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云南——香格里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香格里拉介绍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人们都把它向往,那里四季常青,那里鸟语花香,那里没有痛苦,那里没有忧伤,她的名字叫香巴拉,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的建塘,人间最殊胜的地方,是河畔的香格里拉。”如果能给中国最美的地方画个圈,那这个圈就是香格里拉。“香格里拉”一词,是1933年美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JasHilt在小说《失去的地平线》(“LostHoriz”)中所描绘的一块永恒和平宁静的土地。是个有雪峰峡谷、金碧辉煌且充满神秘色彩的庙宇、被森林环绕着的宁静的湖泊、美丽的大草原以及牛羊成群的世外桃源。而迪庆却惟妙惟肖的拥有着詹姆斯·希尔顿(JasHilt书中描写的一切,更加巧合的是,“香格里拉”—词是迪庆中甸的藏语,为“心中的日月”之意,它是藏民心目中的理想生活环境和至高至尚的境界。迪庆高原就是人们寻找了半个世纪的“香格里拉”。
迪庆处于国家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的中心地带,包括中甸,维西,德钦三个县,其中中甸为其首府提到的建塘是中甸的县城)。境内有许多高耸入云的大山,著名的云南第一高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为藏传佛教的朝圣地,位居藏区八大神山之首,其余环立着太子雪山、白茫雪山、哈巴雪山等。
迪庆,藏族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是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也是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数据的84%,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33.4%。
迪庆的自然地理特点要以概括为“三山峡两江一坝”。“三山”即怒山山脉、云岭山脉、巩嘎山脉,纵贯南北,平行并列,梅里雪山、白茫雪山、哈巴雪山三山鼎立于群峰之上。“两江”,即金沙江、澜沧江,在迪庆境内流程分别为430公里和320公里,流域面积分别为全州国土面积的70坝”,即大小中甸坝子,共有40多万亩。
迪庆区位独特,毗邻的藏区有12个县,16万平方公里,140多万人口。历史上,迪庆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是西南“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物资中转站。
迪庆是多民族多宗教地区。同其他藏区一样,藏族几乎全民信教。傈僳族、普米族聚居区,一部分群众信仰天主教;东巴教、伊斯兰教、道教等在我州也流传较广。全州僧侣、教徒众多,寺院、庙宇、教学遍布,形成了藏传佛教为主,多种宗教并存的环境。
迪庆是云南省最重要的资源富集地区之一。有着森林、生物、水能、畜牧、矿产、旅游等六大资源优势。迪庆是云南省最大的林区之一,森林资源十分丰富,且种类繁多。全州林业用地公顷,林木蓄积量达1.5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36.4%。主要品种有云杉、红杉、冷杉、高山松、红豆杉、香榧、云南松、扁柏、红椿、洪桐、华山松、山揪、金丝、杜肿、栓皮栎、樟、油桐及品种繁多的杜鹃等。迪庆由于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明显,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有高等植物2183种,其中药用植物达960多种。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60多种,菌类资源丰富,达147种。香格里拉的雪线以下,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包围森林的是广阔的草甸牧场。全州有草地面积913万亩,占国土面积的21.6%,其中可利用草场629万亩,为全省之首,是云南最大的天然牧场。牲畜主要有耗牛、牦牛、黄牛、羊和猪。这里也是有名的动植物王国,生息着众多珍禽异兽,更是花的海洋,品种数不胜数,光是杜鹃花就有200多种,鲜花有时甚至覆盖整个山头,大有日出山花红似火之势。每年3月,从印度洋上吹来温暖潮湿的西南风,为千里沃野带来勃勃生机,鲜花开遍原野,牛羊在花海中漫游,牧歌处处,情景动人海子是草原上最亮丽的风景线,它们是亚洲大陆最纯净的淡水湖,汇聚冰清玉洁的雪水,碧蓝如天,粼粼微波中倒映巍峨雪山,幻如仙境。其中,碧塔海号称“高原明珠”;纳帕海是被联合国列入濒临绝种的黑颈鹤的重要栖息地,每年的九月至来年的三月可一睹其芳容;而黑海是典型的冰啧湖,因水色如墨而得名。迪庆——滇西北旅游的皇冠。
迪庆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并并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核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境内形成复杂的地貌结构和动植物繁衍生息的多层次自然景观,孕育了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有白茫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持区,有哈巴雪山、碧塔海、纳帕海三个省级自然保持区,有金沙江、澜沧江并流奇观,有以深、窄、陡、险、秀而著名的澜沧江峡谷,虎跳峡及香格里拉峡谷,有迄今仍是无人登顶的“处女峰”梅里雪山卡格博峰(当地人称之为太子雪山),有低纬度低海拔(2700米)的现代冰川明永恰,有仙人遗田美称的白水台,有松赞林寺、东竹林寺、达摩祖师洞等众多的藏传佛教文化名胜。州内的民族和睦相处,有着各自的宗教信仰、民族风情、民族文化。藏族农历五月赛马会,藏历年的格冬节,纳西族二月初八的朝白水,彝族的火把节,傈僳族的阔时节等,已成为当地的传统节日。这些气势磅礴的雪山冰川。
香格里拉主要景区(点):有虎跳峡、碧塔海、松赞林寺、白水台、纳帕海、依拉草原、梅里雪山、白茫雪山、小中甸花海、藏民家访、香格里拉大峡谷、萨马阁自然保护区、达摩祖师洞。这些独具特色的高品位旅游资源,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旅游者慕名而来,流连忘返。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迪庆香格里拉现已具备了招徕海内外旅游者的各种条件,推出了富有特色、独具魅力的以州府建塘镇为中心的东、中、西及外环等旅游精品线路。经勘查迪庆州现有20个景区、196个景点。
2.碧塔海
碧塔海位于中甸县东部,距县城25公里。保护区以碧塔海为中心,总面积840平方公里。碧塔海长约3公里,宽约1公里,藏语称碧塔海为"碧塔德错"。"碧塔"意为牛毛毯,"德"为魔,"错"为海。碧塔海素被称为高原明珠,湖面海拔3538米,是云南省海拔最高的湖泊,历史上曾经是被水淹没的凹陷地带,第四纪随西藏高原强烈抬升形成目前高原面貌。
相传天女梳妆时不小心掉了镜子,镜子破碎形成了许多高原湖泊,碧塔海就是其中的一块镶有绿宝石的最美的镜片。另传说这便是《格萨尔王传》中所提及的"毒湖",湖中小岛是岭地英雄格萨尔王镇压魔鬼的地方。此外,姜岭大战至碧塔海,因冰天雪地,湖光朦胧,岭国的骑士们追敌误入湖中而被淹没,转败为胜的姜国认为这是碧塔山神护佑的结果,便在小山上建造了庙宇。
碧塔海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的"神山圣水",她所以神圣,皆缘于这里的山水风光神奇宏伟的自然显现了藏传佛教中的"吉祥八宝"和众生颂扬佛经的景象。藏传佛教"吉祥八宝"按宝瓶状吉祥八瑞图,分别为宝瓶、妙莲、法轮、金鱼、吉祥结、宝伞、胜利幢和右旋白螺。
湖中有一小岛,面积约4亩。小岛高出水面30米,远观宛如荡漾在绿水青11—1中的一叶轻舟。岛上长满了云杉、冷杉和杜鹃。春夏之际,杜鹃绽放,红白争艳,乘船上岛,曲径通幽,鸟语花香,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据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中甸厅志》记载,明时该岛上有殿字一座,相传为丽江木氏土司所建,为祭祀及避暑别墅,但早已被毁。现存荆棘丛生的废墟。虽然已过数百年,至今还可看到旧址痕迹。湖水深处沉一木舟,每当秋高月朗,或风和日丽之际.尤能依稀见之,藏族人民以能见湖底沉舟为幸运:殆亦数百年前之古物也。
"湖中之岛"是碧塔海富有特色的又一景观。碧塔海由四周山上流下的绢绢细流汇成,水清如镜,恬静安谧。湖中有一孤岛。乘船至岛上,小岛路径曲幽,芳草袭人,花香鸟语,一片天籁之音,使人想起蓬莱仙岛。湖的四周长满了杉树和杜鹃,春夏之季,杜鹃花竞相开放,如一美丽的花环镶嵌在岛上。当杜鹃花谢附入湖中,湖中的游鱼食后醉昏,翻着白肚皮漂浮在水面,游人可不劳而获。这就是有名的"杜鹃醉鱼"奇景。春夏之季,奇花芳草争奇斗艳,隆冬时节,一片金黄,牛马羊群,相戏其间,风吹草低,一片藏地风格。
碧塔海因没有任何污染,鱼类资源保存得较为完整,其中有一种中国生物学家命名的“碧塔重唇鱼“,竟有三个嘴唇!它是第四纪冰川时期留下来的物种,距今已有250万年的历史了。特有的水、特有的花和动物在碧塔海构成奇异的“杜鹃醉鱼”和“老熊捞鱼”的景观。逢五月杜鹃花盛开的季节,碧塔海畔的杜鹃花瓣纷纷飘落于水中,引来游鱼,鱼儿吞食花瓣后,竟醉倒而飘浮于水面,醉鱼和杜鹃就这样形成了湖面的奇特景观。据说林中的老熊也会趁月色来捞食昏醉之鱼。著名作家冯牧曾描写了这种景象,从此碧塔海“杜鹃醉鱼”的景观就扬名于世。
“五花草甸”是碧塔海的又一景观。湖东南面和西北面是一片片草场,草深过膝。春夏之季,草甸上的柳叶菜、马先篙、金莲花和报春花竞相开放,万紫干红,形成了一片“五花草甸”,美妙无双;隆冬时节,一片金黄,牛马羊群,嬉戏某间,一片藏地风光,散发着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的样光。如不是为了保护生态,保护草甸的天然本色,真想在这片草地上信马由缰,体会一下游牧民族的豪情。
