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读史之刘晔 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说起刘晔第一次见曹操,刘晔本传注引《傅子》中记载了一个比较有趣的小插曲。曹操征召刘晔、蒋济、胡质等五个扬州名士。一路上,其他四人为在见面后赢得曹操的赏识,“内论国邑先贤、御贼固守、行军进退之宜,外料敌之变化、彼我虚实、战争之术”,高谈阔论,有时彻夜不眠。只有刘晔独自睡在车中,一言不发。等到见了曹操后,曹操果然问起扬州先贤,敌人的形势,四人争相应对,抢先回答,再次接见,还是如此,曹操每次都非常和颜悦色,只有刘晔一言不发。四人都笑话他。时间一长,曹操觉得无问题而停止发问时,刘晔却说起了不相同的话题,等到曹操领会了就换个话题。这样的情况出现三次。刘晔认为“远言宜征精神,独见以尽其机,不宜猥坐说也”。这几次谈话之后不久,曹操授以蒋济等四人为令,而授刘晔以心腹之任,每遇到疑难的事,就来信询问刘晔,最多时一夜数十次。从此,刘晔成为曹魏集团的正式成员。
曹操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的时候,当时在庐江境内的陈策,拥兵数万,拒险而守。之前派去讨伐的偏将被杀。曹操咨询手下的谋士是否继续。很多谋士认为山高险峻,沟谷深隘,地形上易守难攻,不宜讨伐。只有刘晔意见不同。他认为之所以之前的讨伐没能成功,是因为去的偏将资历太浅,所用的方法不对。刘晔认为此次只要先公布赏赐条件,然后在大兵压境,敌人自然也就不攻自败了。曹操采纳了刘晔的建议,结果也正如刘晔事前预料的那样。曹操也因此任命刘晔为司空仓曹掾。
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征讨张鲁,已经身为主薄的刘晔随曹操一起来到汉中(治所南郑,今陕西汉中东)。山势险峻难以攀登,军队粮草非常缺乏。曹操因此决定放弃进攻,自己带领军队撤退,命令刘晔监督后面诸军撤出。刘晔认为虽然粮食缺乏,就算是撤退也难免造成军队的人员损失,倒不如立即转为进攻,可以打张鲁一个措手不及。在刘晔的坚持下,曹操终于改变了之前的命令,转为继续进攻。在战斗之中,刘晔还敏锐地察觉到张鲁的军队由于曹军的突然变化而溃散,及时通知夏侯惇、许褚(7),并迅速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平定了汉中。
从以上的两个例子都可以说明刘晔是一位料敌于前、长于计略的杰出人才。他的才能应该能够得到继续的发挥。但奇怪的是,从此以后在相关的历史记载中,刘晔在战争方面的能力就再也没有得到实施的机会了,只能是在事后才能证明其正确性了。原因很简单:曹操乃至后来的曹丕都不听他的了。
曹操在取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后,刘晔和司马懿都向曹操建议迅速南下,进攻刚刚拿下在益州立足未稳的刘备。刘晔进言说:“如今我们已经占领汉中,蜀人望风披靡;而刘备刚刚夺取益州,人心不稳。如果立即大军压境,可定能大获全胜。如让刘备得到恢复的时间,百姓生活安定,刘备再据守险要,时机就错过了。现在不攻,日后必成大祸。”但曹操并没有听从刘晔的意见。这也就是后来“得陇望蜀”这个成语的由来了。那么,到底是否应该“得陇望蜀”,乘胜追击呢?这也成为了一桩历史公案。笔者浅见:从后来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刘晔的建议是正确的。曹操没有乘胜追击,反倒给了刘备一个重要的喘息机会,结果到了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已经是羽翼丰满、再无后顾之忧的刘备倾全力出兵与曹操争夺汉中。曹操虽率军亲征,但结果是以丢失汉中、损失大将夏侯渊的沉重代价黯然退出汉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刘晔的意见是完全正确的。而曹操自己也在退军后的第七天感到后悔了,这也足以证明刘晔意见的正确性。裴松之也说:“魏武后克平张鲁,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虽斩之而不能止,由不用刘晔之计,以失席卷之会,斤石既差,悔无所及,即亦此事之类也。”(8)曾经客观地评价了一个事件:“曹操打过张鲁以后,应该打四川。刘晔、司马懿建议他打。刘晔是个大军事,很能看出问题。”(9)
