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二章 张文休定界收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新罗国孝成王金承庆派使节到敖东城,祝贺文王大钦茂被大唐皇帝册封为渤海国王。这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外交行动,表明了新罗国王金承庆强烈的和平愿望。文王敏锐地察觉到这个和平信号。渤海国的南征,是武王生前布署的,文王继位之后,曾经下过停战的命令,可是张文休为了表明对王室的绝对忠诚,坚持开战,文王才不得不全力支持。现在皇帝有诏希望停战,钦差有话希望停战,敌方来使暗示求和,和平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文王决心要抓住新罗国发出的和平信号,结束这场不合时宜的战争。可是,当文王让大臣们发表意见时,却出现了乌知古的不配合,和大元义对大内相的恶意攻击。文王王对朝会上出现的意外很不高兴。乌知古和大元义也后悔自已的失态。退朝后,乌知古和大元义不约而同地追到上书房请求召见。文王此时不想再听他们争论,就让内侍传话出去,他要请钦差洪以文来商议大计,请大内相和大元义回避。二人只好退出。
文王并没有请洪以文来谈话,而是要静下心来独自思考。他觉得今天在朝会上议论南征是个失误。这件事首先应该听一听南征大元帅张文休的意见。文王在案前坐下来,要给张文休写一封密信。
这时内侍进来禀报:张文休从前线发来战报。
文王道:快呈上来。
大元帅张文休每隔十天向文王送出一份战报。现在送来的是第十份。前面的九份战报是一连串的胜利消息。张文休统率的渤海大军攻破新罗国长城,不断向南推进。虽然遭到新罗军的顽强抵抗,渤海军的进展不是很顺利,但总的趋势是不断前进。文王很兴奋,百官一片欢呼,整个渤海国都在狂热地期盼着新罗国的灭亡。虽然胜利带给百姓的只是成百上千子弟兵的牺牲,不会给饭碗里添一粒米一丁肉,可是人们还是要狂热。这就是战争的魔力,它会让男人野性膨胀杀气腾腾视死如归把血肉抛向异国他乡,它会使女人义无反顾痴如狂把丈夫和儿子送上战场。黄炎大战是这样,商周大战是这样,春秋争霸是这样,秦战六国是这样,楚汉相争是这样,隋唐演义是这样,匈奴人是这样,突厥人是这样,吐蕃人是这样,新罗人是这样,渤海人也是这样。不论正义还是非正义,打起仗来就只能是这样。
张文休的第十份战报,象银河泛滥天池倾泄,给陷入战争狂热的渤海国浇来滔滔冷水。这份战报送来一个惊人的坏消息:先锋大将军大乙夏在两军阵前身负重伤,生命垂危。
大乙夏是王室中出类拔萃的战将,他从十几岁就跟着伯父大祚荣冲锋陷阵,一生战功卓著,威望甚高,是国家的栋梁。现在这位老将军血洒战场,性命难保,让文王大受震撼。
文王捧着这份战报,心如刀搅。他痛苦地叫了一声:快召大元义!
大元义是大乙夏的长子,应召来到宫中读了张文休的战报,顿时大哭起来。他向文王吼道:怎么会这样?张文休为什么要让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去冲锋陷阵?
文王悲哀地劝道:大乙夏王叔是为国效力才遭此不幸。他主动请缨出征,是武王批准他担任先锋大将,你不要错怪了张文休。
大元义恨恨地说道:我父亲身经百战,无往不胜,怎么会被新罗国残兵败将所伤,肯定是张文休指挥不当,才会损兵折将。
文王摇头道:孤王本想让你去迎接大乙夏叔叔回京养伤,你这样冲动,如何去得。
大元义道:难道这件事是别人可以代替的吗?我要立即出发。只怕迟了会遗憾终生。
文王道:你想去也可以,只是要依孤王两个条件,一是不得在前线停留,二是不得对将军们发表任何意见。
大元义道:我只管接父亲回来,其余一概不闻不问。
大元义连夜出发,去大同江南岸战场上迎接受伤的父亲。
文王派了个禁卫军校尉,带着文王的亲笔密信,去向张文休征求战与和的意见。
张文休的征南大军经过二十个月苦战,已经摧毁新罗国北部防线,向南挺进五百余里。正当渤海大军乘胜前进的时候,发生了大乙夏身负重伤的悲剧。张文休对先锋大将大乙夏的伤情深感不安,在大乙夏身边度过了三个不眠之夜,亲眼看着大乙夏伤势恶化气绝身亡。张文休悲痛万分,派了一队亲兵护送大乙夏尸体返回敖东城。来迎接父亲的大元义,在半路上接到了父亲的尸体。他原本想要当面羞辱大元帅张文休发泄怨恨,现在也只好作罢。