1982年碧塔海及周围的森林、灌丛和草甸被定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南北长60公里,东西宽约14公里,总面积14181公顷。碧塔海是保护区的核心,湖面海拔3539米,东西长约3000米,南北平均宽700米,最宽处约1500米,最窄处约300余米。平均水深20米,最深处约为40米,水域面积159公顷。自然保护区地质上层滇西地槽褶皱,系古生界的支槽褶皱带中甸、剑川相带内。保护区森林由寒温性针叶林、寒温性常绿阔叶林、寒温性落叶阔叶林组成,这些森林中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长苞冷杉、桃儿七和延龄草等,有大量的杉、松、栎、桦树木,构成青山苍翠景色。灌丛和草甸也是保护区主要植被分布地,灌丛中有大量杜鹃丛、草甸中有报春花、柳叶莱、马先篙、毛莨花、金莲花等高山花卉。保护区内还活跃着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金钱豹、小熊猫、马麝、林麝、猞猁、云豹、金猫、羚、棕熊、黑熊、岩羊、黑鹤、绿尾虹雉、斑尾榛鸡、胡兀鹫、藏马鸡、血雉、红腹角雉、血腹锦鸡、大绯胸鹦鹉等。
藏语“碧塔”是株树成毡的地方。在晴朗的日子里观赏春天的碧塔海,别有情致。湖畔四周,苍松古栎,遮天蔽日,碧塔海被黛色的群山环抱,像一颗镶嵌在群山中的绿宝石。湖水清澈明亮,在太阳缕缕金辉照耀下,闪闪熠熠,奇秀悦目。高山临湖,山光水色融为一体,真可谓“半湖青山半湖水”。湖周围杜鹃花绚丽灿烂,湖畔鸟语花香,游鱼游曳于浅滩岸边。从杜鹃花海中向外望去,在广阔的草甸上,成群的牛羊悠然徜徉于鲜花点缀的草甸上。湖光与草原由此相映成趣,令人如痴如醉。
在香格里拉众多湖泊之中,最美的要数碧塔海,以自助游经验而言,需安排半天时间,这样才能真正体会这一圣湖之美。
3.白水台
白水台位于哈巴雪山麓,距香格里拉县城103公里,海拔2380米。它是由于碳酸钙溶解于泉水中而形成的自然奇观。含碳酸氢钙的泉水慢慢下流,碳酸盐逐渐沉淀,长年累月就形成台幔,好似层层梯田,被称为“仙人遗田”,面积约3平方公里,它是我国最大的华泉台地。
白水台由折水泉,仙人遗田、求子洞、仙人游池,祭坛,摩崖诗,白水河瀑布,阿明洞,野炊塘等景点组成。白水台远远望去,犹如一道凝滞的瀑布,又似一块玉雕的巨幅屏障,实属大自然造化的极为罕见的奇特景观。据有关专家测定,白水台已有20—30万年的历史。
白水台海拔约有2380米,其造型酷似一层层梯田。成因是由于水中的碳酸氢钙经太阳光照射,水分蒸发后形成碳酸钙白色沉积物,之后又不断覆盖地表而形成的泉华地,因此是中国最大的泉水台地之一。
白水台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属温带气候,降雨较多,年平均气温为11.4℃。这里是中国纳西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考证,白水台最初是作为神祗来敬奉的。相传纳西族东巴教的第一圣祖丁巴什罗从西藏学习佛经回来,途径白水台被其美景吸引,留下来设坛传教,因此是纳西族东巴教徒的神圣之地。附近纳西族的民居、服饰和工艺品也很有特色。
步临台地,但见白水台层层叠叠,宛若片片斜月散落人间,又似纳西少女的银饰,叠饰成无数的银环,朝晕夕照,银光散射给人以抛金削玉般的清新。左侧,一泉台形似一弯新月,清泉盈盈四溢,相传是仙女梳妆的地方。泉台左下侧一石穹窿,洁白如玉,形如一怀孕女子,是当地群众供奉生殖神的地方,白水台不仅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又是纳西族东巴教的发源地中心,宗教活动和民族节目的活动之处。
早在唐宋时代,白水台即已成为滇西一带有名的游览胜地。在泉台左下侧,有一天然塑像,洁白如玉,形如怀孕女子,当地群众视为生殖的“神女”。从白地村东行不远,有一60余米高的瀑布,值得观赏。
相传,东巴始祖“东巴什罗”在白水台修炼成道,因而被人们奉为东巴道场。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当地的藏、纳西、彝、白、傈僳等民族要到白水台进行祭祀活动,以歌舞娱神,民族风情十分浓郁。白水台是迪庆高原重要的旅游胜地。香格里拉县是藏族聚居区,但靠近丽江打鼓一带的地方,却以纳西族为多,而且是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发源地。
每年二月初八,是纳西族一年一度的“朝白水”活动,四面八方的纳西族民众汇集到这里,歌舞、野餐,向神灵祈求来年的丰收。
当你翻过重重高山,来到白地峡谷的山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耸的青山上镶嵌着一片巨型的玉镜银屏,它光芒四射,闪眼夺目。渐走渐近,渐近渐清。原来,这晶莹耀眼的银屏,竟似千百台迭起的琼台玉阶,又像千百道云波雪浪,自下而上,一台台,一层层,堆云凝雪,纯白如脂,莹润如玉,纤尘不染。台面上,有的如鳞细波,曲折有致;有的如银环滚动,连环相扣;有的如绢扇平铺,折痕四射;有的如花瓣相拼,形成各种奇花异卉;有的如大小梯田,叠层而起。左侧,有道20来米高的“飞瀑”;底下,有个广约半亩的月牙形泉台,泉水清洌澄碧,泉中有一天然塑像,宛如少女在泉边照影,披纱裹素,清秀俏丽,当地群众呼为“神女”。
白水台的台项,是周长约一华里的平地,它的中央,有一个由10多个泉池串联而成的“天地”。沿平台往前,便到源头。在一株茂盛油绿的柳树下,泉水喷涌而出,积为小潭,天光云影,山花丛林,互相映衬;泉水从水潭流向“天池”,再由台项越过银埂玉丘,沿坡缓缓漫下,清泉与白底融为一色,似流银泻乳;再凑近仔细观察,泉中夹带着无数晶莹细小的白沙,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粒儿虽小,但源源不断。这一片银色的世界,无一不是大自然的妙手杰作!
从源头北行不远,有苍岩横卧,上镌摩崖诗一首,长宽各约70厘米,9行9字,文为七律:“五百年前一行僧,曾居佛地守弘能。云波雪浪三千垄,玉埂银丘数万塍。曲曲同留尘不染,层层琼涌水常凝。长江永作心田玉,羡此高人了上乘。”诗末题“嘉靖甲寅长江主人题释哩达禅定处”。嘉靖甲寅为公元1554年,由此上溯500年,即公元1054年。此虽举其大概,但可谁知在北宋中期,东巴教的祖师就在这里修行传教;这“释哩达”即丁巴什罗;“长江主人”,即木高,时刚袭父职,少年气盛,自负不凡,号为“长江主人”。又在其左有七言四句摩崖诗一首,落款为“紫金尊者□甲寅”,这“紫金尊者”,仍为木高别号,石鼓碑上就有“皇明嘉靖二十七年龙集戊申(1584年)仲春去日镇西大将紫金主人”的题诗。丽江上知府木高400多年前就去朝觐“圣地”,题诗摩崖,说明白地为世人重视,已有悠久的历史。
出白地村往东行不远,可看到高达60余米的白地瀑布。悬泉飞挂,水雾弥漫,十分壮观。秋冬之际,水流较小,涓涓小溪,倒泻如练,轻柔飘逸,缠绵媚人。夏季溪水如注,奔腾而下,气浪逼人,气势壮观。
白水台所在地——白地,是中甸纳西族主要聚居区之一,它方圆不过百里,但在整个纳西东巴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4.松赞林寺
噶丹松赞林寺又称归化寺,是云南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藏传佛教寺庙群落,现有僧侣700余人。距香格里拉县城5公里,有巴士直达。全寺仿拉萨布达拉宫布局,依山势层叠而上,气派非凡,素有“小布达拉宫”之称。外围筑有椭圆形城垣,主殿威严而华美,殿内壁画色彩鲜艳,笔法细腻,以描述史迹典故,弘扬佛教教义为主,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日藏民在此举行以“跳神”(面具舞)为主的格冬节气氛神秘而浓烈。
1679年寺院动工,1681年完成基本建设,由五世赐名为“三神游息之地”,“噶丹松赞林”。“噶丹”表示传承黄教祖师宗喀巴首建之噶丹寺,佛语旧译兜率天。“松赞”即天界三神游戏场所:帝释、猛利和娄宿三种层次形成的三天堂,即三十三天。“林”即寺。总的来说即是“一切显密非一次修成,为使无垢之法源尖不断地惠及众生,使之圆满,特建此寺”。迪庆境内最大的格鲁派寺院正式建成。至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清王朝赐定名为“归化寺”。之后,松赞林寺又得到云南巡抚及清朝历代皇帝的垂青和一再赏赐,取得了极为崇高的地位,拥有众多的信教群众,成为云南最大的藏传佛教圣地。
为该寺选址时,达剌喇嘛占卜得神示:“林木深幽现清泉,天降金鹜戏其间”。现在的松赞林寺内有清泉淙淙,春夏不溢,秋冬不涸,并能常见一对金鹜出入。
与藏传佛教建筑样式相同,松赞林寺的扎仓、吉康两座住殿高高矗立在中央,八大康参、僧舍等建筑簇拥拱卫,高矮错落,层层递进,立体轮廓分明,充分衬托出了主体建筑的高大雄伟。主建筑扎仓,藏语依意为僧院,是僧众学习经典、修研教义的地方。后殿供有宗喀巴、弥勒佛、七世铜佛,高三丈有余,直通上层。中层有拉康八间,分别为诸神殿、护法殿、堪布室、静室、膳室等。前楼客厅供贵宾宴会及观赏“羌姆”(面具)舞时使用。顶层正楼设精舍佛堂,供奉五世达、七世佛像,以及贝叶经卷、唐卡、传世法器等。佛堂正南为高耸的钟鼓楼,清晨、正午、黄昏击鼓报时,声闻十里。
扎仓的下属僧侣组织就是“康参”,藏语意为僧团,即按僧侣籍贯或来源地的地域划分,将大寺僧侣划分为若干团体,形成教区区域性组织。康参由老僧主持,下设念哇、格干等办事人员,相对独立地管理教区的行政、宗教、经济事务。松赞林寺的八大康参为:独克康参、扎雅康参、东旺康参、绒巴康参、洋朵康参、结底康参、卓康参、乡城康参。前6个康参代表了香格里拉地区区域内村落形成的教区区域组织。卓康参则为江边地区(今上江、金江、三坝、洛吉)等地的纳西族僧侣组织。而乡城康参是指香格里拉与四川省的乡城和得荣两县僧侣的康参。
寺院扎仓、康参之下的最基层僧侣组织称为“密参”,意为一户或一户人,一般以特定的同一区域内僧人形成一个居住单位,共同生活,人数多在一二十人左右。
寺院建筑可以说荟萃了藏族宗教文化的精华,建筑金碧辉煌,造型丰富多彩的镀金铜瓦,殿宇宝角兽吻飞檐,扎仓大殿宽敞恢宏殿,殿中供奉的诸多佛像:昆塔高大神圣,两侧西厢的壁画雕饰精美琳琅,这里显现着佛法的深固,这里诠释着佛经的丰富内涵,这里是响彻着佛普渡众生的布道,这里是佛光充溢的殿堂。
松赞林寺内历代珍品众多,有五世、七世时期的八尊包金释迦牟尼佛像、贝叶经、五彩金汁精绘唐卡、黄金及各种精美的鎏金或银质香炉、万年灯等。金寺收藏有《甘珠儿》十部(其中两部为金汁手书);《丹珠儿》两百余部。
