帝嘉奖,逢凶化吉转危为安。他从牢中出来,官复原职,就迫不及待地为渤海国文王委托的事情忙碌起来。

洪以文向皇帝上了一表,奏道:渤海国文王大钦茂仰慕中原,求赐汉书、三国志、晋书、十六国春秋、唐礼,以供渤海臣民研读,还要仿照长安城建一座新都城。臣以为这是促进藩国归化的天赐良机,可以赐他中原史书和长安图形,并派遣能工巧匠助他施工。请陛下恩准。
大唐国对藩属国往往采取和亲和赐姓等办法拢络藩王。比如契丹酋长李尽忠和李失活的姓名就是皇帝恩赐的,黑水部酋长李献诚的姓名也是皇帝恩赐的。渤海国的地位远在契丹部和黑水部之上,为什么没有得到过这种赐姓赐名的荣誉呢?这不是皇帝不想赐,而是渤海国不想要。因为渤海国王室的姓,本身就已经汉化,而且大字具有高大宏大的含义,不希望再用别的姓氏来取代;又因为渤海国实行一夫一妻制,这就限制了国王再娶大唐公主,大唐皇帝也不能强行让渤海国王再娶个二妃。现在渤海国王要仿造长安建造都城,似乎可以弥补不能赐姓赐名和下嫁公主的缺憾,或者说这与赐姓和亲有着同样的政治效果,玄宗皇帝自然非常乐于采纳。
玄宗皇帝在洪以文的奏折上兴奋地批道:藩国臣民都有争相研读中原正史,藩国都城都建成长安模样,岂不成了人间到处尽长安,普天之下皆唐土。这是大好事,鸿胪寺可以全力去办。
洪以文的建议得到皇帝批准,就趁热打铁,以鸿胪寺名义招募胜任录书的学士,日以继夜抄录史书典藉。又以鸿胪寺名义招募从事宫殿建筑的能工巧匠,从中精选出一百名艺高技绝者,交给渤海国使臣。
乌知古在长安等了一年多,终于等到李林甫垮台,洪以文复官,才拿到了史书典藉和长安城全图,又得到洪以文招募来的百名能工巧匠。乌知古总算完成了使命,高高兴兴踏上归程。
乌知古入唐时,曾经遭到安录山的拘扑,回程时就小心提防着安录山的迫害。这天路过幽州,本想避开安录山悄悄通过关卡,却不料安录山早就布下罗网。正当乌知古要不声不响地通过关卡的时候,范阳节度使的巡逻队不由分说,又把渤海使臣拘捕起来。
乌知古被带到大帅府,向安录山抗议道:本官出使归来,有鸿胪寺官文为证,不曾违犯唐律,安大帅为何无理拘押?
安录山自从他的恩人李林甫倒台之后,就发誓要和杨家兄弟一争高低。这个表面看来很粗鲁,内心却十分奸诈的胡人大帅,在长安布下许多密探,随时观察着朝廷动向,寻找着和杨国忠斗法的机会。这次乌知古携带长安图形和工匠归来,早已被他探知。他认为这是老天爷又给他提供了一个向杨国忠发难的大好机会,岂能放过。
安录山向乌知古说道:本帅受皇帝重托,坐镇边关,严防藩夷作乱,绝不能放走藩邦间细。你既然是从长安归来的藩国使节,就应该按规矩向本帅报号,接受查验,正当过关。如今你鬼鬼祟祟想蒙混过关,必是在长安窃取了重大机密。我劝你早早交出来,可饶你不死。
乌知古据理力争道:本官携带中原史书和长安图形及百名工匠,都是皇帝恩赐,有谍文为证,你无视皇命,横加盘查,是何道理?
安录山狞笑道:我大字识不到一斗,对书藉不感受兴趣;我手下有用不完的役工,也不稀罕你那百名工匠。书和人你都可以带走。长安是大唐都城,城防要塞全都标画在图上,这图就是国家最高机密,岂能让你轻易盗出?你且将图交出来,待本帅查询清楚,再作处理。
乌知古虽然心中坦然,可是身处虎狼巢**,有理也说不通,明明知道安录山是故意刁难,却无力和他对抗,无奈之下,只好将长安图交出来,等他向长安查询。
安录山见长安图已经到手,就想把图留下来作为弹劾杨国忠的证据。他向乌知古说道:乌大使既然把图交出来,本帅就不追究你私自闯关之罪,现在可以放你出境。
乌知古这才知道安录山存心要扣下长安图。他好不容易才到手的长安图,岂能轻易放弃,当即说道:此图是皇帝恩赐,大帅无权扣留,本官绝不能弃图而走,就在幽州等你查询结果。
安录山狞笑道:放不放是我的事,走不走是你的事。你要赖在幽州,我也不会赶你走。只是从即日起,你这一行人马的所有消费都要由你自理,本帅不再供应。
乌知古坚定地说道:你一日不还我长安图,我就一日不离幽州。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