魏文帝曹丕即位之后不久,曾经下诏询间群臣分析刘备是否会因关羽之死而出兵东吴为他报仇。很多大臣认为不会。只有刘晔说:“蜀虽弱小,但刘备想奋发图强,势必出兵来显示自己的强大。况且关羽与刘备名为君臣,恩犹父子;如果关羽死了二刘备不能为他报仇,就不能做到自始至终的情分。”后来刘备果然出兵伐吴。

刘备出兵伐吴之后,东吴很快派遣使者前来表示臣服魏国。当时满朝大臣纷纷向曹丕表示庆贺。这时只有刘晔一人头脑冷静,断定孙权是假降,等到同蜀汉的战争一旦结束,势必同曹魏反目。同事刘晔提出了一个足以改变历史进程的建议:乘此良机进攻东吴。但是他的建议没有被曹丕采纳。不久,东吴大败蜀汉,也就不再理睬曹魏。到这时候曹丕才缓过味了,勃然大怒,准备兴兵伐吴。刘晔认为此时的东吴刚刚大获全胜,上下一心,士气高昂,这时候去进攻,必然不会成功。这次他的建议又没有被采纳,曹丕于黄初五年(公元224年)出兵东吴。其结果又如刘晔所料,曹丕无功而返。余大吉曾经毫不客气地指出说:
吴、蜀再度交兵,使魏国获得极为有利的难遇的形势。魏文帝如果采取刘晔建议的方针,乘机进攻东吴濡须和江陵,在魏、蜀的夹击下,将使孙权、陆逊首尾奔命,陷入极大的被动中……魏文帝处在当时有利得多的地位上,继续采取这一方针,失去了更有利的选择,是很大的失算。魏文帝虽然取得杰出的文学成就,战略上却不过是一名蹩脚的角色而已。(10)
魏明帝太和二年(公元228年),公孙渊夺取了叔父公孙恭的权利,占据辽东。这次刘晔又向魏明帝曹睿建议出兵辽东。刘晔认为:公孙氏割据辽东多年,难以控制,加之世代掌权年代久远。现在若不诛除,必然为患。应该乘公孙渊新立,立足未稳,派大军队兵临城下,以赏赐招降纳顺,可不战而屈人之兵,平定辽东。不幸的是,曹睿也和祖父曹操、父亲曹丕一样,拒绝了刘晔的建议,后来公孙渊终于反叛。
通过以上的例子可以发现:尽管刘晔提出过很多具有独到战略眼光的意见和建议,但是曹氏三代多数多是没有采纳。这是怎么回事呢?刘咸炘提出过这样一种看法:“(刘)晔智太强,所料多与操、丕反,而皆验,故不被重用,非寡交自守将不免矣

刘晔不仅长于军事谋略,在人物品藻方面的亦是个中好手。众所周知,后汉三国时期的人物品藻已经是风靡一时的一种风尚。刘晔本人就是经过著名的人物品藻专家许邵的挖掘,才能名声鹊起,成为扬州名士的。而刘晔本人也继承了这一时代的传统。经他品藻过的人物,其发展的轨迹也能证明刘晔在此方面的杰出成就。
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蜀汉大将孟达降魏。曹丕对孟达十分器重。“文帝时初即王位,既宿知有达,闻其来,甚悦,令贵臣有识察者往观之,还曰‘将帅之才也’,或曰‘卿相之器也’,王益钦达(12)。”孟达与曹丕见面之时亦是“进见闲雅,才辩过人,众莫不属目(13)”,曹丕委任孟达担任新城(今陕西安康西北)太守。面对朝臣对孟达的一片赞扬之声,刘晔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孟达为人有苟且钻营之心,仰仗自己的一点小聪明而玩弄心计,将来一定会成为魏国的祸患。不过刘晔的这份清醒并没有换来曹丕的警觉。果然,数年之后孟达终于背叛曹魏。
“曹操时期,沛国(今安徽宿县)魏讽“以才智闻(14)”、“名重当世(15)”、“有惑众才,倾动邺都(16)”,朝廷的公卿大臣都和他非常要好。而刘晔见到魏讽之后,立即就说日后魏讽必反。果然在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身为相国西曹掾的魏讽谋反,在曹魏集团引起了巨大震动。有学者认为:“(魏讽谋反案)在关键时刻打乱了曹操称帝篡汉德步骤(17)。”如果当时曹操能够听取刘晔的意见,那么曹魏的历史也许从此改写。
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杨阜常年镇守曹魏的西北边境。又一次曹丕向刘晔问起杨阜的为人。刘晔回答说杨阜有“公辅之节(18)”,也就是有担任三公的能力和水平。而从杨阜一生的作为来看,刘晔此言非虚。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