据记载,松赞林寺与七世剌嘛格桑嘉措还有着一段深厚的“法缘”。六世飞升后,拉萨三大寺祈求卜认定的转世灵童(即后来的七世遭到蒙古和硕特部藏王拉藏汗的揎害于是灵童被僧人们护送至松赞林寺避难。灵童将牛奶奉于水源程序,祈祷此水成为乳汁以养育众生,此水由此成为“河”。后灵童又转由青海塔尔寺供养,终于得到当时的皇帝康熙的认可支持,并加封“宏法觉众”的封号。因此,七世对后来松赞林寺的扩建一直给予支持。
目前松赞林寺有僧侣700余人,从县城到松赞林寺的进香道路已修葺一新。松赞林寺正以古老独特的人文景观吸引四方宾客。
1936年夏,贺龙率领红二方面军长征经过香格里拉。贺龙、萧克等亲临归化寺,拜访活佛、喇嘛,并题赠“兴盛番族”锦幛一幅(现存中事博物馆)。归化寺为红军筹粮2万多斤,还派出僧侣为红军当向导,支持红军北上抗日。
5.梅里雪山
从德钦县沿滇藏公路北上、东行至10公里处的飞来寺,但见澜沧江对岸数百里冰峰接踵、雪峦绵亘,势如刀劈錾斫,气势非凡。这便是名传遐迩的以卡格博峰为中心的梅里雪山。
梅里雪山,北连西藏阿冬各尼山,南与碧落雪山相接,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便有10多座、称“太子十三峰”。那耸立于十三峰之上的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为云南第一峰。
梅里雪山,当地藏民视为“神山”。太子雪山以其巍峨壮丽、神秘莫测而闻名于世,早在30年代美国学者就称赞卡格博峰是“世界最美之山”。中日登山队连续三次攀登,均未能达峰顶。卡格博峰下,冰斗、冰川连绵,犹如玉龙伸延,冰雪耀眼夺目,是世界稀有的海洋性现代冰川。山下的取登贡寺、衮玛顶寺是藏民朝拜神山的寺宇。每年云南、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的藏民都要前来朝拜,有浓郁的藏族习俗,是人们登临探险的旅游圣地。
梅里雪山是云南最壮观的雪山山群,数百里冗立绵延的雪岭雪峰,占去德钦县34.5%的面积。海拔6000米以上的太子十三峰,各显其姿,又紧紧相连。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是云南最高的山峰。迪庆藏族人民在梅里雪山脚下留下了世世代代的生存痕迹,也将深厚的文化意蕴赋予了梅里雪山。从州府中甸乘车至德钦县城,再往城东行数公里,就到了飞来寺。此时,作为梅里雪山主体雪蜂的太子十三蜂,就展现在视野里。若巧逢天气晴朗,那清远澄净的蓝天,映衬着高洁雄奇的雪峰,卡瓦格博峰白色的锋芒直指苍宫。其左右排列的各个雪峰,都仿佛受其制约着,又仿佛是其摩下的不可分离的一个整体。
最佳观赏地点:一是德钦以西的飞来寺,这里可拍摄到梅里十三峰全景;二是明永冰川上的太子庙。
梅里雪山不仅有太子十三蜂,还有雪山群所特有的各种雪域奇观。卡瓦格博峰下,冰川、冰碛遍布,其中的明永恰冰川可谓最壮观的冰川。此冰川从海拔5500米的地方下延至海拔2700米的森林地带,长达8公里,宽至500多米,面积有方公里。此冰川号称世界上少有的低纬度海拔季风海洋性现代冰川。
卡瓦格博峰的南侧,还有从千米悬崖倾泻而下的雨崩瀑布,在夏季尤为神奇壮观。因其为雪水,从雪峰中倾泻,故而色纯气清;阳光照射,水蒸腾若云雾,水雾又将阳光映衬为彩虹。雨崩瀑布的水,在朝山者心中也是神圣的,他们潜心受其淋洒,求得吉祥之意。梅里雪山的冰川冰瀑令人心醉,这里的高山湖泊、茂密森林、奇花异木和各种野生动物也是雪域特有的自然之宝。高山湖泊清澄明静,在各个雪蜂之间的山涧凹地、林海中星罗棋布,且神秘莫测,若有人高呼,就有“呼风唤雨”的效应,故而路过的人几乎都敛声静气,不愿触怒神灵。完好、丰富的森林则是藏民们以佛心护持而未遭破坏的佛境。佛心护持而未遭破坏的佛境。
卡格博峰是藏传佛教的朝拜圣地、传说变尼玛派分支家居巴的保护神,位居藏区八大神山之首,故在当地有“巴何洛登地”的称号。
卡格博,藏语意为“白似雪山”之意,俗称“雪山之神”。传说是九头十八臂的煞神,后被莲花生教化,受居士戒、改邪归正,从此皈依佛门、做了千佛这子领尕制敌宝珠雄师大王格萨尔麾下一员骠悍的神将,从此统领边地、福荫雪域。卡格博像常被供奉在神坛之上。他身骑白马,手持长剑,雄姿英发,这与雪山之神的高峻挺拔、英武粗犷的外貌特征是极其相似的。在西藏地区甚至有这样的传说:如果今生有幸登上布达拉宫便可在东南方向的五彩云层中看卡格博的身影。可见其巅之高。每年秋末冬初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等一批批香客、千里迢迢牵牛扶仗徒步赶来朝拜这座心灵中的自然丰碑。他们围着神山顶礼膜拜,少则七天,多则半月,这在当地被称为“转经”。若逢藏历羊年,“传经者更是增到百十倍”,匍伏登山的场面,令人叹为观止。
卡格博,是云南省六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区内“三江并流”主景观之一,与路南石林、大理古城、西双版纳、昆明滇池、玉龙雪山齐名。30年代深游过世界不少名山大川的洛克博士,慨称卡格博是是“世界上最美山”。1989年10月,藏传佛教十世班禅大师确吉坚赞曾在逢前进行重事、今已刻立碑留下胜迹,供游人人瞻仰。
卡格博逢下、水斗、冰川连绵。其中“明永恰”和“斯恰”如两条银鳞玉甲的长龙、从海拔5500米处下伸延至2700米森林地带,离澜沧江面仅800多米,是世界稀有的低纬度现代冰川。
卡格博峰下的取登贡寺(白转经寺)、衮玛顶寺(飞来寺)为朝拜神山的香客煨桑之地。还有太子庙、莲花寺遗址、传说为宁玛派祖师驻足处,至今香火旺盛、转经者络绎不绝。
卡格博逢南侧,有瀑布自千米悬崖倾泻而下,称为“雨崩神瀑”。卡格博逢下还有“五树同眼”和“石篆天书”的独特景物。同根的五树相传为佛祖所植,天书则附会佛祖飞升时留下的墨宝,酷似形体奇异的梵文。
卡格博从不接受人类足迹的染指、迄今为仍是无人登顶的处女峰。
如今,公路已修到太子雪山下的明永、斯农、永宗等村。从德钦县城出发,不用两个小时即可到达这些古朴幽静的藏族村寨、领略神山风采。
飞来寺
飞来寺位于滇藏公路沿线,距德饮县城10公里。它最初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距今已近385年的历史。
飞来寺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依正乙山山势拾级而建。沿途古松林列,日影斑驳,小溪曲折,跳珠溅玉,布谷声声,轻风徐来,松涛低呜。山门对联“古寺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使人浮想联翩。
飞来寺建筑高低错落,殿堂屋宇呼应配合,山石树木,景致生动。全寺由子孙殿、关圣殿、海潮堂大殿、两厢、两耳、四配殿组成。寺内的安排具有三教合一的特点。
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飞来寺的建筑主体——海潮堂大殿的建筑雕刻艺术。从关圣殿向上走,经十八级台除就进入海潮堂大殿。殿前的两棵梧桐树,枝繁叶茂,衬托出寺庙的超凡脱俗。大殿为单檐悬山顶,七檩抬梁式结婚,通面阔三间。整座大梁,梁架规整,为较大园木构成,檐头朴实疏朗,檐柱立于一巨大须弥座柱础上,座束腰处飧刻有人物、花卉及其它纹饰的浮雕图案。檐下木雕柔丽,清幽别致,殿前格扇齐备,棂花纹样精巧,雕工纯熟洗炼。
进入大殿内,让人目不暇接。正殿依照山势凿成平面,借助山体形成一壁,至今仍然坚固壮观。匠人在山石上凿出海潮大殿的雕刻主体——海潮龙王送女出嫁图。画面左边塑有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右边塑有《西游记》人物故事,无不精妙绝伦、逼真入神。
飞来寺的建造及命名,有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建寺时选址原定在现址两公里以处的地方,全部用料已经备齐,就在破土动工的头天晚上,柱梁等主要建筑材料不翼而飞,住持和尚派人寻踪追迹。找到现址时,发现柱梁已按规格竖好,且无大殿的后梁后柱,从头以为这是神意,于是遵照神意把寺建于现址,并因柱梁飞来自立,命其为“飞来寺”。今天,站在豆温村边远看飞来寺,确有欲飞之势。山峦叠宕,森林茂密,云雾缭绕之中显现的古寺,有斩云断雾之姿,更有凝而不变之影,真是悬崖陡处辟仙台,琼楼玉宇屹正乙。
飞来寺潭前有一凛冽清泉,相传此泉水有驻颜长寿之功效,寺内住持因常饮而高寿,故到山上的人都争相饮用,临走还要带几壶下山。
白茫雪山山顶积雪终年不化,就像一座晶莹透亮的玉柱直插蓝天,巍峨壮丽。山腰缭绕的白云恰似雪山的一块美丽面纱,又给雪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太子庙
又称“太子殿”,藏语“乃弄庙”,分“滚堆”太子庙)和“滚美”(下太子庙)两部分,其中以滚美(下太子庙)最为有名,故有时又以“滚美”代称太子庙。太子庙位于德钦县云岭斯农行政村驻地上方约5公里的太子雪山山麓腹地。香客朝山转经时,依照先下寺(滚美)后上寺(滚堆)的顺序转经拜佛。
6.虎跳峡
虎跳峡距离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县城60公里,这条峡谷在金沙江上游,全长18公里,分上虎跳、中虎跳、下虎跳三段,迂迥道路25公里,东面为玉龙雪山,西面为迪庆的哈巴雪山,峡谷垂直高差3790米,是世界上最深的峡谷之一。江流最窄处,仅约30余米,相传猛虎下山,在江中的礁石上稍一脚,便可腾空越过,故称虎跳峡。峡内礁石林立,有险滩21处,高达10来米的跌坎7处,瀑布10条。
虎跳峡峡口海拔1800米;南岸的玉龙雪山海拔5596米,临峡一侧山体陡峭,几乎是绝壁,无路可寻;北岸的哈巴雪山海拔5386米,临峡一侧山坡稍缓,这一侧有一条简易的碎石公路,贯通全峡,公路上方还有一条步行小路。
传说那时候丽江统治者--木老爷富极一时,身边有不少能人才子。其中有一个特能算命。一天,替木老爷算算,据说木老爷生时大富大贵,但是死后却无棺材可用。木老爷大惊,从此在他所要经过的任何地方,每隔十里地就放置一口棺材以和命运作抗争。一天,天气极好,木老爷心情极佳,于是骑着自己的坐骑--一头老虎,沿金沙江边走去。江水汹涌澎湃,江岸风景如画。人虎到了一个较狭窄地段,老虎纵身一跃,往江中间的一块大石头上跳去。老虎着落了,人却再也没有和虎同时着落,而是早已掉入了滚滚江水中。时间早已流逝,木老爷和他的老虎已早已不知何处去,但是却为后人留下了虎跳峡,虎跳石这些充满想象的名字。