张文休把大乙夏战死的悲剧,转化成激励将士奋勇杀敌的动力,正要发动新一轮的强大攻势。这时文王的密信送到了。

文王的密信中没有说明国王的意见,只是请张文休提出是战还是和的建议。张文休从父亲张雨生那里继承下来的家规是无限忠于国王,一切都以国王的意见为意见。他接到文王密信,首先想要弄清文王是何态度。他把密信反复看过,终于领悟到文王的真实意图。南征战斗正如火如萘,如果国王想战,给个鼓励就是了。现在却问大元帅对战与和有何建议,这不是分明是要停战议和吗?国王有了停战的念头,这仗还能打下去吗?虽然将在外君命可以不受,可是张文休却没有自作主张的勇气,只能唯君命是从。
停战已经不可避免,身为大元帅的张文休现在集中精力思考的是,以何种方式停战才能最为有利。停止前进,全军后撤,脱离接触,实现和平,这是最简单的办法。可是这样的停战与战败无异,张文休绝不肯这样做。他想到一个最佳的停战方案,各部就地安营,挂出免战牌,要求和谈。同时命令后续部队把已经在渤海军掌握之中的新罗国横贯东西海岸的长城全线捣毁,以便重新议定边界。
新罗国这时也发生了一件大事。孝成王金承庆病逝,其弟金宪英继位,称新罗国景德王。景德王金宪英这时急于安抚国内臣民,巴不得立即停战,很快就派人来议和。张文休自持兵强马壮,蛮横的要求以停战线为界。新罗国景德王求和心切,只好满足了张文休的要求。两国就在停战线上立碑为记,各自撤兵,实现和平。
张文休南征的誓言是荡平新罗国,现在中途停战撤兵,誓言已经化作泡影,虽然强占了五百里土地,仍然感到辜负王命,脸上无光。他在回师的路上突然想到高海清诬陷大野勃的往事,心里沉甸甸的。他想到一个非常要害的问题,就是文王并没有明确表示要停战议和,是自已猜测出文王的意图,自作主张划界撤兵的。这可就有欺君罔上的嫌疑,万一有人指控他谋反,那是浑身长嘴也说不清的。越是靠近敖东城,他就越是感到紧张和不安。回到敖东城之后,他就立即向文王上表请罪。
这日朝会上,张文休向文王禀道:臣率兵南征,苦战一年有半,迟迟没有摧毁敌军主力,有负王廷厚望。战斗正酣之际,臣不经基下降教,就与新罗国划定边界,撤回人马,有违朝纲国法。现将请罪表呈上,请基下惩处。
文王虽然没有正式宣布过停战议和的决定,却在密信中向张文休作过暗示,这时见张文休把责任全都揽过去,知道他这是担心受到别人指控,象大野勃一样不仅无功还要治罪。文王登位之初曾经有过提防张文休谋反的念头,至今感到羞愧。现在见张文休凯旋而归却惊恐不安,就感到过意不去,急忙安慰了几句。
文王道:南征大军节节胜利,攻占五百里土地,也是可喜可贺。张文休征战有功,应该嘉奖。这份请罪表孤王就不能接受了。
大元义因为父亲战死而对大元帅张文休心怀怨恨,正要寻找机会向张文休发难,这时就乘机奏上一本,弹劾张文休目无国王拥兵自重。他奏道:臣以为,两国定界不同于战场上的攻守进退,张文休刚愎自用,目无基下,擅自划界,要胁王廷,罪在必究,岂能不查。请基下将此案交三省六部按律论处。
文王笑道:大元义初参国事,理应谦虚谨慎,与人为善。前番你对大内相恶语相加,如今又对左相刻意攻击。这样下去,如何能团结百官为国效力。定界议和之事不必议论了。现在外事平息,百官齐聚,孤王要重新整顿秩序。敕命张文休为大内相,乌召度为左相,大元义为右相。原大内相乌知古晋位开国公,另有任用。
百官一齐呼道:谨遵王教。
渤海国停止南征,让大唐钦差洪以文如释重负。洪以文两项使命都圆满完成,就要启程返回长安述职。
文王向钦差说道:孤王要派遣使节入唐向皇帝谢恩,同时要请皇帝赐给汉书、三国志、晋书、十六国春秋、唐礼等中原正史,以供渤海臣民研读。本王要仿照长安建造一座新都,也要请大唐皇帝赐给长安城图样。这个重大使命就由乌知古来担当。请洪钦差全力协助他完成使命。
洪以文爽快地应道:促成渤海国建造小长安,这正是本官想要做的一件大事。请基下放心,本官一定全力以赴奏请皇帝满足基下的要求。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