虎跳峡,一向以“险”而闻名天下。这里首先是山险。峡谷两岸,高山耸峙。东有玉龙山,终年披云戴雪,银峰插天,主峰海拔高达5596米,山腰怪石镲峨,古藤盘结,山脚壁立,直插江底,虎啸猿啼,狼豹出没;西有哈巴雪山,峥嵘突冗,山腰间有台地,山脚为陡峻悬崖。西岸山峰,高出江面3000米以上。国内三峡,世称壮观,它的江面与峰顶高差,仅1500米;美国的地狱峡谷,世界著名,最大高差,也仅2400米,它的深邃,可以想见!虎跳峡不仅深,而且窄,许多地方,双峰欲合,如门半开;身入谷中,看天一条缝,看江一条龙;头顶绝壁,脚临激流,令人心惊胆战。其次是水险,由于山岩的断层塌陷,造成无数石梁跌坎,加之两岸山坡陡峻,岩石壁立,山石风化,巨石常·崩塌谷底,形成江中礁石林立,犬牙交错,险滩密布,飞瀑荟萃。从上虎跳峡至下峡口,落差达210米,平均每公里14米,江流特急,不少段落,每秒达六至八米。因而江水态势,瞬息万变,或狂驰怒号,石乱水激,雪浪翻飞,或旋涡漫卷,飞瀑轰鸣,雾气空蒙。构成世上罕见的山水奇观。
虎跳峡谷天下险。这虽给航行带来不便,但这个“险”中却蕴藏着一种美,一种摄人心魄的壮美,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到此寻幽探险。若从丽江大具进峡,下平台,沿小路绕至山脚,达下虎跳。两岸危崖壁立,在30来米宽的江面中,还屹立着四五米高的虎跳石。江水从两边倾泻而下,犹如猛虎下山,风驰电掣,水花进射,山谷轰鸣,蔚为壮观。
虎跳峡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峡谷,以奇险雄壮著称。从虎跳峡镇过冲江河沿哈巴雪山山麓顺江而下,即可进入峡谷。上虎跳距虎跳峡镇12公里,有公路直达,是整个峡谷中最窄的一段,峡宽仅30余米,江心有一个13米高的大石——虎跳石,相传猛虎曾借此石而跃过大峡。江水与巨石相搏击发出山轰谷鸣的涛声。金沙江至此真似走在石门中。
过江上山,沿中旬一侧的盘山小路攀援而上,在陡峭的山坡上有一小村,名为“核桃园”,居民多以石板盖屋。到虎跳峡的行人,常在这别具风情的山村借宿。当夜深人静,在熊熊燃烧的火塘边躺下休息时,江水的奔腾,劲烈的江风和松涛声混成一片,隐隐地使人感到狂涛冲击山峡而发出的微微颤动,好像睡在一只在波涛中航行的船上,有一种异常的新鲜感觉。
出核桃园村不远,崎岖的山路上突然出现一个巨大的深沟:耸人云端的哈巴雪峰,似被巨人当头劈了一斧,留下了一道刀切“般的深谷。行人得从深谷的一面攀藤附葛,小心翼翼下到崖底,又从岩底手脚并用,爬上山头,弄得汗流浃背,才越过直线仅数十丈的距离。再往前行,江对面的绝壁上,隐约可以看出一个由风雨剥蚀所形成的纳西族妇女侧影,似乎在山间策马驰骋,当地群众称这个侧影为“阿昌本地米”。传说她骑着白马,正在山间巡视,遇有凶恶的野兽出来伤害人畜,便会高声呼唤。神奇的想象,瑰丽的景色,给山川风物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续前行,到“中虎跳”。这一段江岸峭壁环锁,峭壁上怪石奇异。而江水却在不到5公里距离中跌百米。江中林立礁石,似犬牙交错,这里喝崖排空,或直刺青天,或斜扑江口,宽阔浩荡的江水,遇到危崖的挤压与阻拦,似乎变得怒不可遏,它聚集力量,向崖石不断发起冲击,狂涛汹涌,飞瀑腾空,空谷轰鸣,声震山谷。江底惊涛裂岸,崖头山泉喷泻。当你在哈巴雪山腰,沿着壁间蹬道小心攀行时,常常会遇到飞泉流瀑,从你顶上掠过,犹如进入水帘洞中。这一段被称为“满天星”。激荡的怒涛在礁石间左冲右撞,江面上一片雾氯空蒙。金沙江在这里变成了一条狂躁的猛龙。游人在此无不心惊胆战。过了“满天星”,沿崎岖小路行走,一缕飞爆悬挂在哈巴山腰,当地人称之为“观音瀑”,一形似观音的山峰耸立于飞瀑旁,清风徐来琼浆飞散,丝丝缕缕扑人面颊,使充满阳刚之气的大峡又凭添了几分妩媚。
沿山路前行,尺把宽的小径忽升忽降,脚下是深不可测的悬崖,谷底是惊涛骇浪的轰鸣,头上是呼啸而过的劲烈江风,逼着人靠近岩根,小心前进,偶尔碰落一个石头,便如九飞坠,很久才见到它落进江心激起的浪花!走过有斜坎的陡壁,一道银流,闪入眼底,这便是“上虎跳”。只见两山夹峙,形若两扇铁门,当中立着青黑色的虎跳石,似凶神恶煞的把门将军。金沙江从他的两侧越过断崖,凌空飞下,以雷霆万钧之力冲向崖底,又弹跳而上,形成万朵雪白晶莹的浪花,旋即化作银雨乳雾,润湿了周围的岩石草木。断崖之下,千波万涛,沸沸扬扬,回旋翻滚,如千条蚊龙搅湖闹海,似万匹银马奔腾驰骋,然后乘风而去。面对这壮丽的图景,这磅磅的气势,令人浩气溢怀。清代雍乾之际的云南诗人孙鬃翁,在《金沙江》一诗中写道:劈开善城斧无痕,流出犁牛向丽奔。一线中分天作堑,两山夹斗石为门。虎跳峡的壮美风光吸引了大批国内外“背包客”来这里徒步旅行。
7.萨马阁
总面积2700公顷。东以通萨岗、松龙贡的山脊为界,南至安一河南山后,西至老乌梁子,北至路扎。最高点在通萨岗,海拔4170米,最低点到柯公村,海拔2230米,相对高差1940米。
每年,孟加拉温热暖流与滇藏高源冷空气在这一带汇合,因而保护区雨量充沛,年降雨量米。由于自然环境独特,整个保护区为→片莽莽的原始森林。走进萨马阁,眼前只见树与树接踵摩肩,枝干交错,遮天蔽日,人在森林里行走,十步以外就见不到同行者的影子,就连经验丰富的猎人也常常会迷失方向。
保护区以云杉、冷杉为主,树形高大粗壮,树干通直,大部分树胸径在60-150厘米之间,高20余米。长苞杉大红果圆柏、社鹊、沙棘、箭竹等乔、灌木生长其间。遍地是土三七、三分三等药材。成群的滇金丝猴、小熊猫、大灵猫等国家保护的-、二类野生动物栖于林中。昆明99世界园艺博览会期间向世人展示的象证工与自然和谐的吉祥物“灵灵”,就是从萨马阁保护区响古篝走出大山、奔向世博园的。目前,响古篝是观看到滇金丝猴的最佳地方。
萨马阁自然保护区又是塔城乡柯公河与腊普河的重要水源林。为了保护好萨马阁,维西县有关部门已将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科研实验区,并在塔城林业站的基础上,建立了有16个编制的保护区管理所。
说到猴,大概最先跳出我们脑海的形象就是那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孙悟空。这只神通广大的灵猴早已飞身脱俗笑看人间,而地球上无数只"纯天然"猴子仍在大自然或人的视线中生息繁衍。萨马阁自然保护区是国宝滇金丝猴聚居的家园,昆明世博会吉祥物“灵灵”的故乡。
萨马阁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白茫——梅里雪山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响鼓箐以数量达400多只滇金丝猴聚居著称。我们在护林员余小华的引领下,穿过茂密的原始森林,越过一大片蚂蝗密布的灌木丛,蹚过山溪爬上山脊,静候猴群出现。忽然护林员一个手势打住我们的脚步,数量达100多只的猴群呼啸而至,人与猴的距离不到20米。尽管滇金丝猴群注意到了林中有人,但仍然若无其事地喝水、觅食、嘻闹。10多分钟后,猴群才消失在密林深处。
滇金丝猴形象可爱,性情温和,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与国宝大熊猫齐名。它也是世界上除了人类以外分布海拔最高的灵长类动物。西方学者很早就在关注这种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1890年冬,法国人索利、彼尔特到滇西北地区的德钦县一带采到滇金丝猴的7个标本,并将头骨和皮张送往巴黎博物馆珍藏。1897年米尔恩·爱德华正式在媒体上报道了滇金丝猴的消息。
滇金丝猴的重新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动物学家的广泛关注。我国动物学研究人员经过多年实地考察,基本查清了它们的分布地区和种群数量,得出了“分布于澜沧江与金沙江之间的云岭地带,即北端从西藏自治区芒康县起,南下到云南省德钦县、维西县、玉龙县、兰坪县的局部地区,现存总数不超过2000只”的结论。萨马阁保护区原始森林茫茫苍苍,以云杉、冷杉、高山栎为主,树阴遮天蔽日,长苞杉大红果圆柏、杜鹃、沙棘、箭竹等乔灌木生长其间,为滇金丝猴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据调查显示:目前世界上已知的猴子种类有310种,滇金丝猴为我国独有的物种。在我国境内的金丝猴仅有13个种群,目前总数量大约只有1500只;在维西县境内生活着6个种群、1000只左右。近年来,随着天然林保护力度的加大,长期远离人群的滇金丝猴活动区域加大,离塔城镇响鼓箐上社不远的山梁、山箐成了猴子嬉戏的场所,听说村民们经常看到牛羊和滇金丝猴一起觅食的情景。
在萨马阁林区,流传着许多关于滇金丝猴的故事。山脊上休息时,余小华给我们绘声绘色地讲述多年从事滇金丝猴研究的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丁伟博士的故事:就在几天前的一个下午,丁伟正饶有兴趣地躺在大树下观察滇金丝猴的活动习性,树上的两只滇金丝猴也调皮地瞄着他,不时作出些“鬼动作”给丁伟看。就在丁伟毫无防范之际,一只猴子攀爬到正上方撒下一泡尿,发出一阵唧唧喳喳的“笑声”之后匆匆离去。维西县林业局老局长李琥在萨马阁的林区和滇金丝猴打了10多年交道,讲到猴子,他就有说不完的话。他说:滇金丝猴是我国特有的灵长类动物,属旧大陆猴中最接近人类的种群。它惹人喜爱,不仅富有人的灵性,长得雍容华贵,“穿着打扮”体面入时,更主要的是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世界最濒危的物种”。滇金丝猴没有从地球上灭绝,有赖于他们栖息在交通极为不便、人迹罕至的高寒原始云冷杉林深处。
8.其它
一、白茫雪山
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横断山脉的中段,有一个黄型的峡谷区。雪峰连绵,林海莽莽,还有金沙江及其支流珠巴洛河从雪山丫口流出,流过分布在雪原林海之中的藏族村落。这里,就是1988年5月由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茫茫然雪山自然保护区。
白茫雪山自然保护区是保存较为完好的寒带原始林区,也是云南省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位于德饮县城东南部滇藏公路穿越其境。保护区海拔最高处的扎拉雀尼峰高至6540米,与最低处的霞若乡高差达3380米,形成立体感极强的气候特征和值被类型。依海拔的高低,垂直分布着高山流石滩植被、高山灌木丛草甸植被、亚高山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云南松林。在云杉林和冷杉林组成的亚高山暗针叶林带,栖息99世博会的吉祥物、国家一类重点保护动物滇金丝猴。它们活跃于保护区面积51080公顷的核心区,结群活动,采食云冷杉和掸木树的嫩芽、幼叶、长松萝和花揪等,其跳腾游窜、嬉戏鸣唤,给雪山林海带来特有的灵气。

在白茫雪山自然保护区高远广阔的胸怀里,许多珍禽异兽和谐、自由地繁衍生存着,呈现一种大自然祥和广博的氛围。这里有国家重点保护一类动物云豹、雪豹、黑鹿、金雕等,有数量和品种较多的猕猴、短尾猴、小熊猫、金猫、金钱豹、马鹿、水鹿、毛冠鹿、石貂、岩羊、高山雪鸡、白马鸡、铜鸡、白鹏、角雉、虹雉等,还有不计其数的豹猫、大灵猫、黑熊、棕熊、斑羚、獾、狐、兔和各种鸟类,不愧为动物的乐园。
那莽莽的林海中,特有树木有国家重点保护的澜沧黄杉、大果红杉、油麦吊杉、云南铁杉、红豆杉、黄杜鹃等,尤以黄杜鹃种类丰富,构成林海花海的奇妙景观。在白茫雪山自然保护区的怀抱里还可寻觅虫草、贝母、知母、天麻、胡黄连、木香、大黄等珍稀名贵药物。
白茫雪山群峰连绵,姿态雄伟,气势磅礴,在世代生息于雪山脚下的藏民心中,是一种神圣的象征。他们敬之为神山,只要由此经过,莫不向之顶礼膜拜。一些虔诚的朝拜者,甚至寝卧山下数日不去。
白茫雪山自然保护区有令人醉神迷的景观。在冬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游览之人可尽情领略雪域风情。夏季的白茫雪山,冰雪消融,到处高山流水,杜鹃花灿烂绚丽,林中则百鸟轻鸣,群猴嬉戏。到了秋季,白茫雪山的自然景观则更别有情致。阒在滇藏公路上,就置身在丰富多彩、如醉如痴的景物里。特别使人沉醉的是从远到近所呈现的那种是就物色调上的强烈的立体感。远处是雪山,在清明的秋空里,极高、极白、极远。在这种高远雄奇的峰峦之下,林海尽为秋色所染,红、黄、绿层次井然,特别是那如火如霞的红色秋叶,像雪山的灵魂,尽情地展现着多情的姿态,让人深悟深林高山的豪爽热烈。长满灌木林的草甸草坡上雪茶点布;若陷若现的流水在海中穿行,仿佛雪山之魂。置身于其中,让人有一种返朴归真的感觉。
在白茫雪山丫口处,耸立着一个巨大的玛尼堆,青灰、森黑的石块,记录着来往行人拜谒白茫雪山的那份虔诚。经幡在寒风中翻卷,风雪交加,经幡早已褪色,经文难以辨认,却诊然义无反顾地诵念着六字真经……
没有人文气息的自然景观是乏味的。一无人迹的雪山丫口,因为有了玛尼堆,有了飘动的经幡,而富有了灵性。按照藏传佛教的规矩,一个地地道道的藏人在翻越白茫雪山丫口时,都要随手捡拾一块石头,放在玛尼堆上,然后解开头上辫子,任其随风吹散。他会大声念诵经书,大声呼唤神录,并把手里的青棵撒向天空,表达对神灵的敬意。那是大与自然的对话,也是人与神的交流。往远处望去,地上雪茶细白如丝,事实上那是一种黄白色的高山苔鲜类植物,在丽江与中甸,那种满街的铺面都在出售的天然饮料,看来采集得并不容易;再无处,密密麻麻地生着一丛丛低矮的丛林,那是高山杜鹃。
二、达摩祖师洞
在迪庆州维西县其宗象鼻山下西望,有一座山俨然一尊巨大佛祖端坐于云天之间,这就是达摩山,距其宗仅6km,由山脚攀登,可直抵达摩祖师洞寺。“极目悬崖万丈高,巍峨古寺接云霄”,祖师洞前一座庄严寺院赫然在目,红墙黄瓦,金碧辉煌。
"极目悬崖万丈高,巍峨古寺接云霄",祖师洞前一座庄严寺院赫然在目。红墙黄瓦、金碧辉煌,达摩寺建在海拔3000米的悬崖峭壁上。这是凿石架木,叠木成寺,可见独到匠心。万仞山中一古刹,十分空灵飘逸。
达摩寺属噶举派寺院,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寺院建在海拔3000米的悬崖峭壁上。相传达摩祖师曾云游到此,在此山洞内面壁十年而得道成佛。至今洞中石壁上还印有当年祖师面壁时形成的影像,洞前石板上有一对深深的脚印,相传是当年祖师得道后“顿石成洼”留下的圣迹。山洞因此而得名。洞高30米,深10米。寺院是依壁叠木,依洞造型,凿石架木而成,形成石洞与僧房互为一体的奇特景观。与山下分列左右的来远寺和达摩寺遥遥相望,成三足鼎立、互为倚角之势,成为远近闻名的佛教圣地。l984年后将山下原属止贡噶举派的来远寺以及原属噶玛噶举派的达摩寺两寺的僧侣合并于此活动。其大经堂中供奉释迦牟尼、莲花生祖师、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以及止贡噶玛噶举两派祖师的造像,并珍藏有相传是达摩祖师“顿足成洼”的圣迹以及达摩祖师及其弟子的遗物灵塔。有僧侣近80人。
达摩祖师洞的转山活动最为引人,转山活动以洞口为起点,按顺时针绕山顶一周约3km,日久天长,香客众多,转山之处竟成小径。每年农历四月初一,相传是达摩祖师的成佛日,远近香客聚众数万人,风餐露宿,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纷纷沿山转经不止,场面蔚为壮观。每年达摩寺主办的释佛节,僧侣们要跳“羌姆”(宗教舞蹈)。每年夏历十一月的“格冬节”,善男信女,扶老携幼,村舍几空,人们又一次聚集在达障祖师洞前后草坪上。
登寺远跳,金沙江似洁白哈达,飘飘扬扬,向南蜿蜒;塔城坡关象青色巨龙,翻腾踊跃,扑向大江,而正前方的象山,则伸出长长的象鼻,俯伏在祖师的脚下。
三、千湖山
从香格里拉城沿滇藏公路往南行50KM,就到了小中甸乡团结村境内的千湖山。
千湖山藏语称“拉姆冬措”,意为神女千湖或仙女千湖,湖区分布在海拔3900米至4000米地方,以三碧海、大黑海为中心,方圆150平方KM,有面积10亩以下者数以千计。这些湖有的圆若明镜,有的长似游鱼;有的开阔平坦,有的幽深宁静;有的半环于山洼深处,有的掩映于杜鹃丛中,有的似珠玉成串,有的孤悬于草甸中间;有的怪石露出如鳄鱼探头,有的水色深沉似无底深渊……真是千姿百态。湖周围被原始森林所覆盖,多为高大笔直的冷杉、云杉。湖畔长满了杜鹃林,多是黄杜鹃、红杜鹃和白杜鹃,花冠硕大,色泽鲜艳。杜鹃盘根错节,形成一大天然奇观,幽静的湖面不时有戏水的黄鸭飞过,给恬静的湖和清秀的山色增色。
四、长江第一湾
长江第一湾位于中甸县城南部沙松碧村与丽江石鼓镇之间,海拔1850米,距中甸县城130公里,有公路直达。
万里长江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腾而下,巴塘县城境内进入云南,与澜沧江、怒江一起在横断山脉的高山深谷中穿行。到了中甸县的沙松碧村,突然来了个100多度的急转弯,转向东北,形成了罕见的“V”字形大弯,“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人们称这天下奇观为“长江第一湾”。
长江流至沙松碧一带,水势宽衍,江水青幽,两岸青柳成行。这里是看长江第一湾落日的极好处所,登临沙松碧村之后的小山,长江第一湾尽收眼底。夕阳下,江面金光耀眼,斑斓无比,耀眼的金光映得四山金黄,而观者也笼罩在金光之中。渔舟往来于青江之上,渔网抛撤处,金珠飞溅,景色奇美。
沙松碧对岸,便是著名的历史名城——石鼓镇。镇上因有一个用汉白玉雕刻的鼓状石碑而得名。石碑直径1.5米有碑亭保护。相传三国时候诸葛亮在石鼓附近“五月渡泸”,平定南中后建此碑以镇诸夷,鼓的侧面有一裂缝,民间传说,世事动乱,鼓自裂开,太平安定,鼓又自己闭合。1936年,红军长征也由此渡江北上。
这神奇的地方,有许多美丽的传说,相传木天王曾在这一带藏有宝物,并留有一首诗,其云:
石人对石鼓,
金银万万五,
谁能猜得破,
买下丽江府。
诗中所言的“石人”即在沙松碧村北一里处,江边有一人形岩石,江水枯季方能看到。
从石鼓镇溯江而上约3公里,就是一向以险要著称的石门关。
9.香格里拉民俗风情
一、香格里拉的宗教文化
就如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所记叙的那样,迪庆是一个多种宗教共存,各种信仰和平共存的地方,四处遍布着藏传佛教寺庙、基督教教堂、道观和儒教祠堂。
迪庆的藏民几乎全民信奉藏传佛教,一些其它的少数民族也信奉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在藏民的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当你走到藏区,便到处都能见到金碧辉煌的寺院,众多的僧人,嘛呢经堆及白塔,山顶上的经幡。你从藏民的家庭布置,身着打扮,每天的劳作,每年的节日,婚丧嫁娶,生儿育女等等中,都可以看到藏传佛都对藏民的影响之深远。迪庆有众多的藏传佛教寺院,最有名的有被称之为“小布达拉宫”的噶丹松赞林寺、德钦的噶丹东竹林寺,小一些的寺院遍布全境。
迪庆境内的纳西族,居住在中甸三坝等金沙江沿线和维西、德钦县澜沧江沿线。历史上,境内纳西族普遍信奉东巴教。该教祭师被称作为东巴,故该教名东巴教。中甸县三坝乡白地是东巴教的圣地,东巴经师遵守这样一个规则:“没有到过白地的东巴,不算真东巴”。因此,在迄今为止二百五十年内不断有周边各地的东巴教徒前来朝圣、学经、练艺。东巴经载东巴第一圣祖丁巴什罗到白地后创造东巴经即东巴象形文字)及东巴教。另外被誉为另一个东巴教圣祖的啊明什罗是土生土长的白地人,至今其后人尚居住白地。
基督教、天主教在很早以前就已在迪庆传播,在迪庆的腹地澜沧江边,修建有一座法式天主教堂,教堂周围林木葱茏,果树参天,结果时节,果实累累;教堂还种有正宗的法国葡萄。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天主教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云南铎区主教堂——茨中教堂。除茨中教堂外尚有小维西教堂(辖分堂两个)、维西教堂(辖分堂一个)。
二、风味饮食
索里玛酒:是藏区颇具特色的一种饮品,俗称“藏酒”,也有人叫它“藏啤酒”。其制作工世并不复杂;将青梨料炒熟后入酒曲,在大桶里蒸煮七天,取用时,在桶腰接出一个小管即可饮用,有点像西欧制取葡萄酒时的做法。酒味平和、恬淡,但切不可贪怀,因为一旦醉酒,要醒来可就不大容易了。
藏式糕点:藏式糕点制作面食是藏家的擅长,品种较多,最常见的有油炸果,“八撒”糕点,“吉祥结”油炸果,龙眼包子,油煎“叙鲁叙鲁”等,形状各异,香脆可口。多用于喜庆佳节,招待宾客。油炸果,藏语称“现纳”。采用精制面粉、酥油等原料配制而成。制作“八撒”糕点,则是先将精制面粉制成蚕豆大小的面球蒸熟,放入酥油汤中煎炸,再中入奶酷红糖,即成酸甜可口、绵软回甜、油而不腻的“八撒”糕点此外,还有青稞面毓的藏式糕点,如“纳真”粑粑等。
酥油茶:酥油茶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制作时简单方便:先用土茶倒入茶筒,加入酥油、盐和精制和香料,用搅捧上下反复搅打成水乳交融状,即可斟用。饮之,色香味美,回味无穷。在藏族的饮食结构中饮用酥油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藏族家庭里一天至少要饮三次茶,有的甚至多达十几次。酥油茶既能产生很大的热量,喝后可御寒,又能起生津止渴的作用。许多没有喝过酥油茶的人,第一次品尝会觉得异味难当,而咬咬牙喝过几次之后,便会真切地品味其流香满口,余味修长的妙处。
酸奶:酸奶是中甸地区藏族家里特有的一种奶制品,藏语叫“说”。用提炼过酥油的奶制作,具有丰富的营养价植,有助于消化,生津止渴,最适合老人和小孩吃。据说,一生若不断吃酸奶有延年益寿之功效,这可是纯天然的呦!
糌粑:糌粑是藏区的主要食品之一。磨制糌粑以青梨为主,将青稞晒干炒熟,磨成细面,便成了香喷喷的糌粑。藏族信用糌粑大都先在碗里倒点酥油茶,再把糌粑加入碗中,用手搅匀。随后,将之捏成一个个的小团,即可食用。糌粑的营养成分很丰富,且携带方便,只要有茶水冲开就可即食。第一次吃,可以冲得稀一点,小心呛了嗓子!许多朝圣者就是把糌粑作为干粮的,少时方便。
琵琶肉:琵瑟肉是一种采用藏族传统的腌肉方法制作的肉食。具体做法是,将猪的内脏和骨取出,保留完整躯体。待稍凉后,放入花椒、草果、食盐等佐料(也有的加白酒),轻轻后,将其缝合,压上石板腌制,还要用木塞或玉米芯把猪鼻塞严,以防虫蛀。因其形状像琵琶。故称“琵琶肉”。《滇南新语》里说琵琶肉“薄腻若明珀,形类琵琶。”琵琶肉可以保存很长的时间,若不切开,呆数年不变。其肉味道鲜美,肉色彩透明,见之令人垂涎欲滴,可煮可炖,是藏人待客的佳肴。
赛密羊肉:此菜专为藏族男子打猎归来时食用,由妻子在家烹制,等待丈夫满载而归,以示幸福甜蜜。主料为羊肉,佐以黄鸡蛋、白糖、酒、菜油、酥油。金黄嫩滑,味道鲜香酸甜。
锅奔火锅:“锅奔”是藏语竹叶菜,产于高山的野生植物。准确地说,它并非藏民的传统菜肴,而是民族融合、“互相学习”的结果。主要原料有锅奔、洋芋、熟猪肚、豆腐、水发粉等,配以熟火腿、木耳、琵琶肉,再撒少许麻油,顿时香气四溢、馥郁芬芬。食之御寒暖身,营养滋补。吃此火锅,是好用铜制或土陶容器,味道更美。
“寺不”:“寺不”是纳西族的一道远近闻名的风情名菜,纳西语意为“吹肝”。是将猪肝充分使之膨胀,塞入精盐、五香粉、姜丝、火硝、绍酒、腌渍后取出,再撒上花椒粉风干。食用时将“寺不”放入汤锅,加辣椒果、姜、花椒,用文火慢煮,取出切成片。色泽鲜润。麻辣芬芳,且耐贮存,可保持一年风味不变。
四、香格里拉的民间文化
香格里拉迪庆神话,香格里拉迪庆有着神奇而深厚的民间的土壤,折射着香格里拉迪庆藏族等各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形态。神话作为远古的、神圣的对人类本身、对自然万物的诠释,在今人看来更意味深长。香格里拉迪庆藏族民间有以歌体形式和散文体形式流传的人类起源神话、人类再生神话,有史诗《格萨尔王传》以外的英雄神话和各类降妖伏魔神话,还有来源于经典和民间的解释自然万物的神话。香格里拉迪庆藏族人类起源神话的内容,或讲述人类从奇异的蛋中产生,或讲述人类由猴子变成。藏族自然万物产生过程的神话有两种流传内容,一种内容为:在本来就存在的天空下的大海中,大风和雾气形成硬块,硬块聚集成大地,鳌鱼又把大地支撑起来。有了大地,随之就有了山川和树木,而日月星辰则因仙蛋的破裂而诞生;另一种内容为:先出现大海,海面上产生雾气,雾气中长出青苔和绿草,青苔和绿草上面形成了巨大的非动物而又非植物的物体,其空间很大,人类和自然万物就在中间。香格里拉迪庆藏族的人类再生神话,也就是洪水神话:洪水使人类濒于灭绝,幸存的兄妹俩婚配,再度繁衍人类。藏族的英雄神话可以算得上是最丰富的,仅以散文体形式流传于民间的关于格萨尔的神话(不属于史诗《格萨尔王传》),就有《诞生》、《斗魔》、《加岭传奇》、《天岭十筮》、《姜岭大战》、《取察瓦龙竹成》等。此外,尚有其他降妖伏魔神话如《英雄拉龙.古博多杰》、《长角的国土》、《夜明珠与金炒盘》等。香格里拉迪庆藏族民间的诠释物种起源、自然现象、人生规律的神话如《青稞种的由来》、《难转世的活佛》、《神马王与牛魔王》等,也值得体味研究。
香格里拉迪庆州境内除藏族外的聚居民族傈僳族、纳西族等,也各有长期而广泛流传的民间神话。傈僳族有洪水神话,有以音节文字形式保留下来的,既以韵文体形式流传、又以散文体形式流传的自然神话《射太阳月亮》和《造太阳月亮》,表现了对人类在自然造化中诞生、再生和改造自然、创造生存环境的过程行为的想象力和蕴含其中的民族精神。纳西族的神话,最典型的就是流传在香格里拉迪庆民间的东巴典籍《创世纪》、《董术埃术》和《鲁般鲁饶》。《创世纪》就是纳西族人类和万物起源神话、人类始祖神话。主要内容为:最早的人类历经艰辛开天辟地,却遭洪水之灾,人间仅剩从忍利恩一人。善良谦和而又聪明的从忍利恩向天父求娶天女衬红褒白,天父设法考验他,他通过考验,最终和彼此相爱的天女结合而繁衍了人类。此神话在纳西族民间广泛而长久地流传,成为香格里拉纳西族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董术埃术》则描述了香格里拉纳西族古老观念里两种对立的世界相互争斗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结构完整,情节不乏曲折起伏,叙述有生动之处,同时又显出神话特有的庄重严肃性。《鲁般鲁饶》是颇具浪漫色彩的爱情悲剧神话长诗,主要讲述纳西族女子康美久命金和恋人朱古勒排的爱情悲剧,也就是纳西族民间殉情行为的一种渊源神话。这部神话在语言上、心理描写上皆明显地带有悲怆凄婉的特点:自由恋爱的人在人间世俗的处境中是痛苦的,只有殉情后方来到属于自己的乐园。除傈僳族、纳西族民间颇有特色的神话外,彝族创世史诗《彝族居姆》(今已无完整的保存)、普米族《洪水朝天》和《给羊子的来历》等也展现了意蕴深厚的香格里拉迪庆文化特色。
民间歌舞歌谣:迪庆境内居住着26个民族,其中千人以上的民族就有9个。在迪庆这个“歌的海洋,舞的故乡”里,各民族的歌舞绚丽多姿,五彩缤纷。有藏族的锅庄舞、弦子舞、情舞、热巴舞,傈僳族的阿迟目刮瓦克、瓦克克、阿朴比克,纳西族的东巴舞、阿里利、满达,彝族的跳乐、打歌,普米族的对歌比赛……。每当雪山披上银衫,草原穿上了月光织成的纱良,山寨燃起彤红明亮的篝火,随着弦子的声音或嘹亮的歌声,人们汇集拢来,尽情歌舞,这里便成了歌舞的海洋。迪庆各民族世代蕴育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往往就体现在世代蕴育、常盛不衷的民间歌舞歌谣中。特别是藏族,在俯娱乐时要歌舞助兴,在人生礼仪中以歌舞贯穿,在劳动生产中以歌相伴,在山野原野中也常常绰吭高歌,年轻人谈情说爱更离不开歌。
民间工艺美术:迪庆各民间对工艺与美术情有独钟,在藏传佛教寺院与藏族民居中,可要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壁画,所表现的多为佛教内容,宗教色彩浓厚。有佛像、菩萨像、宗教人物像、说法图、寺庙图、佛经故事,以及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等。还有各种雕塑、唐卡画、酥油花、东巴画、地毯、土陶等。丰富的民间工艺美术充分表现了迪庆各民族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五、香格里拉工艺品
木制品
木碗:分普通型和名贵型两种。普通型一般用杜鹃树根或杂本根制作,不加装饰,但也美观大方。名贵型则是用一种寄生植物(藏语称“咱”)制作,尤以寄生在蒿枝根部的“咱”为最佳。这种木碗木质黔黑透亮,纹路细如发丝,再加以银饰更是碗中珍品。在这种碗中放毒,即会起变化,因而十分名贵。
木碗还分男、女用两种。其区别主要是:男用本碗底部与碗口间距较小,碗门外开,显得稳重;而女用木碗碗形修长,光滑如玉,给人以纤细柔润之感。
木盒:多用于盛放酥油和食物,有扁、圆两种,盖子和底盒可作碗、碟使用,其作工精细,绘有各种图案,美观大方又实用。做工、试样等等均只是迪庆木制品制作过程中的一般动作,最叫绝的是油漆,那工艺绝对保密,只知道彩用的是迪庆自产生漆,不退色,不变味,耐酸、耐热,实在不可思议但事实却确实如此。
茶桶:用来打酥油茶,有大有小,实用而又玲拢。每个家庭必备。外装饰千姿百态,任人选择。
银制品
香格里拉藏族银制品种类繁多,仅宗教用银制品如佛塔、佛像、佛龛、佛器就有二十多种,而一般生活用品的银制品则数不胜数。
银制八宝图:是一种专供宗教活动用的银制品,共八块,每块为一个藏传佛教中的古祥物,如法轮、白螺、莲花等。工艺极为精美,整个银制品具有浮雕艺术特点,给人一种厚重的原始美,同时又具有高度的庄严感。
银护身佛盒:藏语称“咯乌”,最早作为藏族男子出门远行用以穰灾祈福,驱邪镇魔的符物。现作一般装饰品。有佛龛形和圆形两种。护身符内空,内装佛像、经咒、舍利、吉祥结等,外饰浮雕鳌、八宝、五花献宝瓶,附以山峰水浪、串枝莲图等,表示福佑、肿利、智慧和勇敢。护身盒有大小之分,大的多佩于腰间,小的常挂颈项。
耳环、手镯、银腰带:耳环有月牙形镶嵌绿松石,垂缀形镶嵌珊瑚珠等十多种。手镯中的柳丝龙头圈,精关细巧,方形虬形镯,厚重、直朴、可爱。银腰带以五至六片不等的银片组成,采门圆雕,突出花纹线条等,图案种类繁多。
银包木碗:银包木碗是藏族食具中的心爱之物。木碗木质以优质值物寄出为上品,有全包、半包和边包二种,多采用浮雕工艺,刻双龙戏珠、藏八宝图案等。
银刀:刀柄采用精工雕花,抽丝银线巧手编织。刀鞘雕有玉龙献宝,并以莲花、火炬田绕。是藏族男子最百佩带的饰品。
银铃针线筒:藏语称“珍布柯水”,是藏族妇女最喜爱的华贵饰品。将生活中常用的香包、针线包、火镰等经高度艺术化配缀成十个银铃,再经楼花连缀而成,佩于服饰右襟,起步转体有环佩叮铛之音,轻盈秀丽,与藏家妇女修长体态极其和谐。
银器玉石碗座:为活佛、大师、智都、上宾享用的茶食具。以藏族最崇拜的图案“斑玛”(莲花)圆雕为碗座,上刻佛手柑、桔子、石馏、花红、犁、桃等六供,以莲花蕊及如意子为碗座边缘。碗盖图案由“藏八宝”和“呷纳扎拉”(即“汉地长城)组成,以红宝石象征莲花苞为盖顶,以禾诚、尊贵和崇敬。这些银俐品倍受广大游客的青睐,具有极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10.云南大怪事
云南第一怪、鲜花四季开不败
云南的立体气候适宜寒温热类型的植物生长。在这个植物王国里,四季常青,鲜花常开。春夏秋鲜花常开不难想象,而进入数九寒天,傲雪斗霜的山茶花、梅花则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盛开起来。
云南的花,不能用朵、用株或者用盆来计算,也不能用片、用块或用园来估量。云南的花,一旦开疯了,要一公里一公里地去丈量,要一山一山地来计算,那是真正的满山遍野。云南的花,不在乎人的欣赏和赞叹,三百六十五天,想开就开,一开就无边无际、没完没了。
正所谓:"一年四季花不败"。云南人以花为荣,以花为福,以花为业。这应该归功于云南气候的多样性和地理环境。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大片地区,有着天下闻名的"四季如春"的气候。气候多样,环境多样,植物就多样。全国重要植物2.6万种,云南就占1.3万种。世界上有的花,云南都有,或者说都可以有。其中最著名的是八大名花:山茶、杜鹃、报春、木兰、百合、兰花、龙胆、绿绒蒿。生长在高黎贡山密林中的大树杜鹃,一个花团由20余朵口径6厘米的钟形花朵组成,花团直径可达25厘米以上。杜鹃树的直径在1米左右的不是少数,树围有的竟达5米。已过600高龄的"世界杜鹃花王"仍在开花吐艳。1919年,英国人傅礼士为了偷取标本,曾残酷地砍倒了一株大树杜鹃花,至今残迹犹存。据当地向导说,全球八百余种杜鹃花,云南就有三百种。有人将云南称作花的王国,在云南各地也流传着不少与花有关的民间谚语───"人行花铺路,人坐花桑褥",这是形容描述怒江峡谷中鲜花之多,杜鹃、玉兰、百合、报春、马先蒿、兰花、重头菊等等,有二百多种花。"丽郡从来喜植树,古城无处不养花",古往今来,丽江古城植树养花已成传统。信步古城四方街,要想寻个鸟语花香的去处,你随意走入一家庭院便是。"家家山茶、户户报春","泉水穿屋过,花荫盖屋顶",这在大理古随处可见,是为古城一景。
在云南,对花的崇拜,规模最大的要数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的楚雄昙华山彝族插花节。是时,漫山遍野的马缨花如山火般怒放,人们欢天喜地把花采回家来,不仅男女老少人人都戴花,而且门头上、窗户上、房里房外,只要能插花的地方都插上马缨花。连牛头上、马身上也都戴上花。一时间,花天花地,花山花海,无人不花,无处不花,人们用花来祈求吉祥幸福。昆明女人特别偏爱缅桂花,不论这座城市如何变化,情有独钟缅桂花则始终不变。缅桂花很宜,大街小巷,随时都能买到。如今,在什么都基本以元为单位计算价格的时候,缅桂花依然在用分用角计价,不禁使人怀疑卖花之意不在钱,在乎芬芳之间了。每一朵花的花柄之上,早就替你拴好了白线,买来之后,马上就可以挂在胸前。人走到哪里,花香就伴随到哪里。
由于生活在花的王国里,云南的姑娘和花的关系也就十分密切了。除了把花直接插在头上、戴在身上、贴在脸上、包在指甲上之外,索性就把各种各样的花绣在帽子、头巾、衣服、裙子、裤子、鞋子之上。比较典型的。姑娘们衣裙上的花纹图案并不只是与男女情爱有关。在景颇族谚语这么说:"统裙上织着天下的事,那是祖先写下的字",景颇族祖先迁徙爬过的山走过的路,祖祖辈辈吃过的动物与植物,世世代代住过的房和屋,都会织在统裙上,穿在姑娘身上。那花纹中藏着景颇的历史,那图案里记着景颇的生活。"迸开新瓣浓于染,擎出高枝烂欲然"、"天艳霞无色,花浓寺永春"……文人骚客皆留笔墨。云南省不仅把鲜花做为一项产业,而且是做为支柱产业来发展。
云南的鲜花从大山里走出来,和大工业、大公司、大市场联系在一起,成为支撑云南经济的许多柱子中的一根。今天,已经不仅仅是姑娘四季把花戴,而是姑娘四季靠花发了。
云南第二怪、过桥米线人人爱
滚烫的鸡汤配之以生肉、生菜和用米浆做成的构成了云南最有名的风味:一种“线”,“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是云南著名的风味小吃。过桥米线主要以汤、肉片、米线再加作料做成。汤用肥鸡、猪筒子骨等熬制以清澈透亮为佳,将鸡脯、猪里脊、肝、腰花、鲜鱼等切成薄片,摆入小碟,米线则以细白、有韧性者为好;同时备有豌豆尖、黄芽韭菜、嫩菠菜等。进餐时,以大"海参碗"盛汤,加味精、胡菽、熟鸡油。汤滚油厚,不冒一丝热气。汤上桌后,将鸽蛋磕入碗内,继而将肉片氽入汤中,轻轻一搅,霎时变得雪白、细嫩。然后再放入鲜菜、米线,配上辣椒油、芝麻油等,便可食用。
云南米线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大米经过发酵后磨粉制成的,俗称“酸浆米线”,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特点:米线筋骨好,滑爽回甜,有大米的清香味,是传统的制作方法。另一类是大米磨粉后直接放到机器中挤压成型,靠摩擦的热度使大米糊化成型,称为“干浆米线”。干浆米线晒干后即为“干米线”,方便携带和贮藏。食用时,再蒸煮涨发。干浆米线筋骨硬,咬口,线长,但缺乏大米的清香味。
食技
第一次吃过桥米线一定要先学点常识,正确的吃法不但关系品尝到美味,更关系到食客的“人身安全”。
过桥米线会同时上桌滚汤、荤料盘、素料盘和风味咸菜碟。万不可上来就先尝汤,因为表面上看起来的一碗不冒热气的滚汤温度达到170度,云南就曾发生过滚汤烫伤外国游客的事件。吃惯了过桥米线的云南人会不慌不忙地先端起荤料盘,按先生后熟的顺序把各种肉片一一入汤,并用筷子将肉片在汤内轻轻涮几下,顿时鲜活的肉片变成白色;之后放入鹌鹑蛋,接着放素料盘中的各种配料,先菊花后其它,可根据自己口味选择或放弃某些品种。这时,大海碗内已呈现出五色交映的动人景象,令人胃口大开、垂涎欲滴。
下面就该“过桥”了——把米线碗凑近汤碗,用筷子夹起米线向上提起放入汤内,米线在两碗之间搭起一座不断线的“桥”,如果一下把一碗米线囫囵倒进,不是不可以,只是辜负了“过桥”的意境。最后选几种自己中意的风味咸菜碟(多为酸辣口味),在云南不讲究的农家,这些小料全部都是摆在一边,客人随意选几种,而在城市的餐厅一般就只提供两种左右了。正所谓,小料不在多,意在提味。
食道
一碟香酥三年学徒
吃到正宗道地的过桥米线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在北京如此,在云南也是如此。虽是一道地方小吃,但是上好的过桥米线对原料和制作过程要求非常高,在北京或云南只外经营的商家,如果没有运输和采购上的能力,或者规模、档次上的经营能力,根本就不太可能做的出来。即使对于云南当地的厨师来说,料理出过关的过桥米线也需要多年的经验。
过桥米线的水准如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于汤。用的是老土鸡、老鸭、童子骨和宣威火腿骨(纯鸡汤太鲜,夺味)经六、七个小时熬制,之后再调好汤味待用。配汤的比例很关键,各家的好坏全在这汤上看高低。汤要滤过,使其清澈透亮,在我们的酒楼,师傅们都是每天半夜三、四点钟熬汤,当天熬当天用。
荤、素料盘里的大部分原料都是非常有讲究的,比如鱼片一定要用新鲜的生乌鱼片,火腿必须是云腿,豆芽要掐尖。尤其是荤料盘里的“香酥”,用的是农民家自养的吃粮食、菜叶的猪,精选五花肉切好腌制后,外裹豌豆粉小火慢炸。很多人想不到这么简单的一种小配料其实有挺大学问,就连猪肉的不同部位做出来的香酥味道都会不一样,所以行内有“一碟香酥,三年学徒”的说法。
食考
才子佳人的俗故事
到云南吃过桥米线,几乎所有人都会同时听到这个闻名遐尔的有关过桥米线的传说,知道来历,吃起来会更添美妙滋味。
相传,清朝时滇南蒙自县城外有一湖心小岛,一秀常到岛上读书,秀才贤慧勤劳的娘子常常弄了他爱吃的米线送去给他当饭,但等出门到了岛上时,米线已不热。后来一次偶然送鸡汤的时候,秀才娘子发现鸡汤上覆盖着厚厚的那层鸡油有如盖盖一样,可以让汤保持温度,如果把佐料和米线等吃时再放,还能更加爽口。于是她先把肥鸡、童子骨等熟好清汤,上覆厚厚鸡油;米线在家烫好,而不少配料切得薄薄的到岛上后用滚油烫熟,之后加入米线,鲜香滑爽。此法一经传开,人们纷纷仿效,因为到岛上要过一座桥,也为纪念这位贤妻,后世就把它叫做“过桥米线”。
食魅
蒙自是过桥米线的发源地之一,那里的过桥米线正宗且味美,有四大特色。第一是碗大,据说最大的碗可以给小孩子洗脸!再说过桥米线有几十种配料,碗不大也着实装不下。第二是汤滚,高汤起锅后用油封住,上桌时看起来死水微澜,其实温度能把生肉烫熟。第三是用的是生肉,过桥米线的配料中荤菜几乎全是生的,用刀切得飞薄,全靠那碗汤烫熟。第四是料多,云南人把过桥米线叫作一套米线,稍有档次的一套米线配料就能有十几种,包含了许多云南的土特产。
想看美景就去“滇阳六景”之一莲花池畔的“过桥都”,波光碧影、亭台楼榭的清幽环境,让人先有心旷神怡的心境。在传统口味的基础上,将云南特色的民族菜肴引入过桥米线,比如各种野生菌、乳扇、蜂蛹等特色菜。
有“云南麦当劳”之称的桥香园属于大众化的档次,把米线当成快餐来卖也就有快餐的标准了。优点是连锁店多、标准化管理,在昆明随处吃得到。
要吃真正的过桥米线,要到其发源地蒙自,那里曾是云南南部的文化中心,还保留了法国殖民时期的尺轨铁路。蒙自的米线用料好,柔糯适口,绝非干米线可比;配料考究,调味丰富,制作精细,汤味香醇。最经典的是“菊花过桥米线”,在蒙自的天马路上有家著名的过桥米线店,听说是蒙自过桥米线的鼻祖之一,也是滇南最大的过桥米线专卖店。每天十多个小时卖过桥米线,价格从十几元到百元。
云南第三怪、火车没有汽车快
"云南十八怪,火车没有汽车快",在所有"云南十八怪"中,这是流传最广的几怪之一。"火车没有汽车快",在很大程度上,此说肇源于滇越铁路云南是中国最早国际铁路"的省份,这个"中国第一"大约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也因此才有"云南十八怪,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滇越铁路是法国人投巨资修筑的一项浩大工程。这条代表本世纪初铁路工程技术最高水平的铁路。在云南境内的465公里路段,有百分之八十在险恶的崇山绝岭间穿行,坡度大,落差大,从海拔2000多米至912米,有隧道150个,有桥173座,桥梁隧道工程在当时举世无双。其中河口的人字桥工程,在两座绝壁这间以"人"形横空飞架,不用一根支撑墩,令人叹为观止,至今仍在中外铁路工程教科书中列为典范。这其中,有法国工程师的智慧,有中国工人的心血。近百年来,这条铁路始终畅通无碍,这本身就证明了这项浩大工程的质量。云南多山,山地面积约33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84%,如果加上半山区则达94%,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在云南高原上,除滇东一带坝子较多外,滇西南河谷深切,峡谷纵横、滇西北高山连绵,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谷底与山岭的相对高度超过1000米。全省最高点为梅里雪山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最低点在河口南溪河与元江汇合处,海拔仅为两地相距900公里,相对高差竟达由于云南纬度低,海拔高,因而形成复杂多样的地形特征:高原、山地、峡谷、坝子、丘陵、河流、湖泊等等,一应俱全。在这样的地理状况下修铁路,面临的难题绝非一般人可以想象。选择米轨和寸轨,正是为了适应弯道半径小、路基狭窄的实际情况。轨距小,则车体相应减小,转弯灵活安全,上坡下坡便于控制速度。而寸轨小火车则更慢,约20-30公里的平均时速。与马帮行路相比,中火车与小火车都显得快极了,不仅跑得快,而且拉得多。不仅如此,在有的地段,为了从山脚爬至山顶,铁路便修成螺旋形状,一圈一圈盘绕着往上爬。有的地段还必须在列车尾部加一辆车头,前面的车头使劲拉,后面的车头拼命扒。转弯之时,前面车厢里的人可看到后面车头拼死拼活的样子。如此这般,能快吗?敢快吗?!"欲速则不达",
云南第四怪、石头长到云天外
石林仿佛在日月精华滋润下如笋拔节,如竹生长,石林的大势与大气,石峰戟指,剑刃刺云,其势森然罗列,云天为之破,其锷未见残。石为什么会长大而且成林呢?这一带地处喀斯特地貌的滇东高原中心,属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谓"喀斯特地貌"。石林县境内62%为石灰岩覆盖,是典型的岩溶地区也就是说,石林的"成长",主要是由于水的作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如同一把不懈的雕刻刀年来,一刀一刀地把可溶的石灰岩雕刻成森林的模样。因此说,并不是石头从水下冒出后又慢慢长高入云、长大成林,而是由于水经年累月的溶解、侵蚀而使之成形成林。
水能穿石,如何不能刻石?可以说,石林是水的杰作。石林风景区的总面积为350平方公里,包括了"二林、二洞、二湖、一瀑"──大小石林、乃古石林,芝云洞、奇风洞、月湖、长湖,大小叠水七个景区,其精华所在是大小石林。石林景观的主角,是那些造型各异的岩柱体。岩柱体的千姿百态,原本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而人们却喜欢将这些似是而非、含糊抽象的岩柱造型具象化、明晰化,使自己的观察感受、审美情趣对象化,"出水观音"、"青牛戏水"、"石屏巍峨"、"千钧一发"、"双鸟渡食"、"犀牛望月"、"象踞石台"、"千年寿龟"、"风凰梳翅"、"蝙蝠狂舞"、"二龙戏珠"、"金龟探海"、"阿诗玛"等等。
今日之石林,已成为云南建设旅游大省的一个经典品牌,几乎所有旅行社的第一景区都是石林,而国内外游客的首选景点也多是石林。石林以石成林,蔚为奇观,土林、沙林亦有其林,只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地点在滇邑僻壤。土林,在云南元谋县境内。土峰土柱的顶端都呈贺锥型,或者扁平型,峰柱的峰顶,使得土峰兀立,巍巍乎不倒。最高者相当于10几层的高楼。日影西斜,座座土峰渐成金黄之色,浸染于一种古老荒蛮的辉煌之中。远观有苍凉遗世之美,近察有漫步隔世火星之奇,每一座峰柱都有像这像那的形似与神似。
聚沙成林在云南陆良县,而且是彩色的。沙林的构成主体是沙土混合的崖壁和丘峰,大都壁峰相连,少有独立成林者。沙林小巧玲珑,妩媚去动人。远观各具形状的沙峰沙柱是土黄色,走近仔细观察,竟是些五彩缤纷的沙砾,赤橙黄绿青蓝紫,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耀眼的光,层层道道,紧紧密密地堆积在一起。日影西斜,残阳如血,斑驳陆离的沙沟沙柱、横穿沙林的溪水及水中的沙砾,都在余辉下闪耀着彩色的光芒。聚沙而成林,且色分五彩,不见漫漫黄沙,不见飞沙走石,亦不闻驼铃叮当,眼前只是参差错落的沙屏、沙峰与沙崖,静静壁立,五彩缤纷,旅人到此,无不砰然心动……"云南十八怪,石头长在云天?qt;。石林那黑灰的冷峻,土林那金黄的温暖,沙林那五彩的迷离,各尽其妙趣,各显其怪意。
正所谓:石是诗诗是石石石是诗石石诗土为图图为土土土为图土土图沙作画画作沙沙沙作画沙沙画
还有如:
云南第五怪、鸡蛋用草串着卖:老乡们为了便于买主携带所购买的鸡蛋,又不被碰坏,便以竹蔑或麦草贴着蛋壳编,每个都隔开,十个为一串,可以挂在墙上,想吃的时候便吃几个拿几个。
云南第六怪、摘下斗笠当锅盖:云南竹林较多,因此许多用具都以竹子为原料,而锅盖就形似于内地的斗笠,只是顶略小一点,便于抓拿,而且用此做锅盖,透气保温,做出来的饭更加清香。
云南第七怪、三只蚊子一盘菜:云南的许多地区,天气较为炎热,终年蚊蝇不绝,特别是野地与牲畜圈里的蚊子个头都比较大,故夸张说3个蚊子一盘菜。
云南第八怪、火筒能当水烟袋:当地人抽烟所用的烟袋很像内地的吹火筒,只不过吹火筒是往外吹,而它是往里吸,烟气经过水过滤,可以减低焦油的浓度,味道更加清凉香醇。
云南第九怪、糌粑被叫做饵块:云南产大稻米,特香糯,把大米蒸熟舂打后,揉制成长条形的半成品,可炒吃、煮吃、蒸着吃,颜色白如雪,象内地做的白米粑,当地称饵块。
云南第十怪、和尚可以谈恋爱:云南与几个信奉佛教的国家接壤,而佛教国家的男子上寺庙当和尚就像内地读书或服兵役一样,到时还可以还俗结婚生子,受其影响,边民也穿和尚服谈恋爱。
云南第十一怪、老太爬山比猴快:云南多高山深谷,当地的妇女们从小到老都勤劳无比,爬山越岭、种地砍柴都习以为常,因此练就了一身矫健的身板与脚劲,七八十岁的老人登山往往如履平地。
云南第十二怪、新鞋后面补一块:少数民族妇女在绣花鞋后面,用布巧做鞋曳,上面绣花精心点缀。既美观又有挡灰挡泥的实用价值。
云南第十三怪、姑娘被叫做老太:云南有些地区口音娘娘不分,喊姑娘其实就是指姑与娘,而把姑姑与娘娘喊为老太,所以你问姑娘他说老太,喊老太也就是内地人所称的小姨。
云南第十四怪、脚趾常年都在外:云南到处崇山峻岭,行路较不方便,爬山跑路多了会有较多的脚汗,于是就做成浅品浅帮鞋,露出脚趾,能够感到更加凉爽。
云南第十五怪、娃娃全由男人带:云南的妇女们历来勤劳,所以很多外面的活都由她们来干,而男子们相对来说却比较清闲,大多都呆在家里带孩子。
云南第十六怪、花生蚕豆数着卖:旧时滇省民风多纯善,喜欢以物易物,耻言商品交易,故花生蚕豆等物品都数堆卖,人心就是秤一杆。
云南第十七怪、这边下雨那边晒:这句话是用来形容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十里不同天的多变气候的。相差十里便会有不同的天气景象,而同一座山的两面也是一面艳阳天,一面雨倾蓬。
云南第十八怪、四个竹鼠一麻袋:山区竹林很多,有繁茂的竹笋。食竹笋的鼠多肥硕,形状与家鼠有很大差相异。用这样的山珍待客真是赛过鸡鹅。
云南第十九怪、背着娃娃谈恋爱:少数民族期盼人丁,盛婚后数日媳妇便回门了,等有了娃娃再回婆家与丈夫相聚,开始真正的谈恋爱。
云南第二十怪、四季服装同穿戴:云南地区气候多变,夏天不热冬天不寒,白天和晚上的温差较大,可以说是冷热瞬变,在街上四季服饰随处可见,长的、短的、厚的、薄的,颜色艳丽,绚丽多彩。
云南第二十一怪、蚂蚱能做下酒菜:云南许多地区的人都有吃虫的爱好,变害虫为佳肴,化昆虫为美味,所以昆虫都因为油煎之后,焦脆鲜香,而成为了美味的下酒菜。
本书 。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 ,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